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森林植被恢复对策与保护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森林植被恢复对策与保护途径

【摘要】本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省针叶林迅速减少,无林地面积增加的趋势,森林植被恢复迫在眉睫,本文就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恢复生态学、森林培育学以及近自然林业理论,提出了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林草覆盖率,进一步加快植被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植被体系提供了适宜的模式和营建技术。

【关键词】植被;恢复与保护;对策;途径

原始森林被毁后,如果合理经营,天然次生林的发展完全可以恢复森林植被,但当时并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而是对残林和天然次生林继续破坏。这一地区的茂密森林被破坏殆尽,其生态平衡日趋失调,境内山泉基本枯竭,河流水量大为减少,甚至呈季节性干涸,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种草,植被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植物群落不稳定,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森林生态效益低下,森林火灾隐患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研究如何恢复被破坏的天然植被,使人工植被与生态环境重新融合为一体,并获得与天然植被相当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产出效益。

1.植被恢复状况评价

所谓生态恢复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即恢复、重建和改建等三个方面。生态恢复就是使受损害的生态系统从远离其初始状态的方向回到干扰、开发或破坏前的初始状态所做的努力。而重建是将生态系统现有状态进行改善,增加了人类所期望的某些特点,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改建则是将恢复和重建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突出表现是植被破坏后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恢复与重建的重要目标是恢复地力,使其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能力。为了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开展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的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世人瞩目效果,20世纪林工程开始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但有些恢复与重建实践缺乏对恢复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过程、健康状况等的研究和充分认识,缺乏对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具体表现为:重乔木,轻灌、草,层次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善;树种单一,抗虫、抗病能力差,稳定性差;纯林太多,缺乏树种的合理配置,土壤肥力自我维持、调节能力差,地力衰退严重;生物多样性差。

2.植被恢复对策

在自然状态下,植被恢复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因此,为加速

植被恢复进程,应坚持以人工造林更新为主,人工促进更新和天然更新为辅的方针,对所有未更新的造林地,有计划地实施人工造林。植被恢复和重建必须以建立持续稳定的生态屏障为前提,充分考虑人类经济发展的愿望和环境治理的现实,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多种效益需求,以实现退化山地环境的治理与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相结合的同步发展。必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速森林植被恢复,建立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必由之路。

2.1封育途径

封山育林包括封山育林和封育改造。一是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使其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的一项技术措施。二是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实施封禁,并采取定向培育的育林措施,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幼苗、幼树,适当补植改造,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是提高林分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在现有荒山面积中,对于有天然下种母树和天然幼树分布的地块实施封山育林。采取划定区域、工程围栏、设立标牌、工程封禁等技术措施,确保植被恢复,形成天然复层异龄林良好的植被结构类型。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然而作为重点林区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后续改革必行。目标就是在于确保生态优先的基础上,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调整森林资源和林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资源和产业的多功能化及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2.2人工造林途径

在造林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各造林地的地理位置和立地条件以及功能分区规划,按照适地适树、适林种、适功能、适经营目标的要求,进行造林地适宜性分析,确定各造林地的经营目标,选择适宜树种及相应的配置模式。造林树种选择在恢复植被过程中,由于受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林树种选择比较单一,水土保持林主要以油松为主,其次有少量的侧柏、沙棘、刺槐、山杏等;防风固沙林主要是樟子松、杨树等;农田防护林主要是杨树、榆树。同时,多年来为了迫切改善生态环境,植被恢复未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形成了大面积的“小老树”。通过对地区立地类型分类,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草种,地区恢复植被主要造林适宜树种及草种立地类型适宜造林树种、草种低山山地立地类型华北落叶松、蒙古栎、糠椴、樟子松、侧柏、山杏、油松、紫穗槐、花曲柳、胡枝子、小叶锦鸡儿沙棘、柠条、黄柳等。

3.结论

本文在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恢复生态学、森林培育学以及近自然林业理论,提出了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确定了最优化植被恢复方式,为植被恢复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不同植被类型的分析、评价,并与现在的恢复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生态恢复建设首先因地制宜地采取封育保护方式,必须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应以不破坏原有植被为前提,并要注意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的选择。本文根据我省的实际特点,以及现有植被的分布状况,针对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现有的主要植被类型采取

不同的恢复与保护途径。按照现代林业及建设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要求,进行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森林植被建设以及天然林保护地区的林业改革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