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2006~2010年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2006~2010年张立冬;刘志彪;吴先满【期刊名称】《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2【摘要】对2006~ 2010年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动态分析,可以发现: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同,不同城市创新能力存在差异,同时,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性呈现出先升后降且总体略有缩小的态势.在构成层面上,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主要体现为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两个方面;在区域层面上,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之间的差异大于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且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度有所增长.省内三大区域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提升创新能力举措,通过苏南向苏北的产业转移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统一.【总页数】6页(P69-74)【作者】张立冬;刘志彪;吴先满【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相关文献】1.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变化分析——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09-2016)》的研究 [J], 李兴光;王玉荣;周海娟2.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分析——兼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许崴;林海明3.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实施《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06-2010年)》和《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06-2010年)》方案的通知 [J], ;4.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06-2010年)和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 [J], ;5.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趋势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评价结果 [J], 何健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作者:陆蓓蓓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14期摘要:文章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为参照,构建了适用江苏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提取三个主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13市进行聚类分析。
通过该处理,对江苏省13市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从三因素及创新能力水平所属类型角度作合理评价,挖掘其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三因素角度对如何提高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江苏一、引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区域创新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自1989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一直紧追广东省,排名全国第二位。
拥有如此强劲的经济实力,再加上卓越的商业氛围、企业创新环境和长江三角洲经济体的联动,创新实力当然也不逊色。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2009~2014年,江苏创新能力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1位。
如今,国家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新形势下,江苏能否保住“最富有创新力地区”的头衔,能否以创新带动全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目前需要充分认识的一个客观问题。
鉴于此,对江苏省各市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对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剖析,以及参考国内最具权威的评价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本文亦从实力、效率、潜力三个要素角度选取适用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报告中涉及的测度指标多达130多个,而研究小组着重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及教育水平;研发投入金额及投入强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使用结构;专利申请受理情况角度分析了对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影响,由此表明这些指标对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本着可操作性与效用性原则,本文参照以上标准选取12个二级指标构建如下评价体系。
江苏企业研发投入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7期2019年3月No.7March ,2019江苏企业研发投入现状及问题分析康争光,李晓勤,应媚(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摘要:研发投入(R&D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有利于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构建核心竞争力。
文章基于江苏省域,总结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从“投入强度、投入来源、投入方向、企业类别”4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研发投入存在的问题,从“企业、企业家、企业创新”3个维度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 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基金项目: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江苏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R2018038。
作者简介:康争光(1985—),男,山东枣庄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创新政策。
引言研发活动是整个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活动机构、科技投入程度和科技含量的重要指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企业作为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研发投入经费的主要来源(研发投入的主体),是我国科技创新改革40年发展进程的重要启示之一。
某种程度而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和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败和得失[2]。
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增强研发投入力度,2018年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提高到2.64(新口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科技创新水平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投入受到学术界和政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多聚焦于研发活动规律、研发投入与产出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而政界多聚焦于研发政策体系、研发带动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江苏省创新驱动能力的评价及对策建议
江苏省创新驱动能力的评价及对策建议作者:孙亚君李冬艳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7年第03期摘要:创新驱动是指将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我国经济转型、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
本文选取了18个指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四个方面评价了江苏省的创新驱动能力,并且和其它的省份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能力;熵值法;供给侧改革引言创新驱动是指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省份存在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资金投入、人才储备、知识存量等的差距,导致各省的创新驱动能力和制约因素又有很大差别。
各省市要想更有效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了解其创新驱动能力在全国所处的位置,识别和筛选出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现有研究采用的各种评价方法中,AHP法和德尔菲法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则要求指标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主观赋权法相比,熵值法是一种完全的客观赋权方式,它能够尽可能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消除主观因素对权重的影响,因此,其得出的指标权重值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创新驱动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创新驱动能力是创新驱动水平的综合表现,创新驱动能力评价应对创新驱动的整个过程的主要部分进行评价。
在借鉴其他学者对创新驱动能力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以省域创新驱动能力指数为一级指标,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为二级指标,并在二级指标下选取18个三级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35卷第6期 Vol.35 No.6荆楚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20年12月Dec.2020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夏杰(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以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从创新吸纳、创新成果两个方面评价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各个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江苏、广东二省的创新发展能力最强,新疆、甘肃、贵州等地区的创新 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我国各省市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均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系数为负。
关键词:创新发展;综合评价;空间计量模型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6-0025-06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扩张数量令人瞩目,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 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意味着经济高质量是中国步入新时代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创新发展作 为拉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大马车,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 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各省市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部分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相对 滞后,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资产投资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创新 发展水平不平衡状态。
为反映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建设水平及其发展路径,本文对我国省域创新发展水 平进行综合评价,探究区域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
1文献综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有一些学者在对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探讨,朱梦菲等[|]从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 用AHP-TOPSIS法确定创新策源能力评价值。
浙江与江苏、广东、山东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中国区域
浙江与江苏、广东、山东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6》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由科技部、中科院、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系统工程研究院等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10余年来采集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借鉴了《世界竞争力年鉴》《国家创新指数》等国内外知名报告,形成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评价体系根据我国创新体系的特征进行了动态性调整,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跟踪监测,并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年度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对创新驱动阶段进行量化分析的报告。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报告的权威性和综合性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一、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基本情况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
浙江从2007年以来,区域创新能力一直居全国第5位,处于全国创新先进水平。
2016年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得分37.94分,落后排名第1的江苏(57.2)19.26分,落后排名第2的广东(53.62)15.68分,与两省的分差进一步拉大;高于排名第6的山东(36.29)1.65分,与山东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浙江创新能力与江苏、广东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也具有其他省市不具备的优势,分析与归纳浙江与其他创新先进地区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浙江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劲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是浙江的创新优势。
一直以来,浙江都十分重视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1999年开始就针对科技企业设立了技术创新资金,出台了一列行动计划。
基于创新要素发展的江苏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表明,2017年广东、江苏和北京分别名列区域创新能力前三。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则指出,2019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仅次于广州和北京,位于第三位,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出现了下降,其下降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尝试从省内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的角度出发,利用2014—2018年江苏省的创新要素相关数据,深度探究区域间存在的差异的现状和原因,深层次挖掘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增长的动力,从而提出提升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相关研究现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结合[1]。
付星星(2009)综合运用统计学、运筹学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产业创新进行比较后发现,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城市产业创新水平相对集中,产业创新在经济绩效、技术水平和环境能力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2]。
陈乳燕(2006)等学者比较了1997-2001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创新能力,结论表明苏南的优势非常突出,苏中和苏北属于同一档次[3]。
张立冬(2013)等学者则提出2006-2010年江苏省不同城市存在创新能力差异性呈现先升后降总体缩小的态势,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间的差异大于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4]。
潘飞(2017)研究发现2008-2015年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转型的方向是第三产业超前发展,但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在空间上由南向北递减[5]。
已有的文献中关于江苏三大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多为早期,利用近几年数据进行研究的较为少见,而随着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深入,利用近年数据来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差异以指导其进一步增长更具现实意义。
3江苏各区域创新要素发展现状21世纪初,江苏省政府依据经济发展的特征重新界定了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经济区域的范围,苏南包括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苏中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苏北包括徐州市、宿迁市、盐城市、淮安市和连云港市。
中国区域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性分析
中国区域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性分析吴鸣然;赵敏【摘要】科技创新竞争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其增强的基础.本文根据区域创新竞争力内涵构成的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2013~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竞争力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并突出地表现出"沿海化"倾向.应该看到,这种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的区域集中趋势,是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由市场与政策的双重作用形成的.因此,在未来发展中,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需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发挥比较优势,并利用政府力量加大扶持力度.【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13页(P78-90)【关键词】区域创新竞争力;评价系统;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作者】吴鸣然;赵敏【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江苏南京 210098;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江苏南京 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1一、绪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市经济在竞争中表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资源承载力逐渐下降以及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渐趋成为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为了有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以全面促进中国创新竞争力的提升。
虽然中国经过多年努力,区域间束缚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逐渐被清除,各创新主体之间合作互动机制日趋健全,创新竞争力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不同区域间在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均非常突出的巨型经济体,各区域创新竞争力不平衡的现状会阻碍创新要素整合,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创新驱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自主创新的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
基于自主创新的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当前我国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江苏省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建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通过国内、外的发展数据比较,我们认为江苏省初步建成了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但是,基于自主创新理论的分析,江苏省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还存在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主体,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缺乏高层次人才等问题。
江苏省应该发挥引导和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有利环境,建设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标签:自主创新区域创新体系现状和问题政策大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任务。
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克服资源、环境及人口等方面的制约瓶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建设创新体系,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科技工作的重点[ ]。
江苏省政府要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就必须建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江苏省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的自主创新体系。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江苏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研究院所为依托的原始创新体系;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的政府宏观管理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社会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
江苏的自主创新体系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奠定基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水平及研发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和地区自主技术创新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
基于自主创新的江苏省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
于 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 。
一
、
江苏省区域 自主创新体 系建系是 江 苏 省 内有 特 色 的 、 与地 区资 源
相关联的 .区域 内新技 术或新知识的产生 、流动 、更新和转化 的
自主 创新 体 系 。经 过 5 O多年特 别 是改 革 开放 2 O多年 来的 发展 .江
的社会 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江苏的自主创新体 系使科学技术真 正成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江苏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分析
当今 世界 . 学技 术 是综 合 国力 竞争 的决 定性 因素 .自主 创新 科
1 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奠定基础 . 是 支撑 一个 国 家 、一个 地 区 崛起 的筋 骨 。 改革 开放 2 年来 .江 O多 企 业 自主创 新 能力 显著 增强 。 研 究与发 展 (& 经 费 支出水 平 苏 科 技进 步 、科 技 创新 包括 自主 创新 .都取 得 了显著 的成 就 . 累 R D) 积 及研 发支 出与销 售 收入 的 比重 . 衡量 国 家和地 区 自主 技术 创新 实 了宝 贵经 验 。但 是 .江 苏省 的 自主创 新体 系 建设 存在 一 定 的问题 . 是
力和 能 力的重 要 指标 。2 0 0 4年 .广 东 、江 苏 和 山东规 模 以上 工 业 主 要 有 自主能 力相 对较 低 . 府 为 引导 的科 技 投入 不足 . 乏核 心 政 缺 企 业 R D经 费支 出为全 国超过 百亿 元 的三个 省份 .分 别 为 13 1 & 6 . 亿 技 术等 。科技 自主创 新能 力不 足 . 乏 自主核 心 技术 .已经 成 为影 缺 元 、 13 1 . 亿元 和 18 6 5 1 . 亿元 .浙 江 为 8 亿元 。 四省 企 业研 发投 响 江 苏经 济 增长 方式 转 变 、制 约 江 苏经 济 发展 的最 大障 碍 。 81 1 企 业 尚未 成 为 自主 创新 主 体 入 占全国的 4 .% .其中江苏占 1 .% .在全 国排名第二 。从国 73 9 3
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
对于负指标(越小越好):
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方案占该指标的比重。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
4.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对第
指标值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左右就越大,熵值就越小,定义差异系数。
式中,
5.求权重。
6.计算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
*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紧密联系江苏省发展实际,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尽可能包含各方创新因子。
指标体系共包含个一级指标,54个二级指标,运用熵权法求出的权重以及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见表
图1 江苏省2011-2015年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于政府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政府职能难以服务于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同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受现行行政部门管理体制的制约,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其中涉及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厅等多个部门,而各个部门都有各自的建设职能,并未制定统一的管理模式,共用建设经费使得投资分散、使用效率不高。
随着国家、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政府部门对其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范围、内容、方式,难以及时作出调整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相对较慢。
(二)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不足,高端专业人才环境吸引力弱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内各地积极出台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其中南京市制定了《高端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实施细则》以促进高端人才聚集。
但相较于北京
数据的实证分析
戚,
创新
74
):106
戚
新
):101。
江苏何以取得全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
江苏何以取得全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作者:皮宗平韩子睿来源:《群众》2013年第04期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再次摘取桂冠,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第一。
2009年前,江苏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一直在第四的位次上徘徊不前,是什么原因促使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江苏在取得“四连冠”骄人成绩中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本文试图对其中的原委进行深度分析。
并对今后江苏如何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出若干建议。
一、江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江苏之所以能取得全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的成绩,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是省委省政府进行科学谋划的结果,是政府各有关部门制定有力措施的结果,更是全省上下奋力争先共同奋斗的结果。
站在全局高度,形成创新驱动鲜明导向。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2006年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到2015年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奋斗目标,江苏进入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新阶段。
进入“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战略确定为核心战略,召开全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大会,将科技创新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形成了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以科技现代化促进基本现代化的鲜明导向。
2012年,省委、省政府根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江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研究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江苏进入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攻坚期。
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使科技创新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采取集成方式,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报告》显示,江苏企业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全国第一,这是江苏保持全国创新领先优势至关重要的因素。
江苏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分析
主创新 实力,并针对性地提 出相 应对策建议 。
一
、
江 苏省 自主创新 能力现状
2 0 年 ,江苏 的科学 家和 工程 师数量 在 R 机 构 中的科 08 &D
技 活 动 人 员 中所 占 比重 仅 为 7 .% ( 1), 比 相 关 省 份 相 差 25 表 甚 多 ,而 且 比 全 国平 均 水 平 低 38 百 分 点 。 显 示 出 目前 江 苏 .个 省 的 人 才投 入 力 量 相 对 不 足 。
( ) %
351 . 6
11 0 .3
( ) %
( ) %
7 32 0
2 .1 26
7 -2 0 3 3.2 7 . 7 32 . 4 5 .9 5 .9 5 031 0 2 5 07 0 7
9 . 1 1 2 .0 9 .2 2.1 4 .4 9 .2 29 .3 26 2 9 1 2 1 2 9
本文从器 物层 上 的能 力来 分析 江苏省 的 自主创 新能 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过 多次 分析 筛选 ,特创 建一个 能较准确 反 映器物 层 自主创 新能 力指标体 系 ( S),并将其含 有的1 项指标 分为核 心层和 4
支 撑 层 ( 2)。 表
3 4
.2 3 9 .2 0 5
图1 R 经费投入 强度 &D
江 苏省专利 申请和授 权量稳步增长 ( 图2)。2 0 年 ,江 09
苏省 创造 了专利 申请 量 、专利授 权量 、企业 专利 申请量 和企
全国
表 1 2 0 年我 国五 省市科技投入情 况比较 08
指标 江苏 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业专利授权量 四项指标均位居全 国第一。
江苏省创新驱动能力的评价及对策建议
爱好共同点,缓和气氛,当然,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并能够有所扩展,这就要求营销者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并且涉猎广泛,同时也考察了营销者的捕捉信息能力,“与客户为友”成为营销人员所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
2.2 以诚相待,关心备至在营销过程中,对于消费者而言营销人员是陌生人,因此会有戒备和防范的心理。
坦诚相待成为营销人员和消费者跨越陌生的桥梁。
营销人员要真诚地关心客户,从工作到日常生活,无微不至。
同时也需要适当地赞美对方,注意掌握分寸,来消除陌生感。
作为一名营销人员,一定要怀有感恩之心以及长远的发展目光,做到合作时和合作后无差别,同样以诚相待,关系客户或是未来潜在客户的生活。
2.3 诚信为本,为合作奠基“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我们做人的基础,也是销售人员工作的基石,“心口相一”是销售人员交谈中的诚信,适度赞美可以拉近与客户的关系,而阿谀奉承,则会使客户心生厌恶,对于所营销的产品,诚信更是重中之重,产品的优缺点要用恰当方式展示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来权衡利弊,不能隐瞒真相,如今很多新闻都有爆出“保健品”销售,一些违心商家卖假药给老年人,以满足自己的利益,无视“诚信”的存在,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人之初性本善”这也是销售人员需要遵从的,勿忘初心,诚信为本,使自己和客户都成为受益者。
3 解决办法3.1 营销人员个人提高自身素养营销工作往往是一人或小组完成营销工作,因此要提升营销人员素养、礼仪文化、扩展知识面。
营销人员首先要正面认识到营销不仅仅是一张嘴,还需要技巧和个人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灵活掌握各类人际交往礼仪,注重自己外在形象,利用闲暇时间给自己充电,多多涉猎一些自己没有涉及的领域,以备日后和客户寻求共同兴趣点。
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内心建设,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营销合作的过程中,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合作者,实现合作双赢。
3.2 高校开展营销类竞赛及知识普及目前全国高校扩招,使每年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如何使学生更好找到工作,更快适应社会环境?营销人员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可以说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而各个行业中,营销岗位又是不可或缺的,在高校中开展营销类比赛及知识普及,不仅可以使高校学生在校园阶段提前储备营销知识,锻炼口才以及营销能力,确定发展方向,更有利于企业减少营销人员培训成本,挖掘出优秀的营销之星。
专利分阶评价初选体系和应用研究领军人才挖掘——以中科院先进院专利筛选为例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2年第9期2022No.9 doi:10.3969/j.issn.l000-7695.2022.9.016专利分阶评价初选体系和应用研究领军人才挖掘——以中科院先进院专利筛选为例.张雪晨(广州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10)摘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利分阶评价初选体系,对已公开的发明专利在专利权人、研究组织、竞争对手、专利保护和技术应用环节进行分阶数据筛选,对应不同阶段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客观数据,对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实证研究;针对广东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上述七个细分指标分配权重进行测度,挖掘相关应用研究领域人才,为科技服务平台提供分级分类人才数据资源池,促进应用研究人才库和企业技术需求库相匹配。
通过专利数据资源的梳理,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科技服务;专利筛选;数据挖掘;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G30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22)9-0118-10 Patent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Primary System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Leading Talent Mining: Taking Patent Screening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s an exampleZhang Xuechen(Guangzhou Enterprise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ervices Co.Ltd,Guangzhou51001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 of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he patent hierarchical evaluation primary selectionsystem screens the hierarchical data of the disclosed invention patentsin the aspects of patentee,research organization,competitor,patent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extracts representative objective data corresponding todifferent stages,and mak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For the"Double Ten"strategicindustrial clus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weight of the aboveseven subdivision indicators,mine talents in applied research fields,provide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data of talentresource p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platform,promote the matching between application research talentpool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demand pool,and sort out patent data resources,open up the whole chain of intellectualproperty creation,application,protection,management and service,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in the process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Key words:technology services;patent screening;data mining;index syste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科技部重点加大先进计算、新型健康业、科技服务业等领域的支持⑴,加大技术信息管理与研究对科技服务业具有前瞻意义。
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
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发表时间:2009-10-29T09:48:09.577Z 来源:《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第4期供稿作者:赵雯[导读] 对江苏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赵雯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南京210004 摘要:首先,本文在参考相关理论、综合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解构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形成了一个评价江苏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三级指标体系;其次,借助相关数据,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最后,本文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对江苏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自主创新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Jiangsu Provi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ppraises and analyzes Zhao Wen Abstract:First,this article in the reference correlation theories,in the synthesis concerned expert advice foundation,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sets at variance the Jiangsu Provi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fluence factor,formed one to appraise the Jiangsu Provi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ree level of target system;Next,with the aid of the correlation data,used this target system to carry on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to Jiangsu Province 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Finally,this article in the above appraisal foundation,the question which existed to the Jiangsu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promotion process in carries on had the pointed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Keywords: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arget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58-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创新效率分析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区域创新效率分析高亚满【摘要】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31个地区的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计算出各地区的规模效率,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的关系.分别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角度出发,给出了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单靠增加教育经费支出无法有效提升研发人员综合素质和研发经费使用效率.【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年(卷),期】2016(016)002【总页数】4页(P96-99)【关键词】三阶段DEA;区域创新;技术效率【作者】高亚满【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0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三阶段DEA模型由Fried等[1]提出,与传统DEA模型相比,三阶段DEA模型由于在第二阶段采用了SFA模型,可以滤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逐渐被研究人员应用于各领域效率评价与分析。
罗彦如等[2]在第二阶段中利用Tobit模型代替SFA模型修正第一阶段的投入指标,利用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结果揭示了部分地区技术效率显著降低的原因。
白俊红等[3]确定了五个环境因素,分别为:地区基础设施、地方政府的干预、金融机构的支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劳动者素质,深入分析了环境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
本文将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0-2014年我国各省的区域创新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各省份的区域创新效率问题。
1.1 三阶段DEA模型研究方法第一阶段采用传统DEA模型分析各决策单元数据,得出效率值和各投入单元的松弛变量。
第二阶段构建类似SFA模型,分离松弛变量中的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
第三阶段采用调整后的投入进行DEA计算,得出新的效率值,该效率值能更准确地反映决策单元的管理无效率状况。
在第二阶段的计算中,目前国内学者采用的管理无效率公式多不相同,本文通过分析比较,采用罗登跃[4]的公式:式中Uni反映了管理的无效率,Vni反映了随机误差,εi=Uni+Vni为联合误差项,φ和Φ分别是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张云云(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摘 要:根据科技创新的内涵选取相应的统计指标,对2013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依次降低,显示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一致性。
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要重视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突出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建立资金支持系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使创新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差异;因子分析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2-0054-04 [作者简介]张云云(1991-),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差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尺度效应及空间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BJY012);上海市教委项目“基于空间层次贝叶斯方法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4YS053)。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创新”的概念出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裔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
熊彼特著作中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按照这一观点,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
所以,创新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经济概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其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这个定义和熊彼特的定义是一脉相承的,也强调了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生命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为主的高科技不断兴起,使得科学与技术发展日益融合,两者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实证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析不同区域创新能力存在差异的深层次原因ꎬ对 加强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地区创新资 源配置、有 效 提 高 区 域 的 经 济 效 益 和 社 会 效 益 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全 国 30 个省市地区( 不含西藏) 分为高、中、低创新 能力地区ꎬ阐述 2001—2014 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 差异的变动规律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点探讨三 个地区创新能力产生差异的原因ꎬ并提出符合区 域特色的政策建议ꎮ
【 收稿日期】2016-11-05 【 作者简介】 王鹏(1977- ) ꎬ男ꎬ福建福清人ꎬ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ꎬ研究方向:区域创新、技术创新ꎮ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73112) 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GD15XYJ27) ꎻ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与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科研项目(37714001004) ꎻ广东省财政科研公开择优课题( G201612) ꎻ广州市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研究课题 专项( 2016SX014)
第 16 卷 第 1 期 2017 年 3 月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实证研究
———兼评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王 鹏ꎬ高妍伶俐
(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ꎬ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由于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ꎬ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存在不平衡发展的现 象ꎮ 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全国 30 个省市地区( 不含西藏) 分为高、中、低创新能力地区ꎬ采用泰尔指数测度 区域创新能力差异ꎬ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ꎮ 结果发现:我国区域 创新能力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呈现相同的空间格局ꎬ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ꎻ影响区域创新能力 的关键因素与各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关ꎻ创新产出指标如专利授权量等因素对三大地区提升创新能力的作 用存在地区差异性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再次摘取桂冠,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分析归纳江苏与其他创新先进地区的优势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韩子睿(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收稿日期:2013-10-17作者简介:韩子睿(1984-),男,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区域创新研究。
摘要:多年来,江苏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立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积极探索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大发展。
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年以来,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本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的数据为基础,把江苏的各主要指标数据与广东、浙江、山东等创新先进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梳理找出江苏区域创新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归纳江苏推进科技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科技;区域创新;创新能力;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 (2014)02-0124-05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of Jiangsu Provincial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Based on the Data from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2013"HAN Zi-rui(Jiangsu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42,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Jiangsu provinc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giving it top priority in overall provincial development ,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thoroughly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provinc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y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science-technology productivity.According to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published by the researchteam of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Jiangsu provincial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has ranked first all over the country fo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since 2009.Jiangsu is one of provinces containing the strongest innovation vitality ,the most innovational fruits ,and the densest innovational atmosphere in China.Based on the data from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2013",compared main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with that of Guangdong ,Zhejiang and Shandong ,etc.,the result tease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Jiangsu'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Jiangsu's sciencetechnology.At the same time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making further promoting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innovative-driven are provided.Key words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gional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Regional economy124··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江苏创新能力争取保持全国领先位次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省份推动科技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势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5个方面,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予以分类评价。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值达57.58,位居全国第一,高于第二名广东(53)4.58,且分差进一步拉大,北京(50.73)、上海(47.18)、浙江(42.4)、山东(37.73)分列第三、四、五、六位。
其中,江苏在企业创新方面的排名继续保持首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均位居全国第二位,充分反映了江苏正大踏步地走上创新驱动发展轨道,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知识创造方面,江苏省近几年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充分显现,江苏研发人员数达34.3万人年,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东的41.1万人年,高于浙江的25.4万人年和山东的22.9万人年,而研发人员的增长率则高达21.3%,均高于以上三个省份。
政府进一步强化对创新的投入导向,财政研发投入达117.6亿元,高于广东的94.2亿元,是浙江的2倍多。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建设,江苏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发明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人均发明专利申请数等多项指标均多年高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数达8.5万件,位居全国第一,比第二名广东多3.3万件,是山东的3倍多;每十万人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07.2件,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广东的49.5件、浙江的45.3件和山东的26.6件。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江苏论文发表数量仅次于高等院校分布密集的北京,居全国省份第一位。
其中,国内论文数达4.9万篇,高于广东的3.8万篇、浙江的2.7万篇和山东的2.6万篇;国际论文数达2.9万篇,领先浙江和广东。
在知识获取方面,江苏省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居全国第二位。
江苏积极开展基础研发合作,主要体现在合作发表科研论文上,异省合作科技论文数达5394篇,仅次于北京,高于广东(3510篇)和山东(3186篇);异国合作科技论文数达434篇,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广东的409篇,分别比浙江和山东多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横向科技合作十分活跃,高校院所研发经费来自企业的资金高达29.6亿元,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浙江的15.9亿元、广东的10.2亿元和山东的8.9亿元。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市场交易金额达375亿元,高于广东的225亿元,是浙江(95亿元)的四倍;技术市场交易金额的增长率高达73%,位居全国首位,高于第二名重庆7个百分点。
在企业创新方面,江苏省已经连续5年排名全国首位,这是江苏省保持全国区域创新领先优势的重要因素。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逐步形成了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类企业研发机构,以及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企业人才工作站点构成的两大类体系,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达5327个,位居全国第二位,高于广东的2316个和山东的1742个。
从企业设计能力来看,该指标全国排名第一位,各项分指标均列全国前列,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和每十万人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均列全国首位。
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升级的意识明显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金额高达673亿元,居全国首位,是第三名山东的2倍多。
在创新环境方面,江苏排名全国第二位。
其中,从创新基础设施来看,电话用户数居全国前列,达1.37亿户,居全国前列,高于山东的1.33亿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保持较高的水准,达368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低于广东,高于浙江的3052万人。
从中介市场环境来看,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改善程度达38.1%,位居全国第一。
从金融环境来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高达10亿元,居全国首位,高于第二名山东的6.2亿元和第三名广东的6亿元。
此外,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也位居全国前列,达4061家。
在创新绩效方面,江苏省仍位居全国第二位,与前两年持平。
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等4项二级综合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体现出强劲的实力。
其中,江苏人均GDP达62290元,高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浙江的59249元和广东的50807元。
产业结构提升效果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0842亿元,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高于山东和浙江;信息产业增加值达1.51万亿元,居全国前列,比山东多3倍,是浙江的近7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产值达1.9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达233.4万人,均居全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