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方法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高精确度、高分辨率、大穿透深度。 条件:具有规则的岩层分界面。 方法:激发地震波——测量震波从震源到检波器时间——
由旅行时、速度重建地震波路径——构造分析、地 层分析、岩性分析。 折射波法:波的主要沿两个岩层的分界面传播,传播路径
近似水平。 反射波法:波先向下传播,后反射回地表,传播路径基本
是垂直的。
2
3
拉梅系数λ是为了简化数学运算引入的参数,
它与杨氏模量E、泊松比σ、体变模量К、切变模量
μ 组成决定各向同性均匀介质弹性性质的五个重要
参数。这些参数表示介质抗形变的能力,其数值
越大,表示该介质越难以产生形变。只要知道其
中两个就可求出其余三个:
E (3 2)
3 2
3
2( )
E 2(1 )
2
3
(3) 振动与地震波 振动:质点围绕平衡位置发生的往返运动。 简谐振动:在与位移量成正
比、与位移方向 相反的力作用 下的振动。谐 振动曲线是正弦 或余弦曲线。
振幅A: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周期T:完成一次振动所需时间。沿时间轴从一个
最高点到相邻最高点的时间间隔。 频率f或角频率:一秒钟内完成的振动次数。 初始相位0:振动初始时刻位移值的角变量。
均匀介质和连续介质:速度值与空间坐标无关的 称为均匀介质,反之为非均 匀介质。波的速度值是空间 坐标的连续函数的介质称为 连续介质。
(2) 应力、应变与弹性参数 应力与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称为应变。
单位横截面所产生的内聚力称为应 力——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 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
2(1 )
Vs (1 2 )
如果已知P波、 S波速度,则:
(Vp )2 2
Vs 2[(Vp )2
1]
Vs
可以通过此式,研究地下介质泊松比,作地
震岩性分析和预测油藏。
(3) 地震波的能量与吸收: 波的能量E:地震波的传播实际是能量的传播。频
率为f、振幅为A的波,在体积为W、密度为的介质中传 播时,其能量可表示为:
地震波的形成:在激发脉冲的挤压下,质点产生围绕其
平衡位置的震动,形成初始地震子波,在介质中 沿射线方向四面八方传播,形成地震波。
(4) 地震子波的描述 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经地下传播并被接收的
一个短脉冲振动,称为该振动的地震 子波。 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一——非周期性:地震子波 的一个基本属性是振动的非周期性。
别称为体变模量К(压缩模量:压力与体积
变化之比)和切变模量μ(刚性模量:切应
力与切应变之比)。
P V
V
P V
V
切变模量( 刚性模量)μ 的表达式说明: μ 越大,切应变越小。 对于液体, μ=0,即液体不产生切变,只有 体积变化。
拉梅系数:由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线 性关系,由线性方程组表示,出现36 个弹性系数。对于各向同性均匀介质, 这些系数大都对应相等,可归结为应力 与应变方向一致和垂直的两个系数λ和 μ(切变模量), λ 即为拉梅系数。
体波 纵波(P波):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下发生体应
变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
体波 横波(S波):弹性介质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切应
变产生的波动称为横波。横波质点 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又可 分为SH波和SV波。
面波 瑞利波:在自由表面上产生的沿自由表面传播的
面波。地震勘探中的面波指瑞利波。 勒夫波:分布在低速层与高速层分界面上,与SH
力学两个方面反映。 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中振幅、频率、相位
的变化规律,了解地震波对地下地质体岩性结构 的响应。
运动学研究地震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了解地震波对地下地质体的构造响应。
(1) 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体波,它在整
个弹性体内传播,又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波)。另一类是面 波,它只存在于岩层分界面附近, 并沿介质的自由面或界面传播, 包括瑞利面波(R波)和勒夫面波 (L波)。
任何一个非周期性振动可以有 许多不同频、不同振幅、不同 起始相位的谐振动合成。
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二:地震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
间和有限的能量。因此,振动经过很短的一段 时间即衰减。
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地震子波衰减时间长短称
为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它决定了地震勘 探的分辨率。
2. 地震波动力学 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可以通过运动学和动
波类似,又称横面波。
(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对于P波,波动方程为:
2u t 2
2
(
2u x2
2u y 2
2u z 2
)
对于S波,波动方程为:
2u t 2
(
2u x2
2u y 2
2u z 2
)
P波、S波速度为:
Vp 2
E(1 ) (1 )(1 2 )
Vs
E
(1 )
纵、横波速度比: Vp
介质中每一个这样的曲面就是一个波面。波面上 各点是同时开始振动的,所以波面又叫等时面。
振动曲线和波剖面:某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称为振动曲线;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 面。
波长和速度V:一个周期T内,波传播的距离;或两
个波峰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波每秒传播的距
离,称为速度。
V f
T
T V
1. 地震波及弹性介质基本理论 (1) 弹性介质 弹性与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外力
取消后,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和大 小,这种性质称为弹性。反之,若外力取消后, 物体仍保持形变后的某种形态,不能恢复原状, 这种性质称为塑性。
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 的称为各向同性介质,反 之称为各向异性介质。
u Asin(2ft 0 ) Asin(t 0 ) f1
T 2
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是能量的 传播形式。
波前和波后:在某一时刻,波即将传到和刚刚停 止振动的两个介质曲面,称为波前面和 波后面(波尾)。
波前面和波后面是随时间 不断推进的。
波面:波传播过程中,波前将不断推进扫过介质内部,
模量E(拉伸模量)。介质的 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称 为泊松比σ。
杨氏模量E和泊松比σ是一对表示介质弹性性
质的参数:
F
E
S l
l
d
l d
l
负号表示横向与纵向应变方向相反。
体变模量К和切变模量μ :任何复杂的形变均可
分为体积形变和形状形变两种简单的形变类
型。这两种简单形变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分
由旅行时、速度重建地震波路径——构造分析、地 层分析、岩性分析。 折射波法:波的主要沿两个岩层的分界面传播,传播路径
近似水平。 反射波法:波先向下传播,后反射回地表,传播路径基本
是垂直的。
2
3
拉梅系数λ是为了简化数学运算引入的参数,
它与杨氏模量E、泊松比σ、体变模量К、切变模量
μ 组成决定各向同性均匀介质弹性性质的五个重要
参数。这些参数表示介质抗形变的能力,其数值
越大,表示该介质越难以产生形变。只要知道其
中两个就可求出其余三个:
E (3 2)
3 2
3
2( )
E 2(1 )
2
3
(3) 振动与地震波 振动:质点围绕平衡位置发生的往返运动。 简谐振动:在与位移量成正
比、与位移方向 相反的力作用 下的振动。谐 振动曲线是正弦 或余弦曲线。
振幅A: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 周期T:完成一次振动所需时间。沿时间轴从一个
最高点到相邻最高点的时间间隔。 频率f或角频率:一秒钟内完成的振动次数。 初始相位0:振动初始时刻位移值的角变量。
均匀介质和连续介质:速度值与空间坐标无关的 称为均匀介质,反之为非均 匀介质。波的速度值是空间 坐标的连续函数的介质称为 连续介质。
(2) 应力、应变与弹性参数 应力与应变:单位长度所产生的形变称为应变。
单位横截面所产生的内聚力称为应 力——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 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杨氏
2(1 )
Vs (1 2 )
如果已知P波、 S波速度,则:
(Vp )2 2
Vs 2[(Vp )2
1]
Vs
可以通过此式,研究地下介质泊松比,作地
震岩性分析和预测油藏。
(3) 地震波的能量与吸收: 波的能量E:地震波的传播实际是能量的传播。频
率为f、振幅为A的波,在体积为W、密度为的介质中传 播时,其能量可表示为:
地震波的形成:在激发脉冲的挤压下,质点产生围绕其
平衡位置的震动,形成初始地震子波,在介质中 沿射线方向四面八方传播,形成地震波。
(4) 地震子波的描述 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经地下传播并被接收的
一个短脉冲振动,称为该振动的地震 子波。 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一——非周期性:地震子波 的一个基本属性是振动的非周期性。
别称为体变模量К(压缩模量:压力与体积
变化之比)和切变模量μ(刚性模量:切应
力与切应变之比)。
P V
V
P V
V
切变模量( 刚性模量)μ 的表达式说明: μ 越大,切应变越小。 对于液体, μ=0,即液体不产生切变,只有 体积变化。
拉梅系数:由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线 性关系,由线性方程组表示,出现36 个弹性系数。对于各向同性均匀介质, 这些系数大都对应相等,可归结为应力 与应变方向一致和垂直的两个系数λ和 μ(切变模量), λ 即为拉梅系数。
体波 纵波(P波):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下发生体应
变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
体波 横波(S波):弹性介质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切应
变产生的波动称为横波。横波质点 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又可 分为SH波和SV波。
面波 瑞利波:在自由表面上产生的沿自由表面传播的
面波。地震勘探中的面波指瑞利波。 勒夫波:分布在低速层与高速层分界面上,与SH
力学两个方面反映。 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中振幅、频率、相位
的变化规律,了解地震波对地下地质体岩性结构 的响应。
运动学研究地震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了解地震波对地下地质体的构造响应。
(1) 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的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体波,它在整
个弹性体内传播,又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波)。另一类是面 波,它只存在于岩层分界面附近, 并沿介质的自由面或界面传播, 包括瑞利面波(R波)和勒夫面波 (L波)。
任何一个非周期性振动可以有 许多不同频、不同振幅、不同 起始相位的谐振动合成。
地震子波基本属性之二:地震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
间和有限的能量。因此,振动经过很短的一段 时间即衰减。
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地震子波衰减时间长短称
为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它决定了地震勘 探的分辨率。
2. 地震波动力学 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可以通过运动学和动
波类似,又称横面波。
(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对于P波,波动方程为:
2u t 2
2
(
2u x2
2u y 2
2u z 2
)
对于S波,波动方程为:
2u t 2
(
2u x2
2u y 2
2u z 2
)
P波、S波速度为:
Vp 2
E(1 ) (1 )(1 2 )
Vs
E
(1 )
纵、横波速度比: Vp
介质中每一个这样的曲面就是一个波面。波面上 各点是同时开始振动的,所以波面又叫等时面。
振动曲线和波剖面:某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称为振动曲线;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 面。
波长和速度V:一个周期T内,波传播的距离;或两
个波峰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波每秒传播的距
离,称为速度。
V f
T
T V
1. 地震波及弹性介质基本理论 (1) 弹性介质 弹性与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外力
取消后,物体能迅速恢复到受力前的形态和大 小,这种性质称为弹性。反之,若外力取消后, 物体仍保持形变后的某种形态,不能恢复原状, 这种性质称为塑性。
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 的称为各向同性介质,反 之称为各向异性介质。
u Asin(2ft 0 ) Asin(t 0 ) f1
T 2
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是能量的 传播形式。
波前和波后:在某一时刻,波即将传到和刚刚停 止振动的两个介质曲面,称为波前面和 波后面(波尾)。
波前面和波后面是随时间 不断推进的。
波面:波传播过程中,波前将不断推进扫过介质内部,
模量E(拉伸模量)。介质的 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称 为泊松比σ。
杨氏模量E和泊松比σ是一对表示介质弹性性
质的参数:
F
E
S l
l
d
l d
l
负号表示横向与纵向应变方向相反。
体变模量К和切变模量μ :任何复杂的形变均可
分为体积形变和形状形变两种简单的形变类
型。这两种简单形变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