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研究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经过两年的理论研究,广大教师已对新课改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下一步,一线教师要在深入学习的同时,将重点放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对新课改和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徐蓝、黄牧航、赵亚夫等教授都对新《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说明和专题研究,这对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结构等提供了指导,并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硕,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也有了基本掌握和较深认识。然而,新课改理念的贯彻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因此,一线教师在深度学习、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

一、制订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亮点之一,是历史课程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广大历史教师要深入学习、理解《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掌握提出的背景、内涵和具体要求等,深刻领会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大意义。教师要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持续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中逐步渗透和提高。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要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能机械地分离开来,既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重点的培养,又要注重探究诸素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关系,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课堂教学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即通过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实现逐步培养学生相应程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二是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出发,制订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达成的教学目标。三是可检测性。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能够通过不同的检测手段表现出来。

例如,在“新航路开辟”教学中,如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了解葡萄牙、西班牙海外探险活动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这样设计就会过于空泛、单一,要培养素养的指向性不够明确,且几乎没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所以,“新航路开辟”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能够运用“新航路开辟示意图”,明确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等探险家的航海路线和取得的成就;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这样设计,就将要培养的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了指向不够明确的问题,教学目标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来达成,且能够通过检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整合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基础上,教师要首先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机构,把握课程

编排的方式和时序,理解各专题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深入了解每个专题之间的关系,并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核心内容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一是确定教学重难点。高中历史专题教学中包含的史事较多,涉及面较广,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此推动整体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工业革命”的专题教学中,重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二是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教师要围绕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认识、理解基础上解决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二是整合学习主题。教师要摒弃“教教材”的习惯,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不同专题或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打破教材中的固定结构,以深度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形成新的主题。一是横向整合,即将相同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跨区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习惯和历史视野的拓展。例如,可将中国史中“早期中华文明”和世界史中“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整合,形成古代中外文明的教学专题,使学生在学习比较中理解早期中外文明的异同,发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再如,可将“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两个专题进行整合,学生可在西方殖民体系的大背景下学习中国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活动,深刻了解其时代背景,也便于学生掌握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的深刻影响。二是纵向整合,即对相互关联的史事进行梳理,将分布在必修或选修、或不同专题中的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的教学活动专题。例如,在学习完必修课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个专题后,设计新中国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学习主题,将不同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动进行整合,学生在深度学习基础上,认识历史由低级向高级、从落后向先进发展的趋势,进而发展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三、设计以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很显然,靠老师讲述是低效的,更不可能自发形成,要以学生为本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教学过程,通过问题教学、情景教学、探究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在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感受和理解历史。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由于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今人很难切身感受当时的情景,难免以现有的知识和经历去感知,这样就不能准确接近或理解史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史料、图片、影视资源等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进行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也有利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必修课程“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之间的关系是重点内容。教师可利用史料和图片介绍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对欧洲人民思想解放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而探究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必然性。二是设计富有逻辑性的问题,指引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一般来说,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是很有逻辑性的。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不能满足于记忆现有的历史结论,而要能够理解历史,进而学会对历史的合理解释。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线索,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要求学生“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欧洲早期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之间有什么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有何作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对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