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11-03-15T10:39:12.17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俞玲玲

[导读] 在学习活动中,关于“认识主体”的理论已越来越为大多数教师认同。

俞玲玲(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江苏南通226300)

在学习活动中,关于“认识主体”的理论已越来越为大多数教师认同。在殊特教育中,新课程改革也进一步明确了聋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进一步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和切入口,也是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参与程度的深与浅,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得与失。

一、精心预设,有效搭建学生参与的平台

现代教学主张学生主动探求发现的学习,并非让他们去完全独立的盲目尝试,而是强调教学认识过程必须以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为基础。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理智的引路人”,其作用更多的是引导、指导、辅导,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参与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目的性明确的课堂教学中,它必定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在教师为之精心搭建的演绎平台之中,这个“知识点”和“演绎平台”是教师必须潜心苦研,精心预设的关键,其直接关系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关系的到参与的程度和成功率。

例如,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成语“恍然大悟”时,通过自学预习学生已基本了解词义后,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词语的领悟表演出来,并且比一比谁演绎得最到位。让学生在行为的参与中进一步体验“恍然大悟”语义里隐含的“突然明白”、“顿悟”的情感因素。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进一步构建平台,让学生进行“句子练习”———在实际生活中,自己曾遇到过哪些情景可用“恍然大悟”来加以表达的。这样紧扣教学的知识点,将学生参与的状态从一个平台不断引向另一个平台,在参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智性的愉悦,体现了语文教学重情感体验,显文本神韵的特点。

二、善辟蹊径,努力丰富学生参与的形式

在课堂上,活动的场景往往是有限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教学,学生对一些常见的教学方法与认识形式往往谙熟于心,一方面形成了有利的因素,师生能配合默契,使教学活动流畅进行等。另一方面也有不利的因素,如学生往往形成思维定势,惰性降低参与的深度,也易淡化他们的兴趣,削弱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平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心理特征,不仅要注意身体言语上的显性参与,还要注意思想情绪和思维上的隐性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讲授《我的家乡》(聋教材语文第六册)一文时,笔者采用了“还原景物”的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校园内有一座土堆的小山,粗读课文后,笔者便带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假山前,要求学生把假山当作课文中“村子后面”的山,把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在适当道具的运用下再现出来,让抽象的文本具象化。其中方位的确定、景物的位置、学生空间概念的尺度、形象思维的能力等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均有所体现或运用。由于形式新颖,结果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很感兴趣地近乎玩乐中完成了老师的“作业要求”。与学生共同欣赏着布置出来的“石桥”、“果树”、“小河”等美丽景物,参与的过程也变成了分享收获的过程,课堂也因此变得和谐而灵动。只有教者善于发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景都可成为“学园地”,许多物品皆可成为我们的学习“教具”,为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有效整合,致力提升学生参与的层次

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人将课堂参与分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等三种。其实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有时很难分清它们的界限。往往是交叉运用,相互融合,这给有机地整合三者的要素提供了有利条件。整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层次与深度,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举手回答,分角色表演,情景模拟等显性参与上,更要重视这些行为参与背后隐藏的情感因素和思维的脉络,教师的注意力应更多地集中于这些方面,并给予恰当的适时的引导和拓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分析反馈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层面,及时引导深化。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聋语教第十七册)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里的形象,引导行为参与;继而要学生说说又冷又饿的感受,启发情感参与;最后提问:(1)小女孩为什么要擦亮火柴?在光亮中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讨论交流,由此上升到思维参与。这样及时地触发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来。当学生的情感思维激发到临界点有一种不辩不明,不说不快的渴望时,教师顺其自然地为他们搭建发表议论交流的平台,教学目的也会水到渠成。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精心预设,独辟蹊径,有机整合多种因素,为学生营造好良好的参与氛围,这不失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