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到1919 五四运动的展开,大体上可称为清末民初时期。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农民阶级自发的义和团运动,以及清政府主导的清末新政在这一时期纷纷登场,中国社会各种力量救亡图存的探索和斗争向纵深发展。
1. 引导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结论作出解释或论证。
教科书中对历史事物的原因和条件、作用和影响以及性质的表述大多为历史结论。它们有的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有的是编者的主观认识。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运用材料、联系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之进行质疑。
例 1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教材内容
多数教材在表述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时都会这样说:“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想一想:遇到这样的历史结论,你会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 1. 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解释或论证教材中的相关观点
例 2 :某教材有这样一道题: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西方一位历史学家写道:“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好心扼杀了进步”,对于这个论断,你有什么看法?
课堂小结或讨论时使用,可使学生从百日维新的社会环境和措施上思考其失败的原因,进而为辛亥革命的学习奠定基础。
如,在“百日维新”内容的课堂小结时,可要求学生运用教材内容对教材中的两个结论“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进行论证说明。这样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总结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也可以从教材的角度理解历史材料与历史结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对此作进一步的拓展。如有的教材在课后练习中出过这样一道试题,教师也可在课堂小结中使用。这道题是这样表述的: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西方一位历史学家写道:“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好心扼杀了进步”,对于这个论断,你有什么看法?这样的练习,可使学生从百日维新的社会环境和措施上思考其失败的原因,进而为辛亥革命的学习奠定基础。
2. 通过课堂讨论与辩论的方式解决学生有争议的问题
例 1. 辛亥革命的影响问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例 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问题
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
新文化运动的课程内容:
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哪些学习内容,重点是什么?怎样设计教学的活动?
3. 通过课外作业或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多方面分析清末民初社会变革的历史影响。
例 1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例 2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活动建议:通过访问、调查、参观等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想一想:这样的课程内容有哪些课程资源?组织怎样的活动学生更有兴趣?这些活动如何组织?
4.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史观对社会变革事件进行评价
如上所述,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历来有革命史观和现代史观两种不同的解释。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引用不同史观对相关的社会变革事件作出不同的评价,也可以综合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评价。从中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和能力。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就可以从两种角度进行综合的评价。
革命史观:从目的上看,辛亥革命是要推翻依附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采用了武装起义的方式,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现代化史观: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一种新的社会机制,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使人民群众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大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革命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应制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在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这个过程构成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在这一解释体系中,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的主题和主要内容,阶级斗争、革命斗争的内容被给予更多的关注。
现代化史观认为,中国近代存在着殖民主义侵略和反殖民主义侵略的矛盾,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小农与手工业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商业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农耕文明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包括激进的革命手段和温和的自救运动,两者的目标都指向现代化。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在这一解释体系中,现代化是知识结构的主题,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内容被给予更多的关注。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事件都可以从这样的角度做出不同的评价。
二、科举制度废除的历史影响作出分析和评价
1、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⑴科举制度的产生
科举制度,是指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官吏的一种制度,或者说,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进一步讲,科举制度是国家设科公开招考,士人“怀牒自进”自由报考,以考试为中心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开创于隋代,它是历代选士制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据考证,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创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科举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士族把持选士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而且科举制度为以后的了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⑵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唐代政局相对稳定,盛世较多,极大地有利于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唐王朝既要求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又积极推行科举考试制度,逐步扩大考试科目,增加考试内容,完善考试程序,使科举考试制度得到很大的发展,取代了伊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
宋代实行“罢察举,重科举”的政策,增加了取士名额,并且及第后待遇优厚,并使科举考试三年举行一次成为定制,考试科目居多而以进士科为最重,但是“八行取士”的昭行却极度败坏了学风。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制度虽也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消极的一面,八股文的出现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束缚了士子思想,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在教育史上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2、科举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相对比较进步的、合理的考试制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下面我们就从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来分别讨论一下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积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