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色谱分析法 ppt课件

色谱分析法 ppt课件
热力学性质决定。 每个组份峰宽足够小:由组份在色谱柱中的传质和扩散决定,即由色谱过程
动力学性质决定。 因此,研究、解释色谱分离行为应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
一、塔板理论
1. 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nstant, K):
2. 一定温度、压力下,组份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
色谱曲线的意义: ✓ 色谱峰数=样品中单组份的最少个数; ✓ 色谱保留值——定性依据; ✓ 色谱峰高或面积——定量依据; ✓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色谱柱分离效能评价指标; ✓ 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12.2 色谱法基本原理 两组份峰间距足够远:由各组份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即由色谱过程的
C C g C l [(0 1 .0 k k ) 2 1 2•D d p 2 g] [2 3•(1 k k )2•d D 2 fl]
Cg
组分分子
讨论: 减小填充颗粒直径dp;
流动相 采用分子量小的流动相,使Dg增加;
固液界面 减小液膜厚度df,Cl下降。但此时k又减小。
固定液
因此,当保持固定液含量不变时,可通过
H ABCu u
u 为流动相线速度; A,B,C为常数,其中
A—分别表示涡流扩散系数; B—分子扩散系数; C—传质阻力系数(包括液相和固相传质阻力系数)。 该式从动力学角度很好地解释了影响板高(柱效)的各种因素!任 何减少方程右边三项数值的方法,都可降低H,从而提高柱效。
1)涡流扩散项(Multipath term, A) 在填充柱中,由于受到固定相颗粒的阻碍,组份
度比,称为分配系数。
K
溶 溶
质 质
在 在
固 流
定 动

《色谱分析法概述》课件

《色谱分析法概述》课件
高效分离
开发新型固定相和色谱柱,提高分离效率和分辨率。
灵敏度提升
采用新型检测器和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
联用技术
与质谱等检测技术联用,实现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和 定性分析。
毛细管电泳法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微型化
采用微型化进样技术和毛 细管电泳芯片,实现快速 、便携的样品分析。
多维分离
结合多种分离模式和检测 技术,实现复杂样品的多 维分离和定性分析。
在色谱过程中,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性是关键因素,它们决定了各组分在两 相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而影响分离效果。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分类
色谱分析法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固定相的形态可分为柱色谱、纸色谱和薄层色 谱;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 。
描述
不同类型的色谱分析法适用于不同的分离需求,如柱色谱适用于大量样品的分离 ,而薄层色谱则适用于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
《色谱分析法概述》ppt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色谱分析法简介 • 色谱分析法的应用 • 色谱分析法的优缺点 • 色谱分析法的发展趋势 • 色谱分析法的前景展望
01
CATALOGUE
色谱分析法简介
色谱分析法的定义
定义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复杂混 合物中各组分的方法,通过利用不同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吸附、 溶解等分配行为的差异实现分离。
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污染物检测与控制
色谱分析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污 染物,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为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提供依 据。
生态毒理学研究
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色谱分析 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对 生物体的影响,评估环境安全性 和生态风险。

色谱分析ppt课件

色谱分析ppt课件
➢ 利用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 为分配色谱法。
➢ 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不同而达到分 离的方法,称为离子交换色谱法。
➢ 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选择渗透而达到分离的方 法,称为凝胶色谱法或尺寸排阻色谱法。
最近,又有一种新分离技术,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相(固定化分子) 的高专属性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技术称为亲和色谱法,常用于蛋白 质的分离。
色谱过程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
两种组分的理化性质原本存在着微小 的差异,经过反复多次地吸附→解吸→再 吸附→再解吸的过程使微小差异累积起来, 结果使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色谱柱,从而使 各个组分得到了分离。


1
2
3

色 谱 柱 ( 固 定 相 )
样品组分 1+2+3
➢ 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液相色谱(LC) 同理液相色谱亦可分为液固色谱(LSC)和液液色谱(LLC)。 ➢ 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色谱为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随着色谱工作的发展,通过化学反应将固定液键合到载体表面,这 种化学键合固定相的色谱又称化学键合相色谱(CBPC)。
2.按分离机理分类
➢ 利用组分在吸附剂(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强弱不同而得以分离 的方法,称为吸附色谱法。
在色谱法中,将填入玻璃管或不锈钢管内静止不动的一相(固体或 液体)称为固定相 ; 自上而下运动的一相(一般是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 装有固定相的管子(玻璃管或不锈钢管)称为色谱柱 。
• 色谱分离中的两相是指系统具有一个有大比表面积 的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可以是固体或以某种 方式固定了的液体)和一个能携带待分离混合物流 过固定相的所谓流动相(mobile phase)(可以是气 体或液体)。

色谱法基本理论PPT课件

色谱法基本理论PPT课件
阐述本ppt课件的目的,即帮助学习者 系统了解和掌握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技术和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02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分离原理
分离原理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来实现分离。当流动 相经过固定相时,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使得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平 衡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开发新型色谱技术
研究和发展新型色谱技术,如微流控芯片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以适应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样品分析。
联用技术结合
将色谱法与其他分析技术(如质谱、光谱等)联用,可以实现更复杂 样品的高效分离和鉴定。
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实现色谱分析的远程控制、实时监 测和数据分析,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性。
感谢您的观看
分配平衡
色谱法中的分配平衡是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布情况。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 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质的性质、温度、压力等。
相互作用
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分配平衡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物质与固定相 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分配平衡,从而实现分离。
固定相和流动相
保留机制
01
保留机制
保留机制是指物质在色谱法中通过固定相的保留作用而滞留在固定相中
的过程。物质的保留机制主要取决于物质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
性质差异。
02
竞争吸附
在色谱法中,多种物质会竞争吸附到固定相上,形成竞争吸附现象。竞
争吸附会影响物质的保留时间和分离效果,因此在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
时需要考虑竞争吸附的影响。
色谱法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通过分析反应中间产物和产物, 揭示反应机理和速率常数。

《色谱分析基础 》课件

《色谱分析基础 》课件
缺点
分离效果相对较差,灵敏度较低。
04 色谱分析实验技术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意义,确保实验具有 实际应用价值。
实验步骤
详细列出实验操作步骤,包括样品处 理、色谱柱选择、进样、洗脱等,确
保实验过程规范、准确。
实验原理
阐述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流程,确保实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实验安全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采集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 括色谱图、峰高、峰面积等,确 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
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对原始数据 进行处理,如平滑、基线校正、 归一化等,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和可比性。
结果分析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结果分 析和解释,得出实验结论,为实 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优点
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灵 敏度高。
缺点
对于高分子量和热稳定性差的 化合物不太适用。
液相色谱法
原理
利用液体作为流动相,将样品中的各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离 ,再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
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分析高分子量、热稳定性差 、不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 、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优点
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 ,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
色谱分析具有高效、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 和环境等领域。
色谱分析的原理
分离原理
色谱分析基于不同组分在两相之间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差异进行分离。在流动相 的带动下,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反复分配,最终达到分离。
检测原理
通过检测器对分离后的组分进行检测,将组分的浓度或质量转化为电信号,以 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常见的检测器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质谱 等。

色谱分析法简述(共10张PPT)

色谱分析法简述(共10张PPT)
检测器用来检测色谱柱后流出的组分,并以电 压或电流信号显示出来,常用检测器有热导;氢焰 检测器;电子捕获式和火焰光度式检测器等。
5.数据记录和处理系统
将检测器输出的信号记录下来,进行定性,定量 分析。
五.氢焰检测器(FID)
优点:结构简单、性能优异、 稳定可靠、操作方便 结构:FID的电离室由金属圆筒 作外罩,底座中心有喷嘴;喷嘴
色谱分析法简述
色谱法源自于对植物色素分离和提纯, 现代色谱法的原理如下:
混合试样中各组份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 的分配系数不同,随着流动相在色谱柱中运 行,各组份就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
由于固定相对各
组份的吸附或溶解 能力不同,因此各 组份在色谱柱中的 运行速度就不同, 经过一定的色谱柱 后,便彼此分离, 按顺序离开色谱柱 进入检测器,产生 的离子流讯号经放 大后,在记录器上 描绘出各组份的色 谱峰。
一由般于分 固析定可相在对几各分组钟份到的几吸十附分或钟溶内解完能成力不,同特,别因是此气各相组色份谱在,色分谱析柱速中度的较运快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的色谱柱后,便彼此分离,按顺序离开色谱柱进 可入有检效 测地器分,离产性生质的极离为子相流近讯的号各经种放同大分后异,构在体记和录各器种上同描位绘素出。各组份的色谱峰。
原理
由色谱柱流出的载气(样品)流经温度高达 2100℃的氢火焰时,待测组分在火焰中发生离子 化作用,使两个电极之间出现一定量的正、负离子, 在电场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各被相应电极所收集。 当载气中不含待测物时,火焰中离子很少,即基流 很小,约10-14A。当待测物通过检测器时,火焰中 电离的离子增多,电流增大(但很微弱10-8~10-
1.按两相的状态可以分为: 色谱柱至于柱室中,一般常用不锈钢管或铜管,填充固定相构成,管子成U型或螺旋形。

色谱分析课件

色谱分析课件
用GF254板 -------显色剂显色,破坏性检出方法
通用显色剂
定性分析
1. 与标准对照品在三种不同的展开剂中展开 (加熔点);
2. 制备TLC,将待定性化合物分离后,刮下、 洗脱,再波谱分析;
3. TLC与其它技术联用
定量分析
1. 间接定量(洗脱测定法); 2. 直接定量(薄层扫描法)
薄层扫描法:以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展开后 的薄层色谱板上被分离组分的斑点,测定 斑点对光的吸收强度或所发出的荧光强度, 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薄层吸收扫描法 薄层荧光扫描法
色谱法的特点
(1)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手性异构体。
(2) 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 分析速度快 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 应用范围广 气相色谱: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液相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
GC的特点
1. 分离效率高(填充柱上千块塔板;开管柱 106块塔板)
2. 分析速度快 3. 样品用量少(检测限低,高灵敏检测器) 4. 缺点:(约20%样品适用) A. 样品须能气化(350度下有一定的挥发性) B. 热稳定性要好 C. 定性困难
第二节 气相色谱术语、理论
1. 气相色谱流出曲线 2. 分配系数与容量因子 3. 塔板理论 4. 速率理论 5. 分离度 6. 基本分离方程
• 添加剂
荧光指示剂
硝酸银溶液
制板、活化
点样
1.溶剂对样品的溶解度适中; 2.溶剂沸点适中; 3.样品浓度适中; 4.原点位置应在展开剂液面上; 5.定性分析:内径0.5mm管口平整的毛细管

色谱分析法分析化学PPT课件

色谱分析法分析化学PPT课件
• 双柱定性法----再用另一根装填不同极性固定液 的色谱柱进样分析。如果仍获得相同的保留值, 则上述定性结果一般就没有问题了,因为两种 不同组分,在两根不同极性固定液柱上,保留 值相同的机会是极少的。
2020/11/22
3.保留指数
又称Kovats指数(Ⅰ),是一种重现性较好的定性参数。
测定方法: 将正构烷烃作为标准,规定其保留指数为分子中碳原子 个数乘以100(如正己烷的保留指数为600)。
2020/11/22
内标法
操作方法 • 准确称取一定量试样,加人一定量的选
定的标准物(称内标物),根据内标物 和试样的质量以及色谱图上相应的峰面 积,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
2020/11/22
内标法
对内标物的要求
(1)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
(2)与被测组分性质比较接近;
(3)不与试样发生化学反应;
(4)出峰位置应位于被测组分附近,且无组分峰影响,
2020/11/22
归一化法
• 当测量参数为峰高时,也可用峰高归一 化计算组分含量。f ”为峰高校正因子, 必须自行测定。测定方法与峰面积校正 因子相同。
2020/11/22
几种常用定量方法 内标法
适用条件 当试样中所有组分不能全部出峰,或者 试样中各组分含量悬殊,或仅需测定其 中某个或某几个组分时,可用此法
定量校正因子与检测器响应值成倒数关系:
f i = 1 / Si 相对校正因子f ’i :即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与标准物质的绝 对校正因子之比。
fi'
fi fs
mi/Ai mi ms/As ms
As Ai
• 当mi、mS以摩尔为单位时,所得相对校正因子称为相对 摩尔校正因子(f ’M),用表示;当mi、mS用质量单位时, 以 (f ’W),表示。应用时常将“相对”二字省去

色谱分析法概论.课件

色谱分析法概论.课件

7.3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
➢ 推导色谱过程方程:
容量因子:k csVs K Vs ,
cmVm
Vm
保留时间:tR t0 1 k ,
色谱过程方程:t R=t 0
1
K
Vs Vm
Vs固定相的体积 Vm流动相的体积
K↑,tR↑,组分后出柱 K=0, 组分不保留 K→∞,组分完全保留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50 1951 1955 1958 1961
1970
1972
表7-2 色谱法起过关键作用的诺贝尔奖研究工作
获奖学科
获奖研究工作
化学
胡萝卜素化学,维生素A和B
化学
胡萝卜素化学
化学
聚甲烯和高萜烯化学
生理学医学 性激素化学及其分离、肾皮素化学及其分离
化学
超铀元素的发现
3. 按 分 离 机 制 分类
分配色谱: 利用分配系数的不同 吸附色谱: 利用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原理 空间排阻色谱:利用排阻作用力的不同
7.2色谱过程与术语
色谱过程 基本术语
7.2色谱过程与术语>>
色谱过程
➢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间分配平衡 的过程。在混合物中,若两个组分的分配系数不等, 则被流动相携带移动的速率不等,即形成差速迁移 而被分离。如图所示。
1.色谱 2.保留值 3.分配系数(K)和容量因子(k) 4.分离参数
7.2色谱过程与术语>>
基本术语>>1.色谱
➢ 检测色谱分离后组分的响应信号对时间作图得到的 曲线称为色谱图。
信号 A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柱或平板上、与流动相互不相溶的固定相表面。样品中各组份在两相中进行不 同程度的作用。与固定相作用强的组份随流动相流出的速度慢,反之,与固定 相作用弱的组份随流动相流出的速度快。由于流出的速度的差异,使得混合组 份最终形成各个单组份的“带(band)”或“区(zone)”,对依次流出的各个单组份 物质可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a. 死时间(Dead time, t0) :不与固定相作用的物质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 的时间,它与色谱柱的空隙体积成正比。由于该物质不与固定相作用,因此,
其流速与流动相的流速相近。据 t0 可求出流动相平均流速 u
u
柱长 死时间
L t0
.
5
b. 保留时间tr:试样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时的时间。它包括组份随流动相
是最为有效的分离手段!其应用涉及每个科学领域。 历史: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Mikhail Tswett 最先发明。他采用填充有固
体CaCO3细粒子的玻璃柱,将植物色素的混合物(叶绿素和叶黄素 chlorophylls & xanthophylls)加于柱顶端,然后以溶剂淋洗,被分 离的组份在柱中显示了不同的色带,他称之为色谱 (希腊语中
V0 t0Fco
其中,Fco为柱出口的载气流速(mL/min),其值为:
FcoF0 TTcr

p0 pw p0
F0-检测器出口流速;Tr-室温;Tc-柱温;p0-大气压;pw-室温时水蒸汽压。
.
6
e. 保留体积Vr:指从进样到待测物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
的体积。
V0 tr •Fco
f. 调整保留体积:V 某r' 组份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的体积。
.
3
色谱分离过程(色谱图)
混合组分的分离过程及检测器对各组份在不同阶段的响应
.
4
色谱术语: 1)基线:在实验条件下 ,色谱柱后仅有纯流动相 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 称为基 线 ,S/N大 的 、稳 定的基线为水平直线。 2)峰高:色谱峰顶点与 基线的距离。
3)保留值(Retention value, R)
色谱分类方法: 1. 按固定相外形分:
柱色谱(填充柱、空心柱)、平板色谱(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2. 按组份在固定相上的分离机理分:
吸附色谱:不同组份在固定相的吸附作用不同; 分配色谱:不同组份在固定相上的溶解能力不同; 离子交换色谱:不同组份在固定相(离子交换剂)上的亲和力不同; 凝胶色谱(尺寸排阻色谱)不同尺寸分子在固定相上的渗透作用。
热力学性质决定。 每个组份峰宽足够小:由组份在色谱柱中的传质和扩散决定,即由色谱过程
动力学性质决定。 因此,研究、解释色谱分离行为应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进行。
一、塔板理论
1. 分配系数(Distribution constant, K):
2. 一定温度、压力下,组份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
,此时以 表示:
t
' r
(
i
)
t
' s
(
s
)
>1, 又称选择因子(Selectivity factor)。
.
7
h. 区域宽度:用于衡量柱效及反映色谱操作条件下的动力学因素。通常有 三种表示方法: 标准偏差:0.607倍峰宽处的一半。 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W1/2=2.354 峰底宽W:色谱峰两侧拐点上切线与基线的交点间的距离。W= 4
度比,称为分配系数。
K
溶 溶
质 质在 在流 固动 定相 相中 中的 的浓 浓 cc度 度ms
3.K 只与固定相和温度有关,与两相体积、柱管特性和所用仪器无关。. Nhomakorabea9
2. 分配比(Retention factor or capacity factor, k):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份在两相间的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称为分配比。它反映了组分在柱中的迁移 速率。又称保留因子。
“chroma”=color; “graphein”=write) 。
50年代,色谱发展最快(一些新型色谱技术的发展;复杂组分分 析发展的要求。
1937-1972年,15年中有12个Nobel奖是有关色谱研究的!
.
2
色谱分离基本原理: 使用外力使含有样品的流动相(气体、液体或超临界流体)通过一固定于
V r' V rV 0t'r•F co
g. 相对保留值r2,1:组份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份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注意:
r2,1
t'r2 t'r1
Vr'2 Vr'1
r2,1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而与柱内径、柱长L、填充情况及流动相 流速无关,因此,在色谱分析中,尤其是GC中广泛用于定性的依据!
具体做法:固定一个色谱峰为标准s,然后再求其它峰 i 对标准峰的相对保留值
色谱曲线的意义: ✓ 色谱峰数=样品中单组份的最少个数; ✓ 色谱保留值——定性依据; ✓ 色谱峰高或面积——定量依据; ✓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色谱柱分离效能评价指标; ✓ 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
8
12.2 色谱法基本原理 两组份峰间距足够远:由各组份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即由色谱过程的
第12章 色谱分析法
12.1 概述 历史、色谱分离过程、分类、相关术语 12.2 气相色谱基本原理 塔板理论及速率理论、分离方程 12.3气相色谱法 12.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5 色谱分离方式的选择
.
1
12.1 概述 20 世纪中期,大量采用一些经典的分离方法:沉淀、蒸馏和萃取 现代分析中,大量采用色谱和电泳分离方法。迄今为止,色谱方法
k组 组分 分在 在流 固动 定相 相中 中m m 的 的m s 质 质ccmsV V 量 量m s
tr t0( 1 k )或
k tr t0 t'r Vr'
t0
t0 V0
.
10
3. K 与 k 的关系:
Kcs m s/Vs k•V mk•
通过柱子的时间t0和组份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 c. 调整保留时间 :t 'r 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它是组份在
固定相中的滞留时间。即
t'r tr t0
由于时间为色谱定性依据。但同一组份的保留时间与流速有关,因此有时
需用保留体积来表示保留值。
d. 死体积V0:色谱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空隙、色谱仪管路和连接头间空隙和 检测器间隙的总和。勿略后两项可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