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生成及消亡的认知机制_潘正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man + Adult + Male],woman 是[Human + Adult - 至把喻体用作定语 来 修 饰 本 体 的 方 式 来 生 成 隐 喻。
Male],“man”和“woman”其他的义素都相同,除了在 如: 为了形容一个人很笨、顽固,我们会说他有一 个
性别上相反外。这样,隐喻生成就具备了“相关”条 “花岗岩的脑袋”等。
tic metaphor) 和语音隐喻( phonological metaphor) 。
得了不同于第一个 dog 的意义,拉大了 A 与 B 的距
离,产生了“狗改不了其本性”的隐喻意义。再如:
三、隐喻的生成与消亡
( 3) 张华是个活雷锋。
隐喻的存在是不争事实,但是什么在推动人们创 造和使用隐喻呢? 隐喻的生成是不同因素的合力的 结果,有着 不 同 的 理 据[9]。 一 般 来 说,隐 喻 的 生 成 有 认知、社会、心 理 以 及 语 言 等 方 面 的 理 据。 它 们 可 以
只是指语篇形式和现实世界的一种对应关系,本文只 而产生的张力和聚力,其中“关系”代表的是各种导致
讨论句子隐喻。Langacker 接受了 Saussure 语言符号 隐喻产生的各种因素。换言之,隐喻之所以能成为隐
由概念( concept) 和声音形象( sound image) 组成的观 喻是因为本体和喻体既彼此相关又有一定程度的距
以上定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隐喻的本质。我们 可以把这些定义大致分为两类: 静态的定义和动态的 定义。静态 的 定 义 注 重 结 果,而 动 态 的 定 义 注 重 过 程。如果把动态和静态的概念融合起来,隐喻可以理 解成是用动态的过程来达到静态的效果。这就为定 义隐喻提供了一个框架。因此,我们不妨这样定义隐 喻: 隐喻是一概念域向另一概念域映射并“整合”以期 达到最佳交际效果,是认知活动的工具。“映射”这一 概念被用来避免“隐喻是建立在相似点上”的概念,因 为隐喻不仅建立在相似点上,而且能创造相似点。至 于用“整合”而不是“混合”是因为隐喻意义的产生是 积极主动的,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最佳交际效果”则
在例( 3) 中,尽管“张华”和“雷锋”是两个人的名 字,但是“雷锋”已经抽象为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人” 的概念,拉大了 A 与 B 的距离,具有隐喻意义。
原则上,A 与 B 的距离越大,产生的隐喻意义越 让人的思想具有跳跃性。然而,这个距离不可以无限
94
制的大,不能超过一定的度。这个度就是相关性。于
2013 年 11 月 第 35 卷 第 6 期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Nov. 2013 Vol. 35 No. 6
隐喻生成及消亡的认知机制
潘正华
收稿日期: 2013 - 05 - 07 作者简介: 潘正华,男,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93
说明的是修辞和其他的诗意手段的语用效果。不难 独立作用于隐喻的生成,但更多的是其合力的结果。
看出,隐喻是用一个概念域向另一概念域的动态过程
1. 隐喻的生成机制
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因此,这里谈到的隐喻是一种
是一概念域往另一概念域的映射。因此,我们可以从 的喻体是视觉。“渺茫的”一般是用来描述视觉的,但
语义映射和音系映射两个方面生成隐喻。
这里用来描写听觉。当视觉和听觉放置在一起的时
( 一) 语义上
候,互动就产生了,隐喻的效果也就产生了。
语义上,隐喻生成的方法很多。隐喻生成可以在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用一个事物的特性来形成
Johnson 将隐喻划分为结构隐喻( structure metaphor) 、 借用张宇平等的距离原则与相关原则来描述隐喻生 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 和实体隐喻( ontolog- 成的机制,如图 1[10]。
ical metaphor) ,并 把 最 后 一 种 细 分 为 实 体 物 质 隐 喻
言中的隐喻,而 实 体 隐 喻 则 是 指 由 姿 势、符 号 和 其 他
非语言方式所表达的隐喻。语言隐喻又可分成句子
隐喻 ( sentential metaphor) 和 语 篇 隐 喻 ( textual meta-
图 1 隐喻的生成机制
phor) 。由于实体隐喻在语言领域不便操作,语篇隐喻
在图 1 中,我们可以看到由距离原则和相关原则
一、引言
隐喻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有关研究可以上 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Max Black 的“隐喻互动论( Interaction View of Metaphor) ”发表以后,许多学者开始 着手探求隐喻的生成与理解机制,特别是隐喻的性质 及其在语言和思想方面的功能。这其中有两本重要 的文献: 《隐喻与思维》( Metaphor and Thought) [1]和 《认 知 与 修 饰 语 言 》( Cognition and Figurative Language) [2]。同时,一些重要学术期刊也创刊发行,如 1986 年创 刊 的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大 量 关于隐喻的文章发表在 Cognitive Psychology,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以 及 Journal of Pragmatics 等期刊上。隐喻研究也风靡中国,除了老 一辈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隐喻研究外,一些年轻学者 也做了关于隐喻的博士论文,如范文芳、王松亭、束定 芳、严世清、田学军等。综合国内外研究,我们可以看 出隐喻研究重心已从语用和修辞角度逐渐转向认知 角度。然而,要 想 交 际 成 功,说 话 者 要 构 建 隐 喻 并 使 听话者能够理解隐喻。显然,隐喻的生成与消亡规律 对说话者和听话者来说都非常重要。然而,已有文献 专门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生成与消亡机制论述却 比较少。因此,本文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之。
角度,隐喻是一个概 念 域 向 另 一 个 概 念 域 映 射 的 结 本体和喻体要么是对等物,要么是同一语义场内两个
果。当两个概念被放置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互动和 不同的词。如:
彼此映射。这样就存在三种映射的可能: 一个概念域
( 1) He is a good man.
的音位向另一个概念域的音位的映射、一个概念域的
传统上,例( 8) 会被认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例
产生,A 与 B 间的张力与聚力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 ( 9) 则运用了通感的修辞。然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将
2. 隐喻产生的方法
其视为隐喻,因为其都有一个隐藏的喻体。在例( 8)
我们将隐喻划分为语义隐喻和音系隐喻。隐喻 中,这个隐藏的喻体便是人。而在例( 9) 中,这个隐藏
根据隐喻的度( degree of metaphoricalness) 将隐喻分成 听话者、说话者创造的。理想的隐喻是本体与喻体形
三类: 死亡隐喻( extinct metaphor) 、休眠隐喻( dormant 似且神似。形、神都相似的隐喻是最容易被识别的。 metaphor) 和活跃隐喻( active metaphor) [1]。Lakoff 和 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隐喻相互作用的两个变量,
映射,因为即使是音 位 和 语 义 同 时 映 射 也 会 有 所 侧
在例( 2) 中,A 与 B 不仅在同一语义场内,而且在
重,即使是并重,那也可以看成是语音和语义映射的 音系单位上相同,它 们 几 乎 相 同。这 是 在 Langacker
叠加。因此,我们将语言隐喻划分为语义隐喻( seman- 的象征单位观点中的一个特例,但是其第二个 dog 获
语义关系上进行操作。语义场是在同一个语义系统 隐喻。如:
中,在共时条 件 下,若 干 个 具 有 共 同 义 素 的 义 位 聚 合
( 10) 日本人是吃草的。
起来的聚合体。同一语义场内的两个词在义素上是
在例( 10) 中,“吃草的”是食草动物的特性,用来
重叠的,例如 human 由 man 和 woman 组成,而 man 是 形容一个人其实是省略了喻体的隐喻。有时我们甚
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的生成机制,我们不妨简化
广义上的隐喻。
隐喻生成理据,按其着力点构建生成机制模型。众所
2. 隐喻的分类
周知,隐喻的 本 体 和 隐 喻 不 是 等 质 的,否 则 隐 喻 不 可
关于隐喻的分类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标准。Aris- 能形成。它们至少有一定的不同,但同时它们又必须
totle 根据类和属的操作将隐喻划分了四类[3]。Black “神似”。这个“神似”可以是本来就在那的,也可以是
二、隐喻的本质
1. 定义
要想探求隐喻的生成及消亡的认知机制,必须知 道什么是隐喻。Aristotle 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 事物的字,借 来 作 隐 喻,或 借‘属 ’作‘种 ’,或 借‘种 ’ 作‘属 ’,或 借‘种 ’作‘种 ’,或 借 用 类 比 字 ”[3 - 4]。 Quintilian 则 认 隐 喻 是 明 喻 的 简 短 形 式[3]。Richards 认为,隐喻是 语 言 的 运 作 方 式,人 们 在 用 一 个 词 或 短 语时往往会同时有两种对不同事物的思想在活跃,而 这个词或短语的意思正是这两种思想互动的结果[5]。 Denham 则认为隐喻是在一定语境下一事物由于未名 的相似性用另外的“误用”的词眼的语言修饰[6]。Lakoff 和 Johnson 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向另外一个概 念域的映射[7]。Barcelona 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 通过这个机制一个经验域被部分映射或投射到一个 不同的经验域,以至于人们以第一个经验域来理解第 二个经验域[6]。
在例( 1) 中,A 的语义范围比 B 小,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的语义场是
语义向另一个概念域的语义的映射、一个概念域的音 B 的一部分。所以,A 和 B 之间的距离为零,故其为普
位与语义同时向另一概念域的音位与语义映射。为 通的叙述。再如:
了论述方便,我们将其简化成两种: 语音映射和语义
( 2) A dog is a dog.
件,同时也具有了“距离”的条件。如果一个男人的行
同样,我 们 也 可 以 运 用 双 关、谚 语 等 生 成 隐 喻。
为举止与大众男性表现不一样,比方说喜欢穿女性化 不难看出,在语义上,隐喻是一语义域往另一语义域
的衣服,说话娘里娘气等,人们可能会说:
的映射,其喻体可以是明显的,也可以是隐藏的,本体
(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国内外学者对隐喻已做过大量的研究。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什么是
隐喻做了重新界定,对隐喻生成及消亡的理据和认知机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隐喻; 语义; 修辞学; 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 H 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6219( 2013) 06 - 0093 - 04
点,认为词的意义产生于两者的互动联系中,认知语 离,这两种力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
法只设三个单位: 音位单位( Phonological Unit) 、语义
距离原则表明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
单位( Semantic Unit) 和象征单位[8]。从认知语言学的 合理的距离。如果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一定的距离,
( 8) The watertap is pissing.
是,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就有了一个矛盾: 一方面,A
( 9)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与 B 拉大距离以期获得张力; 另一方面,A 与 B 必须 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有相关性以期有聚力。隐喻在各种关系合力作用下
( 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 、容 器 隐 喻 ( container
metaphor) 和拟人( personification) [7]。
我们通 常 把 隐 喻 分 为 语 言 隐 喻 ( linguistic meta-
phor) 和实体隐喻( entity metaphor) 。语言隐喻是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