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茶文化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
之中的。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
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
较大的争议。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东晋常璩在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
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
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
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
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
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
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
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
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
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域自然条件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俗,使得巴蜀人
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清•周蔼联《竺国游记》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巴蜀人日常饮食偏辛辣,常饮茶,
积**数千年,至今依然。长期的服用导致茶的药用价值逐渐隐没,
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茶由药物转化为日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产生了,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但“茶”字
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而出现的。
对于茶文化的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待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极为悠久的。
目前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
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
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
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
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
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
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
自然使用价值为人们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具有显著的社会、
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
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师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茶圣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
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
用具和煮茶的艺术,中国的茶艺由此产生。陆羽的《茶经》系统总
结了唐代及其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
精神。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可说公元780
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以后又出现大量的
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
品》等。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又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从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
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宋代茶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茶
叶还被当作特产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勃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
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
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皇帝对茶事
的兴趣也颇高,宋太祖赵匡胤即是位嗜茶之士,他在宫庭中设立专
门的茶事机关。宋徽宗皇帝赵舍还亲著《大观茶论》,成为中国历
史上唯一亲自写茶书的皇帝。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
形式,使茶文化十分兴旺,但茶艺却日渐走向繁复、琐碎、奢侈。
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
“玩茶”。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唐代茶文
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洁深邃的本质。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使中华各民族文化全面融合的步伐**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对品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现状,也无心再以茶事来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
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
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文化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
发展。
明清时期散叶茶迅速发展,茶类品种日益丰富,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饮茶法。泡茶
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等茶具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茶馆文化
教育得到发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茶书画的传世之作,如唐伯
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
羽烹茶图》、《品茶图》等。清朝茶叶出口时已成为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