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民俗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城民俗介绍
08级文化产业管理胡金传舒城隶属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
湖之滨,江淮之间。
东邻巢湖庐江,南界安庆桐城、潜山,西接
六安岳西、霍山,北毗合肥肥西。
全县地貌西高东低,人口分布
西稀东稠,经济状况西困东荣。
长期的聚居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
风俗习惯。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舒城的民俗:
一、婚嫁习俗
婚姻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为主。
传统婚序为命字、访亲、
相亲、聘媒、传庚贴、纳彩礼、下日子、择吉迎娶等一整套程序,现今也相对简化。
结婚当日,在门上贴喜联,窗户贴“双喜”,
请亲友聚集庆贺喝喜酒。
用锅圈、草绳等套媒人,将男方接新(俗
称“抬嫁妆”)人员的脸全部抹红,表示喜庆。
女方上轿前有“哭嫁”习惯,姑娘要“大哭”一场,内容主要是舍不得生养的父母、相伴的兄弟姐妹等,有“秀才落榜笑是哭,姑娘出嫁哭是笑”的
民谚。
选准良辰吉时发轿,堂屋上方点一对蜡烛,拜祖,盖红盖头,由哥哥、弟弟背着上轿(现今多为轿车),新娘出门是不能
落地的,不吉利。
还要撑大红伞。
嫁妆中藏有枣子、糕、花生等,寓意为“早生贵子”等。
至男方后,一般有男方家亲戚、邻居阻
拦车队、关门等向新人要糖要烟,主要为营造热闹的气氛。
婚宴
相当隆重,由长者或在当地有名望的人代新人在婚宴刚开始时讲
话,多为客气话,表达对来宾的感谢,新人行礼表达谢意。
然后新人每桌敬酒。
婚宴每桌都有新人家里近亲陪客。
当晚有闹房等习俗,结婚3天无大小,不分长晚辈,老少均闹房。
结婚的第三天,女方所有亲友赴男方“看三”。
一个月后,新娘偕新郎回娘家,吃回门饭,娘家做“满月”,送麻篮、剪子、针线等女红用具。
二、丧葬习俗
县内治丧礼仪比较繁杂,差异也相对较大。
我县西部地区处在大别山区,现今仍为土葬,丧葬习俗也相对传统,保存的比较完整。
一般忌讳叫“死人”而称为“老人”。
在人将要咽气的时候,烧纸箔,穿“老衣”,鸣放一串鞭炮,死时在场的亲友恸哭,便将尸体停放在堂屋门板上,接着便有邻舍亲友“瞧老”送终。
死者入棺后设灵堂,发讣告,通知亲友称为“送信”,后辈披麻戴孝(头裹白布、腰系草绳)。
灵柩停家3、5、7天。
有客到时逝者的女儿、媳妇要哭,儿孙要下跪行礼。
晚上有后辈守灵。
出殡多在早上。
出丧时放鞭炮,孝子扶柩,亲友送葬,沿途撒“路线”(纸钱)。
灵柩过桥,孝子跪桥头迎接,到达坟地,安葬入土。
岁数较大的逝者治丧称“白喜事”,丧事期间,有酬客的宴席,宴席后,还可悄悄带走碗、盏,名曰“偷寿”,意味着自己将来也能长寿。
三、岁时习俗
县内流行时节惯以农历,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
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腊月二十三)、小年(腊月廿四)、除夕等。
以春节最为隆重,从腊月廿三送灶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掸尘,蒸粑粑(年糕),做糖(山芋熬制的糖稀),炸元子(糯米丸子)。
最看重的莫过于吃年饭。
大年三十,家家打扫一新,在所有的门上贴春联,读书人家写对联,穷人买红纸,请有文化的人代写对联。
家里有人当年过世的不贴春联或贴紫色春联,写上缅怀的词语。
三十上午炖汤(鸡、肉),大人孩子吃肉、喝汤,一解馋瘾。
全家欢聚一堂,年夜饭前进行祭祖活动,意为让家里祖先回家吃年饭。
然后把饭菜撤下再上,年夜饭就开始了。
满桌菜肴丰盛,桌上必须有鱼,但不能动筷子,象征“年年有余”。
年饭后,长辈给孩子包压岁钱,晚上要守夜,点长明灯,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
过年3天不扫地,不倒垃圾,说是留住财气。
正月初一清晨开门鸣放“开门炮”(凌晨零点)。
人人穿戴一新,三五成群出门给长辈拜年,给亲友贺年。
山区正月初二一般是不能走亲串友,除非前年有人去世,初二去拜访叫做“拜新位”。
而境内平原地区刚刚相反,初二是极好的日子,女婿到岳父母家,外甥至舅父家,内侄至姑父家拜年。
过年期间,人们喜气洋洋,见面问候,亲朋好友相互拜年。
“上七日”(正月初七)驱邪,放鞭炮,是仅次于除夕、元宵节最重要的日子,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初十往家回”的民谚。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有“十
五大似年”之说。
早餐吃元宵,寓意团团圆圆,晚上闹花灯,有龙灯、虾子灯、狮子灯、闹旱船、花鼓唱等多种形式,特别是旱船和花鼓唱,即兴编词,见景唱景,一人先唱,两个“兰花妹子”帮唱,观众和唱,有时,两方互相竞赛,万人空巷。
黄屯的龙灯、盛桥的虾子灯、庐南的花鼓唱、矾山的狮子灯,都比较有名气,每玩到一户人家,都要先亮灯、接灯,放鞭炮、送礼物(糕、烟、钱等),有时大户人家将贵重礼物放在屋梁上,让狮子灯过“八仙桌”,龙灯玩“盘龙柱”,没有几分功夫,拿不到礼,玩到精彩处掌声、喝彩声一片。
元宵节后,群众娱乐、走亲访友等活动渐少,民谚有“吃了月半饭,大家把事干”和“正月好过年,二月好做田”之说。
在时(农历二月二)有一种蒿子粑粑的(一种野菜做的)民间传说用蒿子巴巴粘魂魄不离开身体。
清明节有祭祀祖先的活动,缅怀先人。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多成为“五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流行吃绿豆糕、裹粽子的习惯,尝“三鲜”(桃、杏、桑椹),家家户户在门庭上插艾草避邪,午时烧苍术薰蚊子、害虫,午饮雄黄酒,吃雄黄炒蚕豆,给孩子挂“端午锦”(内有大蒜、樟脑等),套“长命锁”,大人小孩不出门,避免阳光直射。
家家接姑娘回娘家,送馓子、草帽、毛巾和扇子,女儿为母亲做大白褂子。
六月六农村喜爱在六月六划龙船,尤其是南乡靠长江边
的圩区盛行此风。
农事稍闲,丰收在望,村与村之间进行划龙船比赛,从五月十三日开始,六月初六为正式比赛日。
同时,家家晒棉衣,俗话“晒霉”。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农民喜庆丰收,亲友互赠月饼,互相问候,中餐习惯以板栗烧鸡和鱼虾为佳肴,饮酒作乐,晚间赏月,品尝月饼、石榴、花生、板栗等,阖家团聚,气氛和谐。
冬至,晚餐多吃炸的东西,炸圆子、炸干子等等。
农历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
送灶神老爷上天,俗叫送灶。
是日,开始掸尘,写门对,准备过年。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五、其他风俗
女儿临产前,娘家送“催生茶”或请吃“催生饭”。
产后,以“喜蛋”到岳父母及亲友家报喜。
婴儿出世第九天洗“九朝”,娘家送鸡、蛋、糖、米面之类和婴儿衣服,亲友前来祝贺;用干艾薰水为孩子洗澡,澡盆中投下许多钱(硬币),孩子洗洁后用熟鸡蛋“滚头”,拜“四方”,用小葱拍打脑袋,象征小孩子聪明、长寿。
1周岁时,行“抓周”礼,在桌上放上笔、墨、糖果、胭脂、玩具等,让孩子任抓一样,预示未来前途。
舒城有做寿的习惯,每年家人生辰,一般庆贺一番,一般有亲朋好友聚餐庆祝长寿,59岁时,举行隆重活动,庆贺60大寿,俗称“做九不做十”。
岁数越长的庆祝越隆重。
上梁,盖新屋落成前的一种仪式。
上梁前,亲友都来祝贺,赠送礼品。
上梁之日,大梁上张贴“吉星高照”的横批,两旁中
柱贴对联:“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薇星。
”上梁时辰一到,木匠将大梁架好后,随即放爆竹,木匠撒“欢团”、糖果和万字糕,任人抢取。
当晚,宴请工匠和亲友吃“上梁酒”,宴请后散喜糕。
吃饭的习俗,菜碗宜双数不宜单数。
为客人盛饭、倒茶双手捧送,以示恭敬。
境内民众素来好客,有央饭、奉菜的习惯。
餐桌多为方桌,坐位子的习惯颇有讲究。
长者和地位高的坐上沿(亦称上横),贵客、稀客坐一席(一座,左边)、二席(二座,右边),晚辈、年轻人和主人坐下沿,儿童一般不上桌入席。
以桌缝定席位,以中堂分上下沿。
桌缝忌横(一般丧席为横缝)。
方桌6人吃饭,单双对坐,忌讳1对1,2对2坐,以防形成“乌龟席”。
吃饭时不能敲餐具,不能剩碗底。
一般不提前下席,若提前下席,应礼貌的打招呼“慢慢吃”,“不奉陪”等。
主人一般不会提前下席,会陪客人吃完。
出行习惯,忌讳农历正月初一、初七、十三出远门。
一般下午不去拜访别人尤其是长者、地位高的人及病人等。
另外,在舒城风俗中还有些忌讳,这些陈规旧习虽然外人看来愚昧可笑,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成为龙舒民俗史的一部分。
文章最后列举一些如下:
1、小孩手指月亮,月亮会割孩子的耳朵。
2、小孩玩火,夜间就会尿床。
3、女儿在娘家分娩生产不吉利。
4、大粪泼身不吉利,需化七口水井中水清洗身体。
5、夜晚吹口哨惹鬼,遇到鬼影要吐口水若干。
6、杀年猪不见猪血不吉利。
7、小孩下口落牙甩上房屋顶,上口落牙甩到床下。
8、拜年无糕不吉利。
9、家里进蛇不吉利。
10、红白喜事过年过节,放鞭炮不响或断线不吉利。
11、做喜事打破器物叫打发。
12、非正常死亡的人进屋不吉利。
13、死人抬棺跌跤不吉利。
14、看病必须上午,下午探病人,病人不吉利。
15、拜年上午拜,下午拜年于主人不吉利。
16、见到黄鼠狼,要恭敬地喊“黄大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