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_聂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聂睿陈玉红
摘要: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

本文对国内外模因研究进行综述,尝试回答两个问题:国内外模因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即模因与隐喻、语言模因、模因与翻译,对国内外模因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讨论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指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在于建立起更加合理的研究体系,以及基于实验和统计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模因论和外语教育结合的定量研究,例如,与语料库结合,验证成功语言模因的选择和适应。

本文旨在为模因论这一新兴的语言观在我国的研究推广和成熟作出贡献.
关键词:模因;语言模因;翻译模因
Abstract: A meme is an element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This paper is a review of mem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which may answer two questions: present status of meme research at home and the trends of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first part reviewed the meme research at home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meme,language meme and translation meme. By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meme research at home,the second part points out the trends of further research is to construct a more reasonable research system.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which is related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based on experimental and statistic analysis. For example, its combination with corpus can be used to testify successful linguisticmemes in the process of choice and fitness.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spreading and maturating of meme research, a new view on linguistics.
Key words: meme;language meme;translation meme
1. 模因的特征与概念
首次提出文化传递单位模因(meme)的是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其表现型为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等的模式,模因通过模仿和复制在人的大脑之间相互传染而进行传播(Dawkins,1976)。

心理学家Susan Blackmore 指出”模因”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从各种事物进行自我复制的机会之多寡的角度来看世界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语言甚至大脑的发展都是由于模因的驱动(Blackmore,1999)。

Dawkins(1976)认为,在人类进化史中,基因和模因相辅相成,共同成为进化的驱动力。

但在时间上具有错位性,正如基因在基因库中进行自身繁殖一样,模因在模因库中自身复制并通过模仿从一个人的大脑到另一个人的大脑。

在汉语里meme有好几个译名:“觅母”、“拟子”、“縻母”、“幂姆”、“密母”等。

何自然(2003)首次将meme翻译为“模因”,表明它具有“模仿”这个核心意思,又表明它是由“基因”仿造而来。

Richard Dawkins(1976)列出了模因的三个特征: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

同化是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

记忆是指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
·29·
越大。

表达是指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并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

传输是指为了传递给另一个宿主,表达需要有形承载或媒体。

何自然(2003)总结了模因研究的几个流派:以Dennett(1995)为代表的信息观,把模因看做是一种信息图式。

以Gather(1998)为代表的思想传染观坚持模因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是一种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社会文化现象。

文化进化观则把模因看做是连接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的桥梁,模因是基因之外的第二种进化方式。

研究模因符号观的代表者是Deacon,把模因看作是一种符号,把模因论引入符号学(Deacon,1999)。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模因和隐喻
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它的理解及概念主要借助于生物学中的基因通过隐喻来认知,模因同基因的关系总体来说是隐喻性的。

隐喻是利用人们已经感受到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而产生的。

模因具有和基因相似的表现性状,促使“模因就是基因”这一隐喻的生成,隐喻所激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包括:模因的职责在于复制和传播,基因的职责在于遗传,模因和基因一样不具备自身预见性。

正如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单位一样,模因是文化进化中选择的信息单位。

基因的宿主是生物个体,模因的宿主是社会的人,基因突变和重组造成变异,模因变形,传递中的误差造成变异。

除了单纯的重复基因外,还有基因复合体,模因中也存在模因复合体(张旭红,2008;薛红勤,2008)。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通过基因,借隐喻认识模因,是造成模因学面临问题的原因(刘宇红,2008)。

因为除了源于基因生物学的隐喻性建构外,模因学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并且在模因学的隐喻映射中,只有源域,没有目标域。

所谓的目标域(即模因学)不是先验地存在着,而是映射的产物或者结果,因此模因学是被假设为存在着的(刘宇红,2008)。

模因对于隐喻的作用,体现在模因机制在隐喻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上。

针对某一领域的隐喻所产生的模因,经过重新编码、复制,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选择,形成了表达另一领域特点的隐喻模因。

在模因的作用下,新隐喻像病毒一样传播、变异,通过复制、进化过程,最终构成新的隐喻模因复合体。

2.2 语言模因
语言模因是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是模因的语言表达形式。

它解释了语言的演绎过程——复制和传播这一语言发展的规律。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

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与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模因或模因群相互竞争的过程。

传播是复制的先决条件。

Blackmore(1999)说:“数量极大的潜在模因,只有少数的一部分模因能够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或者印刷品上。

”也就是说只有小部分模因能够生存下来并进行传播。

从语言模因传播的外部条件看,其传播即为模因复合体的形成和传播,以及弱势模因的强化和陈旧模因的新生,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权威性是其传播的外部条件;而从语言模因传播的内部条件看,意义可理解性和语间语言可感染性非常重要(陈琳霞,何自然,2006;张旭红,2008)。

就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而言,要通过自我复制和传播产生新的模因变体,就得借助各种各样的重复和类推方式。

重复的重要特征就是原始核心信息始终相同,只是换上了不同的语言表达。

模因往往通过类推的方式
·30·
创造出新的模因变体来加以传播,包括同音类推和同构类推(何自然,2008)。

在语言模因的模仿过程中,模因会产生明显的修辞效应,这些效应包括移用、语码混用、类比、嵌进和仿拟(何自然,2008)。

汉语语言仿制有四种特殊类型:引用,移植,嫁接和词语变形。

而在语言模因的作用下,语言变异现象十分普遍,这是语言发展的需要,也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蔡少莲,2006)。

以语言模因的传播、变异、发展为中心的研究为探讨语言进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国内语言模因理论研究主要是基于进化论的观点,从语言模因到模因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从模因论的视角诠释社会语用中的诸多语言现象,涉及语用、修辞、认知等理论。

2.3 模因与翻译
Chesterman把有关翻译的概念或观点及翻译理论统称为翻译模因,从而把一些互不关联的翻译观点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翻译模因论。

他论述了翻译模因库中的五种超级模因,即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翻译)模因的进化情况和相互关系(Chesterman,1997)。

同时他据某一历史时期处于主导阶段的翻译模因把西方翻译理论的进化分为八个阶段:词语阶段,此翻译就是词与词之间的转换;神谕阶段,即“翻译就是复制”;修辞学阶段,体现在翻译重心由原语转向译语;逻各斯阶段,要求尽量保留原语的陌生性、异质性和他者性;语言科学阶段,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交际阶段,翻译被比喻成信息的传递;目标语阶段,以译语为重心,优先考虑译语及译语文化的相关因素;认知阶段,翻译首先被认为是人的大脑的思维活动,强调翻译就是思考(Chesterman,1997)。

对翻译成功与否的评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研究结果。

就模因的传播而言,成功的翻译则是:模因的新载体能使新的宿主通过转换过的语言,成功解码这些模因,异国的模因因此得到传播(张莹,2003)。

从这个角度来看,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因为归化翻译远不能满足模因传播的需要,它阻隔了文化,剥夺了读者了解其他文化的机会。

译者应该努力的复制模因,使译文成为模因的忠实传播载体,而不要轻易地在本族语中找相似的模因代替。

马萧(2005)把模因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模因的周期理论及翻译模因理论,指出外语翻译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模因跨文化疆域进行复制、传播的过程,建议将外语翻译教学按照模因复制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过程实施,同时注重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3. 学科面临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模因学面临的问题在于,首先,模因基于基因的隐喻性认知理论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因其理论体系没有经验证实的成分。

基因可以观察到,还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操作,但利用现今的科学一起并不能观察到模因的物质组成,模因是基因的隐喻性概念,但基因的可证实性不等于模因的可证实性。

因为除了源于基因生物学的隐喻性建构外,模因学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

没有独立的元语言系统,它的术语体系都是对其他学科(主要是基因生物学)术语的借用或者隐喻性引申(刘宇红,2008)。

其次,模因论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目标等还缺乏系统的界定,模因是否存在,能否确定其单位,能否确定模因储存和传递的机制,是目前反对模因理论的学者提出的主要问题(王宏军,2007)。

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如Blackmore认为,只要模仿发生,就必然有某种事物被传递,这种事物就是模因。

对于能否确定模因的单位,Dawkins提出只要具
·31·
有足够的拷贝忠实度,就能够成为自然选择的独立单位,不必严格区分究竟是一个动作、一段旋律,还是一个节奏是一个模因。

而模因传播的具体机制和模仿是否是模因传递的唯一方式这一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如果把模因概念严格限定在模仿的条件下,将过于局限模因的范畴,反而阻碍模因理论的发展,而Blackmore坚持认为,模因仅仅以模仿的方式传递,因为模仿作为社会学习的一种,核心在于模仿过程中出现了新的行为,正是这种新的行为本身通过从其他人身上拷贝过来被模仿者习得。

国内模因论研究尚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模因学这一新兴学科,明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自足的元语言系统和明确的理论目标都有待系统的界定和阐述,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模因理论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属于模因学学科发展中必然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国内对模因的研究,多集中在语言模因及其复制和传播上,包括词汇、流行语、广告语等的流传和变异等,何自然对语言模因论的性质和定义提出了许多想法,但语言模因论较之会话原则、隐喻理论等,其独立性到底如何,也没有得到解决。

对于语言模因理论的研究,可以从语言模因与语用、认知、心理、词语表征之间的多方面关系着眼,对语言模因论这一模因论的分支学科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这一学科研究的理论与应用目标,建立起更加合理的研究体系。

第三,缺乏将模因理论和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尤其缺乏实证研究。

模因论和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对外语教育的影响鲜少有人提及,实证研究的数量近乎为零。

仅有少数学者(杜鹃,2006;牛跃辉,孙飞,2007)根据模因的复制原则提出应该重视背诵和模仿等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在外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背诵和模仿优秀的文章、词汇、例句等,可以增加语法知识和词汇量,提高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以语言模因论为基础,分析联想与迁移的心理内化机制,探索语言模因的不断复制与传播的途径,进行以语言模因论为理论支撑的联想与迁移为手段的二语习得的研究,如学习者心理词汇的习得,可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提取与英语词汇有关的记忆与存储心理词汇,其操作方式也可看做是词语模因的传播。

同时,由于目前尚无将模因论和教学过程联系起来的实证研究,这使模因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直觉经验上,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可证性有待考证。

未来可以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科学的量化研究,即从传统的直觉经验方法向基于实验和统计的实证研究方法转移,从而使得该研究成果更具客观性和可证性。

在实证研究中,还可以将语料库与模因研究相结合,通过语料库的搜索,检索成功的语言模因,从而进一步研究成功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和周期。

因此,作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是通过模因学纯理论研究,对学科理论体系、研究对象和目标等进行清晰的界定;对语言模因论这一分支学科进行整合和梳理,构建更加合理的研究体系;以及基于统计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模因论和语言习得、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定量研究,还可以将语料库与模因研究相结合,通过语料库的搜索,检索成功的语言模因,从而总结模因成功传播的方式和周期。

参考文献
[1] Blackmore Susan. 1999. 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Brodie R. 1997. Viruses of the Mi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eme[M]. Seattle: Integral Press.
[3] Chesterman A. 1997.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
·32·
Amsterdam/Philadelphia : J. Benjamins.
[4] Dawkins Richard. 1976. The Selfish Ge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Dennett D C. 1995. Dawin’s Dangerous
Idea:Evolu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Life [M].
London:Simon & Schuster.
[6] Deacon T W. 1999. Memes as Signs [J]. The
Semiotic Review of Books, 10(3): 271-289.
[7] Gatherer D. 1998. Why the Thought Contagion
Metaphor is Retarding the Progress of Memetics
[J]. Journal of Memeticas- Evolutionary Model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1998(12).
[2008-09-10]. http: //jom-emit. efpm. org/1998/
vol2/gartherer_d. html.
[8] 陈琳霞,何自然. 2006. 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 108-114.
[9] 蔡少莲. 2006. 模因论与语言变异[J]. 广东外
语外贸大学学报,(3): 31-35.
[10] 杜鹃. 2006. 模因论-唤醒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
[J]. 黑龙江高教研究,(4) : 171-172.
[11] 何自然,何雪林. 2003.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2): 200-209.
[12] 何自然. 2005.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6):
54-64. [13] 何自然. 2007. 被误解的模因——与刘宇红先
生商榷[J]. 外语教学,(3): 11-15.
[14] 何自然. 2008. 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 外
语学刊,(1): 68-73.
[15] 刘宇红. 2006. 模因学具有学科的独立性与理
论的科学性吗[J]. 外国语言文学,(3): 145-149.
[16] 马萧. 2005. 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 山东
外语教学,(3) :72-76.
[17] 马萧. 2005. 从模因到规范——切斯特曼的翻
译模因论述评[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3):
53-61.
[18] 牛跃辉,孙飞. 2007. 模因论对英语教学的启
示[J]. 外语教学研究,(9): 146-148.
[19] 王宏军. 2007. 论析模因论与语言学的交叉研
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
(4):72-76.
[20] 薛红勤. 2007. 透过隐喻看模因[J]. 呼伦贝尔
学院学报,(15): 60-63.
[21] 张旭红. 2008. 语言模因观初探[J]. 外语与外
语教学,(3): 31-34.
[22] 张莹. 2003. 从密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
[J]. 深圳大学学报,(6): 109-113.
通讯地址: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