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或过程。
而修辞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言语美学现象(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也就是说,汉语修辞格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或形式,来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结构形式。
为了让学生熟悉和区别各种常用修辞格,提高运用汉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水平,本短文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把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九年制教育)中所出现的常用修辞格作一简要介绍,供各位学生学习参考。
但要注意的是,在每个辞格中,所举例子多数没有作具体分析,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中注重理解,不要忽视这一分析认识过程。
在写作中,本文参阅了博友的相关文章,在此感谢!!
一、比喻
“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俗称‘打比方’。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在文章中,恰当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形象化,通俗化。
最基本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一)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种比喻。
常见比喻词有“象”、“如”、“似”、“犹”、“若”等,且比喻词往往出现在本体和喻体中间,表明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其表现形式为“A象B”。
在并列的句式中,有时省略比喻词。
①“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
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
(明喻)(丰子恺《渐》)
②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
(明喻)(钱钟书《一个偏见》)
③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明喻)(达
•芬奇)
(二)暗喻
暗喻也称“隐喻”,是喻体和本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一般不出现的一种比喻,常见的表现形式有“A是B”、“A的B”、“AB”、“A-B”等。
①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暗
喻A是B)(贾平凹《秦腔》)
②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
的珍珠,珍珠才不会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暗喻A的B)(秦牧《散文创作谈》)
③诗歌一支,小说一支,散文一支,象三条大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
……稍后,
剧作又脱颖而出。
就像有四大江河流贯在中国大地上一样。
这四道文学河流,也闪闪发光地
流贯在中国文学史上。
(明喻、暗喻AB)(秦牧《散文创作谈》)
④曾几何时,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最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时光的魔杖下,点化成“少女”了。
(暗喻A的B)(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
⑤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
创造。
(暗喻AB)(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⑥我是你额上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暗喻A是B、暗喻A的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三)借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
借喻格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在性质特点上有相似关系。
①因此,我们来兑换这张支票。
这张支票将给我们以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借喻)(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②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革命和建设,更加需要大批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
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巨人。
(借
喻)(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③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借喻)(鲁
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④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拟人、借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
心亭》)
二、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和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物来替代的一种修辞格。
其表现形式,或局部代整体,或实体代抽象,或特征代全貌等。
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使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借代格相关联的两者在性质特点上没有相似关系,只有相关联系。
借代重点突出的是事物的局部特征,使表达更加简洁、形象。
①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借代、反诘)(陆游《关山月》)
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借代、设问)(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③见昆山尤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借代、反诘)(侯方域《马
伶传》)
④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代、
暗喻、设问、明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借代)(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要注意的是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在于一个“代”字,后者在于一个“喻”字,在实际区别中,前者不能换成明喻,后者可以换成明喻。
比如,“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中“干戈”就不能换成“明喻”,而“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中“落水狗”就可以换成“xxx 如同落水狗一样”的格式。
三、比拟
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把一事物拟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格。
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加强文章感染力。
比拟可分拟人和拟物。
①那向日葵像燃烧的一把火,那金黄色的花瓣临风摇曳,那一朵朵葵花或相向喁喁
而谈,或低头若有所思,画面空间的分布无以伦比的精审。
(明喻、拟人、夸张)(范曾
《梵高的坟茔》)
②“百叶的花瓣有四重,两重白色的大花瓣夹着两重黄色的短花瓣。
看过去既单纯又
复杂,像闽南善于沉默的女子,半低着头,眼睛向下看的。
悲也默默,喜也默默。
”(明
喻、拟人、反复)(唐敏《女孩子的花》)
③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
这条街,这个建筑物
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象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
(拟人)(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④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
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拟人、对比)(余秋雨《都江堰》)
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拟人)(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
怀古》)
⑥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拟物)(毛泽东《沁园春雪》)
四、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词组或句子来表现复杂意思的修辞格。
运用排比可使文章语意贯通,气势充沛。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于一个“偶”字,即成双成对的;后者在于一个“排”字,即成排成串。
就是对偶在形式上对偶是两居,典型的排比至少在三句及以上。
①我们的笔墨,有时应该象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有时又要象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
应该象冬冬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象寒光闪闪的解剖刀。
(明喻、排比、对比)(秦牧
《散文创作谈》)
②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辛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
神往、令人敬仰的品格。
(排比)(范曾《梵高的坟茔》)
③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
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拟人、明喻、排比)(余秋雨
《都江堰》)
④如果以一天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
夜晚。
(暗喻、排比)(史铁生《我与地坛》)
五、对偶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词组,成双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格,诗歌中又称“对仗”。
运用对偶,能使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优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常见的辞格有“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和“隔山对”(扇面对)等形式。
正对就是上句和下句从两个角度或者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对象,内容相似,相互补充。
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正对)(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反对就是上下两句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内容相反,相互映衬。
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反对)(李商隐《七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串对就是上下句的意思包含着顺接、因果、假设等关系,内容相连,一气呵成。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串对)(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隔山对是指形成对偶的两部分中相对的词语或短语中间隔着别的词语或者短语。
在形式上比上述各对偶形式长,词语或者短语多。
如,“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
”(隔山对)(宗璞《哭小弟》)
六、顶真
顶真,又称“蝉联”,是把前一句后面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来巧妙地组织句子的一种修辞格。
恰当地运用顶真格,可收到不同的修辞效果。
叙事状物蝉联成趣,抒情写意格调清新,议论说理准确谨严。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顶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
(宗臣《报刘一丈书》)
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顶针、叠词)(《诗经卫风氓》)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七、夸张
夸张,是对某些事物有意识地进行烘托渲染和强化描写的一种修辞格。
夸张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主观感受,丰富读者想像。
有“夸大”、“夸小”和“超前”三种形式。
1、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
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
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
(明喻、拟人、夸
张、排比)(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2、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西
厢记•长亭送别》)
注意的是超前夸张它是指故意把事物出现的时间说得比实际时间早,发展的速度要比实际
的速度快。
4、没有喝到嘴里,心就醉了。
(贾平凹《泉》)
5、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抽两口!”(陈放《白与绿》)
八、反复
反复,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一种修辞格。
在诗歌中的反复咏叹又称作“复沓”。
运用反复的修辞,能渲染情感色彩,烘托性格特征,突出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含义。
①我哭小弟……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键夫不肯一个人坐一
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
(宗璞《哭小弟》)
②主者固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
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反复、顶真)(宗臣《报刘一丈书》)
③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人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宗臣《报
刘一丈书》)
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反复、设问)(李白《行路难》其一)
⑤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
”闻者亦心计交赞之。
(宗臣《报刘一
丈书》)
九、反诘
反诘,是用反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义,即不须对方回答的一种修辞格。
在古代汉语的断句中,我们常见有时用句号来标示反诘句的情形。
反诘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突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①杀气三时作阵云,寒气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高
适《燕歌行》)
②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
子《秋水》)
③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
策赵威后问齐使》
十、互文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将所关联的两部分表达相同语言含义的一种修辞格。
运用互文见义,可收到以丰富的语言表现深广内容的修辞效果。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七绝出塞》其一)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谏逐客书》)
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一、用典
用典,即运用典故的一种修辞格。
运用典故可使语意含蓄蕴藉,深于寄托,增强语言表现力,丰富读者的想像。
①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
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辛弃疾《水龙吟&8226;登健康赏心亭》)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③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
十二、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多义性和同音近音特点,或者言此及彼,构成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含义的一种修辞格。
恰当地使用双关,可使语言既含蓄深刻,又生动形象。
双关可分为语意双关、谐音双关和对象双关。
①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
潇洒。
但老乡们就不那么浪漫,人们说,这猪不正经。
(拟人、语意双关)(王小波《一
只特立独行的猪》)
②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什么空手夺刀,或虎头钩进枪——沙
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教什么?拿开水浇吧?”(谐音双关)(老舍《断魂枪》)
③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囔着要添。
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
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借代、
对象双关)(鲁迅《风波》)
④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安然若素。
他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
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拟人、排比、语意双关)(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⑤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对偶、语意双关)(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十三、反语
反语,是表达与字面意义相反含义的一种“说反话”的修辞格。
反语的运用可增强语言的讽刺和批判力量,收到或幽默诙谐或严肃冷峻的语言效果。
①叭儿狗一名哈巴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了,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在万
国赛狗会里常常得到金奖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狗照相上,就很有几匹是咱们中国的叭
儿狗。
这也是一种国光。
(鲁迅《灯下漫笔》)
②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
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对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反
语、反诘)(鲁迅《灯下漫笔》)
③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
这应该是一个“意外”。
但是这“意外”
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
我离家不过一年半的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
(巴金
《爱尔克的灯光》)
十四、层递
将语言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低到高或者与前者相反的形式进行排列,这种修辞格称为层递。
运用层递,能增强语言的层次感,突出事物性质特征。
层递可分为逐层递进和逐层递退。
①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
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对比、逐层递进)(梁
启超《论毅力》)
②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
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逐层递进)(梁启超《论
毅力》)
③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者与役处。
(逐层递退)(《战国策
&8226; 燕策&8226; 燕昭王求士》)
十五、叠字
叠字,又称“叠词”是指运用彼此声韵相同的重叠字词所构成的修辞格。
这些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紧密地连在一起,不但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而且增加了词语的情感色彩和意义的表达效果。
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
慢寻寻觅觅》)
③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魇儿,打扮得娇
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沈沈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着重重叠
叠的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十六、对比
对比,又称对照,是把两种性质特点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运用对比,可突出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产生鲜明的对比反差。
①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
学的思考。
(余秋雨《都江堰》)
②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
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③因为我们人类历史,还有每个个人的经验,都深深地埋下了这样的证据:一个真
理不难扼杀,一个说得巧妙的谎言则历久不衰。
(马克吐温《给青年的忠告》)十七、呼告
呼告,是直接对要叙述的事物进行呼唤倾诉的一种辞格,运用呼告,能使情感丰富强烈,语境气势充沛。
①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辛弃疾《摸鱼儿&8226;更
能消几番风雨》)
②我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
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马丁&8226;路德&8226;金《我有
一个梦想》)
③终于自由了!终于自由了!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马丁路德金
《我有一个梦想》)(呼告、反复)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
慢寻寻觅觅》)
十八、拈连
拈连,是在叙述两个相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
这种以常规用法为前提顺势产生非常规用法的辞格,往往给人一种意味深长、发人深思的修辞色彩。
①它(牡丹)积蓄了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的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
他不
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张抗抗《牡丹
的拒绝》)
②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
唱得红花朵朵开,唱得幸福落满坡。
(《新民歌》)
③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④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十九、移就
移就就是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一种辞格。
它是把本来没有直接相似性的两个事物,通过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超常搭配起来而形成的。
这种辞格就是将人的思想感情倾注到其他事物中,使之局部具有人格化的感情色彩,这和拟人的辞格很相似。
但不同的是,移就是局部的人格化,常用偏正结构表示,而拟人是完全的人格化,可采用多种句法结构形式表示。
如,多情的葡萄。
“多情”和“葡萄”没有没有直接的相似性,但搭配在一起,确实很超常的,它赋予了葡萄以情感。
又如,“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艾青《北方》)诗人就运用了移就兼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如,“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民族。
”。
(艾青《北方》)也是移就兼拟人的修辞手法。
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道:“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其中也是运用了暗喻兼移就的修辞手法。
二十、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
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二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
辞手法。
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二十二、婉曲
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
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
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
(1)曲折,如:部队转进某地。
(作战失败,讳言撤退)
(2)微辞,将不愿直陈的话,避开正面,用侧面来表达,从隐微婉曲的文辞中,
透露讽刺不满的意味。
如:流苏讥刺柳原用情不专,却不直言,说“炸死了我,你
的故事还长着呢!”颇富机锋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