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_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研究_以甘肃省为例
甘肃人口数及结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走势

甘肃人口数及结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走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人口已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探讨甘肃省人口数及结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发展情况,深入分析其走势及原因。
一、人口概述截至2019年底,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627.66万人,相较于2018年的2622.65万人略微增长。
其中,城镇人口为1309.68万人,占总人口的49.8%;农村人口为1317.98万人,占总人口的50.2%。
甘肃省的总人口增速趋于平稳,但还是面临些许的压力。
二、人口结构1.性别结构甘肃省的性别比较趋于平衡,截至2019年底,男女性别比为100:98.88,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
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部分地区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2.年龄结构甘肃省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甘肃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1.68%,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达19.02%。
这说明甘肃省社会养老、医疗、公共设施等问题将面临更大压力。
三、人口出生率甘肃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出生率波动明显。
2019年,甘肃省出生人口为121620人,出生率为11.7‰,相比2018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四、人口死亡率甘肃省的人口死亡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9年,甘肃省死亡人口为75682人,死亡率为7.3‰,相比2018年上升0.1个百分点。
其中,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死因。
五、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增长开的重要指标。
甘肃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自然增长率为4.4‰,与2018年持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甘肃省整体自然增长率处于平稳状态,但不同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
六、原因与对策甘肃省的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关。
一方面,甘肃省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增长压力较大。
甘肃省自然灾害研究报告

甘肃省自然灾害研究报告
根据甘肃省自然灾害研究报告,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以下是该报告对甘肃省自然灾害的研究总结:
1. 地震:甘肃是中国地震多发区之一,地震频繁。
尤其是甘南地区和陇南地区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地震灾害严重。
因此,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
2. 干旱: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水资源短缺,干旱成为常见的自然灾害。
干旱对农业和畜牧业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牲畜死亡。
在干旱地区,灌溉设施的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是关键。
3. 水灾:甘肃省河流众多,且大部分河流发源于高山,河川水位变化较大,容易引发洪水。
特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洪水常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巡查和预警,对于减少水灾损失至关重要。
4. 滑坡和泥石流:由于甘肃省地质环境复杂,常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山区地势陡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易引发泥石流。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措施,保护山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甘肃省自然灾害研究报告指出,地震、干旱、水灾以及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甘肃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
要加强灾害预警、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以降低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地 处河西走 廊 中部 、黑 河流域 中游 的张掖市 ,总面积 制 ;既坚 持 稳 定农 业 生产 ,又着 力 推进 劳动 力转 移 。但 4 2万 k 2 . m ,辖 1区 5县 ,总人 口 1 8万。 因有 黑河之利 总 的看 ,仍 属 于 以政 府 为主 导 、 以种植 业 调整 为 主 要 内 2 和独 特 的光、热 、水 、土资源 优势 ,曾以 占甘 肃省 5 的 容 、在政 府 强 力推 动 下 的浅 层 次 、适应 性 调整 。存在 的 % 耕地 提供 了全 省 35 %的 商品粮 ,创 造 了 “ 吨粮 田” 全 主 要 问题 是对价格 信号 、市场变动 趋势缺 乏科学 分析 和预 、“ 糯 国粮 食单产冠 军县 ”等许 多农 业时代 的辉煌 。改革 开放 以 测 ; 政 府 干 预 太 强 , 主 体 与 主 导 错 位 , 出 现 了 “
、“黑 木 耳 ” 等 明 显 失 误 , 由此 引 发 政 府 与 农 户 、 来 ,张掖市农 业结构 发生显 著变化 ,这一方 面反 映了农业 米 ” 政府 叫干 什么 ,千 万不 能 F 结 构演进 的一 般趋势 ,另一 方面也 反映 了张掖 独特 的农业 基 层干 部与 群众诸 多 矛盾 ,“ 优 势 。但 随着 市 场化 改革 的推 进 , 农业 发展 面 临 多 重约 什 么 ”的说法在农 村普遍 流行 。所 以这十年 农业 结构调整
调 整仅 仅 是在 农 业 内部 的 “ 面 ” 调整 ,尚未 考 虑如 何 并 用 ,政 府 干 预 趋 于减 弱 。 平 跳 出 “农 门 ” 的 问 题 。 2、“ 面调 整 ”阶段 ( 全 20世 纪 90 年 代 ) 。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推 进 、粮 食 购 销 持续 推进 农业 结构 战 略性调 整 的任务 依然 艰 巨 。 改革开放 3 0年 张掖市农业结构 调整简析
西北五省经济人口承载力的分析及预测

西北五省经济人口承载力的分析及预测江丽【摘要】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口承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课题,西北五省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地广人稀,学界对该地区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大都从自然资源的角度探讨,然而本文不考虑自然因素的作用,认为一个区域资源的稀缺可以通过经济技术解决,只是成本高低的问题,因此仅从经济人口承载力的角度分析,利用P-E-R 模型分析西北五省人口承载力,并利用ARIMA模型对2012-2015年该地区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得出相关结论.【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30)004【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人口承载力;西北五省;P-E-R模型;ARIMA模型【作者】江丽【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地区的人口承载力主要由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决定。
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自然条件对人口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和科技的作用日益显现,虽然有部分学者从事有关经济发展是否对资源存在一定替代作用的研究,但研究结果还未形成统一定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观点是:一方面,区域人口承载力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自然资源也是影响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定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对区域内已有自然资源存量的依赖性将越来越低,而经济发展对人口承载力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一、文献综述目前有关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然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上,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最为丰富,还有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而关于经济人口承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
关于经济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方向是将经济、资源与人口放在一起研究,朱宝树,臧旭升等通过P-E-R模型,计算e(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和r(人口资源承载力指数)值判断:当r<1,e<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相对富余;当r=1,e=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为临界标志;当r>1,e>1时,说明对应的承载力不足[1]。
干旱半干旱区城郊县城乡聚落体系构建研究——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

242 第二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榆中已初步形成 以和 .. 平科技工业城、 夏官营科教城、 宛川工业城和县城新城为 核心的四大经济板块 , 酒钢榆 中钢厂 、 金川公司、 兰州大 学榆中校区、 0k 7 V变电站( 5 亚洲最大)西北民族大学 、 、 兰州商学院等重大项 目( 单位 ) 的入驻, 极大地提升 了榆
,
( .C l g f ul n n ra lnig N nigU i ri , aj g 10 3 C ia 1 o ee i igadUbnPan , aj nv s y N ni 0 9 , hn ; l oB d n n e t n2 2 ra l nn eh o g osln et , osu tnD pr et aguPoic , aj g20 1 , hn ) .U bnPa i T cnl yC nut gC ne C nt co eat n J ns r n e N ni 10 3 C ia n g o i r r i m o i f v n
1 期 1
马浩等 : 干旱半 干旱 区城 郊县城乡聚落体系构建研究—— 以兰州市榆 中县为例
15 8
三角城 一 夏官营组 团可作为城市规划 的规划新市 区, 定
远一 连搭盆地和来紫堡 一 金崖镇组团可作为兰州城市总 体规划的规划控制区。两轮总规都提出榆中县将作为兰 州市的东部城区, 从战略上提升了榆中县的地位 , 这对无 疑给榆中带来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 , 同时也对榆中的城 乡聚落体系的重构提出了要求。
兰州市市中心 4 m( 1 。榆中县共辖 8 1 29 0k 图 ) 镇 5乡 6 个行政村,08年底 全县总人 口4 . 20 2 9万 人, 市化率 城
收稿 日期:0 1—1 0 2 1 0— 9 作者简介: 马浩(9 6 , , 18 一) 男 江苏南通人 , 在读硕士 , 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设计。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探究——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探究——以甘
肃省酒泉市为例
杨东;郑凤娟;窦慧亮;王小鹏
【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2010(17)2
【摘要】根据甘肃省酒泉市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特征,在Matlab软件背景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与驱动机制。
结果表明:人口、农业化水平、社会经济及政策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其中人口因素持续性地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而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总页数】5页(P218-222)
【关键词】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人文驱动因素;干旱内陆河流域;酒泉市
【作者】杨东;郑凤娟;窦慧亮;王小鹏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4
【相关文献】
1.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西北地区黑河流域为例[J], 齐善忠;罗芳;肖洪浪
2.内陆河流域中、下游绿洲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石羊河流域中游凉州区和下游民勤绿洲为例 [J], 李小玉;肖笃宁;何兴元;陈玮;胡志斌;宋冬梅
3.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 [J], 潘竟虎;石培基
4.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J], 高玥;刘新平
5.怒江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以茶山小流域为例 [J], 赵筱青;杨树华;易琦;林小柏;谈树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因素分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从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资源、产业、自然环境、人口素质等方面分析甘肃省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着重分析制约因素。
只有认清影响甘肃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更好的制定经济对策,服务于甘肃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快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资源;地理环境;甘肃;经济发展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干旱、半干旱面积327841 k㎡,占全省总面积的72%,其中极端干旱区有11个县,面积179931k㎡,占全甘肃省总面积的39.6%。
甘肃省森林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制约因素众多。
森林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仅有6.9%,其中次生林占60%以上。
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等是甘肃省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1]。
区内产业结构、城市化程度、人口素质、农业也对经济造成制约影响。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方面,良好的自然区位能使经济迅速的发展,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周围城市的发展;另外,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下面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1.1地貌甘肃省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
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沟深,锋锐坡陡,地形复杂。
[2]1.2气候条件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
省内有亚热带气候、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
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受季风影响;甘南高原为高寒湿润气候。
干旱区生态-经济结构优化分析——以甘肃省靖远县永新乡为例

不仅能保证退耕 不减收 , 而且还会有 一定的增收 ; 在调整 种植 结构的前提 下 , 通过 退耕还 林还草和 荒山禁牧 , 可有效
增加干旱地 区的植被盖 度 ; 在 当地压砂 田可显著提 高农业产值 , 砂 田种植糜子经济效益最 高, 而种植 扁豆效益最低 。 关 键 词 :干旱 区 ; 生态一 经济 ; 退耕还 林 ; 禁牧 ; 靖远县永新 乡
也 是全 球 环境 基 金 ( G E F ) 项 目的宗 旨。
区的基本矛盾 突出表现 为水资源 短缺与需 求之 间的矛 盾 。干旱区一般多为旱作农业 区, 农业产量较低 。为 了 增加产量 和收入 , 一方 面普遍 广种薄收 , 另一方面开荒 、 放牧等 , 造成植被破 坏严重 , 导致 了贫 穷一 掠夺生 态资
要 集 中在 抗 旱 品种 选 育 、 灌 溉 时 间 与灌 溉 制 度 、 施肥、 拌
1 0 5 。 2 0 E, 3 6 。 1 0 ~ 3 7 。 1 5 N , 东与 宁夏海 原县接壤 , 南 与会 宁县 毗邻 , 西南 、 西 北和 东北分 别与榆 中县 、 景泰 县、 中卫县 相连 , 西 与 白银市 白银 区交界 , 全县 总面积 5 8 0 9 . 4 k m 。黄河 自东南入境 , 绕西北边界线至县境北 端出境 , 平川 区将县境分为南北两块 ( 图 1 ) 。境 内海拔
、
生态环境持续发 展 的必 由之路 。由于各 地 的 自然环境
m/s 。
条件 、 种植 的作物 品种 以及生产 的约束条 件等 的差 异 , 调整和优化产业 结构 的方式均不 同。干旱 区的水 资源
1 研 究 区概 况
靖 远 县地 处 甘肃 中部 , 位 于 陇西 黄 土 高 原 北 部 边 缘 与腾格 里 沙漠 南 部 交汇 地 带 , 地 理 位置 为 1 0 4 。 1 6 ~
浅析甘肃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甘肃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甘肃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甘肃省是我国最干旱的省份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严重制约着甘肃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是保障甘肃全省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甘肃干旱缺水,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的实际阐述了甘肃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甘肃省节水农业问题措施引言:干旱缺水是21世纪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水资源循环日趋恶化,节水已成为我国解决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农业灌溉用水是我国用水的第一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国工农业用水的80%以上并且整体利用率不高,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节水技术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甘肃省节水农业现状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属典型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日照充足,风力强劲,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0-14℃,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甘肃年均降水量为42-760mm,且降水各地差异很大,自东南向西北减少,河西走廊地区年降水量只有160mm,但年蒸发量却有2100mm,且甘肃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储量也很少,但是农业需灌溉面积却有113,3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8%,地表水资源严重紧缺决定了甘肃省发展农业的潜力已十分有限,发展高效用水的节水农业,维持旱区的粮食产量的稳定成为保障区域粮食产量的关键,如何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始终是全省面临的紧迫问题,面临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的应用和普及。
近十年来,节水农业技术在甘肃有了很大发展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滴灌等开始推广应用,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同时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本文就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探究实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1.水资源缺乏。
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导致西北地区降雨量少,如黄土高原、陕西关中、新疆、青海等地区;同时,降雨量不足的西北地区,雨水蒸发量还很大,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都很缺乏,这对农业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2.环境问题严重,自然灾害多。
西北干旱地区的环境存在很多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而且由于自然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就更给西北干旱地区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
这也是制约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3.观念落后,规模单一。
以为西北地区的交通、科技等本就不发达,所以农业的发展都还停留在单一经营的局面,加之,很多农户的经营理念落后、经营方式落后、经营品种单一等,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另外,西北地区的农业跟缺乏跟中东部等发达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导致其农业的发展具有局限性。
4.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乏。
由于我国的发展战略是重点发展东部,因此,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一直就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虽说改革开放后,西北地区有所发展,但跟东部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西北地区对农业的投资也明显弱于对工业的投资,这就导致西北干旱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自然也就缓慢了。
二、实施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投资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资都相对比较少,这就造成农业的发展很难有明显的成效,对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农业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西北地区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投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产生污染,破坏土地的质量。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省份,地处西北地区,处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甘肃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分析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甘肃省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甘肃省经济以农业基础较为丰富,同时也在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甘肃省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加工贸易价值。
2.区域发展不平衡:甘肃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全省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城乡发展差距也较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发展,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资源环境矛盾:甘肃省地处西北,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另一方面,甘肃省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省未来趋势展望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甘肃省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甘肃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未来,甘肃省将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育新兴产业:甘肃省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推动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耕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动力 x 。 和农 民人 均纯 收入 x 等 1 个 因子 作 为 1
影 响耕地 利用 变化 的社 会 经 济 驱 动 因子 , 映 甘肃 反 省 社会经 济状 况 的变化 。
第 3 期
王 哗 立 : 地 利 用 变 化 与 经 济 发 展 的关 系研 究 耕
3 1
增 加值 X 、 三产 业 增 加值 x 、 均 G X 、 市 第 。人 DP 城 化水平 x 、 。 全社 会 固定 资产 投 资 总额 X 、 业 机 械 。农
( ) 二 耕地 利用 变化 与社 会经 济 因素 之间的 相关
量模型对 江苏省人 E增 长 、 l 经济发展 和耕地 占用情 况 进行 了预测 。 本文着重探 寻甘肃耕 地利用 变化 的社
会经济 因素 , 究其作用 机制 。 研
一
、
研 究 区 概 况
二 、 据 来 源 与 研 究 方 法 数
( ) 标 选 取 一 指
甘肃 省 地 处 西 北 内 陆, 于 北 纬 3。1 位 2 3 一
( ) 少 ; 地 多 , 地少 。包 括水 田 、 田在 内的 塬 地 旱 水 菜
水 地面 积仅 占耕 地 总 面 积 的 1. 2 , 到全 国平 9 7 不
均水 平 4 . 5 的 1 2 2 5 / 。根 据 国土 资源 部 ( 0 4 公 20 ) 布的有 关数据 核 算 , 肃 省耕 地 中有 2 3以上 是坡 甘 / 地 , 中 1 。 5坡耕 地 1 7 2 其 5一2 。 3 . 7万 公 顷 ,5 以上 坡 2。 耕地 3 . 4 2 1 万公 顷 ; 地 4 6 9 旱 1 . 4万公 顷 , 占甘肃 省耕 地面 积 的 8 . 9/, 地 中山旱地 约 占 6 , 量较 8 9 旱 9 5 5 质
AHP决策分析方法应用实例

(4)从方针措施来看,当前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 采取联合开发的形式,弥补资金、技术力
量的不足,权重为0.193; ② 省财政继续设立农业专项开发资金,权重
为0.119; ③ 继续实施高扬程引黄灌溉工程,解决中部
严重缺水的问题,权重为0.072;
④ 在以河西为重点的两西地区,积极发展节水 农业,各行业应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权重为 0.069;
S7 —— 饲料严重不足; S8 ——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方针措施
P1 —— 国家投入专项基金; P2 —— 省财政设立农业专项开发资金; P3 ——当地对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以便积 累资金;
P4 —— 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P5 —— 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弥补 资金、技术力量的不足;
P6 —— 实施高扬程引黄提灌工程;
λ=6.524,CI=0.105,RI=1.24,CR=0.085<0.10
O2 —— 发展大农业生产; C1 —— 移民; C2 ——河西商品粮基地; C3 ——中部自给粮基地; C4 —— 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 C5 ——名优农副生产基地; C6 ——发展多样化产业。
(4)O3—C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结果
P13 —— 旅游业
P14 —— 饮食服务
目标层 A
准 则 层 C1
C2
C3
P 1 P 2 P 3 P 4 P 5 P 6 P 7 P 8 P 9 P 10 P 11 P 12 P 13 P 14
图8.2.2 兰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的AHP层次结构图
λ=2,CI=RI=0
O3 —— 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 C5 ——名优农副生产基地; C6 ——发展多样化产业。
(5)发展战略的层次总排序结果
河西走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以张掖市为例

态 环境 脆 弱 。 展 生 态 农 业 、 发 节水 农 业 是 加 快 转 变 经 济发 展 方 式 的 必然 选 择 。 张掖 市现代 农 业发 展 已经有 了雏 形 , 但 与 建设 现 代 农 业 大 市的 目标要 求相 比还 有很 大 差距
关 键词 : 代 农 业 : 态脆 弱 地 区 ; 展 方式 转 变 ; 农 村 建 设 现 生 发 新 中 图分 类号 : 3 01 F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8 7 4 《0 1 一 6 0 3 — 2 10 — 5 0 2 1 )0 — 00 0
农 业 、 村 、 民 问 题 说到 底是 农 业 发展 问题 。在 粮 食 农 农
业 人口 9. 人 . 98万 占全 市 总 人 口 的 7 %左 右 。 6 全市 总耕 地 面 积 3 0万 商 。 民人 均 耕 地 38亩 。0 0年 , 市 农业 增 加 值 8 农 . 21 全
6 .3 元 . 民 人均 纯 收 入 5 7 2 亿 2 农 5 5元 。 1 势 特 色产 业 格 局 初 步形 成 . 优 按 照优 势产 品 区 域 化 布 局 、 规模 化生 产 、 准 化 建 设 的 标 要求 . 21 至 0 0年 , 市 建 成 以制 种 业 、 蔬 业 、 工 原料 为 主 全 果 轻
式. 发展 现 代 农 业 是 别无 二致 的 选择 。
2发 展 现代 农 业 是 张掖 市 的 优势 所 在 。 . 相 比较 来说 ,张 掖 在 发 展 农业 方 面具 有 较 为 优 越 的 条 件 , 着 较 好 的 光 热 水 土 资 源 , 0 0年 , 掖 市农 业 生 产 总 有 21 张
发 展 现 代农 业 提 出 了粗 浅 的认 识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多功能价值分析——以兰州市为例

Vo . 2 NO 4 11 . J 1 2 1 u. 0 2
西 北 干 旱 半 干 旱 区农 业 多 功 能 价 值 分 析
— —
以兰 州 市 为 例
谈 存 峰 , 生 林 王
( 肃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甘 兰州 7 0 7 ) 3 0 0
摘 要 : 用替 代 法 、 入 法 、 出法 和 生 态 系统 服 务 价 值 当量 因 子 表 法 对 兰 州农 业 多能 价 值 进 行 了 实证 分 采 收 支
的 多 样 需 求 , 定 了 农 业 的 作 用 与 功 能 要 不 断 拓 展 决 影响[ ; 6 吕耀 构 建 了 生 产 、 济 、 态 三 维 共 5 经 生 8个 指
标 的农 业 多功能 评 价 指标 体 系 , 用 因 子分 析 法 提 运 取共 因子 , 各 省 区农 业 功 能进 行 了测 算 分 类 ; 对 乌东 峰构建 了 2 4个 单 项 指标 的农 业 多 功 能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用层 次分析 法确 定指标 权 重 , 各省 区现 运 对 代 多功 能农 业进 行 了测 评 _ ; 8 罗其 友等构 建 了 2 ] 7个 指标 的评价 指标 体 系 , 东北 地 区农 业 功 能进 行 了 对 测算并 划分 了功 能 区 。 [ 9 西 北 干 旱半 干 旱 区生 态 环境 脆 弱 , 会经 济 发 社
制 定提 供理 论依 据 。
E n kn n e ig用条 件价值 评 估法 ( VM) 算 德 国消 费 C 测 者 对 肉类 部 门 引入 质量 保 证计 划 的意愿 支 付 值 ;
收 稿 日期 : 0 l0 — 2 1 _ 81 9
基 金 项 目 :0 9年 兰 州 市 哲 学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业 多 功 能 视角 下 兰州 农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建设 研 究 ” 20 农 作 者 简介 : 存 峰 ( 9 8 )男 , 肃 农 业 大 学 讲 师 , 士 , 要研 究 方 向为 农 业 与 农 村 可 持 续 发 展 。 谈 17一 , 甘 硕 主
人口流动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摘要:人口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人口流动直接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近十年来,甘肃省经济增速放缓,农村人口流失。
文章从甘肃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现状展开分析,得出甘肃省人口流动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要积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优化人口环境,利用好新的人口红利,推动甘肃省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口流动;经济增长;甘肃省一、引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呈现的中国流动人口数据来看,十年间中国流动人口从2010年的22亿人次增加至2020年的37亿人次,增幅高达70%,人口流动规模大,影响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
其中西部地区,在2010年流动人口为5011万,占总流动人口22.7%,2020年时流动人口增加了83.5%,为9195万人,增速高于全国水平13.5%。
而在甘肃省,流动人口从2010年的259万人增加至534万人,增幅高达105.6%,增速高于全国水平35.9%,高于西部地区22.1%。
近十年甘肃省年末常住人口和全国年末总人口的趋势相反。
自2013年至2022年,甘肃省年末常住人口逐年下降,2021年与2013年相比减少近50万,而中国总人口虽然自2019年放缓有点下降的趋势,但在2019年之前保持上升趋势。
随着成渝都市圈、关中城市群等崛起并发展,并且受到三期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过剩等多重影响,甘肃省甘肃省人口流动已经成为突出的热点问题。
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重要话题。
通过对人口流动的研究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推导地区经济增长提供参考依据。
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托达罗等人提出经典的劳动力流动模型,更是人口流动方面杰出的理论成果。
二、文献综述人口流动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根据新古典经济力量的基本假设,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最大限度优化资源的配置。
人口流动可以部分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对于流入地而言,人口流动会使流入地的人口增加,进而补偿性投资会增加;但是对大部分流出地而言,人口流动使得当地劳动人口减少、就业机会不足、有效投资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当地发展。
甘肃省生态环境研究

甘肃省生态环境研究甘肃省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也是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东部季风区等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部位,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同时由于地形的约束,大部分城市及人口集中分布于河谷地区,空间狭小,自然环境容量有限,因此,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难度较大。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统筹人与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求也尤为迫切。
一、生态环境概况1.自然生态甘肃省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甘肃的自然生态特征独具特色。
位处高原而且多山,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相对海拔高度4600米,在全国仅低于西藏、青海两省区。
气候类型复杂,且气候垂直带分布变化明显,位于全国气候区划中气候区之间的过渡带,包括了亚热带湿润区、暖温带湿润区、温带半湿润区、温带半干旱区、温带干旱区、暖温带干旱区、高寒半干旱区、高寒湿润区,而且从南部白龙江河谷的亚热带,到北部祁连山海拔4800米以上的寒带,涵盖了除热带以外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十分复杂。
耕地/土地:全省现有耕地6807.15万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52%,全省耕地的基本特征是:山地多、川(塬)地少,旱地多、水地少。
全省耕地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2.84%。
大部分可耕地较为贫瘠,开垦率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垦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均耕地逐渐减少。
2004年耕地净减少220.65万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森林:甘肃省是一个少林的省份,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802.7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17.41万公顷,疏林地面积21.58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79.44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67万公顷,苗圃地面积0.47万公顷以及无林地面积296.30万公顷。
森林蓄积为1.993亿m3,森林覆盖率为9.90%,居全国第25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5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an.2011文章编号:1003-7578(2011)01-074-06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王海鸿,马琼,付士波,韩娜娜(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730000)提要:基于甘肃省1997-2006年耕地十年变化的数据,研究了甘肃省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变化的过程,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来耕地变化与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等经济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耕地面积与人口呈相反趋势,与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呈正"U"型三次曲线相关,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它们的提高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呈递减趋势。
关键词:甘肃省;耕地面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耕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数量呈现不断减少态势。
鉴于耕地在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角色,国内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耕地变化的驱动力。
大部分研究者的成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耕地减少的首要驱动因素[1]。
因此,一些学者对全国以及某些典型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过程与人口增长、城市化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曲福田(2004)通过对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6个典型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损失的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型关系。
杨桂山(2005)对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变化的研究,选择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1978 1998年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耕地面积随人均GDP的增长呈显著的指数型减少,表明经济发展与耕地占用之间的拟合趋势线形式上仍表现为"倒U"型。
张正栋(2005)采用1970-2004年的统计资料,用统计方法,研究了近35年来海南岛耕地变化过程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动态变化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呈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耕地减少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
以上研究成果,都是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所作的研究[2-8]。
甘肃省地处西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虽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加大,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是还没有达到经济集约型增长的水平;而近十年里耕地资源连年减少,十年间耕地数量净减了36.77万hm2。
作为西部不发达省份,甘肃省耕地资源的减少与人口、经济发展究竟有无显著性关系,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将是文中研究的主要目的。
1研究区与数据1.1研究区概况*收稿日期:2009-10-22。
作者简介:王海鸿(1971-),男,甘肃天水人。
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博士,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区域经济研究。
E-mail:mq08@lzu.cn通讯作者:马琼(1984-),女,甘肃陇南人,兰州大学在读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方向。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西北内陆,土地总面积为45.48万km 2。
全省共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全省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用土地量居全国第五位。
1.2数据来源文中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甘肃年鉴》(1997-2006);甘肃省土地变更调查数据(1997-2006)以及甘肃经济信息网等。
2甘肃省耕地资源的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2.1甘肃省耕地变化过程图1耕地与人均耕地年变化Fig.1The change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that per capita1997 2006年,甘肃省耕地资源从1997年的499.48万hm 2到2006年的462.71万hm 2,十年间耕地数量净减了36.77万hm 2,年均减少3.68万hm 2,年均递减率为0.74%。
由图1可知,耕地面积的减少呈明显阶段性特征。
总体上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 2001年,在这段时间里,耕地面积虽在减少,但处于低速减少阶段,共减少5.27万hm 2,年均减少量为1.1万hm 2。
第二阶段是2002 2004年,这阶段处于急剧减少期,这三年时间,耕地减少了21.89万hm 2,年均减少量为7.3万hm 2。
年均减少量为第一阶段的6.6倍。
其中2002-2003年一年时间,耕地就减少了19.49万hm 2。
第三阶段为2005年 2006年缓慢减少期,随着前一阶段耕地数量的急速减少,引起了中央与地方的高度关注,国家和地方也纷纷出台政策,扭转耕地急速减少的局面,因此,从2005-2006年耕地仅减少0.55万hm 2。
耕地减少的速度有所下降,但耕地减少的趋势亦未得到扭转。
图2甘肃省各地区耕地动态度(%)Fig.2Dynamic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in Gansu 2.2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2.2.1耕地数量变化耕地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表现出阶段性,而且在空间上表现出差异性。
甘肃省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不同,使得省内各地区耕地数量变化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为了揭示甘肃省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性,特根据耕地变化动态度和耕地减少量来测算[9]。
耕地变化动态度的计算公式为:K =u 2-u 1u 1ˑ1T ˑ100%式中:u 1、u 2分别为考察时段的期初和期末的耕地数量,T 为研究时段长,K 为耕地变化动态度。
耕地动态度表达了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耕地的数量变化情况,即研究区域内耕地在检测期间的年平均变化速率。
当K >0时,表明这种类型的数量在增加,当K <0时,说明这种类型的数量在减少[9]。
由图2看出,河西地区(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酒泉)的耕地变化量最少,且金昌市和酒泉地区耕地面积还有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开垦绿洲边缘的荒漠过渡带。
而黄土高原地区(兰州、白银、庆阳、平凉、临夏、天水、定西)是耕地减少最多的地区,其包括的七个地区,K 值均小于0,其中平凉、白银、定西的耕地减少量最大,K 值都大于负1。
这一地区拥有的耕地面积最多,人口最多,且经济发展也较快,再加上在这一地区近几年大力度的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使黄土高原地区成为甘肃省耕地减少最多的地区。
甘南地区也是耕地减少量较多的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土地荒漠化引起的耕地减少。
最后为陇南地区。
2.2.2耕地区域差异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可用耕地相对变化率来表示[10]。
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的表达式为:·57·第1期王海鸿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研究图3甘肃省各地区耕地相对变化率Fig.3Relative change rate of cultivated land in Gansu R =|K a -K b |ˑC aK a ˑ|C a -C b |式中:R 代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K a 和K b 分别代表区域某一特定利用类型研究期初和研究期末的面积,C a 和C b 分别为全研究区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初和研究期末的面积。
此公式反映了土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如果某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变化率R >1,则表示该区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较全区大。
经计算,得出平凉、甘南、白银、定西耕地相对变化率都大于1,表明这些地区的耕地变化幅度大于全省水平,其中以平凉地区变化率最大,为2.32。
其余地区的耕地变化均小于全省水平,天水、兰州、酒泉、庆阳四地区的耕地变化率都在0.9以上,说明这四地区的耕地变化幅度都接近于全省水平。
相对变化最小的为金昌市,变化率为0.01(图3)。
3基于灰色关联度下的耕地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3.1灰色关联度原理灰色关联数学模型是灰色系统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对一系统发展变化态势定量描述和比较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对反映因素变化的时间序列进行几何关系比较,目的是寻求系统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有多大[11,12]。
3.2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3.2.1指标的选取人口数量的增加直接刺激耕地、林地、草地、城镇建设用地等各类用地的需求。
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这3项指标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13]。
鉴于此,将以甘肃省1997-2006年的人口、人均GDP 、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为指标,考察甘肃省耕地变化与人口、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
3.2.2确定比较序列和参考序列选甘肃省1997-2006年耕地面积为参考序列,记为X 0(t )={X 0(1),X 0(2),…,X 0(k ),…,X 0(n )}式中:t 表示时间;k 表示某一时刻;n 表示时刻数量。
选全省人口、人均GDP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城市化水平作为比较数列X j (t ),记为X1(t )、X2(t )、X3(t )、X4(t ),j =1、2、3、4式中:j =1、2、3、4,分别表示总人口、人均GDP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
3.2.3数据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原始数据量纲对各序列之间关系的影响,这里采用初值化变换,即把一组序列中的每一个数分别去除相应序列中的第一个数,得到一组新的序列,称为初值化数列,即:X'0(t )={X'0(1),X'0(2),…,X'0(k ),…,X'0(n )}X'i (t )={X'i (1),X'i (2),…,X'i (k ),…,X'i (n )}3.2.4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计算关联系数的通用计算公式为:r =(△min +q △max )/(△i (k )+q △max ),k =1,2,……,n.式中:△i (k )=|X'0(k )-X'i (k )|;△min =min |△i(k )|=min |X'0(k )-X'i (k )|;△max =max |△i (k )|=max |X'0(k )-X'i (k )|;△i (k )为k 时刻两序列比较的绝对差,q 为分辨系数。
两序列的关联度是两个序列各个关联系数的算术平均数,用R 值表示,公式:R (i )=1N ΣN i =1r i 表1甘肃省耕地面积与人口、经济发展要素灰色关联度Tab.1The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pop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关联度总人口人均GDP 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R (i )0.57000.67530.61100.6952·67·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5卷式中:N 为两个序列的数据个数;r i 为两个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R (i )为两个序列的关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