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介绍PPT 共37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 “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
二、民族历史
•
据考古学和人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
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
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贝加尔湖地方特有文化与装饰,符合鄂温克人的传说。传说中鄂温
祖先。清代文献中的“索伦部”,广义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专指则是鄂温克族。
此外,称为“索伦别部”的“喀穆尼堪”,也指鄂温克的一支。
•
在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以前,上述各部的鄂温克居民都已归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大汗
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以前,即已在鄂温克地区确立管辖制度,以后又日趋严密。清廷将
河、阿伦河、格尼河、诺敏河、甘河、油漠尔河流域。这部分鄂温克人从事
狩猎业和畜牧业及半农半猎为生,一部分人曾一度搞过农业;被称“通古斯”
的两干多人,居住在莫日格勒河,锡尼河中上游一带,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
被称为“雅库特”一部分人,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和贝尔茨河(今激流河)流域的
原始森林中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温克族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其后代即现在居于鄂温克族自治县的鄂温克
族。清廷还曾派鄂温克族的八旗官兵驻防爱辉、墨尔根、齐齐哈尔、伊犁、塔城、科布多、乌里雅
苏台、乌鲁木齐等地。他们在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方面作出了贡献。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
地区抽调一千六百名鄂温克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自
治旗的鄂温克族。
• 鄂温克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鄂温克语言届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 族北语文——鄂温克语文,分布持哈、莫尔格勒、敌鲁古雅等方言,没有文 字。牧区通用蒙文,猎区、农区和山区通用汉解放前只有少数知识分子能懂 满、蒙、汉、俄四种文字。
•
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的不断迁陡和居住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互相来往
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选拔了佐领等官,每年向清朝进贡貂皮。17世纪中叶后,由于
沙俄的侵略,清朝将鄂温克族迁到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甘河、诺敏河、阿伦河、济心河、雅鲁河、
纳莫尔河等)流域居住。这是“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共分5个“阿巴”(即围猎场)。雍正九年(1731)
将5个围猎场的鄂温克壮丁按住地规定旗色,编成八旗。次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
鄂温克族最大的聚居区是鄂温克自治 旗。这里地处大兴安岭的五岭山区,有 19000多平方公里水草丰美的天然牧Biblioteka Baidu, 有8300多平方公里茂密的森林和猎场, 也有肥沃的耕地。出产各种奇禽异兽和 珍贵药材,如世界稀有的贵重木材—— 樟子松和闻名中外的白蘑菇、及鹿、犴、 猞猁、飞龙、乌鸡等;蕴藏着大量的煤、 铁、金、铜和水晶等地下资源。但由于 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 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聚居在 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 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 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 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 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鲁古雅鄂温克族 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
•
鄂温克族人民在历史上从不承认自己是“索伦”、“通古斯”、“雅库
特”等,他们祖祖辈辈都自称是“鄂温克”。然而,他们恢复本民族自称的
愿望,在历代统治阶级民族压迫的制度下,始终未能实现。解放后,党和人
民政府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愿望,在呼伦贝尔盟民族事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
曾专门组织他们的代表人物座谈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民
• 鄂温克族被誉为“森林之舟”,信奉萨 满教和喇嘛教,鹿善于奔跑而且柔顺、 和美具有神力,古代人对它产生崇拜之 情,史书中对它有记载。蒙古萨满认为 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鄂温克族百 姓以森林、大山、火、水作为民族的标 志,象征着生机、活力和兴旺。
族名称问题,并组织鄂温克族的广大群众对族称问题广泛地进行酝酿、讨论。
他们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三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鄂温克族是无疑的。
人民政府根据他们一致的要求,恢复了原来的真正族称——鄂温克。
三、信仰与标志
• 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们”。这正是他们生活环境的特点,密 密森林是他们的家乡
少,处于隔绝,逐渐形成区域间的经济和生活略有差异;曾被其它民族分别
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霍恩克尔”、“喀木尼堪”、
“特格”等。事实上,这几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风俗
习惯,只是在生产、生活上有某些差异。如被称“索伦”的人数最多,约有
两万三干多人,分布在辉河、伊敏河、莫和尔图河、雅鲁河、济沁河、绰尔
鄂温克族简介
一、人口及地理分布
•
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
跨界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曾被称为通古
斯人,现定名为埃文克族,约有5万人
左右,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我国
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
古自治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形成
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1957
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思是“住
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有人口26315人
(1994年)。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
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
30505。现在(2019年)只有243人了。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倒数第四多的民族。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
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
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
温克猎人村。
他们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与隋唐时期室韦各部中的某些地理、习俗与鄂温克族有渊源关系的部
落,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沮室韦”,以及唐代在贝加尔湖东北苔原森林
区使鹿的“鞠”部落等。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中游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
津)一带,明代文献中记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认为即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直接
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玛” 湖(即贝加尔湖)。另一传说,他们的故乡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
河一带。总之,鄂温克人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
枪,从事打猎和捕鱼。食物用火烧着吃,或把石头烧热,放入盛水的皮桦桶中煮肉吃。取火用两块
石头打击出火星,用桦皮纤维引火。住桦树皮盖的“撮罗子”。当时正处在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
•
二、民族历史
•
据考古学和人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
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
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贝加尔湖地方特有文化与装饰,符合鄂温克人的传说。传说中鄂温
祖先。清代文献中的“索伦部”,广义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专指则是鄂温克族。
此外,称为“索伦别部”的“喀穆尼堪”,也指鄂温克的一支。
•
在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以前,上述各部的鄂温克居民都已归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大汗
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以前,即已在鄂温克地区确立管辖制度,以后又日趋严密。清廷将
河、阿伦河、格尼河、诺敏河、甘河、油漠尔河流域。这部分鄂温克人从事
狩猎业和畜牧业及半农半猎为生,一部分人曾一度搞过农业;被称“通古斯”
的两干多人,居住在莫日格勒河,锡尼河中上游一带,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
被称为“雅库特”一部分人,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和贝尔茨河(今激流河)流域的
原始森林中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温克族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其后代即现在居于鄂温克族自治县的鄂温克
族。清廷还曾派鄂温克族的八旗官兵驻防爱辉、墨尔根、齐齐哈尔、伊犁、塔城、科布多、乌里雅
苏台、乌鲁木齐等地。他们在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方面作出了贡献。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
地区抽调一千六百名鄂温克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自
治旗的鄂温克族。
• 鄂温克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鄂温克语言届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 族北语文——鄂温克语文,分布持哈、莫尔格勒、敌鲁古雅等方言,没有文 字。牧区通用蒙文,猎区、农区和山区通用汉解放前只有少数知识分子能懂 满、蒙、汉、俄四种文字。
•
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的不断迁陡和居住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互相来往
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选拔了佐领等官,每年向清朝进贡貂皮。17世纪中叶后,由于
沙俄的侵略,清朝将鄂温克族迁到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甘河、诺敏河、阿伦河、济心河、雅鲁河、
纳莫尔河等)流域居住。这是“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共分5个“阿巴”(即围猎场)。雍正九年(1731)
将5个围猎场的鄂温克壮丁按住地规定旗色,编成八旗。次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
鄂温克族最大的聚居区是鄂温克自治 旗。这里地处大兴安岭的五岭山区,有 19000多平方公里水草丰美的天然牧Biblioteka Baidu, 有8300多平方公里茂密的森林和猎场, 也有肥沃的耕地。出产各种奇禽异兽和 珍贵药材,如世界稀有的贵重木材—— 樟子松和闻名中外的白蘑菇、及鹿、犴、 猞猁、飞龙、乌鸡等;蕴藏着大量的煤、 铁、金、铜和水晶等地下资源。但由于 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 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聚居在 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 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 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 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 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鲁古雅鄂温克族 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
•
鄂温克族人民在历史上从不承认自己是“索伦”、“通古斯”、“雅库
特”等,他们祖祖辈辈都自称是“鄂温克”。然而,他们恢复本民族自称的
愿望,在历代统治阶级民族压迫的制度下,始终未能实现。解放后,党和人
民政府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愿望,在呼伦贝尔盟民族事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
曾专门组织他们的代表人物座谈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民
• 鄂温克族被誉为“森林之舟”,信奉萨 满教和喇嘛教,鹿善于奔跑而且柔顺、 和美具有神力,古代人对它产生崇拜之 情,史书中对它有记载。蒙古萨满认为 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鄂温克族百 姓以森林、大山、火、水作为民族的标 志,象征着生机、活力和兴旺。
族名称问题,并组织鄂温克族的广大群众对族称问题广泛地进行酝酿、讨论。
他们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三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鄂温克族是无疑的。
人民政府根据他们一致的要求,恢复了原来的真正族称——鄂温克。
三、信仰与标志
• 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们”。这正是他们生活环境的特点,密 密森林是他们的家乡
少,处于隔绝,逐渐形成区域间的经济和生活略有差异;曾被其它民族分别
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霍恩克尔”、“喀木尼堪”、
“特格”等。事实上,这几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风俗
习惯,只是在生产、生活上有某些差异。如被称“索伦”的人数最多,约有
两万三干多人,分布在辉河、伊敏河、莫和尔图河、雅鲁河、济沁河、绰尔
鄂温克族简介
一、人口及地理分布
•
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
跨界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曾被称为通古
斯人,现定名为埃文克族,约有5万人
左右,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我国
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
古自治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形成
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1957
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思是“住
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有人口26315人
(1994年)。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
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
30505。现在(2019年)只有243人了。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倒数第四多的民族。
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
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
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
温克猎人村。
他们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与隋唐时期室韦各部中的某些地理、习俗与鄂温克族有渊源关系的部
落,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沮室韦”,以及唐代在贝加尔湖东北苔原森林
区使鹿的“鞠”部落等。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中游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
津)一带,明代文献中记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认为即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直接
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玛” 湖(即贝加尔湖)。另一传说,他们的故乡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
河一带。总之,鄂温克人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
枪,从事打猎和捕鱼。食物用火烧着吃,或把石头烧热,放入盛水的皮桦桶中煮肉吃。取火用两块
石头打击出火星,用桦皮纤维引火。住桦树皮盖的“撮罗子”。当时正处在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