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第5课 第3课时基本政治制度
第3课时基本政治制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及确立。
2.识记多党合作的方针、机构、人民政协的职能及我国政党制度实行的意义。
3.知道我国民族制度的内容、意义。
4.知道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认识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提高自己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把热爱中国共产党、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繁荣和热爱自己所生活的社区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国家政治制度的热爱。
2.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情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热爱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重点难点【重点】1.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各自的内容及意义。
2.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及确立。
【难点】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带着下面的问题,快速阅读教材正文,思考并在书中进行标记。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它的地位是怎样的呢?2.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怎样的?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因是什么?4.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形式?6.实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徽章代表什么制度吗?它在什么时候召开,又有哪些具体内容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基本政治制度》。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活动设计]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师点拨:(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中民主决策制度
三中民主决策制度
是指在决策过程中,由三个相互制衡的权力机构共同参与决策,保证决策的公正、民主和科学。
这三个权力机构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
首先,立法机构代表民意,负责制定法律和政策,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立法机构通过立法程序,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决策方案。
其次,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决策和政策,包括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
行政机构负责权力运行和行政管理,对决策进行具体的操作。
最后,司法机构负责对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进行监督和审判。
司法机构独立于其他两个机构,负责解决纠纷和决策争议,确保决策的合法有效性。
三中民主决策制度实现了权力的分立和制衡,避免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它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和权益,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民主发展。
这种决策制度是很多现代国家政治体制的基础,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第 1 页共 1 页。
从现实生活出发,解读政治制度的作用与意义
从现实生活出发,解读政治制度的作用与意义作为一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政治制度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统治着政府组织、社会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更紧密地联系着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环节。
政治制度的作用与意义可以从各方面去解读,首先是政治组织方面。
政治制度通过构建政府和其他组织体系,使其具备领导社会、管理社会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能力。
政治组织通过政府职能的行使,规范社会行为和处理社会问题。
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政治制度可以使社会组织有序运行,调节社会利益和资源的分配,最终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政治参与方面。
政治制度为公民提供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质量保障的保证。
现代民主制度的运作,通过选举、公众协商、行政参与等方式,使公民有进入政治决策程序的机会。
政治制度为人民提供了表达自己意见的管道,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主张和利益。
政治制度通过形成民主机制,让公民不仅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也有了行使权利的平台和机会。
再次是社会影响方面。
政治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它通过法律规则和行政管理等手段,来规范社会行为,控制社会治理。
政治制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着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政治制度可以通过发展公正的法治体系、加强信息公开等方式,不断提高社会的自治和公民的话语权。
最后,是国家发展方面。
政治制度是国家管理和治理的基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好的政治制度具有引领、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能够有效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要求不仅要实现政治民主,同时还需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机制等,使其真正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总之,政治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环节,同时也是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基石。
为了更好地发挥政治制度的作用和意义,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完善、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西方政治制度
导言一、本课程研究的内容和范围1、国体: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
2、政治制度的形式:(1)政体,(2)政府制度,(3)国家结构,(4)政治体制(1)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2)政府制度:一个国家行政机关的制度。
(3)国家结构:即国家的整合形式。
(4)政治体制: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和具体形式、运作的具体方式、具体程序和具体环节。
3、政治制度:一个国家的整个政治统治形式。
二、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意义1、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意义:(1)有助于分清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2)是面向世界学习外国的需要(3)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西方各国内政外交及其走向,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4)有助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三、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方法:1、历史唯物主义,2、比较研究方法,3、政治制度研究的分析工具(阶级分析、制度分析、历史分析、文化分析、系统分析)1、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指导比较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为什么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却不相同:)经济因素并不是决定历史过程的唯一因素。
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政治制度,就应该看到,影响各国政治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应该国家的国情。
()国情:所谓国情不仅包括经济制度,而且包括历史特点、文化传统、民族构成和民族习惯、国际环境、阶级力量的对比,甚至人口、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他要适合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
(一国政治制度与该国国情的关系)2、比较研究方法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基本方法(1)最早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他提出了对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的原则和标准;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2)比较政治研究的取向:①国别研究;②跨国研究3、政治制度研究的分析工具(1)具体研究方法:阶级分析、制度分析、历史分析、文化分析、系统分析(2)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的方法引进政治学研究而产生的一种分析方法。
《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第2课时基本政治制度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2.尊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自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3.主动参与基层群众自治,丰富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体验。
二、能力目标1.能够把学习到的基本制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理解、分析相关的政治现象,解决相关政治问题。
2.结合“探究与分享”等栏目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合作探究学习、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重点: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符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学生思考发言。
课件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讲授新课】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活动一:学生阅读教材P66“运用你的经验”,教师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建议,民主党派围绕这一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这说明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师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2.活动二:学生自主预习教材P67。
(1)说说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
答案提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图片展示:了解我国民主党派的组成和性质。
说说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
「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和课标要求:1、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起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全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通过分小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难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
2、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高一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对模块式教学比较生疏,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
五、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图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课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总体设计思路立足我校高中部学生基础水平和校情,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特点,在核心素养教学要求的指导下,融入思维导图学习工具,实行的一次课堂改革尝试,使我校学生更有激情的学习、更加高效的学习。
●教材分析本框为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一局部的内容,主要表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单元主要学习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和一个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我国的宗教政策。
与第一、二单元的内容贴近生活的特点有所不同,本单元内容深入到我国制度层面,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端,所以学好本课对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学习《政治生活》的基础;加之对3月份召开的“两会”的注重,学生对本框的知识应该有一定兴趣。
但是,本框作为高中学生学习我国政治制度的第一框,内容抽象可能使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定【学习目标】1.政治认同:阐释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识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基本内容2.科学精神:理解并掌握民主集中制的表现,理解政体的含义,明确国体与政体的关系3.法治意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宪法规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公共参与: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点难点】重点: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难点:民主集中制的表现●教学流程导图简要介绍:教师简明“导”→结合提纲“思”→激情充分“议”→争先恐后“展”→精要重点“评”→当堂回馈“检”╋课后45分钟限时训“练”。
知识和理论层面的学情分析:相对于上一框,本框内容上理论性更强,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会更大一些,但因为学生有了对上一框的学习,理论上已提前做了一下铺垫,只要能提供好情景,学生还是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较好的理解本框内容的。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三课 第4课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课件 人民版(1)
•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繁荣。
•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 民族共同繁荣。
•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 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 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 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 治地方的内部事务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
的 国家制度(我国的
国家性质)
阅读P41页“资料卡”,理解人 民民主专政的含义是什么?
我国的 国家制度
对极少数敌视和破 坏社会主义事业的 敌人实行专政
我国领导阶级, 社会主义建设的
主力军
工人阶级的同盟 军,社会主义建
设的基本力量
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 专政
人民内部 实行民主
工人阶级 领导的
P42▲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 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 本政治制度。
自学指导3
• 1、在我国,还存在哪些政党? • 2、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地位和关系?
3、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5、“两会”指的是哪两次会议?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含义和职能
1、在我国,除了中国共产党 以外,还存在哪些政党? (P43“小
调查”)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 •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 •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 • 九三学社(简称九三) •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完整版)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完整版)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本单元主要总体讲授了我国宪法的相关知识,包括宪法的重要地位与保障宪法实施的原因和方式。
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将这一单元放在全书开篇,为之后几个单元围绕宪法规定所展开的具体知识奠定了基础。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坚决捍卫宪法。
单元目标1.知道宪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的各项制度与组织机构、理解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理解宪法规范权力运行的原因与方式、坚持依宪治国的意义。
3.增强学习宪法、捍卫宪法的意识,树立宪法权威,自觉践行宪法。
单元重难点【重点】1.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规范权力运行的原因与方式。
3.宪法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4.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5.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的重要性。
【难点】1.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2.民主集中制。
3.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4.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是宪法的核心价值,故而本单元在前一单元总体讲述宪法之后具体讲述公民的权利义务,包括公民权利义务的内容与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要求与原因。
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仅与个人幸福息息相关,而且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
单元目标1.知道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以及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做法与意义。
2.理解行使权利有限制,自觉履行义务的要求。
3.增强权利与义务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宪法尊严。
单元重难点【重点】1.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2.权利的行使有界限。
3.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4.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5.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的重要性。
【难点】1.公民维护权利的四种方式。
2.对政治权利和自由、劳动权、物质帮助权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的信息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的信息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最根本的变革: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跨越式的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推进了社会主义的建设;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人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鼓舞了全世界被剥削、被殖民、被压迫的民族,鼓舞了广大亚非拉的地区民族革命。
掀起了一个民族独立的高潮,新中国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第三世界人民一边;第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1956年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3、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影响世界举足轻重的力量。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56年建立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
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1958年建立宁夏 回族自治区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广西 壮族自治区
总结: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
• 一、基石——新中国的成立 • 二、内容——三大制度
可以归纳为 “一次典礼、二个法律、三大制度、 四次会议”
“一次典礼”指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明确提出: 《共同纲领》 正式建立:1954年 一届人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内容: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A
A
B
6.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正式确立:
1954年宪法 1954年二届政协 政协职能变化
(3)发展完善: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 (2)确立过程
《共同纲领》中规定
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是(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的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制度是充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精神﹐最能代表和反映当前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种政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今后,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这一制度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政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并实行民主监督。
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进和支持政府的工作,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动力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既来自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又受到全球化等外部力量的作用影响。
因此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同时面临“两个适应”,既要适应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又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环境: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是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的一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到“攻坚”阶段的迫切要求。
如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渐完善、成熟。
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政治文明”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要上一个新台阶。
2023年中考历史核心考点3(中国现代史)汇总必背知识点梳理
中考历史核心考点必背3(中国现代史)一、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2.内容: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3.意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理解土地改革(一)抗美援朝1.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2.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
3.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英雄事迹: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自己英勇牺牲;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措施: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九上下政治知识点总结
九上下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由一定规则和制度所组成的政治体系。
它包括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的分配与运行机制、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
在九年级政治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包括国家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机构的职责和运行模式,如最高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刑事和民事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执法监督等。
2. 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由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学生需要理解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和职权,如代表的选举程序、代表的职责等。
3. 国务院的职责和组成国务院是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国家行政管理。
学生需要掌握国务院的职责和组成,如总理、副总理、部长等。
同时也要了解国务院的运行模式和机构设置,以便理解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制。
第二章:政治经济政治经济是研究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资源配置、社会福利等问题。
在九年级政治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政治经济知识。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的一种体制。
学生需要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如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等。
2.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和私有制相结合的所有制形式。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如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
3. 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如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财政政策的重点内容、逆周期调节等。
第三章: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研究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领域。
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000315 讲义
第一章绪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与其他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联系,重点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一、政治制度的含义(一)制度的定义制度是规范、法度的意思。
(二)政治制度的定义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统治方式、统治方法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性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持社会政治实体活动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三)政治制度的特点1、历史性。
一方面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随国家产生而形成的,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政治制度又是随着各国历史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更替而变化的,所以各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历史范畴,其内容和形式都是具体复杂的。
2、稳定性。
政治制度不仅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且是被国家的经济制度决定的,它不是某个人或某一社会集团的主观意志的规定。
3、强制性。
它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作后盾,任何人都必须服从、遵守有暴力作后盾的政治制度。
4、合法性。
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由统治者通过制定的根本大法予以规定的。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社会领域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主要成分,它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什么样的国家一是形态、文化教育制度。
(二)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制度的关系思想文化意识对政治制度主要起导向作用,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意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1、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共同纲领》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大会制度。
3、人大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
一是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实现,具有制度合理性。
人大制度从根本上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价值,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制度形式,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以法律制度化的形式确立。
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有选举、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的权力,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的基础。
①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②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③昭示着中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发展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时趋于停顿。
②“十年文革”间,名存实亡。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恢复和发展。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1、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5、角色变化: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责,1954年宪法颁布后,全国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
6、曲折发展: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的正常工作。
②“十年文革”中,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③文革后,政协恢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7、1982年中共提出的政协工作的新的指导思想(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实行原因: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决定。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977——1978
1978——至今
“徘徊”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一
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建设的基础)
(一)背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 2.思想上:1949年3月,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转移,总任务 3.组织上: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具有临 会议 时宪法的性质,规定国家的性质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确立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组织法》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
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
3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4 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
新中国的历史分期
1949——1956 1956——1966 1966——1976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时期
阅读材料后回答:我国的政党制度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 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 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 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 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促进了民族地 区的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
谢谢!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是(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的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制度是充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精神﹐最能代表和反映当前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种政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今后,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这一制度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政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并实行民主监督。
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进和支持政府的工作,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动力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既来自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又受到全球化等外部力量的作用影响。
因此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同时面临“两个适应”,既要适应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又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环境: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是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的一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到“攻坚”阶段的迫切要求。
如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渐完善、成熟。
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政治文明”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要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得到进步,这些必然迅速反应到文化领域,并促进文化体制改革。
同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因此,我国新的经济体制要想继续不断完善和成熟,政治体制改革要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
(二)国际背景:适应全球化的形势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大变革、大融合的时代,并引导人类社会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文化与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深刻的互渗关系,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目前,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世界交往与人类活动正在超越民族与地区的界限与阻隔,形成全球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彼此相关的互相依赖的事实与趋势。
然而,全球化的过程不是没有价值主体的纯自然过程,居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同样也是全球化意义与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它有意识地推行既定利益、既定价值,造成所谓的“同质化”、“一体化”。
甚至就是“美国化”、“西方化”。
这对全人类的文明、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全球化最终将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而且也是文化战略问题。
当前,我国在文化体制、结构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不进一步促进文化发展,那么我们不但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市场占有率,而且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因此,我们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日益推进,文化生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手段等等也随之发生变化。
面对这些变化,我国的文化体制表现出诸多“不适应”,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一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不相适应。
市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许多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拓展了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空间,也给现有的文化生产和管理体制带来巨大冲击。
而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由政府包揽,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尚未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是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不适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文化同经济、政治的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强调了文化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只有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才有可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文化需求比过去更加强劲,要求在信息提供、知识支撑、思想启迪、审美娱乐方面及时提供优秀产品和优质服务。
这既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也使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国家的一些文化资源大量闲置。
另一方面,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还不多,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只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四是与世界高科技发展不适应。
当今世界,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
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接收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的方式日趋现代化,新媒体和新的娱乐方式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适应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而我们在这方面还缺乏适应性和主动性,在体制、结构和管理上反应不敏感,在运用高新技术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上,还不能同发达国家抗衡。
解决上述不协调状况,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只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才能使我国的文化建设跟上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步伐。
三、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意义第一,进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只有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第二,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精神文化资源是党执政的重要资源。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设先进文化,实质上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深刻变化。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日益巩固;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思想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意识相互碰撞,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有所滋长。
只有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永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三,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只有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才能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四,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创造和培育良好的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
文化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有独特的发展机制。
尊重规律、创新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应当遵循的路子。
没有良好的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就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就没有优良的文化产品和优秀的文化人才。
为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体制改革原则:既要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经营性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
只有通过这样一种创新型思路的改革,才能够达到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最终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具有强劲后续发展势头的、具有创造性的新型文化体制。
第五,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大体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个方面。
文化体制改革能够激发、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热情和创造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这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能满足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还存在着文化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秩序不规范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只有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而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