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化现象的多方位透视

合集下载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引领着当代文学的潮流和趋势。

本文将就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其中的现象与特点,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其特点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广泛接受并普及的文化现象。

其特点主要包括普及性、商业化、标准化和模式化等。

大众文化借助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迅速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1. 题材与内容: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题材和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网络小说、青春文学等为例,这些作品往往关注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2. 创作风格:大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创作风格。

例如,网络文学的流行使得轻松、幽默、接地气的文风成为一种趋势;而影视剧的火爆则使得文学作品中出现更多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描写。

3. 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当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文学、电子书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范围传播。

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评论等方式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

四、当代文学现象分析1. 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现象之一。

它以丰富的题材、独特的文风和广泛的读者群体为特点,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

网络文学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涵和形式,也推动了文学与科技的融合。

2. 影视剧改编热潮:随着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这种改编不仅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也促进了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和融合。

同时,影视剧的火爆也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风格。

五、深层原因分析1. 社会环境:当代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

从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角度写一篇鉴赏札记

从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角度写一篇鉴赏札记

从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角度写一篇鉴赏札记【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文艺大众化通俗化,是指将高深的文艺作品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大众,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理解和欣赏文艺作品。

这一趋势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表现形式】1.语言简练明了:大众化文艺作品的语言要求简单易懂,避免过多使用复杂词汇和句式,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

2.题材贴近生活:大众化文艺作品的题材多选取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生活话题,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性。

3.形式多样,富有创意:大众化文艺作品不仅限于传统文学形式,还可以采用歌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鉴赏大众化文艺作品的方法】1.了解作品背景和创作意图:在鉴赏大众化文艺作品之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2.分析作品中的通俗元素:分析作品中运用通俗语言、贴近生活的题材等通俗元素,以判断作品是否具有大众化特点。

3.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可以从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和受众反馈等方面进行衡量。

【实例分析】以脍炙人口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例,该作品运用简练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普通人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生活变迁。

作者路遥通过讲述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展示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作品中的通俗元素表现在: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贴近生活。

这部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总结】文艺大众化通俗化使高雅的文艺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文化素养。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了解作品背景、分析通俗元素和评价作品价值是关键。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 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 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几年来课题组开展的课题研究,用反思总结的方法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小结,重点回顾了“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为下阶段推广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养成教育课题研究过程成果《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自20XX 年X月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认真、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通过营造浓厚的传统优秀校园文化、开设传统优秀文化校本课程、寓传统优秀优秀文化教育有机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寓传统优秀优秀文化教育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中、寓传统优秀优秀文化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家校同步与密切配合等方法,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目前,校园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活动有序,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学校师生连续多年没有重大违法违纪现象发生,没有重大事故发生,多家媒体分别报道了我校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这一课题还同时被列为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取得显著效果。

一、研究内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构建传统优秀文化校园;学习传统美德,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运用传统优秀文化,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二、研究目标教师方面:研读有关传统优秀文化内容的读本,领悟传统优秀文化内涵,探索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德育新途径。

同时,规范教师师德,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学生方面:结合当代品德教育,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研究过程(一)广泛动员,达成共识1.召开会议,动员参与。

召开专题动员会,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运用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让师生全面了解有关的研究要领,激发师生参与研究兴趣,从而广泛开展研究活动。

通俗文化的视界及其价值

通俗文化的视界及其价值

通俗文化的视界及其价值内容提要:通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一支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历史久远,影响力强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特别是今天,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娱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论文时常见诸报刊,但对通俗文化的性质和社会价值的研究,仍然众说纷纭,各执其辞。

本文是关注这一问题的千虑之一得,不揣浅陋,以求教于专家。

关键词:通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传播力场商品化通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今天,可以说是由现代媒介所传播的通俗文化,如电影、电视、视频广告、网络文学、娱乐中心……铺天盖地,无所不在。

相对而言,目前对通俗文化在理论上的深入研究,还未全面展开。

为了促进和引导通俗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去关注,去认识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对人们精神生活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何谓通俗文化什么是通俗文化,这至今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稍举几例。

郑振铎先生:“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也就是大众问学。

换一句话,所谓通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①杨义先生:“所谓俗文化,是指在各领域,各民族广泛存在的富有泥土味的民风、民俗、民间技艺、世俗信仰和风俗心理。

俗文化是一种日常身边的文化,无人不染有俗世的烟尘。

”②多米尼•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例如,一系列一般都可以得到的人工制品:影片、录音带、服装、电视节目、传输方式等等。

”③从以上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通俗文化的性质的认识和界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立场,有人从历史形成的角度看,有人从媒介传播角度看,有人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可能各有所是,但分歧明显。

当然,要对一个相对复杂的文化现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歧是难免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对人类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我们还要不断努力去认识去把握,给其明晰而准确的概括。

通俗文化面面观

通俗文化面面观
结 到文 化差 异与 对立 ! 美 国学 者认 为 。 世 界上 的一 切 争斗。 其 根本 原 因是文 化 的差异 , 是 不 同文化 的较 量

文化 与通俗 文化
人们 为 2 1 世纪 的 到来 , 曾激 动不 已 , 认为2 1 世
纪. 将 是 人 类 社 会 的历 史 上 空 前 和 平 、 发 展 的 年 代。 2 l 世 纪 已经 过 去 十 几 年 , 十 几 年来 , 虽 没 有 发 生像 地 球大 爆 炸那 样毁 灭全 人 类 的不可 抗拒 的 自
收 稿 日期 : 2 0 l 5 一o 7 —3 0
作 者简介 : 刘德亚( 1 9 8 2 一) , 女, 山东胶 州人 , 潍坊职业学院讲 师, 管理 学硕士 , 主要从事音乐教 育研究。
1 0 9
分。 在经 济 的交流 融合 中 , 各 国 的文 化也 在悄 然无
思 的人本 主 义流 派 之一 , 当时 迁往 美 国。 这 个学 派 ,
与格 斗 。 美 国学 者 的结 论 。 似乎 给 当前发 生 的 巴以冲 突、 两伊 战 争 等 恐 怖 袭 击 等 找 到 了正 确 的 答 案 。 所
以, 自上 世 纪下 半 叶 , 从发 达 的西方 国家 到发 展 中 国 家, 人 们 开 始重 视 文化 这 一 软科 学 的研 究 。 譬 如说 ,
竞争; 既有 合 作 , 又有 斗 争 。 人 类 社 向何 处 去 , 世 界
各 国的政治 学 者 、 文化 学者 以及 社会 、 人 文学 者 深
※ 基 金项 目: 本 文 系山 东省 山 东省 高等 学校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项 目《 关 于通 俗 文 化 的批 评 与 引领》 阶段性成果, 项 目编号 : j l 3 wj

如何使当代大众文化多元化

如何使当代大众文化多元化

如何使当代大众文化多元化大众文化,也称通俗文化。

作为一种经验现象,它是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并沉默其中的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新的文化事实,它是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而日益呈现而和扩张开来的、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广泛性的文化景观。

在国内,大众文化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的问题。

因此,对大众文化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众化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由消费意识来筹划、引导大众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当然,与精英文化相比,它是一种天然的民间文化;与神圣文化相比,它是一种世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比,它是一种通俗文化。

然而在理论上,大众文化涉及到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的关系,涉及到与民间文化、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关系。

高雅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级中盛行的文化。

既有历史所继承的精英文化,也有当代知识分子所精心创作的精英文化。

它来自于平民,但却经过了升华和提炼,与平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有自己特定的理性品格和价值追求。

从文化产品的特性来讲,高雅文化是那种带有经典型和代表性意味的审美产品;从文化旨趣上讲,高雅文化意味着一种具有“高雅旨趣”的文化,人们欣赏高雅文化,也是为了沉浸在一种“高雅艺术”的体验之中。

精英知识分子总是将自己情有独钟的审美品质和价值标准,通过文化的创造和传播,确立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审美标准,这就使得他们所创造的文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具有高雅气息的审美产品。

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正是取决于高雅文化与精英文化水平的高低。

启蒙精神、独立批判精神、天下为公的情怀……所有这一切构成高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特殊的魅力。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示范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示范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文化生活》

1.比较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
含义 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 殖民文化、淫秽色情文化等
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 危害
社会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 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 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产品 大众传媒 文化市场
文化生活 色产斑斓 多种选择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表现
原因
1.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使人们的精神生活;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喜 3.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4.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文化发展必须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②电视剧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D
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使文化市场出现令人忧虑的现象
④电视剧繁荣发展需要政府的管理和引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文化发展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不是多元化的发展方向,①错误; ②:材料并没有体现电视剧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②不合题意; ③④:“《通知》的出台,直指电视剧行业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明星演员片酬过高、电视剧制作成本 结构不合理、收视率造假等,内容涵盖了电视剧行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说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使文化市场出 现令人忧虑的现象,电视剧繁荣发展需要政府的管理和引导,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人民大 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区别

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区别

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区别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多样化,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越来越重视。

而文化又被分为了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二者的不同之处为何,引发了人们的讨论。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区别。

一、概念上的不同通俗文化是一种广泛普及的文化,是市场化的文化产物,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而高雅文化则是一种知识分子的文化,是少数人的专业行业,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才能理解和欣赏。

例如,通俗文化包括电影、流行音乐、卡通动漫等,这些文化形式大众化,每个人都能够较为轻松地理解和欣赏;而高雅文化包括古典音乐、歌剧、芭蕾舞等,这些文化形式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理解,具有相对较高的门槛。

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简单易懂、轻松活泼,针对广大大众的需求,注重视觉效果和包装;而高雅文化的表现形式则更加注重技巧、深度和内涵,中心是文化传承和思想理论。

例如,电影通俗文化形式是音像制品,主要表现为影像形式,以视觉为主,音乐为辅助;而歌剧是高雅文化形式,需要音乐和画面等多种元素来相互补充,唱腔、舞蹈等各种因素汇聚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高雅的艺术表达形式。

三、价值观上的不同通俗文化更加注重娱乐、消遣和放松,以满足人们的个体化需求为出发点;而高雅文化更加注重思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等方面的价值,以内涵为核心,在意整体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电影作为通俗文化,其核心目标是娱乐,人们观影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身心,寻找一种愉悦感受;而歌剧作为高雅文化,其目标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较为深刻的情感上的沟通,更追求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注重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四、传播方式上的不同通俗文化以商品化、市场化为出发点,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营造,瞄准大众消费市场,营销手段更为轻松和欢快;而高雅文化则更注重文化传承和经典再现,强调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保持一种朴素和传统的风貌。

例如,电影作为通俗文化,由于其特定的技术性和商业属性,更适合以数字化、互联网等方式进行传播,增加收益和品牌营销;而歌剧等高雅文化则更多使用传统的演出方式和舞台设计,注重文化的传承,希望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精品文化,从而更好的理解和领略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通俗文艺要近“通”远“俗”

通俗文艺要近“通”远“俗”

通俗文艺要近“通”远“俗”作者:陈履生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24期通俗文艺的大众性特质决定了通俗文艺的基本特性。

与过往不同的是,以前所说的通俗文艺一般是指民间戏曲、民间美术等长期流行于民间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其中的美术有年画、连环画等。

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年画、连环画等大众美术已经接近消亡或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业态的动漫以及用于装饰室内的装饰画。

所以,通俗文艺品类的判别可能不是那么鲜明,可能也不存在一条明显的界限,通俗文艺可能仍然被定性为一种受大众欢迎的文艺形态——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能够在大众中广为传播,而常常不被精英文化所接受,从而形成社会中的文化问题。

通俗文艺并非是走向俗的必然,但容易走向俗的路途则是难以避免,尤其是在当下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发展,文艺的各种形式都有可能被消费而成为通俗文艺的一部分。

当代中国文艺的现实发展造就了错综的文化关系,一方面是雅的通俗化,表现出主流发展中兼顾与大众共享的提倡;一方面是俗的成为遗产反而为雅所利用,哪怕是点缀,都显现出政府对文化遗产所表现出的特别惠顾。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能够融汇各种高雅、精致的艺术走向通俗的社会中,许多过去被视为远离通俗的艺术正日益通俗化,文艺的基层化也成为当代中国文艺的主要特点。

在这样的状态中,文艺的普遍通俗化造就了一个可以看得见的现实,许多看似高大上的艺术正成为通俗化的内容流布于社会之中,大到城市雕塑、公共艺术、艺术园区,小到电视广告、出版物等。

因此,通俗文艺在如今实际上是不复存在,许多艺术形式的表现都显现出了通俗文艺的特点,并能够为通俗的概念所囊括,而通俗文艺又无处不在。

当代文艺走向通俗的时代特性是因为有着网络、视频、影像等新型媒介的传播,通俗的表现以及大众化的观念无处不在,而且利用快捷和便利的传播,使“通”的时代特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现。

文艺基于传播之通而达社会的各个层面,始终是利用的最有效的形式,明代的戏曲和典籍插图所表现的通俗特性,正形成了这个时代的文艺特点,其中有其雅的内容和形式,也难以隔绝俗的流布。

通俗文化现象的理论思考

通俗文化现象的理论思考

通俗文化现象的理论思考
陆万胜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当代中国的通俗文化流行是显而易见的事实,通俗文化满足了大众不同层面的文化需求,同时,通俗文化对社会的主流文化有巨大的消解作用。

从哲学、社会学、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对通俗文化现柬进行多方位观照,我们就能寻绎出通俗文化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种文化现象。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陆万胜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潍坊 261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4
【相关文献】
1.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理论思考 [J], 王兆云
2.通俗!通俗!再通俗! [J], 张宇
3.通俗文化现象的多方位透视 [J], 陆万胜
4.通俗小说的传播和通俗小说的发展——兼评王齐洲先生撰《中国通俗小说史》[J], 程国赋
5.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关系研究:从“史观”到“体制”——读范伯群的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 [J], 徐颛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

图像文化
• 一、图像 • (一)什么是图像? • 图像是以色彩、形状、声音等本身特征直 接指称对象的符号。
• (二)图像的功能与形态: • 1、膜拜功能:原始图腾 • 特点:感性直观;情感统一
• 2、审美功能:绘画
• 3、展示功能:摄影
• • • •
二、图像文化的特征: 1、视觉凸现性: 2、情感消费性: 3、世界流通性:
• 1、众人喜好的文化
• 2、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 • 3、有意迎合大众口味的文化 • 4、实际上是大众自己创造的文化
(三)什么是通俗文化?
• 1、广受欢迎的文化 • ?定性、定量
• 2、除高雅文化外的剩余文化 • ?与高雅文化截然区分
• 3、大众文化 • ?商业文化 • 4、来自于人民的文化 • ?人民的范畴
通俗文化
第一章、概述
一、什么是通俗文化?
• (一)什么是文化? • (1) 理想性定义:一个智识、精神、美学 发展的普遍过程。 • (2) 社会性定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 甚至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定生活方式。 • (3) 文献性定义:有关知识的成品与实践, 特别是指艺术活动方面的。 •
(二)什么是通俗?
• 历史: • 1、前工业化时期:以象征物为符号宣传产品 • 2、工业化时期:纸质媒介出现 • 3、后工业化时期:电子媒介时代
• (二)广告的含义 • 1、现代广告之父阿尔伯特· 拉斯科认为,广 告是“印在纸上的推销术”。
• 2、营销大师菲利普· 科特勒认为,广告是由 一个可以识别的投资者通过付费的非人员的 方式,推广其观念、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三)广告编码的依据: 1、宫廷生活(宫廷) 2、发达国家的生活场景(西方) 3、明星之梦(财富) 4、青春与活力(青春) 5、幸福之家的想象(性和小康)

第十八章 通俗文艺思潮

第十八章     通俗文艺思潮

二、理论的匮乏和批评的缺席 文艺批评和理论研究是文艺发展的需要和必 然结果,而通俗文艺风起云涌之时,与之相伴随 的却是通俗文艺被一概当做反文化现象遭到社会 的抵制和杀伐、学者们的不屑一顾和理论研究及 评论的沉寂无声。
第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俗文艺之辨
一、民间文艺与通俗文艺 文学史中雅俗之别常以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喻之。所谓阳春白雪是指代表着正统文化的文人 雅士所创作的高雅文学,与之对应的下里巴人则 几乎容纳了诗文之外的所有文体,如民歌、民谣、 民间故事、话本、戏曲、讲唱文学等。
二、大众化文艺与通俗文艺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中,曾经有三分之一的 时段,文学艺术是在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 旗帜下发展的,本文将其称为大众化文艺。
三、通俗文艺与大众文化 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 现代化浪潮作为社会背景,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影 响作为文化背景,从通俗文艺母体里衍生出来的 新的文化现象,它发展了通俗文艺的某些特征, 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第三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特征
一、通俗文艺的亚文化特征 亚文化是社会学划分文化形态时使用的概念。 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在形态上都可以划分为 主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及反文化。
第四节 通俗文艺思潮对当代中国 文艺创作的影响
现代社会,不同的社会群体往往追求着不同 的目标,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因此, 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时常会产生不同利益的冲突。
第五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误区
一、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对通俗文艺创作的影响 理性主义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不 可忽视的作用。西方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的大厦就是建筑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然而, 科技和理性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又成为压抑人、使人处于异化状态的祸首。

国开(山东)50535《美学专题》形成性考核三【答案】

国开(山东)50535《美学专题》形成性考核三【答案】

美学专题-形成性考核三复习资料注: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后再下载!【题目】【判断题】后现代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相当于大众文化,二是前卫和先锋文化。

对错【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判断题】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对错【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判断题】所谓生产美就是指生产产品的美。

对错【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判断题】对于中国的大众而言,在今天的生活空间特别是都市生活空间中,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仍然很明显。

对错【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判断题】美的形式和形式美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对错【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判断题】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理性形态,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

对错【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判断题】形式美所得以构成的自然物质材料及其结构法则,本身不具有美的因素。

对错【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判断题】形式美具有装点和修饰事物外观的特性。

对错【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判断题】形式美的形成与人类实践活动密切相连。

对错【参考选择是】“对”。

【题目】【判断题】形式美的形成依赖于人在艺术活动中生成的形式感。

对错【参考选择是】“错”。

【题目】【单选题】二十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 ) 方面。

A. 人的启蒙和解放B. 建立美育学科C. 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D.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提示:仔细阅读试题,并作答]正确的答案是:人的启蒙和解放【题目】【单选题】在中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的是( )。

A. 胡适B. 蔡元培C. 梁启超D. 鲁迅[提示:仔细阅读试题,并作答]正确的答案是:蔡元培【题目】【单选题】儿童审美心理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A. 直观性抽象性纯真性B. 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C. 创造性直观性抽象性D. 直观性抽象性情感性[提示:仔细阅读试题,并作答]正确的答案是:直观性创造性纯真性【题目】【单选题】20 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 ) 。

浅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赵清湘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22年第05期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体系,也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上的误区1.教学内容偏颇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传统文化教育大部分呈现经典诵读的形式,主要围绕孝道、勤俭等主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偏颇。

传统文化不仅包括文学经典,还包括传统节日、风土人情、民俗活动、文字艺术、国画等。

比如笔者所在的地方正在举行“国学公益诵读”活动,这种活动的初衷是好的,旨在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但是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没有针对性,这种做法时间长了可能会使学生渐渐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教学方式单一当前,部分学校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缺乏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人文涵养等内容的深入挖掘。

3.师资力量不足一方面,比较缺乏能够胜任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如书法、武术、剪纸等。

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底子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累不够,造成教学效果差,甚至出现“一讲就错”的现象。

4.教育途径狭窄部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仅限于课堂教学,这大大限制了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空间,导致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比较匮乏。

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丰富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因此,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途径也应当是多渠道、多方位的。

二、提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对策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1.因材施教,科学设定教学内容中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具体、生动、直观、新颖的事物,对抽象概念不感兴趣。

通俗文化在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表现

通俗文化在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表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文化视角

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文化视角

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文化视角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创造力之一,其多元文化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

在当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承载着众多民族、地域、社会、历史等多元文化。

一、多元文化视角的背景当代中国的文学环境,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多元文化时代,这和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逐渐脱离自我封闭的状态,走向放眼世界。

而这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潮流,给文学创作和表达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文学的多元文化表现方式不单只局限于情感、时代、地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还融合了新时期的社会、思想、技术和音乐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元素。

二、文学作品多元文化的体现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文学表现方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多元文化体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其中包括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等,无论是主题、情节还是语言等方面,都预示着当代中国文学有着多样性、多元性的发展路径。

以文学小说为例,近年来,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大行其道。

其中,小说中所涉及的乡村文化、历史、生活认知和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均体现了文学的多元文化。

有些小说,则是融合了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例如《撒哈拉的故事》将纳西文化与摩洛哥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语境,展现了现代北非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以诗歌为例,现代中国的诗歌作品中,多元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诗刊》杂志就曾连续推出过创新诗、民族诗、海外诗、现代汉译诗等特辑,这些特辑中都集中展示了多元文化的文学表述。

其中,《诗刊》2016年推出的“旅居贝鲁特”特辑,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当代半东方、半西方艺术文化的深度与宽度,也让人感受到了文化的多元性。

三、多元文化视角的意义与价值文学作为一种优秀的表达方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也是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

文学以其多元文化视角,使人们意识到在当代中国人文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多元文化不仅是一种实际存在于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明,具有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潜力和能量。

通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通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通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黄淑梅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4年第06期【关键词】通俗文化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0093-01通俗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日常性、娱乐性、流行性等特征。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通俗文化在大众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时尚流行的、通俗的文化素材。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带有通俗文化性质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通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入广告,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通俗文化比较容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

广告是通俗文化中一种重要形式,蕴含着较高的文学价值。

例如,有的广告词新颖短小,在设计上富有创意,教师可以将这些广告词渗透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勇气》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教师可以通过例举耐克广告的广告词“Just do it”,或者例举美特斯·邦威广告的广告词“走不寻常的路”,向学生解释真正的勇气不是匹夫之勇,不是鲁莽之勇,而是拥有个性、大胆创新、走出有自己个性的人生道路的勇气。

在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时,教师可以例举广告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在讲述押韵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例举雪碧饮料的广告词“晶晶亮,透心凉”,这句话通过押“a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让人记忆深刻。

再如,在讲解顶真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例举丰田车的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句广告词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使前后句子逻辑严密、气势连贯,含蓄地向消费者传达了丰田车具有高性能的优点。

又如,在讲解夸张的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例举贵州茅台酒的广告词“空杯尚留满杯香”,使学生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突出茅台酒的特点。

二、引入流行音乐,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比较困难。

文化方位文化方位隐喻

文化方位文化方位隐喻

文化方位文化方位隐喻2005年11月第24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N0v.20Q5V o1.24No.6文化方位文化方位隐喻詹蕾(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方位词所体现的空间文化是其不可缺少的成员,而空间方位文化与方位词的文化含义及由此产生的空间方位的隐喻意义的成因是分不开的.中外学者对文化及空间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式.关键词:文化;方位文化;方位隐喻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05)06一IX)70—02 Clflture,LocalityClflture,MetaphorofLocalityTANGLei(HarbinNormal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Al~raet:Cultureisallimportantpartofhumansociety.3hespacecultureisanessentialpartofc ulture.Chineseand foreignscholarshavedifferentunderstandingofcultureandspaceculture.Spacelocalitycult ureisnotseparatefi'omtheeul- tIlrenaningofnounoflocalityandthecauseofformationofmetaphor.w盯ds:culture;localityculture;metaphoroflocality一,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有时也特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神财富,以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相区别.我国着名语言学家戚雨村也对文化的含义作了解释,他认为:物质文化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用品,工具等等;制度,习俗文化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施和风俗习惯等等;精神文化是通过人们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方式和产品表现出来的,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产品.上述文化包含在实物文化和习俗制度文化之中.例如饮食文化,不仅与食物,餐具,燃料有关,而且与烹调方法和食用方法有关.《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一书中也涉及到了文化的含义.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关系和人类自身的成果,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的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全部成就,即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说,文化专指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俄罗斯学者Kap~,,sA.C.对"文化"是这样理解的:Bnonce~eBHofi31"OCYlOBOCB~3aHOcTaB丌eHHfI1ⅥwO I/zopttaxHl-lalxaxKy.abTyl~t,OKys~TypealIl椰Hxy.r~,rype6brra,O砥VI|nwIeH由毋xy~m'rype,Or,ejae~tx,"rea'rlxlX,6I震l兀HI)I锄x.}j.∞Ⅱ旧阿}D,B3"WfXnpe~tcraanermnxaI哪劲.嘲orrpe~mbte3,1ILalV~ITblKy.abTYl~I.0卿哟!4nIXX:roro砸忙舢Rpfl3IIItq~lXnap~arrroBH∞QⅢ】aDBa}砌CglOBaxy.rn~Typa.CKOJIb66i,ti,nrlrte~H146buI6slI,IX CITIdCOK,HeYleFKOHOI~Tb,q'lD硼BBr~ay爪掘C..IIOBObl,I~KOBemc6lIClVlblC-.J1.(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是与宫殿,公园及日常生活的文化,服务文化,政治体育文化,博物馆,剧院,图书馆这类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确定的是,在这类概念中反映了文化的固定的组成部分.然而,丈化一词的使用有很多形式,无论多冗长的描述,其所指的意思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可以看出,这位俄罗斯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与戚雨村有相似之处,都认为文化的基本成分应包括实物,社会生活及政治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认收稿日期:2005—06—02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俄汉语空间系统认知对比研究")(1055}玎023)作者简介:唐蕾(1980一),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系硕士研究生,从事俄汉语言对比研究.一70—为文化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这也证实了文化不仅是某个国家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同时,也说明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事实.二,方位文化所谓方位文化,是指由空间方位词传达出的体现某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习俗和习惯等.每个民族文化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也就是说,文化不仅有共性,而且有个性的存在.戚雨村也谈到了语言具有民族性.汉民族关于空间方位的独特的理解方式就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他们把看似简单的相对而言的空间方位词(东,南,西,北,左,右,中,外,内等)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北上","南下","中原","东汉(后汉)","右迁","外遇","内子"等等.自古以来就有着方位尊卑有序的说法:称东屋为正房,西屋为偏房;皇帝坐北朝南;臣对君王自称"臣下",臣对君王尊称"上","圣上","皇上","陛下",低级官员对高级官员自称"下官"等等.以"房东"一词为例,可看出方位词"东"的隐喻意义:在房屋居住上,以东为长,以东为尊.若一家有几个兄弟,则长兄要住在东屋,而不住西屋."房东"一词的由来即是房主住在东屋,房客住在西屋.因为房客与"房东"相比,"房东"的地位是尊的.再后来又派生了股东,做东等词.再看"下岗"一词方位文化的体现:"下岗"原指"(军警)完成站岗执勤任务",后来指"完成工作任务后下班".1988年起,"下岗"有了新的义项,当时专指"国有企业职工在与原就业单位保持劳动关系条件下离开原工作岗位待业".1995年后又产生了"下岗"的新义,可以不受"国有企业职工"这个限制,泛指"失业,失去任职资格"等.后来"下岗"还可用于物,指"弃用"等,如"这颗门牙也光荣地下岗了".俄罗斯学者l(apM删A.C.也有关于空间方位文化的独到的论断:Kj0eTIIDH(加一啪珥Dcr,o6ImomnnoeⅫ砌恬m0lⅥ既瑚KyJIbTy~I,ⅡErU础[aI伽阿HBa鲫M叩【a,Ic叫且c~pyrou.Kj0e珥Dcr曰u0flBJiflgrc~圈n酊吼I碹MMH④K糯d盘f彻.KHHMa】嘲∞Horate中曙10IKyJIbTy~I,H慨pfl3.qHqHbIeKOMrIJIeKCbIHⅢHpC,H,硼一啦珥啦恤),o~arrm,~lg,g4.b1yIIocKow~~vypa兀lTaB兀afxJoJⅡⅡⅡbq~aCTTa06【I卫9c咖哺煳,nccI瑚rⅡb1yj0eⅡcrpBT日0cJle,ll~ffrOcMa呷岫a1bKaKC~ICTb,W咖yl0B06哪粗IeroⅫ∞m臁TIIDH(加o.珥仇删peaJ删.HoHe0y~eMBIlSBflTYaC~HTO,Hat~OJ'lbKO珥瑚mlⅢnMoxe.rga~oroMelmOrO 珥D口睨OTII4Cmg,bq商山册.B啪M【筒mm删F[3flHHI~I,HBpfl,KJ'IHCTOIdT珏rgaIT'aTY ac-~namyTIIn珥耻【任卿∞Mo~e.rga印p.cTHHHa日0e叫pcr日0Be啪M.口册eneaI-tflJi!~flKyJIbTy~Ilg3CTa'IDq]Z~嘎HHⅡ嘲JIHⅡIIpEa瑚lel{HeMOTOM,qTOKyJI种∞Ⅱp.cI艇0cytuecmy~HeCaMOHOce6e,aKItKⅧcTb6anee mHpOKOrOMwp日一Mwp日)-q侧qeJlOt]L~fKYKorO叫珊瑚.(空间文化是由彼此交织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大量的文化现象构成的,可容纳许多对象,目标,个别文化现象及其相关事物.总之,这个文化世界是民族文化及超民族文化的一致和文明.因为文化本身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文化空间应该被看做是往广大的社会现实的空间放入了一个场所.任何一种模式都有自己的范围,应该试图让我们的空间模式推广到整个社会.为了剖析文化,不应仅局限于有关文化空间.而应放眼更广阔的世界——人类社会生活的世界.)三,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方位词顾名思义是指示空间方位的.由于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人们将其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映射到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从而形成了表示方位的词语,也就是利用了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础与某些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拆东补西,南辕北辙,前思后想,里应外合,皇上等词语中包含的方位词的方位意义已经体现得不明显了,而是与其他词素一起形成了新意.空间方位并不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是人类经验的产物.人类对物质空间的经验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在对物质空间的感知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遍的.上述列举的方位词看似与文化无关,但其实通过例证仔细推敲后,应把方位词的这种隐喻现象归入到文化的思维层次.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看待空间的方式,其结果熔铸在自己所使用的语言中.也就是说,方位词的隐喻意义是由人类的认知产生的,隐喻的创造使用对人的认知能力也会有积极作用.本来无所谓尊卑的空间方位词,却按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附加了尊卑意义,体现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及华夏民族的心理特征.参考文献:[1]戴昭铭.语言与世界观[J].北方论丛,1994,(3).[2]高丕永."下岗"和"上岗"[J].咬文嚼字,2001,(9).[3]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J].中国语文,1994,(3).[4]梅立崇.交际文化理论与语表文化,语里文化和语值文化[J].北方论丛,1994,(3).[5]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一71—。

从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角度写一篇鉴赏札记

从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角度写一篇鉴赏札记

从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角度写一篇鉴赏札记摘要:一、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概念1.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定义2.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重要性二、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表现形式1.文学作品的大众化通俗化2.艺术作品的大众化通俗化三、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影响因素1.社会背景2.文化传统3.传播方式四、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意义1.提高文艺作品的普及度2.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正文:文艺大众化通俗化是指将文艺作品以更加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理解文艺作品。

从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角度出发,本文将探讨其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意义。

一、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概念文艺大众化通俗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旨在让文艺作品摆脱高深莫测、曲高和寡的困境,使之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文艺作品。

二、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表现形式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尤为显著。

在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家采用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文字,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得文学作品更加通俗易懂。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运用各种手法,如色彩、线条、形状等,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使得艺术作品更加贴近大众。

三、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影响因素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传播方式等。

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对文艺作品的要求和影响各不相同,而传播方式则直接决定了文艺作品能否被大众所接受。

四、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意义文艺大众化通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利于提高文艺作品的普及度,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文艺作品,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文艺大众化通俗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为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共享文化资源,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减少文化隔阂。

总之,文艺大众化通俗化是一种积极的文化现象,它有利于提高文艺作品的普及度,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