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簡述中國文獻目錄四部分類法的源流
摘要古代典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們瞭解、學習和研究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然而中國古代典籍浩如煙海又無比繁複,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棟的典籍按不同的層次有機的組織起來,對典籍加以整理、編纂和分類,做到綱舉目張,執簡馭繁。在中國歷史上對文獻目錄的分類早已有之,歷經了準備、創制、發展、興盛等不同的階段,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分類原則與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晉時四分法的出現,其後又經過諸多學者的不斷調整和改進,最終完成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定制。本文擬就對四部分類法的源流作淺要的論述。
關鍵字文獻目錄源流四部分類法
我國歷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重要的學科技及學術分類的觀念。這一時期可以視為我國文獻目錄的準備階段。其後,兩漢時期是文獻目錄的創制階段,劉歆繼承其父劉向遺志,利用天祿閣的政府藏書編成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圖書分類目錄——《七略》。東漢明帝時期由班固撰《漢書·藝文志》,開創了根據官修目錄編制正史藝術志的先例。自此完成了具體使用的目錄體制的創立。至隋唐為文獻目錄的興盛發展階段,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分類原則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晉時四分法的出現,其後又經過諸多學者的不斷調整和改進,最終完成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類法的產生
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與秘書中、外三閣藏之。魏秘書郎鄧默,刪省舊文,除其浮穢,始制《中經》。西晉時期,秘書監荀勖重編國家目錄,依據魏秘書郎鄭默的《中經》更輯新簿而撰《中經新簿》(亦稱《中經新簿》或《晉中經簿》)。《中經新簿》改劉向《七略》的分類法,始為四部,“一曰甲部,記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汲塚書。”①因此,從內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經、子、史、集。可見荀勖是在鄭默《中經》的基礎上,創立了四部分類法,並由此開創了我國圖書四分法的源頭。
東晉初年,典籍混亂,著作郎李充就西晉荀勖《晉中經簿》加以校核,“發現西晉《中經新簿》著錄藏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東晉僅存三千零一十四卷,僅十分之一左右,於是重編《晉元帝書目》,仍以甲、乙、丙、丁分四部。但乙、丙相當於荀勖的丙、乙,充改四部內容為甲部經籍,乙部史記,丙部諸子,丁部文集,其乙、丙相當於荀勖的丙、乙,也就是說史書升到第二位乙部,而子書降到第三位丙部。從此以後四部的格局基本確
①曾貽芬、崔文印:《中國歷史文獻學史述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80頁。
定。但那時還不叫經、史、子、集,而叫甲、乙、丙、丁。”①“此以經史子集為次序的分類法就從此一定而不可移,‘秘閣以為永制’,‘自而因循,無所變革’。”②四部分類法在它產生以後多數官修書目普遍採用。據《七錄序》附《古今書最》、《隋書·經籍志·簿錄篇》,南朝四部目錄有:
《宋元嘉八年秘閣四部目錄》,謝靈運編。
《宋元徽元年秘閣四部目錄》,王儉編。
《齊永明元年秘閣四部目錄》,王亮編。
《梁天監四年文德正禦秘閣四部目錄》,劉孝標編。
《梁天監六年四部目錄》,殷鈞編。
《梁東宮四部目錄》,劉遵編。
《陳天嘉六年四部目錄》。
《陳德教殿四部目錄》。
隋朝四部目錄有:
《四部目錄》。
《開皇四年四部目錄》。
《開皇八年四部目錄》。
《香廚四部目錄》。
《隋大業正禦目錄》。③
由此可見,四分法確立後在當時及對後世的廣泛影響。
四分法確立後雖然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四部目錄但完整保存下來的卻很少。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是一部蕭繹自著或命人代撰的書之目錄,亦分甲、乙、丙、丁四部,這大概是現存最早的四部目錄。
二、四分法正統地位的確立
雖然四分法在它產生後被多數官修目錄普遍採用,但也有一些學者繼續在探尋新的分類法。但始終沒有另闢蹊徑。唐朝初年官修的《隋書·經籍志》它總結了從《七略》到《七錄》的分類發展史,直接以經、史、子、集代替了甲、乙、丙、丁的稱號,集部後附道經、佛經,但不在四部之內,實際上十六大類。
《隋書·經籍志》把四部分類法發展到了一個趨於完善的新階段,並從此確立了以經、史、子、集為部稱的四部在圖書分類體系中的主導地。《隋志》是現存目錄中以四部分類,出現較早,影響也較深遠的四部目錄。《隋志》所創立的體例順應了文獻典籍的發展狀況,一直沿用到清代,其具有的頑強的生命力是無可辯駁的。清代目錄學家姚振宗也曾說,“四
①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94頁。
②董洪利:《古典文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頁。
③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95頁。
1
部之體,不始於本志(指《隋書·經籍志》),而四部之書之存於世者,則惟本志為最古矣。”
①《隋書·經籍志》之前的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雖早於此書且今也存世但其在目錄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遠遠不及此書,故學界在談及現存最早的四部目錄時往往不記《金樓子》一書,而視《隨書·經籍志》為四部之書之存於世最古者。
《隋書·經籍志》在編撰之時,參考了漢代以來的目錄,特別是南北朝時期的目錄。在荀氏《新簿》的分類基礎上,“其舊錄所取,文義淺俗,無益教理者,並刪之;其舊錄所遺,辭義可采,有所弘益者,鹹附入之”②。根據隋代存留的國家藏書“今考見存”③,正式將群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圖書分類領域由此開始了以四部分類法為正統的新階段。《隋志》合為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刪舊書文義淺俗,無益教理者,采舊錄所遺,詞義可采者,或有所弘益者皆附入之。全書共分四大類,其下又共有四十小類,其中經部十類,史部十三類,子部十四類,集部三類,另附道經、佛經與四部之後。儒學文獻包括經部十類和子部儒家類。《隋書·經籍志》其分類如下:經部: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讖緯、小學(《隋書·經籍志序》:“班固列六藝為九種,或以緯書解經,為十種。”)
史部: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隋書·經籍志序》:“班固以史記附春秋,今開其事類,凡十三種,別為史部。”)
子部: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隋書·經籍志序》:“《漢書》有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之略,今合而敘之,為十四種,謂之子部。”)
集部:楚辭、別集、總集(《隋書·經籍志序》:“班固有《詩賦略》凡五種,今引而伸之,合為三種,謂之集部。”)
附道經:經戒、餌服、房中、符箓
附佛經:大乘經、小乘經、雜經、雜疑經、大乘律、小乘律、雜律、大乘論、小乘論、雜論、記④
《隋書·經籍志》除了確立四部分類法之外,還呈現出新的變化。其著書,不在僅僅局限於著錄現存的隋代藏書。它以著錄當時現實藏書為綱,同時通過在書目後作注的方式,反映出東漢以來,同類書籍的留存情況。這樣把前代的典籍著錄狀況也反映了出來,故而具有雙重意義,這正是《隋書·經籍志》與其他目錄不同的地方。
《隋書·經籍志》明確談到它的大類的劃分是根據《漢書·藝文志》分合而成的,其經部序說:“班固列六藝為九中,或以緯書解經,合為十種。”其史部序說:“班固以史記附《春秋》,今開其事類,凡十三種,別為史部。”子部序說:“《漢書》有諸子、兵
①姚名達:《目錄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第86頁。
②[唐]長孫無忌等:《隋書·經籍志》,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第1頁.
③同上
④董洪利:《古典文獻學基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