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书笔记
一、书籍的逻辑梳理
·导论——
本书论证: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
并且认为:社会成员享有自由的手段十分重要,不单单局限于国民生产总值或者个人收入的增长,而且关乎社会的或经济的安排、政治的或公民的权利。发展要求消除
限制人们自由的主要因素,即贫困以及暴政、经济机会的缺乏、系统化的社会
剥夺、忽视公共设施以及压迫性政权的不宽容和过度干预。
核心观点:自由在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原因有:评价性(固有属性)和(实效性)工具性。
澄清观念:“发展”观念的扩展;“自由”为实质性自由(是个实际的概念吗?如何建构?)一些例子:1.“GDP”和“工业化”并不完全等同于“发展”。
2.“个人收入”的增长不意味着自由扩展。
3.正确看待市场机制。
4.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关系。
美妙的话:1.斯密:交换和交易的自由,其自身就是人们又理由真实的基本自由的一部分。
2.进入劳动市场的自由,其自身就是对发展的显著贡献,而无关乎市场机制能否
促进经济增长和工业化。(马克思对美国内战的赞扬?)
3.由于极端贫困而造成的的经济不自由,会是一个人在其他形式的自由受到侵犯
时成为一个弱小的牺牲品。
4.经济不自由助长社会不自由,正如社会或政治不自由也会助长经济不自由一
样。
自由形式:从“工具性”角度看待五中不同形式的自由。
1.政治自由
2.经济条件
3.社会机会
4.透明性保证
5.防护性保障
中心支点: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
(对于主体来说,如果有适当的社会机会个人可以有效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并且
互相帮助。人们不应该首先看成是精心设计的发展计划的利益被动接受者,而
应该确认其自由、自主的主体积极作用。)
·第一章:自由的视角——
引入主题:1.梵文经典《奥义书》中玛翠伊和丈夫讨论致富的方法时提到:“如果过多的财富不能使我们长生不老,我们要它们干什么?”
2.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开头写到:“财富显然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因为它
们只是有用,而且是因为其他事物而有用。”
核心观点:全面自由本身的重要意义;对促进获得有价值的成果的机会也极其重要。
试图说明:可行能力可以通过公共政策而扩展;公众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可以影响
公共政策的方向。(也就是正向互动?互相促进?正反馈?鱼和熊掌能兼得?)
另外,贫困可以被看做对基本的可行能力的剥夺。(转换的贫困观)
观点透视:马克思学派的分析常与以自由而非效用为重的自由至上主义的分析相接近。
·第二章:发展的目标和手段——
意见呈现:“发展”和“自由”不能相容OR能够相容。作者倾向后者,也试图论证后者。试图说明:扩展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主要手段;有建构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作用;政治自由作为发展手段所起的工具性自由的重要性丝毫不降低他在评价性方面作
为发展目的的重要性。
分析事例:日本早期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公共教育、医疗保健、新闻自由对于创造社会机会进而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成就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奠基。
印度看重精英教育忽视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的不良影响。
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共享式的社会安排对延长人们寿命期望值的作用。
给予论断: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成果是如何使用的。
·第三章:自由与正义的基础——
信息基础:每一种评价性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以其信息基础为特征来说明。
所需要的信息+被剔除的信息。
每一派别的长处和局限可以通过考察其信息基础的范围和限制来理解。
简单介绍:A功利主义—效用总量—后果主义+福利主义+总量排序。
局限:漠视分配;主观性强;心理适应。
B罗尔斯与自由权优先—程序正义。
C可行能力视角
论证过程:1.现实局限:个人的异质性、环境的多样性、社会氛围的差异、人际关系的差别、家庭内部的分配。
2.解决方案:集中注意人们实现他们有理由珍视的实际生活的自由。
3.概念介绍:可行能力—一个人选择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实质自由。
可珍视的生活—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
功能性活动—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情或状态。
4.好处所在:对生活质量的各个组成要素明确的赋予评价性权数,然后把这些选
定的权数提供给公众进行讨论和批评审视。
5.操作方法:直接应用、补充应用、简介应用。
·第四章:以可行能力剥夺看待贫困——
观点强调:1.收入和可行能力关系受到人的年龄、性别和社会角色、所处地域、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
2.收入剥夺和收入转化为功能性活动的困难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配对
(coupling)效应。
3.家庭内部的分配,使得去研究贫困更加复杂。
4.对收入而言的相对剥夺会产生对可行能力而言的绝对剥夺。
例子阐述:1.失业不仅是收入的剥夺,还有心理伤害和失去工作动机、技能和自信心,增加身心失调和发病几率,扰乱家庭关系和社会生活,强化社会排斥,加剧种族紧
张和性别歧视。
2.印度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透视焦点:未成年死亡、营养不良、文盲……
3.性别不平等和失踪的妇女。
·第五章:市场、国家与社会机会——
开场引子:赫胥黎在《科学与文化》中写道:“新的真理的通常命运是以异端邪说开始,以迷信告终。”
论证方面:1.市场、自由权与劳动
2.市场与效率
3.处境劣势与自由不均等的配对效应
4.市场与利益集团
5.对于市场的批判审视
6.……
·第六章:民主的重要性——
引入主题:孟加拉采蜜人被虎伤:不难想到,聚焦于民主和政治自由是贫穷国家所不能承担的奢侈品。经济需要和政治自由何者放在前面?消除贫困和痛苦和保障那些
对穷人来说没有多少用的政治自由权和公民权利何者更重要?
作者观点:经济需要的紧迫性加强了而不是减弱了政治自由的迫切性。
逻辑在于:基本可行能力要求政治关注,政治关注更有利于形成“需要”。
争锋相对:1.李光耀命题—自由和权利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2.穷人首先会选择经济需要。
3.亚洲价值观更倾向于秩序和纪律,而不是自由权和其他自由。
作者反驳:1.经济发展和威权统治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或者存在弱相关。
2.民主工具性作用有助于穷人发声。
3.亚洲价值观本身建构不完善;并且亚洲价值观有民主传统。
民主作用:1.固有属性重要2.工具性贡献3.价值标准和规范形成中的建设性作用
·第七章:饥荒和其他危机——
开篇反对:不言而明的悲观主义——觉得我们缺乏自由来对付饥饿(宿命论)。
作者观点:饥饿不仅与粮食生产和农业扩展有关,也与整个经济体的运作有关,以及更广泛的与政治和社会安排的运行有关,后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获取食品、
维持其健康和营养状况的能力。(资源禀赋+生产可能性及利用+交换条件)
案例分析:1974孟加拉饥荒、1958-1961中国饥荒、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饥荒。
作者观点:饥荒很容易防止——常识。
可是为什么饥荒还是会发生?
A民主缺乏,统治者缺少激励因素(民主的保护性作用)
B信息闭塞,缺乏信息透明度加重危机(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的正面作用适用于
一般性防止经济和社会危害)
·第八章:妇女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变化——
有关观点:1.合作性冲突
2.妇女在家庭内部的权利增强能够显著降低儿童死亡率
3.生育率随着妇女权利的增强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