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意境美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意境美赏析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近几年,我们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
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一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再现风景,品味诗境
所谓风景再现,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
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现想象能力, 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
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桅低小》等。
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史》、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
也可以有其他的表面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睢》的理解的:缓缓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祥和。
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
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
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
这就是风景再现,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
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
二、抓住诗眼、巧妙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本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
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
抓诗眼还可以是教师有意逮之。诗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诗的关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给我们很多玄机,抓住它,就可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如一位学生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聊发少年狂'呢?”这问题提得好呵,它是学生抛给教师的一把钥匙,抓住它,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聊发少年狂,狂在哪里?为何要聊发少年狂?”
从而明确,狂在上阕的出猎和下阕的杀敌报国。出猎之狂,狂在想法,狂在场面,狂在百姓,狂在太宣判。而杀敌报国之狂,则由独手之狂过
渡到英雄之狂。总之,全诗无一词不狂,“狂” 显示了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有些诗歌没有很明显的诗眼,但大多名诗有名句,这名句就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诗眼”。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具有共性,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师生共品名句,从而牵动对全诗的欣赏。
当然有些时候,学生的喜好是不统一的,如对《题破山寺后之禅院》一诗,有些学生喜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些喜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过这没关系,无论他喜欢哪一句,你都可以让他说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句呢?它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旁征博引,深层开拓
就诗论诗,有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
如学习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学生问:“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怎么理解?难道韩愈的侄孙很想韩愈死吗?韩愈还没死,为什么他要过来收’吾骨’呢?
这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吟诵曾经学过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姜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一贬二十三年,那么韩愈将要被贬多少年呢?不知道。
还有没有命活着回来呢?也不知道,所以这里实际上是韩愈在向侄儿交代后事,由此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韩愈对前途的迷茫心绪。
又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飞鸟相与还”一句,若仅仅弄清其表面意思,那就太浅了,它有什么深层含义呢?学生往往无法体会,这时教师就可以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回归田园后的陶醉之情,这正是作者的“真意”,所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可见,旁征博引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的需要。
旁征博引还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融会贯通的需要,如谈到明代夏完淳《别云间》中的“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时, 可回顾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可向后看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体会从古到今先烈们的前赴后继以及他们反抗精神的一脉相承。
同时,还可以将三个人作个比较,文天祥那种视死如归的精
神固然信纸人钦佩,但他还只是想要在史册上留个好名声。而夏完淳说他死后还要看到河山的收复,这种爱国精神更加值得敬佩。
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更是气贯长虹,他不是旁“看”,而是死后还要亲自率领部队起义,可谓鞠尽瘁,死后不已。三个人, 一样的爱国,不完全一样的境界,将三种境界摆出来,相信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会更深入,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