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试卷(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
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
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
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答案 B
解析本题从偷换概念的角度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
原文第二段中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意思是早期小说和故事只是流传形式略有差异,本质并无太大区别。
故B项错把形式差异当本质差异,与原文不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5分)()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最后一段中说“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由此可见讲故事的方式的重要性,C项中的“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表述有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原文最后一段中“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可见虚构对于现代小说的重要意义,所以B项“现代小说家尝试……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说法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
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
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
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
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
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
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
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
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研究热点。
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
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
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
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
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
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1949年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答案 C
解析“回避社会矛盾”理解有误,“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的意思是写作时要对生活进行适当加工,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不写社会的阴暗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5分)()
A.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B.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D.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
答案 B
解析A项“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的分析错误,应是“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本人生活以外自然生活的一本大书”。
C项“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一句有误,应是“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
D项“只要……就……”充分条件句表述不妥,沈从文的成功因素有很多,除了自身努力以外还有朋友的帮助等许多客观因素。
6.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
(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沈从文的确是边城的守望者。
①形象守望。
他的形象多像一幅简洁的画,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
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②灵魂守望。
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
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灵魂永远守望着边城。
③文学守望。
沈从文的大量作品反映的是边城生活,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研究热点。
④精神守望。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善良的人性、唯美的情操、勤奋的毅力、边城人的风貌,使沈从文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更夫阿韩
沈从文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够得上在他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
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做轿行生意的宋伯便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像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不怕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了纽纽,他们那些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赵麻子师傅”那么不客气地叫喊!你既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需出佃钱的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
五十来岁的人了,头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
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
他的受人尊视的德行,要说是在打更的职务方面,这话很觉靠不住,他老爱走到城门洞下那卖包谷酒的小摊前去喝一杯。
喝了归来,便颠三倒四地睡倒在那土地座下。
哪时醒来,哪时就将做枕头的那个梆取出来,比敲木鱼念经那大和尚还不经心,到街上去乱敲一趟。
有时二更左右,他便糊里糊涂“乓,乓,乓乓”连打四下;有时刚敲着三下走到道台衙门前时,学吹喇叭的那些号兵便已在辕门前“哒——哒——”鼓胀着嘴唇练音了。
这种不知早晚的人,若是别个,谁家还再要他来打更?但大家却知道韩伯的脾气,从没人教训他。
最多有个把刻薄点儿的人,笑笑地说一句“老忘晕了的韩伯”罢了。
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倒看不出……”接着只好垂头丧气地扛着他那传家宝慢慢地踱转去睡觉。
走过杨喜喜摊子前,若是杨喜喜两口子已开了门,在那里揉面炸油条了,见了他,喜喜屋里人很随意地叫一声“韩伯,喝碗热巴巴的猪血去!”他便不客气地在那脏方桌边一屁股坐了下去。
他没有像守城的单二哥那样,每月月终可到衙门去领什么饷银。
他吃喝的来源,就是靠到他打更走过的各户人家——也可说听过他胡乱打更的人家去讨捐。
南街这一段虽说没有很多户口,但讨捐来的却已够他每夜喝四两包谷烧的白酒了。
他今天这家取点明天那家取点来度日,估计到月底便打了一个圈子。
当他来时,你送他两个铜元,他接过手来,口上是“道谢,道谢”,一拐一瘸地走出大门。
遇到我们对门张公馆家,一进屋就是几升白米,他口上也还只会说“道谢,道谢”。
要钱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
我们这一段街上大概是过于接近衙门的缘故吧,别的地方大嚷捉贼的当儿,我们这一节却听不到谁家被盗过一次。
有时,我们家晚上忘了关门,他便乓乓地一直敲到我们院子中来,把我们全家从梦中惊醒。
“呵呵!太太,少爷,张嫂,你们今夜又忘记闩门了!”这个“又”字,可想而知我们大院子不知他敲着梆进来过几多次了!他的这种喊声起时,把我们一家人都弄得在被单中发笑。
这时妈必叫帮我们的张嫂赶紧起来闩大门,或者要我起来做这事。
“韩伯,来做什么?前几天不是才到这要钱!”顽皮的六弟,老爱同他开玩笑,见他一进门,就拦着他。
“不是,不是,不是来讨更钱。
太太,今天不知道是哪里跑来一个瘦骨伶精的叫化子,倒在聂同仁铺子前那屠桌下坏掉了。
可怜见,肚皮凹下去好深,不知有几天不曾得饭吃了!一脑壳癞子,身上一根纱没有,翻天睡到那里。
这少不然也是我们街坊上的事,不得不理,我才来化点钱,好买副匣子殓他抬上山去。
可怜,这也是人家儿女!”他每遇到所打更的这一段街上发生了这么一类事情时,便立即把这责任放到自己肩上来,认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洒着走到几家大户人家来化棺木钱;而结实老靠,又从不想在这事上叨一点光,真亏他!
过年来了。
这时的韩伯,他不像别人那么愁眉苦眼摆布不开的样子;也不必为怕讨债人上门,终日躲来躲去。
他的愉快程度,简直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
走到这家去,几个粑粑;走到那家去,一尾红鱼;而钱呀,米呀,肥的腊肉呀,竟无所不有。
他的所费就是进人家大门时提高嗓子喊一声“贺喜”!
土地堂前照例有陈乡约来贴一副大红对联。
那对联左边是“烧酒水酒我不论”,右边便对“公鸡母鸡只要肥”。
这对子虽然旧,但还俏皮,加之陈乡约那一笔好颜字,纸又极大,因此过路的无有不注意一下。
阿韩虽认不到什么字,但听到别人念那对子多了,也能“烧酒水酒,汾酒苏酒”地读着。
他眉开眼笑地念,总觉得这对子有一半是为他而发的。
这几天的韩伯连他自己都不晓得是一个什么人了。
每日里提着一个罐子,放些鱼肉,一拐一瘸地颠到城头上去找单二哥对喝。
喝得个晕晕沉沉,又踉跄颠簸着归来。
遇到过于高兴,不忍遏止自己兴头时,也会用指头轻轻地敲着又可当枕头又是家业的竹梆,唱两句“沙陀国老英雄”。
这半月来韩伯也不要什么人准可,便正式停了十多天工。
1926年5月4日作于窄而霉小斋
(选自《沈从文作品集·第八卷》,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对卖水的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人们不在他的姓下加“伯”字,而对胡乱打更的阿韩大家却尊称为“韩伯”,对比中足见老杨、老赵的德行不好。
B.虽然阿韩受到大家的尊敬,但他也有不好的脾气,大家不敢招惹他,因此他的更打得不好,大家也不敢教训他。
C.阿韩这个人不如单二哥,单二哥守城凭劳动挣饷银,而阿韩胡乱打更混饭吃。
D.小说通过对社会底层小人物阿韩“言”与“事”的记叙,表现了他心地善良的美德。
答案 D
解析A项“德行不好”错,因为不叫他们“伯”是因为“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与德行好与不好没有多大联系。
B项大家不教训阿韩,是因为他好忘事,并非因他脾气不好。
C项说阿韩打更“混饭吃”牵强附会。
8.小说主人公阿韩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阿韩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
他贫穷,没有自己的房屋,住在不需出佃钱的土地堂里。
②阿韩骨子里富于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受人尊敬。
他夜里打更到我们院子里来叫我们闩门,叫化子死了到大户人家化钱殓尸埋葬。
③阿韩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很满足。
他没有什么愁苦,愉快得同一个享福的小孩子一样;陈乡约的对联似乎表达出他的心声,他为此而高兴;高兴到兴头上,还会唱两句。
④阿韩并不趋炎附势。
他讨捐时不论多少,而表示感谢则一例用“道谢”两字,并不因为大户人家给得多而有其他表现。
⑤阿韩嗜酒,常常喝醉酒。
⑥阿韩随性和气。
喜喜屋里人随意地叫阿韩吃热猪血,阿韩不客气就坐下来。
9.小说中写到“土地堂”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概括分析。
(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背景。
土地堂与县城南门、衙门等在小说中共同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
阿韩住在不需出佃钱的土地堂里,说明他处于社会底层,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阿韩常常喝醉酒,醉了后回到土地堂,醒了时又从土地堂起身去敲梆打更,由此,土地堂成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④深化小说主题。
阿韩贫穷,社会地位低,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只能住在不需出佃钱的土地堂里,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因其德行受到大家的尊敬,小说主题借此得以深化。
四、语言文字运用(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我们常说,做人要有大气象。
所谓气象,就是气度、境界和景象。
其实,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处于世界民族之林,自立于世界各国之间,何尝不需要大气象、大气度、大境界呢?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哺
育了中国人心中的大气象在流淌,促进了中国的一国之大气象在蔓延,让这种基因深入骨髓与血液。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如此。
一个拥有大气象的人或国家,不执迷于一时之得失,不计较于一念之取舍,心中拥有大胸怀、大写意、大格局。
胸怀淡然豁达之人或国家,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不为利益________,不为虚名________,才能拥有气象万千的生活,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反,(),绝对没有气象可言。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儒学文化之所以历经沧海桑田而不衰,至今仍在传承、发展,究其原因是它靠的不是心机技法、花言巧语,而是________和践行的准则。
在上合青岛峰会之际,细细品味儒家文化与“上海精神”的相融相通之处,不免令人畅想:从帆船之都出发,儒家思想与“上海精神”________,必将推动青春上合扬帆驶向世界大同的理想彼岸。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哺育了中国人心中的大气象,哺育了中国的一国之大气象,让这种基因深入骨髓与血液。
B.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哺育了中国人心中的大气象在流淌,促进了中国的一国之大气象,让这种基因深入骨髓与血液。
C.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哺育的中国人心中的大气象,促进的中国的一国之大气象,让这种基因深入骨髓与血液。
D.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哺育了中国人心中的大气象在流淌,哺育了中国的一国之大气象在蔓延,让这种基因深入骨髓与血液。
答案 A
解析原句的病因:句式杂糅,“儒家思想哺育了中国人心中的大气象在流淌”杂糅了“儒家思想哺育了中国人心中的大气象”“大气象在流淌”两种句式,且后一分句亦有此病因,可去掉“在流淌”“在蔓延”;搭配不当,“促进”与“大气象”不搭配,应改为“哺育”。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5分)()
A.刀光剑影苟且偷生真知灼见相映成趣
B.刀光剑影蝇营狗苟一得之见相映成趣
C.剑拔弩张蝇营狗苟真知灼见交相辉映
D.剑拔弩张苟且偷生一得之见交相辉映
答案 C
解析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蝇营狗苟:形容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
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地生存下去。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一得之见: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相映成趣:原指山水、花木相互掩映,更显逸趣。
现泛指互相映衬、对应着,显得更有情趣。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如果不把个人的名利得失看得轻于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