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内容提要:万事开头难,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引路人。由于洋务创办者的封建腐朽性,使得运动本身以失败而终。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从运动中生成了资产阶级新生力量,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化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从社会发展来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功不可抹。

关键词: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

“引路人”

主客观作用

评价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要看这一事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的大小。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这一炮并没有放响,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争论。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历来学术界众说纷纭,且不同时代受社会环境影响侧重点也不相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们给予它充分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使中国由封建走向近化化;建国后的几十年则否定多于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军事改革;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的学者,则可能较多地用

经济砝码来衡量它的历史作用。下面就我个人认识来发表一些看法。

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它是一个“引路人”,引领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门坎儿。

(一)传统外交转向近代化外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同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已无法避免,1860年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设置“总理衙门”,清廷批准,从此清政府的对外事务多由奕訢出面主持,文祥从中策划,形成了中央的洋务派势力。“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专门办理中外一切交涉的机关,还兼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借款,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事务,设有英、法、俄、美、海防五股。1873年各国派遣公使同清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自1877年起,清政府也相继在英、法等世界各地设立了数十处领事馆。公使馆和领事馆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总理衙门下设的京师同文馆还培养了许多外交和翻译人才,洋务派还在地方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发展。总理衙门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变革迈出的第一步,它是中国第一个办理对外事务的常设机构,标志着中央外交机构开始迈进近代化。近代外交体制的出现是洋务运动的先声。

(二)思想领域的近代化转变

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曾、李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

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把创办洋务的指导思想概括为“中体西用”,它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为主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具有保存中学和提倡西学的双重性质。从中可以看到洋务派反对传统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跨出了提倡西学的第一步,不仅主张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设工厂,开矿藏,造轮船,筑铁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商务、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已经大变,传统的“天朝大国”已不复存在。1861年,冯桂芬在他的《校庐抗议》中说“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对西方要“始则师而法之”。“中体西用”实已是一革命性的态度,从理论上看他们以这种思想模式将内容合法化,肯定西学所指向的世俗价值,肯定其具有传统论理价值所不能替代的实际功用,这就承认了西学确有超越于中学的地方,从而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毫无疑问“中体西用”思想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理论,使中国人迈出了由“传统人”走向“近代人”转变的脚步。(三)军事领域的近代化

军事领域的近代化包括创建新式军队和开办近代军事企业。洋务运动被洋务派自称为“自强新政”,他们认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1861

年奕訢等奏请训练八旗兵丁使用洋枪洋炮是其开始,随后在天津、广东、福建等地也纷纷聘请洋人用西法练兵,其中湘军和淮军最为积极,实力迅速加强,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时,淮军发展成为清军中武器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基本上使用新式前装滑膛枪炮。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洋务派认为不能取胜原因是器械不利,清政府开始筹建新式水师,从1863年开始向外国订购轮船。1870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建置新式海军,福建船政局所造之船均归其管辖,一支新式舰队形成,以闽台海防为重任,除马尾军港外,还将基隆、澎湖等要塞辟为基地。1874年日本侵台后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筹建海军的活动,1875年5月总理衙门规定10年为期,建成北洋、南洋、粤洋三大海军,1879年福建海军独自成立,到中法战争前,清朝表面上维持了北洋、南洋、广东和福建四洋海军。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实际主持人是李鸿章,李加速发展北洋舰队,购买了铁甲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拥有新式舰船25艘,成为晚清实力最强的一支舰队,同时李鸿章还在各军港内修筑海岸炮台。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之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这一意见反映了洋务派的共同看法。因此,洋务派特别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创建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开端,1863年开始购买机器,建立机械厂。从60年代中期开始,洋务派先后在各地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企业,其中较大规模的有5个:1、李鸿章创建的江南制造总局,它在当时是东亚最先进的机器兵工厂,厂内还设立机械学校,培养机械工程师。

2、1865年李鸿章创建的金陵制造局。

3、1864年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建的福建船政局。

4、1867年创建的天津机器局。

5、1889年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枪炮厂。除五大军工企业外,还先后在山东、湖南、四川等地建立了机器局,制造西式枪炮弹药等军需用品。

(四)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难题,它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不可能实现自强的。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经营民用企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1、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除在上海设总局外,还在国内外19个港口设分局或开辟航线,不仅经营内河航运和沿海航运,而且还开展远洋航运业务。

2、开平矿物局,李鸿章创办。该局在上海吸收私人股金100万两,1894年产量达到年2000吨,90年代初,工人发展到3500多人,所产煤除供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海军使用外,还大量销售市场。

3、电报总局,李鸿章创办。电报总局“经营数十年,布满各省,瞬息万里,官商称便”,形成了全国的电讯网。

4、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筹建,到1892年每日夜已能出布六百匹,销路颇畅,1893年又在上海、宁波等处开设10个分厂。

5、汉阳铁厂,张之洞筹建,1893年底完工,共有大小10个厂,1890年又建大冶铁矿,接着又开江夏县马鞍山煤矿。除上述之外,洋务派还修筑了中国最早的铁路,到1894年,中国铁路总长计有447公里。这些洋务企业大都采取官商合办,创办资金大都是吸收的私人股金,在企业中机器生产被更多地采用了,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建厂时,即派人到美国选购机器,包括轧花、纺纱、织布机械全套设备,后来李鸿章决定扩充纺纱,又向英国增订机器。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还是其它制造业,都建立起了机器工业企业,尽管机械化程度还很低,毕竟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破天荒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