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展开转化医学研究的初步思考宋晓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2-11-
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81130042);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1171323);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LT2011011
)作者简介:宋晓宇(1979-),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现就职于中国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细胞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展开转化医学研究的初步思考
宋晓宇,徐红德,冯艳玲,曹 流
(中国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01
)摘要:转化医学是以重大疾病为研究出发点,促进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我国新建或正在筹建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其组织管理尚处于创新阶段,本文立足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并结合我国医学院校科研现状和教学特点,以转化医学产生的背景和内涵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转化医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在高等医学院校展开转化医学研究的新思路和应注意的问题,开创和谐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转化医学;医学教育;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3)01-0001-
04Thoughts on the App
lication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in Hig
her Medical Universities of ChinaSONG Xiao-yu,XU Hong
-de,FENG Yan-ling,CAO Liu(Institute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China)Abstract:With major disea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health-oriented which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in medical research.The major gis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s to promotethe medical biology foundation research results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translate into clinical practical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
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inhigher medical universities of China is a creating cause and still at the beginning stage,there are a lotof problem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ill be studied.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based on the higher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 China according tothe status of med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harmonious de-velop
ment of medical science.Key Words:translational medicine;medical education;medi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 进行医学科研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
试验解决在疾病预防与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然而,在投入了巨额科研经费和产出了海量医学论文之后,人类
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重大疾病的防治效果却未明显改观。

投入到基础研究方面的资金、人力、物力巨大,并且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相比之下临床研究方面的成果却没能呈现出相应的增长趋势,对改善公众健康、疾
病预防和治疗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1-2
]。

如此巨大的反差,
与医学发展的最终目标———“科学最终应用于临床解决人类疾病和预防”相左。

与此同时,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各学科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若不能将这些数据有效转化为人类健康服务,它们就是一堆垃圾。

如何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解决医疗问题的有用信息是迫在眉睫的难题,这个难题的破解需要生
·
1·
命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领域专家的有效合作与交叉研究,单独依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技术不能够完全解决重大的临床问题。

科学家提出了“从试验室到临床”的理念,改变研究策略,使医学生物学研究从微观走向宏观、整合的系统生物学,以期使基础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临床,一个新兴的医学研究模式———转化医学也就应运而生[3]。

1 转化医学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1996年,国际著名医学杂志The Lancet第一次提出“Translational Medicine”(转化医学)一词,促进了此后转化医学理念的迅速传播。

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benchto bedside,B2B),又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倡导从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4-6]。

转化医学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

转化医学是一种循环式科学体系,是建立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发间的双向转化通道;它遵循循证医学的原理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倡导知识间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协作,努力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快速、高效的临床转化与及时反馈,为疾病诊疗和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手段。

转化医学这一理念的倡导,要求医学科研工作者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结合临床的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研究,这样基础科研成果就可以快速转向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科研工作者要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重视从临床工作中提炼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使科研成果具有应用价值。

相对于传统的医学科研,转化医学实质上是一场革命,它强调创新,提出更新的概念和更新的技术、更新的团队和更新的组织结构,要求转化医学研究必须以改善人类健康为目的,而不仅仅止步于将研究成果发表成论文。

转化医学研究促成新医疗产品的快速研发和应用,促进了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因而成为国际医学界瞩目的新兴交叉学科,可望成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新起步点和着力点。

现在,转化医学的意义及价值已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视,特别是在目前癌症和诸多慢性疾病的研究遇到困境的情况下,转化医学的出现给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许多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各种计划,鼓励发展转化医学,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势不可挡。

2003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宣布发展生物医学的长期计划,2004年初步投入1.25亿美元,到2009年投入达20亿美元,主要分配于在基础科研和临床工
作间互相协作的研究团队,其中,包括培养面向转化研究的临床工作者;到2012年将成立大约60个临床与转化科学中心(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cen-ters,CTSCs)。

英国、法国、新加坡等诸多国家也都先后成立不同形式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时,国际上也相继创办转化医学杂志以促进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Trans-lational Research和The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Medicine这3种期刊最为著名,后者还设立了转化医学的专业奖金“The Excellence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ward”,以鼓励为转化医学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员。

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2011年6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国家的“863”计划、“973”计划以及卫生部的行业专项,都对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为疾病的预防、预测以及个性化药品研发提供了可能,并希望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使最新的诊疗技术以百姓负担得起的方式尽快用于临床实践。

以目前我国的条件,完全有基础进行转化医学研究,加快基础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提高我国生物产业的竞争力。

2 以转化理念指导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往往将基础和临床孤立起来,基础研究多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极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研究过程中对精密仪器设备的依赖性较强。

临床医师所拥有的主要是医学专业知识和实际诊疗操作技能,对其他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及时获取和掌握的动力和渠道。

具体表现:临床医师常常苦于找不到有创新意义的科研选题,而许多基础研究课题仅限于细胞系或动物实验,难以应用于临床。

究其原因,在于临床工作与基础研究的脱节:一方面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科学对于临床医生变得深奥、难以理解,导致临床医生的科研选题缺少创新性。

另一方面,基础研究者对于人体疾病的复杂性、多样性也知之甚少。

而由于临床工作与基础研究的脱节,医师与基础研究之间缺少沟通交流,许多临床有价值的发现亦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者。

那么,在我国准备进一步扩大转化医学的研究规模、进一步深化转化医学的研究内涵的今天,作为医学院校及医院科研工作的管理人员应该如何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引科研方向呢?
2.1 着眼于重大疾病并以此作为科研出发点
医学科学研究服务于人。

只有当提出的科研问题来自于临床实践,以解决重大疾病为出发点,才能体现
·2·
其真正的价值。

转化医学旨在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应用,如果将研究的对象锁定在患者身上,注重疾病的早期检查和早期评估,并据此进行科研选题和研究,当获得成果时可同时开展转化研究,使研究成果迅速用于临床,再根据临床效果发展为深层次的研究,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最终造福于人类健康。

进行转化性医学研究的目的是培养既会研究又能看病、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高水平人才。

目前,转化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①肿瘤: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分析,找出肿瘤发生的标记物;利用癌细胞代谢产物图谱和定量分析系统,检测处于早期阶段的癌细胞;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应用药理学分析手段,评价药物在治疗肿瘤中的效果等。

②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肝炎、流感、疟疾等的发病机制;抗病毒的药物和抑制剂;疫苗的研发以及免疫佐剂的效果等。

③心脑血管疾病:找出与疾病发病相关的高风险因素,做到早期预防;分析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分子,制备蛋白抑制剂或单克隆抗体;寻求改善循环功能的药物,根据患者发病机制不同,设立个性化治疗方案,伍用药物的同时注意药代动力学的改变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④神经系统疾病:针对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发病机制与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改善帕金森症状的新药物的研发;基因治疗与干细胞治疗等。

⑤其它:除上述领域外,转化医学研究还涉及代谢疾病、运动系统疾病、遗传病和器官移植等方面。

虽然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较大规模的专门的转化医学中心还比较少,但很多大学、医院科研机构和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开展的合作,都可以归为转化医学,专门的转化医学中心也已经开始建立。

上海交通大学与阿斯利康合作,建立新药物研发基地;北京协和医院成立转化医学中心;中国医科大学成功引进高水平人才,组建转化医学研究所,以“教育部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横向整合“辽宁省实验动物转基因重点实验室”以及“临床老年病研究室”,并与“辽宁省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合作,围绕细胞衰老及与衰老相关疾病(神经退行性变、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系列课题展开研究工作。

2.2 以转化医学思维指导医学人才的培养
转化医学是沟通临床和基础的桥梁,因此从事该研究的专业人员需同时具有相当的临床及基础科研背景,即基础-临床复合型人才。

临床医师每日需要进行繁忙的工作,会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

要在进行临床工作的同时从事相关的基础研究是很不现实的。

而相关医学基础研究人员多为生物学背景,拥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其一般没有参加临床工作的经历,无法从事医疗服务,很难把握临床需求。

因此,重视和加紧培养兼备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尤为重要。

在本科教育阶段,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互为依存的关系,既要强化其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又要重视其临床经验的积累。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最高阶段,也是培养转化医学人才的最重要平台。

对硕、博士研究生输入并帮助其建立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其从临床实践中选题并进行研究,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基于临床的科研方向。

在继续教育课程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转化医学课程(如转化医学概念、历史背景、当今发展、未来作用、临床研究路径变迁,基础研究课程),训练临床医师缜密的科研思维、使他们了解基本的实验技巧和方法、认识循证医学的设计理念等,对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自己从事的临床工作认识,重视其所掌握的临床资源,使医师的认识从原来较低的疾病诊治层面上升到学科发展的层次,从而逐步培养我们国家自己的转化医学研究人才并形成人才梯队。

中国医科大学自2004年启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并举办全校性PBL教学培训,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病例为中心,整合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领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技巧,摒除了以往将医学基础知识切割、学生学完不知所用的弊端[7];在医学本科教育结束之前,除了着重加强学生对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之外,还鼓励学生“回归基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在临床实习的见闻,选择进入相应的基础学科展开科学实验,以临床需要指导基础研究;对于七年制和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学校更是要求学生深入基础研究,培养全面设计实验研究的思维,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理构建转化医学管理模式
目前,我们国家对于民生问题空前关注,对有关医疗保障、医学科研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

如何依据我国国情、有效利用已有资源,合理组建转化医学研究机构,实现各研究平台的整合与人性化管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转化医学的实践活动需要掌握多方面的能力,对组织与管理水平都有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首先,学校的教务部门与医院的科教部门在转化医学双向研究合作的过程中,利用掌握的临床学科资源,引导临床科学家和学院研究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鼓励员
(下转第26页)
·

·
筹安排。

对所有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学以致用原则进行系统分析,提炼共性、特性和内在联系,将分散于各课程的实验内容分门别类设计成不同的模块,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教学的连贯性、系统性、独立性。

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管理模式,从实验内容体现“重视技能、淡化专业、强调综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形成与理论教学既有结合又相互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鼓励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加强早期科研能力培养。

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入各个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积极倡导并贯彻落实“将科研引入实验教学,以科研带动实验教学”的教学改革思路。

将科研项目形成的技术、方法、手段、成果运用于实验教学,保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实验教学的信息化。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进行虚拟实验和网络辅助教学。

通过网络预习、教师辅导、反馈,提高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改革实验教学评价新体系,注重能力考核。

根据学以致用原则建立新的实验教学考试考核方式,既注重实验结果,又注重实验过程;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遵循学以致用原则,树立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功能,推进学校全面改革创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覃章程.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6):86-89,94.
[2]盂昭上.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6):56-57.
[3]段志坚.关于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99-103.
[4]王 浒.面向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999(7):
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櫏
16-20.
(上接第3页)
工提出临床面临的难题和解决后效益,促使基础研究者有的放矢,将加速转化医学研究。

其次,要注重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建立整合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诊治、生存和预后等临床组学(clinomics)数据库资料,以及具有完整的患者生物标本的、开放式的疾病转化研究平台,把实验室和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快速鉴定和评估,以真正实现转化医学的目的。

恶性肿瘤等重大复杂疾病的防治研究,需要整合生物技术、计算数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和I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研究人员的交叉研究,才能揭示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对癌症发生的相互作用。

最后是政策引导,国家各种研究基金和药物开发项目的实施原则要有利于贯彻转化医学的理念,鼓励发展交叉学科,注重成果转化,这将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临床与基础研究一体化的研究团队和学术思想。

4 结语
转化医学研究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新方向,转化医学的发展将推动医学应用科学的发展,是医学科研的希望与未来。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要发展、成熟,并推动其它领域的进步,要经过很长的积累和不断的革新,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彼此相互交流和完善,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转化医学的作用。

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并取得了初步成绩,结合我国病例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转化医学,将促进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在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抓住机遇,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制定转化医学研究计划,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构建广阔、完善的交流平台,最终提高我国的医学科学水平,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Lehmann CU,Altuwaijri MM,Li YC,et al.Translationalresearch in medical informatics or from theory to practice[J].Methods Inf Med,2008,47(1):1-3.
[2]Littman BH,Mario LD.Plebani M,et al.What’s next intranslationalmedicine7[J].Clin Sci(Lond),2007,112(4):217-227.
[3]Choi DW.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J].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4]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Transl Med,2003,1(1):1-2.
[5]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il and translational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6]Wehling M.Translational medicine:can it really facilitatethe transition of research“from bench to bedside”?[J].EurJ Clin Pharmacol,2006,62(2):91-95.
[7]闻德亮.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15-217.
·
6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