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名词解释教育组织形式

名词解释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方式。
它主要受到受学科性质、教学任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制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
优点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缺点效率较低,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制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3.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计划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可能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4.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这些是更为现代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教师主要扮演顾问和指导者的角色。
5.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教育学》课件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

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 素对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
变革产生着重要影响。
教育理念
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导致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
选择和实践。
科技发展
科技的发展为教学组织 形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
支持和动力。
师生特点
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 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实施效
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优缺点比较
04
案例:历史课程中的历 史事件讲解、数学课程 中的公式推导等。
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
01
02
03
04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
题。
适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 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优点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但需要教师精
心设计和引导。
案例: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 、社会课程中的社会调查等。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
01
翻转课堂模式
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颠倒,课前学生自学新知,课
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答疑和讨论,以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
02 03
混合式教学模式
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 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 极性与创造性。
缺点
需要较强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 互动,可能影响学习效果;部分在线教育平台存在质量参 差不齐、收费不合理等问题。
03 教学模式概念及特点
教学模式定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 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 起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反映教学实践的共性和规律。
《教学组织形式》课件

协作学习制
总结词
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详细描述
协作学习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通过 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交流、讨论、 合作等方式,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果和合作能 力。
个别教学制
总结词
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一对一教学。
不同学科领域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语文、外语等语言类学科
体育、艺术等技能类学科
适合采用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教学, 注重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适合采用个别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 ,注重技能训练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物理等逻辑类学科
适合采用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 ,注重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 养。
小组合作学习
优点是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缺点是 效率较低,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
个别化教学
优点是能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点是成本 高,难以管理。
混合式教学
结合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教学的优点,提高教学效率 和效果。
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
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对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评价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的主 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注重个性化教 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
兴趣。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团队合作 ,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
构建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个别化教学
协作式教学
起源于20世纪中叶,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 和自主学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教学组织形式_实践体验(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总和。
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我国某中学为例,探讨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体验。
二、实践背景我国某中学是一所位于城市郊区的普通中学,学生人数约为2000人。
近年来,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
本文以该校为例,分析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体验。
三、实践过程1.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4-6人组成。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等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2.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讲解与课后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提前将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练习、总结。
实践效果: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
3. 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项目,学生分组合作,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实验等方式,完成项目。
实践效果:项目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综合素质。
4.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实践效果:多元智能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简述教学的组织形式

简述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有效地教与学的。
本文将简述一些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1.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古老而又广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统一授课。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大规模地传授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它也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差异、难以因材施教等缺点。
2.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的新型组织形式。
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组内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生生互动等。
3.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讨论教学方式。
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进行教学的新型组织形式。
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因素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 反转课堂反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反转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它将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由学生自主学习,而课堂则成为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深化学习的场所。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
6.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它通过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
7.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新型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一、识记: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与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教学:也称为“多级制”或“不分级制”,它是一种将学生按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班和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形式。
道尔顿制: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设计教学法:是指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社会的和道德因素,主张取消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是一种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的教学,它通常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
二、解释: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一定的变革,它是教学活动呈现的载体。
班级授课制:简称“班级教学”,它是指将按学生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使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而确定,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为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不能完全满足人的整体与个性发展,各个国家正在试图尝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分析判断:1.今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是融合了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优点的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此说法正确。
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呈现出交流与合作的趋势,关注教育的广泛性与个性化。
教学组织作为教学活动的承载反映着社会的潮流,承担着对人的教育责任,这是国家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学 第十四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环节

3、程序教学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从理论上论证了 程序教学的优越性。 197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普莱西设计了简单 的自动教学机器。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 式运用的越来越多。
4、圣巴巴拉制 5、设计教学与生活学校
(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1、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突出现代化特征
分组教学的缺点
分组教学的缺点包括:一是一般比班级教
学的效率要低;二是教学管理上不如班级 教学方便,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三是因材 施教方面不如个别教学;四是在培养集体 主义精神方面不如班级教学有效;五是较 容易给各类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不良 影响。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班级教学的优点 班级授课制:是指将学生按年龄或知识水平编成固
3、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更加结合实际,更加综合化
4、班级人数、每节课时量以及课堂座位排列更趋多样 化合理化
分组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从分组的范围 来看,分组教学包括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分组教学的优点 与班级教学相比,分组教学的优点是:第
一,比较有利于因材施教;第二,容易灵 活处理和变通。与个别教学相比,分组教 学的优点是:第一,比较容易提高效率; 第二,小组内各个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 相互促进,这既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又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2).班级授课形式 中世纪末期的西欧,产生了班级授课制。 在教育史上,最纽伦堡和萨克森选帝侯国的 人文主义学校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最 早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和特 征。
(3)、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的类型
分组教学有多种类型。从分组的依据来看,
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组织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兼顾平等 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与合作 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的形式 (学生人数超过25名)
同心圆形的座位排列
双马蹄形的座位排列
模块形的座位排列:
模块形的座位排列适合 于小组活动,它十分有 利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 交流与合作,使小组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功能 群体”。
模块形的座位排列
三、教学工作基本环节(自学内容)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自学内容)
单一课( 测验课) 单一课(新授课 复习课 练习课 实验课 测验课) 综合课
课的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安排顺序、 指课的组成部分、安排顺序、时间分配 无固定不变的模式
教案类型
条目式教案 表格式教案 详细教案 简要教案
必需条目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教案的基本结构(必需条目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条目式教案
背景记载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课的类型 教学方法 教材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组织形式的三种基本类型: 教学组织形式的三种基本类型:
个别化教学
个别教学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开放课堂 能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但只能作为其补充
集体教学
群体教学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 导生制 班级授课制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必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革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

• (四)道尔顿制 • 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立,并于1920年开始在美国 柏克赫斯特创立 1920 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创立,并于1920年 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试行 其具体做法是: 试行。 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试行。其具体做法是: • 1.凡可以试行这种教学形式的学科,每科设置一个作业 凡可以试行这种教学形式的学科, 室或称实验室,所有有关这门学科的参考书、图表、 室或称实验室,所有有关这门学科的参考书、图表、仪 器都陈列在室内; 器都陈列在室内; • 2.每科设置一二位教师任指导员; 2.每科设置一二位教师任指导员 每科设置一二位教师任指导员; • 3.每学期开学之前,由指导员把本学科必须学习的教材 3.每学期开学之前 每学期开学之前, 编成半年或全年的计划, 编成半年或全年的计划,并分别制定出每个月和每周的 进度,画成图表张贴在实验室内; 进度,画成图表张贴在实验室内; • 4.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师生订立学习公约,学生 4.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 师生订立学习公约, 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支配时间,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支配时间,学习进度进行 登记,完成一个阶段后,经教师考核合格, 登记,完成一个阶段后,经教师考核合格,可进行下一 阶段学习,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提前结束这门课程, 阶段学习,学习进度快的学生可以提前结束这门课程, 毕业年限也因之缩短; 毕业年限也因之缩短; • 5.有些课程不适宜按此法进行的仍按钟点授课。 5.有些课程不适宜按此法进行的仍按钟点授课 有些课程不适宜按此法进行的仍按钟点授课。
优点
因材施教
缺点
效率低
经济有效大面积培养人才;理论与实际脱节; 经济有效大面积培养人才;理论与实际脱节; 不利于因材施教。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 不利于因材施教。 挥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 学作用。 学作用。 难于鉴别学生的能 力和水平; 力和水平;难于照 顾学生、 顾学生、家长的意 愿;易造成快慢班 学生积极性分化。 学生积极性分化。
名词解释教学组织形式

名词解释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不同形式和方式,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
1.讲授: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演示、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2.讨论: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分享观点、解答问题、深化理解。
3.实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行科学实验或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学习和任务完成,促进互动、合作和交流。
6.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模拟真实情境,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课堂游戏:运用游戏化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8.研讨会:学生通过参与研讨会,进行主题探讨和研究,提高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9.问答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互相解答,促进思维和知识的交流与碰撞。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不同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学论10教学组织形式

第十单元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三、现代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四、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与选择五、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要求:1.识记: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2.领会: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3.应用: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进行教学组织形式选择。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构成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之中进行的。
要进行教学活动,就必然要涉及到教师、学生、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问题。
黄甫全:“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其主要内涵有:特殊的师生互动;特殊的时空安排;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现代教学论学程,2003,P354-355)(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受制约性及其功能⒈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⒉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⑪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它“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处于真正具体落脚点的地位,带有综合、集结的性质。
”(王策三,教学论稿P272)⑫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⑬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育规模的大小。
⑭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吴文侃,比较教学论,P322-325;黄甫全,现代教学论学程,P355)(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演变①个别教学:涵义、特点、评价。
②群体教学(班组教学):如我国的书院教学制度。
③班级授课: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
④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英国牧师贝尔(Dr.Andrew Bell)和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创造。
⑤道尔顿制:由柏克赫斯特(H.H.Parkhursk,1887-1973)1920年首创于美国麻省的道尔顿镇的道尔顿中学。
教学组织形式与环节课件

《教育学》辅导
第十五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环节 第一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 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 动的方式与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授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 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 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 上课。
优点
缺点
(三)贝尔—兰卡斯特制 也称为“导生制”
(四)道尔顿制 (五)文纳特卡制 (六)分组教学制 (七)特朗普制 (八)开放课堂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恰当。 5.教学能力(教师专业素养)突出。 6.教学效果优异。
新课改背景下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
1.课堂教学是否注重学生自主性、主 动性、主体性的发挥。
2.课堂教学是否注重对学生合作与交 往能力的培养。
3.课堂教学是否注重关注学生个体差 异的发展。
4.课堂教学是否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 维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否鼓励创 新,这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核心标准。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
它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讲述知识点、讲解概念和原理等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形式主要适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概念的解释,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特点。
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偏重教师的一方面,学生参与的机会比较有限,容易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
2.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讨论的话题和时间,避免讨论无效或者在局限性领域内发展。
3.实践操作法实践操作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学生亲手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然而,实践操作法需要有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场地,因此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学校和班级可能无法实施。
4.课堂互动法课堂互动法是一种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和学生参与的平衡,避免过度的互动导致教学进度的延误。
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以下是一些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组织方式和方法。
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对于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设计等。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具体教学目标下起到不同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传授知识,使学生听课,接受知识。
讲授式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传授大量的知识,适合于知识的宣讲和概念的引入。
但是,讲授式教学存在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对知识的理解障碍。
二、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相交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讨论式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和创新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问题设计和引导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积极参与的意愿。
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互相补充和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组员之间分工不均衡、合作方式不当等。
四、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体验的教学形式。
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实践性教学常用的方式包括实验课、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
但是,实践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需要充分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的支持。
五、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综合利用和个体发展的指导。
8.2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教学的优点。
(1)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保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小队教学的特点。①教学组可以分为大组和小组两种,大教学组由5~6名教师组成,小教学组由3名教师组成;②“小组组长”和“高级教师"主持教学组的工作并负责上大课,其他教师则负责小班或小组教学、讨论及个别辅导等;③在教学组中,教师按课业需要和个人专长轮流进行教学。
(3)小队教学的优点。它是一种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师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可以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得到有效的发挥,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提高。
(2)文纳特卡制特点。第一,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每个单元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和自学教材。第二,应用各种诊断法测验检查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测验之前,先进行练习测验,由学生自行练习、自行改错,直到做对为止。第三,通过自学及诊断测验后,方可学习下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第四,教师经常深人到学生中间,因人、因时、因事而进行个别指导。
(2)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②任务分割,结果整合。③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④公平竞赛,合理比较。⑤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学组织形式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而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会在后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个别教学制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所以,在个别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学的学生。
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
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
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二)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按学生能力、成绩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美、英、法、德等国家实行的分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分组教学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高水平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低水平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章教学组织形式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前苏联教学论学者对有较多的阐述;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在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和类型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由既定的作息制度和规章制度规定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休金娜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严密的、按时间的组织,它与教师的活动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活动可以是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可以是群众性的教学;”我国的教育学界对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有学者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由此可见,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并未形成大家都认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我们暂且把教学组织形式定义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第二,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第三,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育规模的大小;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1.个别教学;个别教学反映出教育规模狭小,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少,而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教师根据不同的水平分别教授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没有明确或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进行学习;通常认为这种教学形式较适合学生人数少的教学要求;2.班组教学;班组教学具备了班级教学的某些特征;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能不止一名同时教的是一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但通常班组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固定的;学生入学和退学较为自由,对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统一要求;3.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教学制或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是在班组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各国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比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更为有效的形式;4.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的改革;各国的分组教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一类是内部分组;外部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分组;这种形式的分组在西方国家运用得很广泛;1兴趣分组;也叫选修分组;这种分组也是跨班级的,甚至是跨年级的,如各种课外的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等等;2能力分组;按学生的能力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智力或学习成绩来分组,通常又可分为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两类;内部分组;它是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教学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将他们编入暂时性的小组里进行学习,因此也叫班内分组;内部分组的具体做法也有两种;1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依据通常是简短的诊断性测验,分组后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教学目的后再进行班级教学;2对相同学习内容和相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媒介手段进行分组;5.开放教学;也称为“开放班级”或“开放课堂”,开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放弃了班级教学的形式;在开放教学的形式下,教学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无固定的计划、形式和结构,不拘泥于形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进行个别辅导,而不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6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一种在空间上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现场教学在师资、教学时间、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的特色是在教学的空间上,即教学活动不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而是在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中进行;四、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1.根据教学任务进行选择;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首先要考虑教学任务;如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应选择班级教学的形式,如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则可考虑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如果要完成多种教学任务,可以考虑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2.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从不同的学科来看,如语文、数学和体育、美术等,其内容的性质不同,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同一门学科来看,不同的教学内容,如难易程度不同,或复杂程度不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3.根据教学对象进行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必须顾及到这些差异,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水平不同,不宜一律采用45分钟一节课的组织形式;四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该考虑教育的现有条件,学校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第二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的需求大大增加,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公元十六、十七世纪间,班级授课制首先在东欧的一些学校教学实践中由群众创造出来,它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和阶段的理论,对夸美纽斯的理论进行了完善;第三阶段,以前苏联凯洛夫等人的教学理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基本完成;二、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2.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3.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4.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是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能多科并进,轮流交替;三、班级授课制中课的类型和结构关于课的类型和结构划分的理论根据,前苏联教学论并非简单继承赫尔巴特的统觉论,而是力图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学生在教学中掌握知识要经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等几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不管是掌握一个概念,还是掌握某一系统的学科知识,都有要经过这些过程、环节或“工序”;有的教学内容份量不多,而且比较浅显,在一个单位时间50分钟或45分钟内就可以全部完成;但是另一些教学内容,份量大,程度深,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就完全掌握,需要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课所组成的课程体系来完成任务;课的类型即由此而来;那种包括掌握知识过程全部或大部环节或“工序”的课,叫做“综合课”;那种只担负一道或二道“工序”的教学任务的课,分别叫做:讲授新教材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具体到某一特定类型的课中,由于它担负的任务,教材特点,以及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的具体情况,又有不同的更为具体的阶段、环节、步骤;这就叫做课的结构;一般的“综合课”都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到环节;四、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一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2、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3、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有,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4、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5、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等;二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封闭式教学,教学容易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脱离;3、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强;4、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5、固定化、形式化,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7、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集体智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也没有等到充分发展;五、班级授课制改革动态一世界各国缩小班级规模的运动美国克林顿政府的CSRClass Size Reduction计划主要采用联邦政府拨款的方式推动实施,准备将中小学各年级班级学生人数从平均23人减少至18人2005年实现;日本教育研究学会的调查显示,低年级教师认为最恰当的班级大小为20人,日本山形县2002年实施的“新新计划”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各班人数为30人;韩国于2001年开展小班化,政府打算投入一半的教育预算约110亿美元,加建学校和教室,以将班级人数降至35人;我国台湾决定以10年为限1998-2007,国民小学班级人数降为35人,国民中学班级人数降为40人;澳门已经实现了每班35人的目标;不仅中小学缩小班级规模,大学也在缩小班级规模;这种改革可以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可以使师生的互动更加深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说话,从而挖掘学生最好的一面;二加强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相互配合虽然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不同,适应不同的时代和地区的需要,但是人类社会是复杂的,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又都有其优点和缺陷,它们在一定意义具有互补性,可以实现优化组合;三班级授课制的弹性化1959年,美国着名教育家约翰·古德莱德在其不分级小学一书中指出,分级制是一种僵化的教育体制,它不是建立在儿童发展的个别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到儿童发展的不同速度和不同层次,无法实现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不分级小学这一解决方案,主张构建灵活的学制,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学习能力和速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持续发展;通过实行这种学制,教师们则有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创造型的教育与教学策略;1999年1月,芬兰颁布的芬兰高中教育法,明确规定所有高中都应采纳无年级制;实行无年级授课制的学校,不为学生分班或分配固定教室,不同学年入学的学生会因选择同一课程而坐在一个教室,而同一年入学的学生也会因为选择不同课程而坐在不同的教室;选修同一门课程,坐在同一个课堂上的学生,可以是刚进校的新生,也可以是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新学年伊始,学校即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课程设置手册,内含本学年开设课程明细表,包括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课程设置、各科详情、任课教师、选修必备前提条件等,同时将手册全部内容公布在校园网上,以使学生随时查询;学校对大部分课程的选修不作任何限制,只是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加以编号并注名选修该课必备的知识前提;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从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中选择不同的学段课程和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并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组织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同学入学的学生,每个人的课程表很可能因为选课的不同而不同;学校建立了对学生的顾问制度,设专业的学生顾问,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未来择业或继续深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四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逐渐改变,不再是纯粹的“我讲你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关系,也不再是“星星绕着太阳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依附关系,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人格上的师生平等关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关系;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和评课三个环节;备课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上课是教师灵活地执行计划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评课是教师本人或其他评课人员对学生的目标达成程度及教学活动质量做出价值判断和改进决策的过程;一、备课备课质量直接决定着上课的质量;一般来说,备课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条件等因素,更要考虑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情况;一写好三种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长期计划;这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应在学期开始前编制好;它的内容包括:学生情况分析,课程目标和内容分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活动安排等;2、课题单元计划中期计划;这是一个课题或单元教学开始前,教师对这个课题或单元教学所作的统筹安排,形成课题或单元计划;它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3、课时计划短期计划;这是教案,是教师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准备;它的内容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布置作业等;有的教案还留有课后反思或教学后记一栏;所以,有人形象地称教案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省簿”;教师在编写课时方案应问自己的问题:二三种工作优质高效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深刻全面了解,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对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备学生、备教材、学法、备教法;1、研究学生教材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教也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备课从根本上说是选择适合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适合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所以,备课的首要工作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而不是研究教材;2、研究教学材料成功的教学往往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有关;备课中,教师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3、研究教法和学法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水平、教学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优缺点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二、上课依据国内个的众多研究,上课环节可分为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五个部分;1、启动环节启动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还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往往利用问题、演示、实验、言语描述等手段来创设这种情境;此外,课的启动还包括教师将学习的目标、方式、程序和评价形式与标准以板书、幻灯片或书面材料等方式告诉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一堂课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2、导入环节“导入”的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衔接;导入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新知新能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利用旧知识结构的支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家庭作业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忆与学习新任务直接相关的旧知能;3、展开环节这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新任务有实质性的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把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接受的心理顺序合理呈现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通过指导性练习和独立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新知识;4、调整环节课堂教学是一种依据目标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课的调整既包括了补救教学,也可能含有补充教学;补救教学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或典型出现的错误反应或动作,从新的角度加以澄清和纠正;5、结束环节课的结束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小结”和“照应”起到提炼主题、概括要旨、深化认识、过渡衔接等作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由学生来做,不仅是加深学生对刚上完的课,对刚学到的东西的印象,而且,通过小结,发现问题,还可以把这次课和下次联系起来;美国一些大学的“一分钟文章”就有这样的功能;三、评课评课,起着检查学生达标程度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作用,同时评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评课可以分为自评和他评,前者由执教者自己进行,后者由教师同行、教育行政人员或教研人员进行,针对学生达标程度进行检查;一般来说,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等要素构成,因此,评课就要评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1. 引言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学生、教师和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2. 个体教学个体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个体教学通过与学生一对一或小组互动,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个体教学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个体教学的优点包括:•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更多个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促进学生的个体思考和自主学习。
然而,个体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设立合理的学生评估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大班级教学中,个体教学可能难以实施。
个体教学适用于小班教学和弱势学生的辅导等情景,能够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3.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一种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在团队合作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小组合作的优势有:•促进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合作;•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但是,小组合作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教师在组织和管理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自由鹰派行为,导致合作效果下降。
小组合作适用于较大班级和项目式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将学生原本在课堂上进行的知识传授和阐述部分转移到课堂外进行,而将解决问题和互动交流的部分移到课堂上进行。
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的优点包括:•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进行预习和复习;•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与教师和同学互动,解决问题;•可以创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尔( ,1753一1832)的牧师和一位名叫兰喀斯特( ,1778-1838)的教师。
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 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此,随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创造性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20世纪 初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界人士都致力于改革班级上课制。
13
(三)贝尔——兰喀斯特制
中由儿童对成人的模仿而进行,另一方面也靠成人
逐个向儿童传授知识、技能而进行。学校出现以后,
由于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而且受教育的人数不
多,学校教学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由一个教师
面向一两个学生进行教学,从传授知识到布置、检
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可以说个别教学是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
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
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内涵
有: 1、特殊的师生互动;2、特殊的时空安排;3、
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
5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
1.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使教学方法、 手段发挥效用;
2.使教学活动多样化,实现教学的个别 化。
6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 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 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 断发展和改进。
7
(一)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与指导的教学
组织形式。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
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
章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科学系
1
大纲要求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历 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班级授课制的 主要特征;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了 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和班级授课制的 由来及发展等,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理解和掌握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并能对 班级授课制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9
(2)近代的个别教学
与古代的个别教学有所不同,近代的个别教 学,是针对班级授课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提 倡学生的独立活动而形成的新型的组织形式。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世纪初出现的道尔顿制和 文纳卡特制。
(3)当代的个别教学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凯勒在实验基础 上确立的“个别化教学体系”和威斯康星大学 的“个别指导教育”。特点是:1)在采取师生 一对一的关系时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 2)让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己订 出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3)采用了新的教10
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
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
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
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所,即使是同时上学启蒙的学生,
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大
机器生产需要大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人,要求工人接受起码的文化教
育,而资产阶级为了榨取更多的利润,只给工人以低劣的、最初级的教
育。反映大工业生产的这种要求并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英国出现了
所谓的“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导生制”,其创始人是英国一位叫
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上课制
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
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
的教师分别担任。
特点:班、课、时。
12
班级上课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于17世纪乌 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理 论升华,初步形成了班级上课制。发展到今天,又经过了长期 的实践与改进。班级上课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 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 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 学质量。所以,班级上课便逐渐得到推广,从19世纪中期,已 发展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中国采用班级上课, 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个别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1)真正意义上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 “英才教育”。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自学 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
缺点:1)降低教学的成效,代价高,不经济。 2)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由于缺乏学生间的 互相交流与学习,容易养成孤独、不善交际等不良 个性,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3)不利于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4)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 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4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组织形
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
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
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
11
(二)班级授课制
在西方中世纪末期,工商业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
荣进步,一方面使学校教学内容显著增多,课程逐步增加;
另方面要求学校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于是个别教学便不能满
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班级上课制则应运而生。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
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
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
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
适应的。在古代的学校中,间或也有采用初级的集体教学形式
的,但尚未形成一种制度,不占主要地位。
8
1.个别教学的历史发展
(1)古代的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教学组织形式。人
类最初的教育活动,一方面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