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之一。

在西方艺术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念,即“优美”和“崇高”。

这两种审美理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西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我们来看看“优美”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西方艺术中,“优美”常常被定义为美的表面上的一种感觉,是一种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和展现。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物和人体的优美描绘。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画家们对人体的描绘非常注重比例和线条的流畅性,形成了著名的人体理想化形象。

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色彩和笔触的表现来呈现出对自然景物的优美表达。

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除了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情感和意境的抒发上。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强烈的情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内心的共鸣。

在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形式和色彩的处理来表达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展现出对美的无限追求。

而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崇高”则表现出对于道德、精神和思想的高度追求。

在西方艺术中,“崇高”常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人类灵魂的深刻启迪和超然境界的追求。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神话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崇高描绘,这些作品常常通过对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来表达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向往,展现出对“崇高”审美理念的体现。

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类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的尊崇,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内心深处的震撼和超然境界的体验。

在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中,对“崇高”的追求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谈崇高与优美

谈崇高与优美

谈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指其艺术风格和主题所呈现出的高雅和尊贵之美。

在西方艺术史上,“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它们代表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通过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从而对西方美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让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精致和典雅之美。

这种美是以柔和、静谧、温柔、明亮的形象来表现。

古希腊雕塑中的《维纳斯雕像》,以其典雅优美的形象,被认为是“优美”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被人们所推崇,其姿态高雅、神情深沉,展现出了极致的优美之美。

“优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服饰、器物等。

比如古罗马建筑中的万神殿,以其雄伟庄严、高雅精致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优美”的代表之一。

18世纪的法国宫廷服饰,被世人广泛传颂,其精致、繁复的工艺和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优美之美。

我们来谈谈“崇高”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庄严、威严和高尚之美。

这种美是以庄严、雄伟、恢宏的形象来表现。

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崇高”之美的典范。

其庄严庄重的外观,展现出了人们对于神圣和永恒的崇敬之情。

“崇高”的表现形式也广泛存在于西方艺术作品中,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宗教绘画等。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以其宏伟壮丽的场景和神圣庄严的气氛,被视为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崇高”之作。

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也被认为是“崇高”的典范,其庄严、高雅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这两种审美概念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做严格的界定。

一些艺术作品既具有“优美”之美,又具有“崇高”之风,比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中描述的英雄形象,既有优美之姿,又具有崇高之德。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1. 引言1.1 介绍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的概念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西方美术传统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和谐感,通过对形态、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精妙处理,使观者产生愉悦和享受的感受。

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细节和动人的表现力,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崇高”则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指作品所展现出的庄严、壮观、深邃的气质,引起观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崇高的作品通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庄严的氛围、深邃的内涵和引人思考的意蕴,使人感受到超越凡俗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往往同时存在,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通过对这两种美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我们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影响。

【接下来就是分别对优美和崇高进行详细分析】。

2. 正文2.1 对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的特点进行分析1. 精湛的技巧:西方美术作品的优美往往源自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巧。

他们能够通过精妙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细腻的画面。

2. 和谐的构图:优美的西方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完美的结构和平衡的构图。

艺术家们在设计作品时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3. 富有表现力的主题: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表现,使观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在的美感。

4. 细腻的细节描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描绘上。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特点体现在技巧精湛、构图和谐、主题表现力强和细节描绘细腻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西方美术作品优美之美的独特魅力。

第四章 审美形态——崇高与优美

第四章 审美形态——崇高与优美
审美形态——崇高与优美
崇高(刚性美)
崇高的风格包括庄严伟大的思想、强 烈深厚的热情、符合修辞格的藻饰、 高尚的措辞和庄严宏伟的结构。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朗吉弩斯
崇高来自人维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本能。 崇高以痛感为基础。 崇高的事物往往具有巨大的体积,表面凸 凹不平,直线条,阴暗朦胧,坚实笨重。 ——博克
“崇高”大半是突如其来的,含 有几分不可了解性。心灵骤然和它 接触,在仓皇中,不免穷于应付。 这种突然性就是“霎时的抗拒”的 主因。失去“突然性”则本来“崇 高”的事物往往失其崇高。
崇高的基本内涵: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 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 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 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在这种审 美活动中,对象和审美主体都获得了 新的意义。
崇高表现“浑然太一的神” 崇高表现出两点:一方面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 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另一方面是这两 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黑格尔
在对着“崇高”事物时,我们第一步 会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到自己 的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 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第一步是惊, 第二步是喜。第一步心情就是康德所 说的“霎时的抗拒”,带有几分痛感。 第二步心情本已欣喜,加以得着霎时 痛感的搏击反映,显得浓厚。
优美(柔性美)
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柏拉图
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亚里士多德
美有三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阿奎那
第一,比较地说是小的。第二,是光滑的。第三, 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第四,这些部分不能 构成棱角„„第五,要有娇柔纤细的结构„„第 六,颜色要洁净明快„„第七,它的颜色必须同 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变化。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术作品中常被提及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不仅是对作品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的评价标准,更是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的体现。

本文将就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进行浅析,旨在探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如何通过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得以表现的。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优美”和“崇高”并非简单地指作品外在的美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更多地关注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在西方美术史中,“优美”和“崇高”一直是两大重要审美范異,贯穿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评价之中。

“优美”是一种对形式和审美感受的表达。

“优美”的体现主要在于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比例等方面,它是一种对视觉形式的呈现,一种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崇高”则是一种对内在精神性和情感的表达。

“崇高”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意义往往会引起人的思考和共鸣,它是一种对内在情感和灵魂的共鸣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通常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

许多作品既具有“优美”的外在形式美感,又融入了“崇高”的情感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其富有神秘色彩的微笑既表现了“优美”的形式构图,又蕴含了一种“崇高”的内在精神性。

又如,巴洛克时期的雕塑作品《达维德》,雕塑师兼巴洛克艺术大师伯努尼的作品,通过对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将英雄的崇高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19世纪后半叶的浪漫主义运动和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艺术中,“崇高”的情感内涵更是被大量探讨和表现。

浪漫主义的画家德拉克洛瓦、象征主义画家莫奈、梵高等,他们的作品常常融入了对自然、对生命、对宇宙的浓厚情感,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和对形式的塑造,使得作品既具有“优美”的外观,又蕴含了“崇高”的情感内涵。

他们试图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表现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激荡和宇宙的神秘。

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追求在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化属性,分别强调着美学领域中的两种不同想象——美和崇高。

优美与崇高被认为是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也是文艺创作中常常探讨的话题。

“优美”是美学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物体本身的美丽、流畅、娇媚、和谐等。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感官上的美好,追求形式的和谐与完美,以此营造和谐的效果和美好的心理感受。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风景画以及静物画中。

如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这些画作表现了水面上绿沉沉的荷叶与浅粉色的花朵,画面轻盈流畅,肆意飘扬,给人留下一种极为美好的感觉。

而“崇高”则指的是心灵上的高峻、伟大、庄严、神圣等品质。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超越感官的境地,触及人类精神的深处。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崇高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历史画以及宗教画中。

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作展现的是在圣经中描述的最后的晚宴,达芬奇通过对色彩、构图、光照等元素的异常处理,表现了故事中所表现的高崇、神圣、慷慨陈词。

优美和崇高虽然在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实际创作中是密切关联的。

在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中,这两种美学体验的融合与重构是创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不断地试图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达到美感的最高状态。

在美的表现上,优美更多地强调形式与色彩的和谐、流畅、动感,以及鲜明的个性;而崇高更多地追求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和高尚的情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在表现主题的方面而言,优美更偏向风景、生活等一些更为实际的主题,崇高则更多地关注历史、神话、宗教等具有超越性的主题。

总的来说,优美与崇高都是美的表现方式,同时也都是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反映,并相互关联与交织。

无论是优美还是崇高,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追寻和表现都是厚重而意义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品读。

审美形态论3 崇高与优美

审美形态论3 崇高与优美

► 崇高与悲剧的契合是说包悲剧含有力量和激
情。悲剧最能展示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 和本质力量。悲剧人物的生命受到压抑甚至 毁灭时,生命激情往往和会被激活到兴奋的 存在状态。席勒指出:“我们怀着不断高涨 的兴趣注视着一种激情的发展,直到它把不 幸的牺牲者拖进了深渊。” ► (3)崇高还体现为主体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体 验。即“一种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 应,是一种超常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常 常伴随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伟大 感。
第二节 优美
一、优美的审美特征 1、对优美的基本内涵的界定
对优美的内涵的理解,首先,让我们从感性体 验出发来体验一下。

桂林山水
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田野风光
唐代女佣

树神(印度)
1、对优美的基本内涵的界定
对优美的内涵的理解, “优美是理性内 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 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 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优美可以唤起人的 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所达成的 高度吻合一致的状态。概而言之,优美是理 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 现。”
2、优美的审美特征 第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特征上具有 柔和、秀雅、和谐等特征。因此,美学史上博克 所突出的这一方面的思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博克概括了优美的气割方面的品质: “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个部分见 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熔 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出现孔武有 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 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 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说:“一个人如果四面八 方地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在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 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高耸着,他就马上体 会到我们人是为什么生在世间的。因此,仿佛是像 按着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所欣赏的不是小溪小涧, 尽管溪涧也很明媚而且有用,而是尼罗河、多瑙河、 莱茵河,尤其是海洋。” 那么对于作为审美形态崇高,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理 解呢? 首先,“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 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 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 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精神品格。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一直是艺术界讨论的焦点。

在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通常体现在精致的细节和流畅的线条,而“崇高”则通过宏伟的场景和庄严的氛围来表现。

这两种审美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又有着明显区别。

影响“优美”和“崇高”表现的因素包括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西方美术作品中也出现了更多新颖的“优美”和“崇高”表现。

这些审美概念不仅在艺术创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深刻影响着观众的审美体验。

展望未来,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表现的可能性仍然广阔,值得我们期待和关注。

通过对这些审美概念的深入探讨,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典型表现、区别、联系、影响因素、现代作品、艺术创作、观众审美体验、未来可能性。

1. 引言1.1 概述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优美一词源自拉丁语“Pulcher”,在美学领域被视作是一种美好、和谐、令人愉悦的审美品质。

而崇高则来自希腊哲学家长期之间的讨论,指的是一种庄严、超越尘世的美感。

这两种审美概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不同艺术时期和风格中得以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说,追求“优美”和“崇高”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意义。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优美”和“崇高”作品可以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视野和感受。

在探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时,我们需要关注这两种审美概念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的内容就在于此。

2. 正文2.1 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常常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审美水平。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两个在西方美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们既有着相似的含义,又存在着一些区别和差异。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两种审美特征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了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目标。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一、“优美”的含义“优美”是指一个事物的美丽、和谐、协调、舒适等当时,是一种柔和的、平衡的美感,通常会给人以愉悦、轻松、愉快的感觉。

在西方美学中,优美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美的表现,它跟艺术品的感官美、形式美、构图美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优美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人物的形态和举止,或者是景观的色彩和构图等。

无论表现的是人物、物体还是场景,优美的特征都是相同的,它们都必须要具备一种和谐的平衡感,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感性的享受。

“崇高”,意为高尚、卓越、超然、伟大等。

在西方美学中,崇高是指那些让人惊叹不已的、令人钦佩的东西,这种美感不仅具有感性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的理性价值。

崇高是一种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的审美体验,它不仅引起了人的感性反应和心灵共鸣,也涉及了人类普遍的道德和哲学思考。

崇高的形式可以是壮观的自然景观、伟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体现。

尽管“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

1、情感优美的感性情感较为平和、柔和,通常给人以温馨、轻松、愉悦的感觉;而崇高的情感则是一种强烈而复杂的感受,往往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具有一定的理性意义。

2、主体优美的主体可以是万物,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人物形象都可以表现优美;而崇高的主体则更多的是人类文明、历史事件和人类理性等方面。

3、线性优美的审美体验是一种线性的感性体验,主要关注形式美和构图美;而崇高则是一种多维的审美体验,涉及到人类普遍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并激发出人类理性和智慧的思考。

综上所述,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美术作品和艺术创造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优美与崇高是相对的,前者强调审美体验的感性愉悦,后者则强调审美体验的精神兴奋和敬畏。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感性韵味和感官美。

它们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

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画作《圣母子》就是一幅典型的优美的作品。


幅画中,人物形象优美、体态优美、构图优美、色调优美、笔触优美,以及表现了平和、
安详、温馨、柔美的氛围,使人赏心悦目,感官上获得愉悦。

因此,优美是与感性、感官
有关的审美概念。

而崇高则是与精神和心境有关的审美概念。

崇高作品的审美体验往往给人一种精神上
的兴奋和敬畏,追求大气磅礴、庄严肃穆、高贵崇高、深刻内涵。

比如,英国文学家雪莱
所写的诗《希腊神殿的破坏》中,作者感叹雕刻在废墟上的神柱和雕像,表达了对古代文
明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还展现了一种宏伟、壮丽、庄严、深邃的境界,犹如敬畏
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优美与崇高是两个相对又联系的美学概念。

它们都是描述美的不同角度和
层面。

优美和崇高的审美体验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
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审美体验的相互交融和碰撞。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

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

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

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

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

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

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

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审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典艺术中,优美被视为对称、和谐和完美的表现,而崇高则强调力量与威严。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追求表现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体现了崇高的理念。

浪漫主义时期则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的崇敬,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特点。

现代艺术往往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一种新的崇高感。

当代艺术更加多元化,重新定义了优美和崇高的含义,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观念。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始终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而艺术的发展不断重构了它们的内涵,丰富了人们对美的理解。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审美标准、古典艺术、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重新定义、审美观念、艺术发展、内涵。

1. 引言1.1 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西方美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它们都追求作品的“优美”和“崇高”。

美学家们常常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审美上的两大标准进行讨论和研究。

在西方文化中,“优美”一般被理解为作品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展现出来的美感和完美感,而“崇高”则更多强调作品所呈现的高尚、庄严、超越常规的情感和意义。

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史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艺术开始,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优美”的追求,体现在对人体比例、对称和和谐的表现上。

古典艺术家们通过对理性构图和谨慎处理细节,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优美之美的作品。

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将“崇高”引入作品中,通过对古代文化和神话题材的重新赋予生命和意义,塑造出具有精神高贵和庄重气质的形象。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中既有“优美”又有“崇高”的表现。

艺术家们尝试打破传统约束,追求情感的奔放和想象的自由,创造出既富有个性又超越凡俗的作品。

在现代艺术中,“崇高”逐渐成为了艺术家们追求的主题,他们试图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人类尊严和精神高度的追求。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它们主要是西方美学史上的概念。

在中国美学史上,相似的概念有优美和壮美、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一般而言,广义的美包括了一切审美现象。

它除了包括优美与崇高、喜剧和悲剧之外,还包括了丑。

与此不同,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

它不仅排除了丑,而且还排除了崇高、喜剧和悲剧。

一般而言,优美和崇高相对。

优美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没有冲突的和谐的美。

如群山中涓涓的小溪,风中摇曳的百花,歌唱的小鸟等。

无论是它们自身,还是它们与环境,都是和谐的。

优美的形式特征优美的事物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

它具有小巧、精致、轻盈、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

如人们说小的就是美的。

这就是指小的就是优美的。

人们还说精致的东西是精美,秀丽的东西是秀美。

这里的精美和秀美也就是优美。

优美的事物虽然具有许多特点,但最主要具有如下的根本的特点。

第一,单纯。

优美的事物不是杂乱的,而是单纯的。

如某一简单的线条,如蛇形线;某一简单的图形,如圆形。

还有某一单一的色彩等,如绿色和蓝则等。

优美的单纯主要是是保持了自身的纯粹性。

第二,宁静。

优美的事物不是骚动的,而是静止的。

它表现了人和事物处于自身本性的寂静的状态。

即使它是运动的和变化的,也不是剧烈的,而是柔和的。

因,此优美的事物是一种静态、柔性的美。

如秋日蓝天上的白云,春天拂面的清风等。

优美的内容特征优美的事物主要表现了生活世界的和谐性。

一个事物是一个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的整体。

每个要素是独特的,因此是差异的。

但它们遵守一定的尺度,恪守自身的边界,并与其他要素发生关联。

这样一种关系便是和谐的关系。

在生活世界中,欲望、技术和智慧是不同的,但构成了一种无法割裂的关联。

在此关联中,三者是矛盾的。

但当它们化解矛盾并保持平衡时,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和谐世界了。

此时的世界呈现为和谐的美,也就是优美。

和谐的世界使人和物都能具有一种优美的特性。

人身心合一。

物也自在自得。

一种优美的艺术也就是表现了处于和谐本性中的人和物。

第七次课:审美形态之崇高和优美

第七次课:审美形态之崇高和优美
孤寂,静默) 孤寂,静默),无限(例如大瀑布的不断的吼 声),壮丽(例如星空),突然性(例如巨大的声 例如星空) 音突然起来或停止) 音突然起来或停止)等等。
康德 :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 数学的崇高” 高”
黑格尔: 内容大于形式
我们对“崇高” 我们对“崇高”的解释
崇高以追求无限 崇高以追求无限为核心意蕴,表现为粗犷 追求无限为核心意蕴 意蕴,表现为粗犷 激荡、刚健、雄伟的形式特征,给人以惊 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
更 那 堪 、


多 情 自 古 伤 离 别 ,
阳刚和阴柔是否等同于崇高和优美? 阳刚和阴柔是否等同于崇高和优美?
优美与崇高的关系
优美与崇高是相对立的,但不是绝对的对 立,二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 系,常常交错地存在一起,并依一定的条 件而互相转化。
总结
第一个问题:崇高 第二个问题:优美 第三个问题:阳刚与阴柔 第四个问题:优美与崇高的关系
美学
审美形态之崇高和优美
湖北恩施大峡谷
崇高
朗吉弩斯: 朗吉弩斯: 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感的主要心理特征就是使人心荡神驰、 热血沸腾、如痴如醉,即主体心灵处于激 荡状态。 朗吉弩斯关于崇高的这些开创性论述,形 成了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最初的较为完整 的理论,在美学史上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博克:
崇高感发生的条件是一方面要仿佛面 临危险,而另一方面这危险又须不 太紧迫或是受到缓和 。
崇高对象的感性性质主要是体积的巨大(例如 海洋) 海洋),其次是晦暗(例如某些宗教的神庙), 例如某些宗教的神庙)
力量(例如猛兽,力量由人制服后对人成为有 用的,即不再崇高) 用的,即不再崇高),空无(例如空虚,黑暗,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艺术特点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艺术特点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艺术特点作者:李悦来源:《祖国》2016年第16期摘要:美的范畴是美的本质的具体展开。

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其表现形态是极其丰富的。

由于美学研究角度不同,人们将美的形态划分为种种不同的分类,如,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

本文主要探讨其中最突出的优美与崇高两种形态以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优美崇高审美特征一、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和优美的探讨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这一术语,是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在他的著作《论崇高》中首次被提出,但那时的“崇高”仅被理解为修辞的风格。

18世纪的经验主义者柏克首次将“崇高”一词作为美的范畴进行研究,他认为,崇高是克服了恐惧后的审美快感,后来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在此基础上对“崇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康德从理性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崇高不在于对象的恐怖,而在于人类的想象力与理性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的强烈的审美感受,主观的心理从痛感转化而来,由惊惧转化为愉悦感,但康德的理论脱离了产生美感必要的物质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

黑格尔从康德的理论为出发点,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认为绝对的理念压倒一切,理念才是最高的本质。

真正把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从唯心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他认为崇高是事物本身,而不是这些事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崇高的东西是有限的,在对象上不仅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给唯物主义美学观奠定了基础。

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这一范畴的探讨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探讨万物的本源入手来探讨美的本质,他们认为美体现着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即和谐”,这个美,就是优美,“静穆,宁静”是优美和谐的具体表现。

亚里士多德继承发扬了上述观点,他认为美的具体形式就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二、崇高的艺术特点崇高,作为美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却表现为不同于优美的另一种特殊形态。

崇高在形式上经常表现为矛盾、冲突和对立等,人们在这种严峻的、冲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愉悦。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

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其特点是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崇高: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一、优美与崇高作为美学中两种不同的形态,它们的区别是它们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般说来,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谐平衡状态,也就是“在具有曲线、圆形、小巧、光滑的形体,舒缓轻柔的节奏,柔和协调的色彩,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中显示出来的美”。

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

这种优美在自然界中表现为鸟语花香、山明水秀、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在现实生活中,那眉清目秀、表情恬静、线条柔和的脸蛋,那苗条的身腰、秀雅的动作、轻盈的体态也都是优美的表现;优美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鲜明,如拉斐尔的油画《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宋代婉约派的词……这些都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的凝静均衡、和谐的特点。

崇高的美就是在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

尖锐冲突等等事物、现象和矛盾中体现着的美。

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发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的两种核心形态,它们的审美特征也有所不同。

从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审美的深度与丰富性。

首先,崇高与优美在审美特征上有明显差别。

崇高是一种高尚深远、博大精深的美,它展现在视觉上是一种宇宙观念,体现出人类的精神崇拜。

在艺术上,崇高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信仰观念”,表现手法有“幻想想象”、“崇拜宏伟”。

崇高的审美作用是引发人们对精神诗性的敬畏之心,也可以激发文明精神。

优美是一种柔和、富有诗意的美,它具有一种动态、自然和人文几何的审美形态,唤起观者一类柔美而优雅的空灵感受甚至一种圣洁焕发的心情。

艺术中,优美的审美特征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表现手法有“精细神秘”、“恬淡自然”。

优美的审美作用是引导观者由诗意的物象转向现实的通透,从而像传统的“天人合一”一样沉浸在一种天地融合的平静沉醉中。

此外,崇高与优美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

崇高以“博大精深”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梦境领域、宗教神话、宇宙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等为主题,以古典、宏伟抽象、浩瀚雄伟、神秘庄肃为主要艺术表现空间,以能够传达空灵之感的手法来进行审美表现。

优美则以“恬淡自然”为主要表现手法,主要探讨生活中的小景小物。

通常以自然之美,如大自行、人文熏染之美为媒介,使用光影的变换、物象的重组、细节的点染与折射,来形成一种妩媚而凝重的审美风格,以涤除苦楚,引发温馨而安全的感受。

总之,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中重要的两种形态,它们在审美特征上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

这两种形态的审美都可以影响观者的心理,激发其情绪反应。

艺术作品应兼具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以期追求最完美的审美效果,才能表达艺术审美的深度和丰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