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合集下载

[心理测验]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

[心理测验]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简介“社会性格”的思想并不是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独创而仍然是从弗洛伊德那里继承下来的。

正如他自己说的“有关性格的理论乃是弗洛伊德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

”但是弗洛姆并没有照抄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性格的思想而是赋予了性格以新的内容并规定了动态“社会性格”概念的含义。

关于“社会性格”的概念是弗洛姆于1931年出版的《基督教主义的演化》一书和1932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性格理论及其社会学的意义》一文中提出来的意思指人同世界发生关系的行为模式。

弗洛姆指出“社会性格仅包括部分特性它仍是一个团体的绝大多数人性格结构的核心。

是作为这一团体共有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发展起来的。

”弗洛姆又认为人同世界的关系是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在人作用于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

实际上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因而人的社会性格也是随着人同现实世界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社会性格”不是在静态中而是在动态中形成和变化的。

因而弗洛姆又在1968年对社会性格重新定义“社会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它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固定形式。

”这一动态社会性格概念成了弗洛姆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动态社会性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适应某种社会结构的基础。

弗洛姆认为人是不能选择他出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的。

人一出世舞台已给他准备好了他必须同大人一样生活在这现成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他必须接受了这个结构才能生存下去。

他必须吃饭从而也必须活动。

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需要生存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作为刚出世的人对此是无法改变和选择的。

不仅如此还必须在这样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中形成自己的社会性格否则无法生存。

所以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观念、思想、判断的规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结构为基础的。

也就是以当时现存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模式为基础的。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弗洛姆的人格论

弗洛姆的人格论

弗洛姆的人格论弗洛姆的人格论是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人的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本文将以弗洛姆的人格论为基础,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人的个体自我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

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自我也会影响其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

在弗洛姆的人格论中,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生产型人格和消费型人格。

生产型人格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在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

而消费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外部的满足和物质的获取,他们倾向于追求社会给予的奖励和认可。

弗洛姆认为,当社会过于强调消费型人格时,个体往往会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获取,忽视个体内部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许多人不断追逐物质和外部的成功,却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弗洛姆提出了人格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需要培养自己的内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个体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机会,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弗洛姆的人格论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关注个体内部的需求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追求物质和外部的成功。

只有通过个体内部的平衡和自我实现,才能真正获得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弗洛姆的人格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通过培养个体内部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同时,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和机会,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发展和实现的机会。

弗洛姆的人格论强调了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马列主义学院 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S090643 杜婷婷一、简介1.弗罗姆生平简介爱利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美籍德国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他曾在UNAM,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纽约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2.弗罗姆学说简介弗洛姆致力于把弗洛伊德开创的理论推向前进,并为此而求助于马克思主义。

弗洛姆主要从两个方面从事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工作。

一方面,他像赖希一样寻找一种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联结起来的环节,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由于没有这样一种环节而使基础与上层建筑实际处于“分离”状态。

区别只在于,在赖希那里,这样的环节是“性格结构”,而在弗洛姆这里则是“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

另一方面,他把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观点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二、弗罗姆的性格结构理论1.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第一,理论原因。

佛洛依德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两大缺陷:在对待人的行为与社会关系上,只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的行为,因为只注重社会经济分析得让忽视心理分析,只注重宏观革命而忽视围观革命;在对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上,只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但对于这个作用机制并没有给予说明。

第二,现实原因。

他们试图通过现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里机制,并通过人的生存困境的揭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

要说明这些问题,就必须将佛洛依德的心里分析学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并把佛洛依德结构理论是为分析现代人的性格结构的核心。

孤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孤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孤独的道德理论和事实依据
孤独的道德理论
“孤独”是指个人主观上的一种孤单、寂寞的心理体验。

在社会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中,弗洛姆把“孤单”作为对象,并且以《逃避自由》为主要文本形成了包括社会性格、社会无意识和人类精神在内的孤独理论。

1、孤独--社会性格理论。

自由本是西方文化的一大优良传统,但走向极端也会出现孤独,而孤独本身是难以忍受的。

2、孤独--社会无意识理论。

一个社会最大多数成员共同被压抑的领域。

弗洛姆认为自由与孤独、生与死、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孤独产生的原因。

事实论据
就像史铁生,一个曾幻想脚踩着软软的草地、却坐在轮椅上残疾人,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居住在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生命与写作连在一起,在无数个孤独的“写作之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且丰满的思想。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2 ・ 3
哲学研究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1 年第4 01 期
意识 、 情 、 移 恋母 情 结 、 自恋 、 格理 论 、 年 的意义 、 性 童 释梦 和本 能理 论 等 方 面 均作 出 了开 创 性 的贡 献 , 使 得人类 第 一 次将 视 野 转 入潜 意 识 领 域 , 能够 更 加 真 实深刻 的 认 识 自身 。但 是 由 于 弗 洛 伊 德 理 论 的缺 陷 , 得 这些 富有 价 值 的发 展 并 没有 充 分 的 得 以 阐 使
因此 ,对关 于 自由的人性 方面 和对 极权 主义 的 “
分析 , 促使 我们 去考 虑一 个普遍 的 问题 , 即关 于 心理 因素在 社会 演变 过程 中作 为一 种积极 的力量 所起 的
作用 的问题 ; 一 问题 又 将 引起 关 于在 社 会 演 变 过 这
他 的理 论本 身却 是有 着 巨大 的缺 陷 。弗 洛伊 德在 潜
了 。’1(l ’ ]P ) [ 9
为 了研究 这 些非 理性 因 素在社 会 生活 中所起 到 的作 用 , 洛姆 引 入 了弗洛 伊德 的精 神分 析学 说 , 弗 他 认 为“ 洛伊 德较 前人 的高 明之 处在 于 : 弗 他引 导人 们 注意 观察 和分 析决 定人 类 若干行 为 的非 理性 的和无 意识 的力 量 。他 和他 的现 代心理 学 方面 的追 随者 发
发 。由 于本 文的 主 题 所 限 , 面 只 阐述 弗 洛姆 认 为 下
化 的理 解更 加深 刻 了 , 我 们 之 所 以提 到文 化 , 由 “ 是 于它们 可 以塑造 社 会 , 为它 们 所 代 表 的社 会 性 格 因
行。
们研 究 的是一 种 政 治 制 度 , 这 种政 治制 度 实 质 上 而 并 不诉 诸利 己 的理性 力量 , 相反 , 种 政治制 度 唤起 这 和动用 了人性 中 的 凶暴 的 力 量 , 种 力 量 以前 我 们 这 相信 在人 性 中是 根 本 不 存在 的 , 者 至少 早 已消 失 或

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

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

对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从小受到了犹太教的性善思想的影响,毕生追求人本主义的社会理论。

在西方国家中,弗洛姆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而闻名。

他试图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仍然保存的真理,而排除那些需要修退的原理,对马克思的理论也是如此。

他将各种不同的思想综合起来,经过自己的加工,形成了一种人本主义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且试图用这种学说来改善现代人的处境和精神状态。

在他的关于人性的理论中,提出所有的人可以分为两种性格,一种是创发性性格,一种是非创发性性格。

一、创发性性格创发性性格,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实现其固有的各种潜力。

他们富有创造性和爱心,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理解世界,具有稳定的同一感,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的群体之中。

其实质的内容是理性和爱。

理性包括创发性思维、幸福和道德心。

创发性思维,又包括了智慧、推理和客观性三个方面。

了解了这三者的不同也就对创发性思维有基本的了解。

智慧是人们用来达到实际目的的工具,而推理和客观性就是要按照目的的实际情况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还要留意个体本身的实在。

对思维对象的强烈兴趣促使着创发性思维者去关心这一思维对象。

思维者和客体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求思维者能用客观、尊重、关心的态度去仔细地研究客体。

创发性思维是研究某一对象的整体,而不是只关注它的某一方面。

这样,对于一切包含着创发性思维的巨大发明创造来说,思维者都是由关心、尊重和客观地评价整个问题而促动的。

幸福是创发性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结果,它伴随着所有的创发性活动。

弗洛姆在《自为的人》一书中指出: “幸福是生活艺术上的优点的一个判定标准,又是按人本主义伦理学中美德一词的意义讲美德的判定标准。

”人生的幸福,是生活艺术和爱的艺术的一个美好的标准。

幸福不仅仅是一种愉快的感觉或者状态,也是增强整个有机体,带来日益增强的活力,生理健康和实现一个人的潜力的状态。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2、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 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 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 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 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 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 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3、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 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 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 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 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 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 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 态。
4、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 性
一、弗洛姆的简介
• 弗洛姆(Erich Fromm,)美籍德 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 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 大战後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佛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 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 思主义的交汇。弗氏被尊为「精神分析 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2)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及其与同 化过程中的取向的联系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包括受虐狂、施虐狂和机械地 自动适应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他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取向是 一一对应的,如接受取向与受虐狂取向所指的是同一类人,以此类推。 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的爱和工作。受虐狂通过屈从于他人或某种 强大的外在势力(上帝、权威、组织、国家等)并成为这个势力的一部分来 逃避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施虐狂 者通过使他人屈服和痛苦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同时也从被统治的他人那里获 取(剥削)所需要的东西。破坏性是由于害怕自己营造的世界囤积被侵犯而 主动地非理性地区消灭、摧毁对象。以上三种倾向都常常以爱、责任、良心、 爱国主义等合理化的形式出现。机械的自动适应就是放弃个性,根据市场效 应自动与他人保持一致。 现实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只是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非 创伤性取向的混合最常见的是接受取向与剥削取向(受虐狂与施虐狂)的混 合,集这两种取向于一身的人在权利大的人面前就情不自禁的谄媚,在权利 小的让你面前就不由自主的逞强。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叫做权威主义性格或 独裁性格。当然,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既有创生性取向又有非创生性 取向,其中某种取向占优势。

弗洛姆及其对社会的精神分析

弗洛姆及其对社会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在他的晚年,忧虑于人类的命运,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深感一种社会与文化的病患隐埋于整个时代之中。

但早已身患绝症(口腔癌)并步入了暮年的他,难免会有力不从心与无可奈何之感。

他只是怀着一种希望,他说:“我们可以预料总有一天有人将大胆地着手研究一种文化社会的心理病理学。

”十几年后,另一个犹太人,另一个献身于精神分析的学者,埃里希·弗洛姆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出身于德国的莱茵河畔,那正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问世之年,也是精神分析这门惊世学说君临天下之际。

还是在一个少年的时候,弗洛姆就萌发了对弗洛伊德的兴趣,立定了自己一生求索的志向。

他既是弗洛伊德思想的追随者,也是自成一家的体系创造者。

他立志要找出支配个人生活的社会规律,找出弗洛伊德学说中那些仍然闪烁着真理之光的思想和那些需要修正的过时理论。

历时50多年的学术生涯,持续一生的不断求索,他用其毕生的精力,促成了精神分析的转向,完成了社会文化学派的使命,建立了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全面展开了对社会的精神分析。

一、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理论是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大发展,也是精神分析从研究个体转向研究社会的一块基石。

在弗洛姆之前,已有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这是精神分析研究个体潜意识转向社会潜意识的先声。

弗洛姆本人也承认荣格的作用和影响,但认为自己的社会潜意识有别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直接指出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其中绝大部分是遗传的,是不能成为意识的,而他的社会潜意识则是在社会压抑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主要指被社会意识所压抑下去的那一部分内容。

按照弗洛姆的解释,社会潜意识由社会不允许其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所组成。

每一个社会都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现实和交际方式,通过人际的情感和认知形式,发展一种其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特殊思想体系或规范,加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压抑作用,用弗洛姆的话来说:“这种体系的作用就像一个受社会限制的过滤器,除非经验能通过这个过滤器,否则它们就不能成为意识,”而只能处于一种受压抑的潜意识状态。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摘要: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

标签:弗洛姆;社会批判;人性;异化;健全社会社会批判就是从社会良知出发,并运用理性知识,反思实践过程中各种无可非议的信念、不证自明的真理,以及实践者常识性的理解,进而揭示出有可能阻碍社会实践进程,而一般人没有考虑过的一些前提性条件,最后提出实践过程的价值目标。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弗洛姆面对着西方人所面临的普遍的历史与文化困境,以及人的异化被动的存在方式,他高举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旗帜,致力于以人性论为起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所谓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人性——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弗洛姆认为,评判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客观标准只能是人的价值。

这个价值尺度不是由现存社会决定的,而是根植于人类所共有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中。

如果我们站在现存社会的价值立场上,我们就无法从人类自由和幸福的角度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也很难找出现存社会的弊病所在。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弄清了人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我们才能依据人性所固有的法则以及人性发展所固有的目标去评判现实存在,最终找到一种更加符合人性需要的生存方式。

因此,确立一种规范的人本主义价值尺度,是进行社会批判的前提条件。

弗洛姆指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要确定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由人性而来的需要;进而,我们必须细察社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性与社会之间不时发生的冲突和这些冲突给社会带来的后果”。

弗洛姆的这段话正好向我们展示了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社会对人的作用——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冲突——人的异化——扬弃异化。

从这种内在的逻辑我们就可以看出弗洛姆关于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的思考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

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

第一,理性的方式。

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

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

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

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

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

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

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

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

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主义者”。

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

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

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

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

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

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

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

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

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胡嵩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8
【摘要】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其关于人类本质的思想建立在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之上,提出了关系才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人生活过程中获得关于世界的特定关系是性格的基本基础,对于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同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以及性格中生产性取向与非生产性取向的区分,有助于判断一个群体中的整体性格取向,这是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中用于分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社会性格理论中将社会性格作为经济基础和特定社会思想之间的“中间者”,也表明了弗洛姆想要简化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方法。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胡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疏离·分裂·扭曲·疯癫——以弗洛姆异化理论看《迷雾惊魂》中卡莫迪太太社会性格的异化
2.论弗洛姆性格结构理论——以生产型性格与非生产型性格结构比较研
究为示阈3.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述评4.弗洛姆的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5.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弗洛姆性格理论评述

弗洛姆性格理论评述

弗洛姆性格理论评述弗洛姆的心理分析从人的生存的内在冲突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入手,并把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和人内在的心理机制和精神结构结合起来,他的理论是在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二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进一步讨论。

弗洛伊德致力于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社会心理学批判和文化批判,把扬弃现代人的深层异化、确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性格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以“逃避自由”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性格理论,进一步揭示并批判了现代人的异化生存境况。

弗洛姆提出性格的根本基础是“一个人与外界关系的特殊类型”,在生活中,人通过和外界的人或事物接触、发生联系,这个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诱导人的能力的较为固定的方式就是性格。

他认为,性格特征是构成人的行为的基础,但他强调性格特征中的普遍性因素,人的行为基础的性格的本体是整个性格结构,而不是单一的性格特征。

在此理解基础上,弗洛姆将性格区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

在性格分析中,他更重视社会性格,这是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的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性格中,弗洛姆根据是否具有创造性,又将之分为生产性性格结构和非生产性性格结构。

而非生产性的性格结构是缺乏超越和创新的,是异化的。

并且被分为接受型性格倾向、剥削型性格倾向、囤积型性格倾向和市场型性格倾向四种类型。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一种解剖。

作为一种理论它有积极意义,也有缺点。

他的理论的积极的的方面表现在:第一,弗洛姆摒弃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而考察人格的社会文化因素,符合时代精神,是进步的。

第二,弗洛姆认为人的潜能是乐观的,他相信人有能力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建成一种精神健全的社会。

这种乐观的态度主义会使许多人受到鼓舞。

第三,在研究对象方面,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以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能更广泛地揭示群体的普遍性人格。

弗洛姆社会性格异化理论探析

弗洛姆社会性格异化理论探析

外界的一种 占有关系。它的根源 是私 有制的本 质。重 占有的人完全 依赖
为了摆脱孤独, 获得一种心 理上 的宁静 和安全感 , 一个人 就必须 建立 于他所拥有的物 , 们的感 觉和心 理健 康状 态取 决于对 他物 和他人 的 占 他 种与世界的联系 , 找到一 种可 以依靠 的力量 , 弗洛姆 把人 的这一要 求称 有 , 因而物也 占有他。这种 占有的生存 方式是极 为被动 的。对外在 物的 占 为归属要求 , 并将其看作人 的根本需 求。然 而, 在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下 , 那 有使人获得了某种安全 感, 了维持 这种 安全感 , 必须在 不断地拥 有他 为 他 种通过爱与创造性的活动, 在人与世界 之 间建立起来 的 , 充分 肯定个 人的 物 中活下去。于是 占有的生存 方式使人 将注意力放在对外在物 的 占有上 , 独立性的联系是 无法实现 的, 因为现代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 了生 仿佛 占有的越多 。 越能体现 出生命 的价值。 产 的主要 目的是 为 了最 大限 度地 获取利 润 。 不是 满足人 们 的多方面 需 而 与此相反 , 存在 的生存 方式是生产 性性格 的人 的生存 方式. 这是人 的 要 。在这样的社会 中, 人们之 间的竞争 与对抗成 了人 与人关 系的主题 , 人 发展的 目标 , 是人的潜 能的 实现 , 是弗 洛姆所 追 求的健全 的人格 。“ 也 存 们之间 日益疏远 , 剩下 的就 只有为 了利益 而存在 的彼 此的相 互利用 了, 这 在” 是说人应放弃 自我 中心 , 能给予外 界并 同他人 分享 , 不仅 是分享 , 还是
弗洛姆立足于现代人 的社 会归 属需要 , 对现代 人的心 理分析 入手 , 准备并乐于按照社会模式来改变自我 , 弃 自我 , 从 放 这样 , 受到 匿名权威 支配 揭 示了逃避 自由的心理机 制。在他看 来 , 着人类 的进化 , 逐渐从 自然 的人便丧失了 自我感 , 随 人 人的意义 无法显 现。于是 , 的生命 的潜力和 创造 人 中脱离 出来 , 失去了与自然的原始 的关系 , 是 , 于 人从 自然 中脱离 出来 , 被 力受到 了压抑 。 人感受到一种个人 无意义 感和无权 力感 . 因此陷入 一种 人 抛到 了一个不确定的境地 , 在那里 , 人是 自由的和独立的 , 他摆脱 了 自然的 病 态 的 人 格 。 束缚 。 成为 自己的主宰。 他也必须 自己主宰 自己的命运 , 这个过程就 是人的

试析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与当代价值

试析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与当代价值

试析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与当代价值作者:孙凯军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9期摘要: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是在综合和发展弗洛伊德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这一理论虽然存在诸多局限性,但其关注现实、改造社会的思想以及培育健全人格的理论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格塑造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社会性格教育功能人格塑造1.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既不能离开其生活的那个年代而凭空捏造,也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学说和已有的文化传统靠想象来杜撰。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也不例外,在它所吸收的各种思想学说中,最主要的有:1.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创始人”,弗洛姆在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從未离开过弗洛伊德,其人道主义及其相关理论亦是在对弗洛伊德理论继承、批判分析基础上发展而来。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无意识理论”,他认为“在意识背后潜伏着隐蔽的无意识的现实,无意识才是人的真实意图的关键”[1]P8。

2、“人格理论”,他承认“有几个观点本质上是追随着弗洛伊德的性格动力说的:即……性格特性是行为的基础,……力量虽然强大,但人对它可能是毫无意识的”。

[2]P701.2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代表了“西方传统的精华”。

他说:“没有马克思……我的思维就会失去一个最主要的动因”。

[3]p455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它的目的在于发挥人的各种潜能”[4]P1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简言之,即是“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P32。

弗洛姆十分赞同马克思的上述表述。

1.3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理论的综合和发展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各有所长,也各自有盲点,对他们进行综合,就可以取长补短。

而这一综合的结果,就是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社会性格”这两个新的概念。

“社会无意识”意指社会最大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受社会压抑而未被意识到的心理领域,人们为保证与所处社会的同一而千方百计的对之予以压抑的心理状态。

试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试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的大多数 人为研 究 对 象 , 进行 社 会 性格 研 究 。社会 性 格理论 不仅将 弗洛伊 德主 义和 马克定 的社 会性 格 而
正 。他强 调个人 性格不 是弗 洛伊德 所认为 的是性驱
力升华 和反 馈 的结果 , 是 个 人在 同化 与社 会化 过 而
家庭及 社会 的无意识 多种 因素 综合 作 用 的结 果 。 弗洛姆 的社 会性 格 理 论发 展 了弗 洛伊 德 的性 格 论 。他 过 于注重心理 的作 用 , 而偏 离 了马克 思思想 的原意 , 从 具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
关键词: 弗洛姆 ; 社会性格 ; 内容 ; 献 ; 限性 贡 局
社会 性格理 论渊 源
在弗 洛姆 的理论 结构 中, 社 会性 格 ” 分析 社 “ 是 会 的直接切 人点 。他 毕生关 注 当代 世界 中的各 种矛 盾和危 机 , 社会病 态进行 剖析 , 对 对人 的生存状 况作 出说 明。为找 寻医治 社 会 病 害 的处 方 , 他力 图从 当 代 世界各 种思想 和学 说 中发 现答 案 , 突 出表 现 为 这 对弗 洛伊 德 学 说 和 马 克思 学 说 的 “ 合 ” 综 ¨ 。弗 洛
姆 对弗洛伊 德 和马克 思 学 说 的分 析 , 一方 面 是 弥 补 其 理论上 的不足 ; 另一方 面是 为揭示 社会 弊端 , 就 造

造 和膨胀 , 就得 到 了他 的 “ 会性格 ” 社 概念 。
从 弗洛 姆关 于 社会 性 格形 成 的观 点 中, 们 也 我 可 以明显地 发现 马克 思 主 义 的影 子 , 别是 马 克思 特
程 中形 成 的。社会 性 格 的形 成 离 不开 社 会 , 的发 它
展依其所在的特殊社会而定。社会性格理论的直接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理论思想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

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

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

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一、弗洛姆的简介(一)弗洛姆的家庭弗洛姆生于1900年,享年80岁。

生长在德国法兰克福,是一个中产阶级正统的犹太家庭的独生子。

他的祖父母是犹太学者,父亲也是个犹太学者,母亲则是个著名犹太学者的侄女。

弗洛姆的童年时期并不完美。

据他自己的回忆,他有着“非常神经质的父母”,而他大概是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神经质小孩”。

他的父亲是个息怒无常的人,而母亲则有抑郁症倾向,这使得他对异常行为非常感兴趣。

此外,他还生长在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传统而地道的犹太人世界,一个是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

这种分裂存在造成的紧张是令人无法忍受的,但是这促使弗洛姆养成了从多个角度看事物的习惯。

(二)弗洛姆的3个重要经历1、跟着学者旧约全书:孩提时期,弗洛姆曾跟着几位著名的学者学习旧约全书。

这些宗教思想提倡世界变革和社会进化,为他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童年的烙印。

2、女邻居的自杀事件:在弗洛姆12岁时,他目睹了邻居一位美丽的女艺术家在父亲死后不久便自杀了。

当时,在弗洛姆看来这位女邻居既漂亮又有才能,而他的父亲又老又丑。

但是,她自杀后的留言条上却说希望同她的父亲葬在一起。

这让年仅12岁的弗洛姆百思不得其解,不能理解她的愿望,也不能理解她的行为。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弗洛姆的心中,这也使得他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能够部分解释这种现象的发生。

后来,弗洛姆将年轻女性对父亲盲目的依赖解释为一种非生殖性的象征关系。

3、一战的爆发:弗洛姆亲眼目睹了一战的爆发。

失去理性的德国民主主义,以及英法同样失去理性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他的心中留下了烙印。

当一战结束时,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人类会集体失去理性行为,这些问题困扰着弗洛姆。

他热切的期望和平以及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三)弗洛姆的职业生涯及其生命中重要的几个人1、弗洛姆的职业生涯:一战结束后,弗洛姆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者。

1922年在海德尔堡大学主修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并获得了社会学(哲学)博士学位。

社会学中的弗洛姆主义理论及其影响

社会学中的弗洛姆主义理论及其影响

社会学中的弗洛姆主义理论及其影响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人类行为的运作是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弗洛姆主义理论。

在弗洛姆看来,人类的行为形成是受到社会环境及文化的影响,人类亦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发展改变,导致社会也在不断改变发展。

解读弗洛姆主义理论弗洛姆主义理论被看作是人类行为学派中一种文化社会学派,同时又包括自由意志主义。

自由意志主义认为人类在自由意志的指引下可以主动追求生命的幸福和对正义的认识。

而文化社会学派则认为这种行为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所进行的,而对于文化社会学派来说,文化与社会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是必须强调的。

理解弗洛姆主义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对文化社会学派与自由意志主义的完美结合。

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文化与社会是在人类经验中积累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行为及言语都被社会所监管。

毕竟,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在社会中被批准及被重新塑造的。

结果,一种行为的价值、偏好及信仰在社会中被认同,人们对于这些价值的学习及接受便成为了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文化的传承会因所处的社会状态而有所不同文化的传承将会被影响于所处的社会状态。

人们的行为及思考会根据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变而跟着改变,比方说,工业化时期的社会状态与农业时期完全不同。

在这样的变化中,人们往往容易被固定概念束缚,也就是被所处的“早期”思维方式所束缚而难以追赶变化。

弗洛姆认为,寻求改变便是在这种情境下的必然产物。

弗洛姆主义如何影响社会学弗洛姆主义的理论对于社会学影响深远。

其理念深入影响了人们对于社会及人类的认知与理解,而对于社会学者而言,弗洛姆主义更是被视为一种基础性观念。

弗洛姆主义的导入使社会学从最初的对“早期”社会人类行为的研究逐渐转向了对人类进化及社会文化的深入探究,也就是认为生命是一个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得益于弗洛姆主义,一系列的社会学理论和概念得以形成,如经济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等。

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反思与启示

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反思与启示

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反思与启示∗王琳娜【摘要】Erich Fromm critically inherited Freud's psychoanalysis,enriched Marx's ideology of hu-man and society.Researching people's social character with the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study,he opened up a new way to study human nature.Fromm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value of people and formed his own social personality theory.Fromm'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China today in achievinge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establishing a harmonious society.%埃里希·弗洛姆批判的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人与社会的思想,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人的社会性格进行研究,开拓了研究人性的新思维。

弗洛姆注重分析人性的发展及人的价值,形成其独特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在实现个体的人格健全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两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157-160)【关键词】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精神分析【作者】王琳娜【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89.1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社会意识层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