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

摘要: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是世界当代史的一件大事,原因复杂,教训深刻,其中经济原因发人深省。本文主要就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及进行分析,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长期推行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2、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差距扩大,却依然硬撑一个“超级大国”;3、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滋生信任危机;4、苏联共产党不能及时修正错误,挽救危机;5、军备竞赛拉跨苏联经济;6、戈尔巴乔夫的片面改革。

关键词:苏联解体;经济;原因

引言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 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 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样一个在20 世纪曾辉煌过69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样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突然间就坍塌了。究其原因,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从深层次来看,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经济建设没搞好。认真分析研究这个问题, 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教训, 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 无疑是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一、长期推行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

长期以来,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它的主要特点可简单归结为:管理权限集中化,管理方法行政化,资源配置计划化,产品分配无偿化,收入分配平均化。[1]这种模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 主要是二战期间) 曾经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首先,这种模式明显地反映出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背离,如片面追求工业化尤其是与国防有关的军事重工业的发展,以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工业,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此外,苏联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剥夺了作为联盟主体的加盟共和国应享有的经济发展自主权,窒息了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各民族共和国的利益受到伤害。人本经济,就是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活动中,把人当作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的

主体尺度与目的。[2]人本经济发展观应该取代物本经济发展观,因为这是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本性,是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这种经济体制用集中计划的调节作用取代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用行政管理方法排挤经济管理方法。在这种体制下,企业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不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安排生产,导致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只追求产品的数量而忽视产品的质量和品种。由于企业不能实行真正的经济核算制,无法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导致企业经营与企业利益脱节,职工的收人与劳动成果脱钩。这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造成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现象盛行。

第三,阻碍科技进步,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浪费。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企业为了完成上级机关下达的指令性的总产t指标,宁愿按步就班组织生产,而不愿冒进行技术革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风险。这就造成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在采用科技术成就方面明显落后,不仅在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和开发现代技术设备和工艺等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用于单位产品的原料、能源和其他资源的耗费,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因此,苏联的经济橱良大程度上是一种浪费经济。

二、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差距扩大,却依然硬撑一个“超

级大国”

列宁说过,“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产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并且尖锐指出,落后就会挨打。不在经济方面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会灭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时期内,苏联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集中统一使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的速度优势,大大缩小了同美国的经济差距。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巩固和壮大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加强了各民族共和国的凝聚力,而且还吸引了欧、亚、拉美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随着社会再生产条件的逐步恶化,粗放经营的潜力日趋衰减,而向集约化经营过渡的措施又不得力,加上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种种弊端,以致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自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已丧失了对美国经济竞赛中的速度优势,使原已缩小了的经济差距又趋扩大。据统计,1950年,

苏联的国民收人相当于美国水平的31%,1975年为67%,1988年为64%。

[3]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相比,是相差较远的。苏联这样的经济实力 ,硬撑“超级大国”的架子,难免力不从心。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下降,生活必需品严重缺乏。老百姓是重实际的,在同一和平大环境中,今不如昔,内不如外,就会对现政权,甚至对制度不满。还有就是苏联长期隐瞒实际情况,当实际情况公布于世,老百姓明了真相,就易产生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当内外敌对势力夸大宣传,乘机起哄,这些民众就会跟着走,国家必然危机日深,最后走向解体。

三、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滋生信任危机

首先应该指出,作历史的纵向比较,苏联人民的收人和生活水平是有很大提高的。工业和建筑业工人、农民实际收入都有明显的增长,基本食品的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量成倍增加,每个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也有所扩大。但是,由于苏联在经济建设中未能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致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更快更好的改善。长期的供给不足造成的绝对短缺性经济危机说明它不仅不能胜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无力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另外与世界其他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苏联的社会经济停留在以吃穿为主要消费对象的生产再循环中,没有生机勃勃的住房和汽车消费的生产在循环,乃至以信息产品和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生产再循环,也就是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生产总值停留在较低增长率上停滞不前,甚至在解体前的数年间出现下滑。

从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政府进行过多次经济调整,力图完善和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过调整,积累与消费,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程度有所缓和,居民收人和生活水平也比战前提高得快,但是,苏联在进行经济调整过程中,又片面强调改善生活,不适当地增加居民收人,刺激消费。使劳动报酬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居民货币收人的增长超过了国民收人的增长。生产跟不上消费基金的膨胀,造成市场供应更加紧张。同外国比较,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大大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比东欧一些国家也低。1989年,苏联的恩格尔系数 (食品占家庭费支出的百分数)为31,而美国只有13,英国12,德国12,法国16,日本16,匈牙利25,南斯拉夫23,波兰29。[4]在苏联,人们由此产生了“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看法,动摇了甚至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降低了甚至抛弃了对苏维埃政权的信任和支持。一个失去人民信任的政权又怎么能够继续维持得下去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