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感觉器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角的物像 可分别刺激不 相邻的两个感 光细胞,其各 自的感光信息 传入才能分辨
两个点。
视敏度的限度:用能分辨两点的最小视网膜上 的物像(5μm)或视角(1’)表示。
视力表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E 字的笔画粗
细和缺口皆为1’ 。
视角 = 1’ = 1.0 (5.0)
视角 =10’ = 0.1 (3.3)
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二)瞳孔对光反射:
概念: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 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特点:具有双侧效应(互感性对光反射),即不仅光照 侧瞳孔缩小,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
意义: ①调节光入眼量:强光时缩小,保护视网膜;弱光时 散大,增加视敏度;
②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③协助诊断:通过观察缩瞳的程度、速度和双侧 效应等,帮助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全身麻醉 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
(不同的视蛋白 + 视黄醛) (视蛋白 + 视黄醛)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功 适宜刺激
能 光敏感度 作 分辨力 用 专司视觉
视力
强光
弱光
低(强光→兴奋) 高(弱光→兴奋)
强(分辨微细结构) 弱(分辨粗大轮廓)
明视觉 + 色觉
暗视觉 + 黑白觉
瞳孔近反射瞳意孔义缩:小后,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
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B、眼球会聚
当双眼凝视一 个向前移动的物体 时,两眼球同时向 鼻侧会聚的现象称 为眼球会聚。
它也是一种反 射活动,•其反射途 径与晶状体调节反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
强
弱
(2)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光 视紫红质
视蛋白+11-顺视黄 醛
视黄醛异构酶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 (暗处,需能) 白
视黄醛还原酶
醇脱氢酶
11-顺视黄醇(VitA)
异构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注:①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 11-顺视黄醇→
视杆细胞→11-顺视黄醛。 ②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分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1∶1∶1→白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4∶1∶0→红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2∶8∶1→绿色觉。
三原色学说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
C、色觉障碍: ①色盲: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
●分色类盲:有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和全色盲。
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第二节 视 觉 器 官
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70~740nm的电磁 波)。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视NAP
视觉中枢→视觉
一、眼的解剖结构
(一)眼球 1、眼球壁 (1)纤维膜(角膜、巩膜) (2)血管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 (3)视网膜 2、眼球内容物 (1)房水 (2)晶状体 (3)玻璃体
2、视野
概念: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看
到的空间范围。
范围:∵上眼框和
鼻粱遮挡的缘故,∴
单眼视野的下方>
B、色觉
色觉是感光细胞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后,产生 的视觉信息传入视觉中枢引起的主观感觉。色觉是一 种复杂的物理和心理现象。
19世纪初,Young和Holmholtz依据物理学上三原色混合 理论提出了视觉三原色学说:假设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
绿、蓝光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3种感光色素; 当这3种 视锥细胞受到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光刺激时,各自将发 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由专线传入中枢,经视 中枢整合后便产生各种色觉。
(二)眼球的附属装置
1、眼睑 2、结膜 3、泪器 4、眼外肌
二、视觉生理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折射能力(F2 )的大小由该单球面折光体的曲率半 径(r)和折射率(n2)决定。
若空气的折射率n1,其关系式为:
F2 =
(后主焦距)
n2 ·r n2 - n1
F2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n2越大,其折光能力越强; r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2)明适应: 概念:从暗处→明处,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感)→片
刻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约1min)。
机制:是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
∵杆素在暗处大量蓄积+对光的敏感度强,∴到明亮 处被迅速大量分解,产生和传入大量视觉冲动,从而出 现耀眼的光感。
[附]:为什么从事暗环境工作者配带红色眼镜?
实验发现,红光只作用于视锥细胞,对视杆细胞的 刺激极微弱,因此,在亮光处配戴红色眼镜能防止视 紫红质的分解,到暗处时便能获得迅速的暗适应。所 以,对从事暗环境工作者配带红色眼镜是必要的。
②视杆细胞:
呈聚合式联系
(视杆:双极:节细胞 = mn:n:1)。
2、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项目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分布 结 构 联系方式 特 征 感光色素
种族差异
视网膜黄斑部
视网膜周边部
(中央凹为主)
(向外周递减)
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
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③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
中的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
(3)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光 照
无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
cGMP含量高
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当不戴潜水 镜潜水时,水中视物 模糊的原因是空气 -角膜界面的折射 率↓所致。
简化眼:由于眼的折光系统是由多片凸透镜组成,为
了研究和应用的方便,将其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简化 眼: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
曲率半径为5n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方5mm处,前主焦点在 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正 常 人 的 瞳 孔 直 径 变 动 在 1.5 ~ 8.0mm之间。
A、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的 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与通晶路状:体调节的反射通路相似,不同之处
为效应器(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产生的感受器 电位以电紧张方 式扩布到终足。
(3)神经细 胞层
细胞层间 存在着复杂的 突触联系,有 化学性突触和 电突触,可纵 向和水平方向 传递信号。
当最初产 生的视觉电信 号,将首先在 这些细胞层中 处理与加工。
(4)两种感光
细胞与神经细胞 的联系方式: ①视锥细胞:
呈单线式联系
(视锥:双极:节细胞 = 1:1:1);
这个过程即为眼的 调节:晶状体调节、 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
(1)晶状体调 节物像落在视皮网层膜-中后脑束
视物模糊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晶状体前后凸
弹性↓→老花眼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 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通常将红-绿色盲认为全色盲,因视紫红质也可分辨蓝色)
●原色因盲:绝大多数是遗传性的(可能因为缺乏对相 应颜色敏感的视锥细胞所致),极少数是因视网膜病变 引起的。
②色弱: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原色因:弱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缺乏某种视锥细胞,•而 是由于某种视锥细胞的反应能力较正常人为弱;多为 后天因素引起。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眼:一定波长的光波=是视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耳:一定频率的声波=是听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阈(能阈引值起):感觉传入冲动产生的最小 的适宜刺激强度。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 刺激强度大,如压眼球产生光感。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指感受器接受到适宜刺激后,通过跨膜信号转换过 程,感受器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当平行光线(6m以外)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于 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简化眼中的AnB和anb是对顶相似三角形。如果
物距和物体大小为已知,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视敏度(视力): 概念: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
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可 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物 像≥5μm(视角≥1’)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第十二章 特殊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视 觉 器 官-眼
第三节 听 觉 器 官-耳
第一节 概 述
感觉的产生: 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感受刺激 ②传通路的信息传入 ③中枢的整合分析
一、感受器:
分布部位分:内、外感受器。 刺激性质分: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受器等。 结构形式分:
简单:感受细胞、N末梢(痛、触等)。 复杂:感受细胞+非N附属结构=感觉器官
折光体的折光能力还可用焦度(D)表示:
D = 1/F2 1D = 100度
1、眼的折光系统的成像原理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射率 1.000 1.336 1.336 1.437 1.336
曲率半径
7.8(前) 6.8(后)
10.0(前) -6.0(后)
∵整体眼折光 能力最强的是:空 气-角膜界面。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 Na+)
静息电位 (-30~-40mv)
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足
视杆细胞 感受器电位 (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足
电-化学-电 双极细胞 (去或超极化型)
电-化学-电 神经节细胞 (动作电位)
(四)几种视觉生理现象
1、暗适应与明适应
(1)暗适应: 概念:指从明处→暗处,
最初看不清→逐渐恢复暗 视 觉 的 过 程 ( 约 25 ~ 30min)。
机制:是视紫红质的含
量在暗处恢复的过程。
∵在亮处视锥和视杆细胞中的感光色素都被分解→ 杆素剩余量低+锥素对光的敏感度低→最初看不清任 何东西。当锥素的合成量↑+对光的敏感度↑→第一时 相;当杆素的合成量↑+本来对光的敏感度高→第二 时相(暗视觉)。
(4)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和色觉
A、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锥细胞有分别含有感红光色素、感绿
光色素、感蓝光色素三种。 三种视锥色素的区别是视蛋白的分子结构
稍有不同,这种微小差异决定了对特定波长光 线的敏感程度。
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目前认为与视 杆细胞类似。
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分辨力强,并具有 辨别颜色的能力。
2、眼的调节
如前简化眼所述,当看6m以外的物体时,远物发 出的光线(≈平行光线)入眼后,折射聚焦、成像在视网 膜上,看清远物。
但当看6m以内的近物时,近物发出的光线(是辐射 状)入眼后,折射聚焦、应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视物模 糊不清。
实际上,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 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网 膜上,看清近物。
(三)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即感觉阈渐升、反应渐降,主观感觉也可逐渐减弱, 甚至消失。
产生机适制应:现象的机制比较复杂,可发生在感受器 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感受器细胞与感 觉传入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特性等不同阶段。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新接受
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行持续
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 (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称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传入 神经→神经冲动(AP)。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与电位EP的P一特性样:,是局部电位:① 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②不具有 “全或无” 的特征;③可总和;④能以电紧张的形式 作近距离的扩布。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 方向,这些可变参数能反映外界刺激的某些特性。
过程:
过程:
强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双侧)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双侧)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三)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换能作用
1、视网膜的结构
(1)色素细胞层:内含黑色素颗粒和VitA,对感光细胞有 营养和保护作用:
(2)感光细胞层 外段呈圆盘状
重叠成层,感光 色素镶嵌在盘膜 中,是光-电转换 产生感受器电位 的关键部位。
两个点。
视敏度的限度:用能分辨两点的最小视网膜上 的物像(5μm)或视角(1’)表示。
视力表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E 字的笔画粗
细和缺口皆为1’ 。
视角 = 1’ = 1.0 (5.0)
视角 =10’ = 0.1 (3.3)
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
(二)瞳孔对光反射:
概念: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 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特点:具有双侧效应(互感性对光反射),即不仅光照 侧瞳孔缩小,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
意义: ①调节光入眼量:强光时缩小,保护视网膜;弱光时 散大,增加视敏度;
②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③协助诊断:通过观察缩瞳的程度、速度和双侧 效应等,帮助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全身麻醉 的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只有视紫红质1种
(不同的视蛋白 + 视黄醛) (视蛋白 + 视黄醛)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功 适宜刺激
能 光敏感度 作 分辨力 用 专司视觉
视力
强光
弱光
低(强光→兴奋) 高(弱光→兴奋)
强(分辨微细结构) 弱(分辨粗大轮廓)
明视觉 + 色觉
暗视觉 + 黑白觉
瞳孔近反射瞳意孔义缩:小后,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
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B、眼球会聚
当双眼凝视一 个向前移动的物体 时,两眼球同时向 鼻侧会聚的现象称 为眼球会聚。
它也是一种反 射活动,•其反射途 径与晶状体调节反
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效应器(内直肌)。 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
强
弱
(2)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光 视紫红质
视蛋白+11-顺视黄 醛
视黄醛异构酶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 (暗处,需能) 白
视黄醛还原酶
醇脱氢酶
11-顺视黄醇(VitA)
异构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注:①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 11-顺视黄醇→
视杆细胞→11-顺视黄醛。 ②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分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1∶1∶1→白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4∶1∶0→红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2∶8∶1→绿色觉。
三原色学说较好地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
C、色觉障碍: ①色盲: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
●分色类盲:有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和全色盲。
检测,以便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第二节 视 觉 器 官
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70~740nm的电磁 波)。
可见光
眼的折光系统 折射成像
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视NAP
视觉中枢→视觉
一、眼的解剖结构
(一)眼球 1、眼球壁 (1)纤维膜(角膜、巩膜) (2)血管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 (3)视网膜 2、眼球内容物 (1)房水 (2)晶状体 (3)玻璃体
2、视野
概念:指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看
到的空间范围。
范围:∵上眼框和
鼻粱遮挡的缘故,∴
单眼视野的下方>
B、色觉
色觉是感光细胞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刺激后,产生 的视觉信息传入视觉中枢引起的主观感觉。色觉是一 种复杂的物理和心理现象。
19世纪初,Young和Holmholtz依据物理学上三原色混合 理论提出了视觉三原色学说:假设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
绿、蓝光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胞或3种感光色素; 当这3种 视锥细胞受到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光刺激时,各自将发 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由专线传入中枢,经视 中枢整合后便产生各种色觉。
(二)眼球的附属装置
1、眼睑 2、结膜 3、泪器 4、眼外肌
二、视觉生理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折射能力(F2 )的大小由该单球面折光体的曲率半 径(r)和折射率(n2)决定。
若空气的折射率n1,其关系式为:
F2 =
(后主焦距)
n2 ·r n2 - n1
F2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n2越大,其折光能力越强; r越小,其折光能力越强。
(2)明适应: 概念:从暗处→明处,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感)→片
刻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约1min)。
机制:是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
∵杆素在暗处大量蓄积+对光的敏感度强,∴到明亮 处被迅速大量分解,产生和传入大量视觉冲动,从而出 现耀眼的光感。
[附]:为什么从事暗环境工作者配带红色眼镜?
实验发现,红光只作用于视锥细胞,对视杆细胞的 刺激极微弱,因此,在亮光处配戴红色眼镜能防止视 紫红质的分解,到暗处时便能获得迅速的暗适应。所 以,对从事暗环境工作者配带红色眼镜是必要的。
②视杆细胞:
呈聚合式联系
(视杆:双极:节细胞 = mn:n:1)。
2、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项目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分布 结 构 联系方式 特 征 感光色素
种族差异
视网膜黄斑部
视网膜周边部
(中央凹为主)
(向外周递减)
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
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③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
中的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
(3)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光 照
无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激活盘膜上的传递蛋白(G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
cGMP含量高
分解cGMP→cGMP↓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
∴当不戴潜水 镜潜水时,水中视物 模糊的原因是空气 -角膜界面的折射 率↓所致。
简化眼:由于眼的折光系统是由多片凸透镜组成,为
了研究和应用的方便,将其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简化 眼: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
曲率半径为5n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方5mm处,前主焦点在 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正 常 人 的 瞳 孔 直 径 变 动 在 1.5 ~ 8.0mm之间。
A、瞳孔近反射:
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的 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与通晶路状:体调节的反射通路相似,不同之处
为效应器(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产生的感受器 电位以电紧张方 式扩布到终足。
(3)神经细 胞层
细胞层间 存在着复杂的 突触联系,有 化学性突触和 电突触,可纵 向和水平方向 传递信号。
当最初产 生的视觉电信 号,将首先在 这些细胞层中 处理与加工。
(4)两种感光
细胞与神经细胞 的联系方式: ①视锥细胞:
呈单线式联系
(视锥:双极:节细胞 = 1:1:1);
这个过程即为眼的 调节:晶状体调节、 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
(1)晶状体调 节物像落在视皮网层膜-中后脑束
视物模糊
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晶状体前后凸
弹性↓→老花眼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 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通常将红-绿色盲认为全色盲,因视紫红质也可分辨蓝色)
●原色因盲:绝大多数是遗传性的(可能因为缺乏对相 应颜色敏感的视锥细胞所致),极少数是因视网膜病变 引起的。
②色弱: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原色因:弱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缺乏某种视锥细胞,•而 是由于某种视锥细胞的反应能力较正常人为弱;多为 后天因素引起。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眼:一定波长的光波=是视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耳:一定频率的声波=是听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阈(能阈引值起):感觉传入冲动产生的最小 的适宜刺激强度。
非适宜刺激也可使某种感受器反应,但需 刺激强度大,如压眼球产生光感。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指感受器接受到适宜刺激后,通过跨膜信号转换过 程,感受器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当平行光线(6m以外)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于 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
简化眼中的AnB和anb是对顶相似三角形。如果
物距和物体大小为已知,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视敏度(视力): 概念: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
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可 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物 像≥5μm(视角≥1’)能产生清晰的视觉。
第十二章 特殊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视 觉 器 官-眼
第三节 听 觉 器 官-耳
第一节 概 述
感觉的产生: 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感受刺激 ②传通路的信息传入 ③中枢的整合分析
一、感受器:
分布部位分:内、外感受器。 刺激性质分: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受器等。 结构形式分:
简单:感受细胞、N末梢(痛、触等)。 复杂:感受细胞+非N附属结构=感觉器官
折光体的折光能力还可用焦度(D)表示:
D = 1/F2 1D = 100度
1、眼的折光系统的成像原理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射率 1.000 1.336 1.336 1.437 1.336
曲率半径
7.8(前) 6.8(后)
10.0(前) -6.0(后)
∵整体眼折光 能力最强的是:空 气-角膜界面。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 Na+)
静息电位 (-30~-40mv)
外段膜Na+内流↓(内段膜Na+泵继续)
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足
视杆细胞 感受器电位 (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足
电-化学-电 双极细胞 (去或超极化型)
电-化学-电 神经节细胞 (动作电位)
(四)几种视觉生理现象
1、暗适应与明适应
(1)暗适应: 概念:指从明处→暗处,
最初看不清→逐渐恢复暗 视 觉 的 过 程 ( 约 25 ~ 30min)。
机制:是视紫红质的含
量在暗处恢复的过程。
∵在亮处视锥和视杆细胞中的感光色素都被分解→ 杆素剩余量低+锥素对光的敏感度低→最初看不清任 何东西。当锥素的合成量↑+对光的敏感度↑→第一时 相;当杆素的合成量↑+本来对光的敏感度高→第二 时相(暗视觉)。
(4)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和色觉
A、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锥细胞有分别含有感红光色素、感绿
光色素、感蓝光色素三种。 三种视锥色素的区别是视蛋白的分子结构
稍有不同,这种微小差异决定了对特定波长光 线的敏感程度。
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目前认为与视 杆细胞类似。
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分辨力强,并具有 辨别颜色的能力。
2、眼的调节
如前简化眼所述,当看6m以外的物体时,远物发 出的光线(≈平行光线)入眼后,折射聚焦、成像在视网 膜上,看清远物。
但当看6m以内的近物时,近物发出的光线(是辐射 状)入眼后,折射聚焦、应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视物模 糊不清。
实际上,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 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使物像仍落在视网 膜上,看清近物。
(三)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即感觉阈渐升、反应渐降,主观感觉也可逐渐减弱, 甚至消失。
产生机适制应:现象的机制比较复杂,可发生在感受器 的换能过程、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感受器细胞与感 觉传入纤维之间的突触传递特性等不同阶段。
类型与意义: 快适应感受器:嗅觉、触觉。利于机体重新接受
新刺激,以便不断探索新异事物。 慢适应感受器:痛觉、血压。利于机体进行持续
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 (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称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传入 神经→神经冲动(AP)。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与电位EP的P一特性样:,是局部电位:① 电位幅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成正比;②不具有 “全或无” 的特征;③可总和;④能以电紧张的形式 作近距离的扩布。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 方向,这些可变参数能反映外界刺激的某些特性。
过程:
过程:
强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双侧)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双侧)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
瞳孔缩小
(三)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换能作用
1、视网膜的结构
(1)色素细胞层:内含黑色素颗粒和VitA,对感光细胞有 营养和保护作用:
(2)感光细胞层 外段呈圆盘状
重叠成层,感光 色素镶嵌在盘膜 中,是光-电转换 产生感受器电位 的关键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