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的艺术风格及影响黄丽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7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2
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的艺术风格及影响
黄丽娟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 艺术系,广东 湛江 524300)
摘 要:19世纪下半叶西方绘画艺术在经过了印象主义之后,涌现了被称之为“后印象主义”的流派。

其代表画家主要是塞尚、高更、凡·高,他们反对印象主义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及外光和色彩,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客观物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

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

关键词: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艺术风格;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199-03
后印象主义又称为后印象派,诞生于19世纪末期,泛指塞尚、高更、凡·高、劳特雷克、雷东等人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

“后印象主义”画家曾一度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 响,但后来他们渐渐不满印象主义固有的表现方法,不满意仅仅捕取瞬间即逝的色与光,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主观的再创作,着重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情感个性。

他们更多的是表现性的笔触,用色彩去塑造物体的体积感、量感、以及绘画的造型性和装饰性。

在观念与实践上形成与印象主义相左的潮流。

因此林风眠曾将“后印象主义”译为“反印象主义”。

[1]p229“后印象主义”主要以塞尚、高更、凡·高为代表,他们有着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为现实主义绘画和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塞尚:追求永恒性的形象和坚实的结构,
用色彩表现形体与空间
保罗·塞尚,1839年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埃克斯的一个富裕的银行家家庭。

青年时期学过法律,爱好文学。

1862年到巴黎潜心专攻绘画,经好友左拉介绍与马奈、毕沙罗等印象主义画家交往。

在一度迷恋印象主义外光和色彩的成就之后,由于不满于印象主义的艺术追求,而与印象主义画家分道扬镳,从此专心于自己的艺术探索,并在艺术领域上取得巨大成就,被后世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塞尚不拘泥于印象派的光色分析,为捕捉转瞬即逝的自然现象而苦苦探索,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法和风格。

他不论
收稿日期:2012-04-10
作者简介:黄丽娟(1973-),女,广东遂溪人,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美术助理讲师,从事大学美术教学与理论研究。

是画人、画物还是画风景,都是为了他心目中的所谓永恒性的形象和坚实的结构。

他说:“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按球体、锥体、圆柱体的形式塑造出来的。

”[2]p194因此他建立了新的绘画形式感,使这种新形式感不再是客观事物的模仿和翻版。

虽然我们在塞尚的画中看不到纯粹的几何形体,但正如画家本人另外的补充,“绘画不意味盲目睦去复制现实”
[3]p239,而是“把自己的感觉译成他特有的光学语言,给他所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3]p239,因此他追求“一种牢固的、经久的、博物馆的艺术”[3]p239,追求画中物体的量感、体积感、稳定感。

这便形成了塞尚式结构绘画的独特风格。

对于塞尚来说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

塞尚采用色团表现法来描绘物象的体积、深度;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来造型。

他重视表现自然景物的形体与结构上的关系以及色彩的层次推移,非常善于用色彩处理画面的空间感。

作品中景物无论远近,没有模糊朦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时又表现出了层次分明的远近透视感和空间感。

这种感觉不是由画面上物体的透视线和构图来表现的,而是由物体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

色彩代替了体积,颜色关系代替了明暗变化,他重视局部色调,用纯色和各种色的对照代替颜色的混合、色调的渐弱和细微的变化。

他追求的是用色彩丰满了形状、用色彩表现画面的深度。

塞尚的绘画创作最成功的是静物。

《有瓷杯和水果的静物》是一幅充分体现其艺术追求的作品。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对“结构”的深刻理解,台布、瓷杯、水果无一例外都使用分解物体结构的手法画成,在这些不动的静物面前,他可以冷静地去描绘它们的体积关系和色彩结构,尽情地琢磨对象的色调、体积、质感和量感。

他不是去画“看起
199
来像真的一样”的三度空间,而是追求画面的平面效果,着重强调它们的厚重和沉稳的体积感。

虽然画家对物体的审视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但静物与静物之间,都用笔触、线条和色彩把它们联系起来,既保持了单个物体的特征,又建立起了像建筑一样的有秩序的、牢固的空间结构联系,同时,由于画家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明暗法,而是用色彩来表现形体,他画中那些配置得很适当的、鲜艳夺目的色块,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觉体验。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

他的静物画、风景画及人物画表现出了结实的几何体感,画面大胆运用了补色关系表现形体与空间。

塞尚的作品不是盲从地去复制现实,而是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

塞尚还提醒画家应在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述的文学内容。

他喜欢把很厚的油彩一笔笔涂在画布上,造成厚涂的结实效果。

他超越了经验主义对自然的表面性认识,在自己的画面中建立了一种与自然的物象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又具有内在自足性的视觉模式。

这种处理方式,为20世纪艺术家进行更深入的形式探索提供了观念与时间上的重要启示。

“立体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乔治·勃拉克,在法国南方画成片的屋顶,中间夹着不少方方块块,那结构形式就是受塞尚的影响,从而引发出西方绘画中的“立方主义”。

二高更:服从于一个总观念“高贵和单纯”,用线条与主观色彩获得交响与和谐
保罗·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洛莱特圣母院路,他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如果将凡·高比作艺术的苦行僧,那么高更则是艺术的殉道者。

为艺术的真谛,他抛弃了世俗的幸福,历尽坎坷,义无反顾地献身于绘画。

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画家毕沙罗引导走向印象派绘画的道路。

不久他便改变画风,开始创造一种更偏重艺术家主观幻想、更富于装饰意味的风格。

后来又因厌倦繁华而充满纷争的都市生活,向往着纯朴的自然和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便离开巴黎,独自一人远涉重洋,到了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热带岛屿——塔希提岛,和毛利族人生活在一起,并开始探求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那里,高更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

作品用线条和强烈的主观色彩组成,具有“高贵和单纯”的装饰效果。

高更把绘画看成是一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画面主张服从于一个总观念“高贵和单纯”,用线条与主观色彩获得交响与和谐。

他采用近于古代埃及美术中庄严、平稳、安宁而富有图案装饰风格的艺术手法,并追求简单、稚拙的粗线条结构形式。

在色彩上,他从形式美感的要求出发,注重色块之间的布局和整体效果,以主观创造来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间的关系简化,更多地使用较纯的色彩,追求一种跳跃性的或对比的谐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装饰感。

他喜欢用深绿和橘红对比,再加上棕绿、土黄和黑,以表达他对原始的粗犷古拙的美的追求。

他完全不顾物体本身的色彩,为达到色彩的对比效果,大面积填涂主观色彩,为突出主体形象,细节描写多被省略。

比如只以黄色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为背景。

纯色的涂绘,强烈的对比,以及多视点的构图,使其作品具有特殊的装饰效果。

作品《两个塔希提妇女》是高更典型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之一:简朴的画面、流畅的线条透出极强的装饰韵味和诗意,画中的色彩几乎采用的是平涂的方法,单纯而又微妙的色彩,使主体产生浅浮雕效果。

明亮的金黄色把土著女子丰盈、健康、原始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果盘中鲜艳的果实更是给人浮想联翩。

两位女子优雅的表情,不禁唤起了人们对“在蛮荒乐园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的淳朴生活的向往。

树丛中摇曳的光影和耀眼的人体交相呼应,营造出一种神秘的魔力,具有音乐般的和谐,传达出画家在塔希提岛上生活中极端快乐的一面。

高更在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他对传统绘画观念和手法的颠覆:即摆脱现实的束缚,注重心灵的提示;抛弃模仿的羁绊,追求抽象的造型。

高更的艺术探索在当时是先导性的。

他不顾命运的一切捉弄,争得了自由幻想的权利。

他不受任何外在成规定则的制约,完全听凭自己对美的追求来创作,这在当时是未有先例的。

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开创了与其同时代艺术的不同风格,以空前的理念和技法,为抽象主义注入了生命。

三凡·高:用鲜艳夺目的颜色,
旋动奔放的笔触直率地表现自我
文森·凡·高,生于荷兰北部布拉邦特省津德尔特的一个穷苦的牧师家庭。

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业余习画。

后因同情穷人而被迫离职。

他充满幻想、爱走在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

1886年来到巴黎,在弟弟提奥的帮助下,从事绘画创作。

凡·高的画初期受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影响。

后因他对中国与日本的版画颇感兴趣。

注意在自己的绘画中吸收日本版画的养料。

从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凡·高的画有着一种强烈的情绪化色彩。

他用鲜艳夺目的颜色,旋动奔放的笔触直率地表现自我。

对他而言,艺术是一种纯个人化的表现方式,他把自己的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

作画他并不谋求准确,而是更有力地表现自我;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他曾说:“我拥护艺术家的权利。

不画固有色或忠于固有色而给予我们永恒性的东西。

我爱一个几乎燃烧着的自然.在那里面现在是陈旧的黄金、紫铜、黄铜、带着天空的蓝色,这一切又燃烧到白热程度,诞生一个奇特的、非凡的色彩交响。

带着德拉克洛瓦式的折碎的色调。

”[4]p225色彩成为他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这构成了凡·高艺术风格的重要特点。

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
200
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

凡·高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

在塞尚致力于空间观念,高更致力于构图新观念之时,凡·高则在解放色彩,使其达到强度和表现力的顶点。

他试图通过提高色彩的强度、明度以及对互补色的运用来唤起人们的内在情感。

他用生涩、干燥、挑衅的颜色,在对立中求得和谐。

它们时而是尖利的,时而是严峻的,没有微妙区别,也没有中间过渡,采用的是凶狠的率直。

比起任何一个欧洲的画家都要强烈。

我们从他反复表现的题材《向日葵》中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运用高纯度的色彩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

画面上一丛丛如阳光般灿烂的深黄到铬黄的向日葵插在淡黄色的陶罐中,在含有蓝色的白背景衬托下,强烈的黄色的色阶显得格外明快、饱和而辉煌,充分展现出阳光下的葵花的勃勃生命力。

金黄色调是凡·高画中常用的主调。

这是因为他热烈的性格爱上了色彩的发源地——太阳,而太阳的光在他看来是黄色的,所以他认为“黄色何其美”[2]p195。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怀着强烈的情感不厌其烦地画他最喜欢的向日葵。

从而展现他热爱生命的激烈情感和强烈的艺术个性。

凡·高的作品中所包含的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难以为世人接受。

他的画在当时几乎无人问津。

但是他的艺术风格对给后来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乃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实际上,野兽派是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后印象主义”凡·高等人的画风,进一步强调绘画要表现画家强烈的个性,并主张多用大色块和线条构成夸张变形的形象,以求得“单纯化”的装饰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通顺.美术鉴赏[Z].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高师教材编写组.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宗白华.宗白华美术文学译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