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术论文评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学术论文评语
●《道德体验论》的研究不仅具有推动道德教育学科建设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推动调整道德教育实践着力点的现实意义。
论文掌握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现实生活、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资料,旁征博引,对体验的内涵和道德教育的本体问题等,力求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建构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论文对该体系中六个主题的研究假设,论点鲜明,剖析精细,论证严谨,可成为一家之言。其中在若干问题上显现了作者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的钻研能力。尽管其论证尚有待继续完善,但其原创性是应该肯定的。
总地看来,这篇论文所倡导、建构的道德体验教育,其立意、观点是正确的,其论证是有创意的,作为一家之言是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为了繁荣学术,应予以应有的尊重。
道德自我、道德情境与道德判断
内容提要杜威的伦理学是他的哲学的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他对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的分析不仅体现了他的“彻底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而且在道德哲学领域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主要考察杜威如何看待道德自我与行为选择,道德自我与道德情境,道德判断与道德知识的关系,看看他如何将道德作为一种生活经验,揭示他对道德哲学的特殊贡献。
杜威的伦理学是他的哲学的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从1871年到1953年他对伦理问题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写了一些论著来阐述一般的道德问题、源于特殊生活经验的特殊道德问题以及道德问题与其他问题的相关性。但杜威并没有建立严格意义上的伦理学体系(比如,像康德和罗尔斯那样的体系)。他曾自诩在哲学上进行了另一次“哥白尼革命”,而伦理学是实现这场革命的关键,因为他的伦理学不仅抛弃了传统的二元论的假设,而且真正把道德作为一种生活经验来对待。1922年的《人性与行为》、1930年的《道德中的三种因素》以及1932年的《伦理学》都体现了他的成
熟的伦理思想。下面,我将主要根据这三部论著对他的伦理思想做
一些分析。
一、道德自我与选择
杜威不愿用“主体”与“客体”这类二元对立的方式去思考伦理问题。他把道德作为一种经验,而经验始终离不开活生生的情境。
因此,杜威比许多其他伦理学家更关注情境对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
为的重要性。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在许多方面开辟了当代情境伦理
学的先河。
杜威在考察道德情境时发现,我们无法回避自我与情境的相互影响。自我对行为目标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的后果均与情境相关。在
不少情况下,人的行为选择常常能产生一种新情境。从这种意义上说,情境也可以是选择的某种结果。在人类的生活中,只要我们面
对不同的可能性,我们就需要选择,即使我们面对那些可能性不做
选择,我们也是在做出选择。所以,杜威总是把选择作为自我的最
典型特征。正如在“杜威的伦理学:作为经验的道德”一文中所说,在杜威的“伦理学中,道德自我是在道德上重构令人困惑的情境的
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当某个特殊情境中发生交易时,这个
自我既影响发生的事情又受发生的事情的影响。这一点在我们所做
的事情的性质与我们给情境所赋予的特征的性质之间确立了一种重
要的有机的关系。
由于道德自我与情境的这种互动关系,道德自我常常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满足急切的单一目的并因此宰制这种满足时,自我应该明智和审慎,在承认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提出的那
些要求时,自我要忠实可靠;在赞扬和指责时应慎用认可或不认可。
此外。道德自我要积极地发现新的价值观念,并修改旧的观念。在
对待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理论时,杜威一直主张采取继承与变革并
重的态度,那些极端的道德理论虽然荒谬,但对促进价值观的变革
可能有促进作用。最关键的事情是有效地运用其积极的方面。本着
这种精神,杜威在考察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美德伦理学以及各式
各样的功利主义理论时总是采取建设性的批评态度。这种态度使他
一方面看到了上述道德理论的局限,另一方面不断从中汲起智慧与
灵感。
按杜威的分析,康德的伦理学确立了道德自我的至高无尚性,原则先行体现了它的基本旨趣。在社会实践中,这种理论虽然无法彻
底贯彻,但塑造了一种尊重理性的传统,这种传统为道德知识发挥
积极作用留下了空间。在康德那里,自我即是最高的独一无二的道
德目的。除行为后果之外,善良意志乃是唯一的道德之善。美德伦
理学与康德的义务伦理学不乏相通之处,比如,它将道德的善与美
德统一起来,这样,做一个好人的最终目的就是保持自己的美德。
如果将自我作为唯一的目的,那么,行为及其后果自然要被作为单
纯的手段,作为保持善良自我的外在工具。早期功利主义者们就持
这种立场,因为他们把某种结果,即快乐作为唯一的目的,自我则
成了实现快乐的手段。
杜威宣称其伦理学要改变自我与后果的这种僵硬对立,因为他认为自我与后果是必不可少的两面。一方面,人并不是停留于内心生
活中,一个人的愿望再好,如果不借行为及其后果来表现,将显得
毫无意义;另一方面,行为的后果并非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它在很大
程度上是人选择的,受制于自我并体现了自我。自我并非产生结果
的纯粹手段。后果进入了自我的结构中,自我也进入了道德后果中。杜威还用砖与房子的关系来解释道德自我与道德后果的关系。砖是
建房的手段,但又不仅仅是手段,因为它们最终成了房子本身的一
部分。同样,行为及其后果是与自我不可分的,它们既显示自我,
也形成和检验自我。由于受米德的影响,杜威对自我的分析常常借
用行为主义的术语并遵循了米德的某些思路,把行为选择作为自我
的重要特征就是其中之一。杜威把选择分为两种:即自发选择(偏好)和故意选择。自发选择先于故意选择。前者受欲望、刺激、偏好的
重要影响。比如,无论欲望如何盲目,它都会促使人选择一个而放
弃另一个,自我在同时注意某些对象时,也总是把其中的某个东西
的价值看得更高,尽管其他东西对他并非不重要。在影响自发选择
的各种因素中,习惯是最持久、影响最大的一种因素。它时时刻刻
左右着人的行为,使人不必每遇事情就来一番比较,也不必就此仔
细思考一番。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自然与社会的共同产物,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