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有效策略(2008.5.3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有效策略

溧阳市永和小学蔡定松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是主体性的对话,是主体间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章(作者)双向运动的一种阅读反应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实际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与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关系”(摘自《语文教学实施指南》·赵福祺、李菀编著)。

从这两条理论来讲,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呢?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要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去感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语言文字的。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部语文教学过程的轴心,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朗读,以其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和表情达意的简捷性,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首先,与文本对话要求教师要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状况,把握其写作的动机,研究其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这是与文本对话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是联系课程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只有读懂文本,才能顺利进行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屑于做此番工作,只满足于课堂上形式主义的“作者和时代背景简介”,结果是隔岸观火,影响了对作品的深度理解。今天在这儿就不展开讲。

其次,要与作品对话,精读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意蕴,分析作品的思路和表现手法,思考作品中的每一句话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采用其他表达方式,并在关键处融入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广泛利用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也可以参考名家对作品的解读,但有时也要抱定一种批判的态度,将别人东西内化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有文学评论家的眼光,作家的情怀,以及教育家的气质。

例如,在我们所看的这节《黄河的主人》教学中,王老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是比较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即与作品的对话。表现的形式是各种形式的朗读,有指名读,体味读,比较读,分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亲密接触。

在这一节《黄河的主人》教学中,王老师安排从品味到对比性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的效率。通过品味和对比性朗读,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熏陶,充分与文本对话。

由于学生有着各自的思想与见解,他们会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也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品味和对比性朗读。

例如片段一: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师:当你读到黄河滚滚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浪涛一个接着一个。

师:不停地、快速地在那儿翻滚。当你读到万马奔腾的时候,你的眼前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千万只马在奔驰。

师:当你读到浊浪排空的时候……

生:我看到了浪花都腾到了天上。

师:浪花撞击阗岩石奔向天空,是不是?带着这种感受请你再读一读。

师:还有谁愿意读一读?(再请3位同学读)

点名读,比较读,(认为读的气势不够,没有读出黄河的湍急)

同一学生或几位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对比,给学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再如片段二:

(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在这句话中,有一个什么符号?

生:问号。

师:再把那句话读一读。(生读)

师:当作者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他感到非常怎么?

生:惊讶。

师:惊讶?

生:好奇。

师:好奇。在这汹涌的黄河上竟然还有东西,那么怎样读出这种好奇呀?(生读) 师:还有谁来读?(生读)嗯,再读下去呢!(生接着读)

师:嗯,我听出来了,那么小那么轻,小小的。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在黄河上,羊皮筏子就像一只蚂蚁一样。

师:非常地弱小,就像文中所说的——好像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此时此刻,作者怎么样?为这小小的东西而感到……

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对比,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

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诱发学生读书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得到提高,对文本的理解也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

费尔马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在品味、对比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地进入角色,在朗读中传达出感情,从而训练了表象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培养了语感。这种效果是传统教学的繁琐分析所不能达到的。

再次,要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初读作品时的感受和想法,并将其暴露的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相比照,发现学生阅读时闪现的创造火花,求同存异,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资源。

例如片断三:

(再定晴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师:当这只小小的东西再近一点时,当他发现它上面还有人哩!此时他的心情更怎么样?

生:焦急。

师:更焦急?

生:惊讶。

师:怎么读?谁来读?

生1读

师:读得很好!尤其那个“啊!”你为什么不读à,而读á呢?

生:因为作者是非常地惊讶。

师:当人突然遇到让他感到惊讶的事情时候,发出这个音的时候应该怎么读?(生读)

师:来,大家自己再练习一下。(生读)

师:谁再来。

生2读

师:嗯,我听出来了,你这一、二、三数得很慢,为什么要数这么慢呢?

生3:因为这时作者非常地惊讶,所以数得很慢。

师:非常惊讶,所以数得很慢,张梦园,你认为呢?

生4:因为作者离那个羊皮筏子很远,他看不清楚。

师:所以数起来比较吃力。那么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你就尝试着眼看远方,去数一数这六个数字。自由练一练。

(再请几位学生读,学生都读得非常好)

这一环节也是被许多教师所忽视的,许多课堂教学之所以效率低,原因就在于教师不了解学情,缺乏教的针对性。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时可能比教师深刻,只有准确掌握学生学的信息,教学设计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