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作用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 沙利文的生平 •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 沙利文强调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人格及其形成,
主张把人格放到人际关系中去研究。“人格永远 无法与个人生活于其中并因此具有其本质的人际 关系背景相脱离”。人格是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和 表现出来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 的人际交互作用模式。
在阿拉佩什人中、男女角色同美国人差不多,讲礼貌、 很文雅、不轻易向人挑衅,男人希望妇女行为温和、 对家庭负责人。在蒙杜古马人中,不论男女都非常 粗暴,社会鼓励男人凶狠鲁莽、富于攻击性、多占 有女性、不管小孩;女人也表现出粗鲁、嫉妒、自 私、攻击性、缺乏母性。在德昌布利人中,男女的 气质刚好与一般社会相反。妇女性格开朗,做事精 明,管理生产,操持家务;而男人则多愁善感,喜 欢打扮,爱好艺术,不管生产。
• 沙利文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特别是青年期良好人
际关系的重要性
(一)人格意象(人格化)
人格意象是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 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的形象。
沙利文也关注焦虑,他认为不良的社会关系导致不安全感和 焦虑感,这一过程开始于出生后的头几个月。情绪紧张的母 亲在与孩子交往时,会把焦虑传给孩子。一开始,孩子不知 道怎么对付这种情绪,然而很快婴儿学会了缓解其焦虑的技 巧,那就是选择性不注意。但是,象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一 样,焦虑的暂时缓解是有代价的,由于对有关信息的关注越 来越少,人们对现实产生了虚假印象。这种策略的另一后果 是人们很快对“我是谁”这一点形成错误认识。这一过程被 沙利文称为人格意象——即人们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 —的形成非常重要。他认为,人对自己的意象可分为三个范 畴:
文化: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 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具体化的物质实体。 (戴维·波普诺)
文化:是凝聚在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族的世世代代的人身上和全部 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 东西。(沙莲香)
(二)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
• 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家 主要研究 1)
弗罗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仅适用于父权制 社会,而并不适用于美拉尼亚人那种母系 社会;2)家庭制度、家庭经济组织以及 教养方式等文化因素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因 素,而不是“性”这样的本能因素。
• 1)一方面,文化通过影响个体的早期经验(主要
是父母的育儿方式)来塑造基本人格结构,因此,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 2)另一方面,人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具有基本人
格结构的人能够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
制度
(文化的 操作性 定义)
初级制度: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 本规范、哺乳方式、对小孩的关怀或忽视、 大便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
• 特质论与情境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特质论强调
个体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而情境论认为 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所处的情境,否认具有跨 时间和稳定性和跨情境的普遍性的特质。二者争 论的结果是形成了交互作用论。
• 交互作用论主张人的行为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因素
交互作用的结果。
• 代表人物:卡丁纳和林顿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
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包 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 思维方式等。
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时期就必须面临的基本规范,对初级 制度的适应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这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是 生活于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共同具有的有效的适应 工具,是同一文化中的所有人所具有的共同的人格特征。它 不同于性格,性格是指同一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初级制度的执行者是父母,父母按照制度的要求对儿童进行 训练,训练的策略是奖赏或惩罚,儿童正是在这种奖赏或惩 罚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人格结构。
• 玛格丽特·米德 1.在萨摩亚群岛进行原始社
会人类青春期性心理与性行为的研究。《萨摩亚 人的成年》一书中,她指出萨摩亚的青少年从未 经历过西方心理学中所描述的“青春期危机”。 这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关。
2.在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阿拉佩什人、蒙 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人)进行文化与人格关系的 研究,主要是关于两性角色的研究。
论、沙利文的人际互动的人格发展论、默里的压 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第一节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 二、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
(林顿和卡丁纳)
• 三、人格的人际关系论(沙利文)
一、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一)文化人类学的主张: 人格是由文化塑造的
• 好的我(good me)的人格意象由人们感到自己
好的方面、被赞扬的方面构成,它们主要是与安 全感有关的行为,换句话说,其中不带有焦虑感
• 鲍亚士 他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位杰出人物。在《原
始人的心灵》一书中,他提出人的心理因素会受到 文化的塑造,人格只有在理解了个体对文化环境进 行反应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
• 本尼迪克特 在北美研究美国的印第安民俗和宗教。
《文化模式》一书中,描述了两个原始部落的文化 与人格(祖尼文化和夸扣特尔文化)。他认为这两 个原始部落的文化与人格的差异说明每一种文化都 可以归纳出一种与其文化相对应的主导性的人格类 型。
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 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 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 基本观点:在鲍亚士等人关于文化塑造人格的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强调人格 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认为人格是文化 的产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反过 来对文化施加影响,产生神化、宗教等次级制度。 所谓投射作用就是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 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以便减轻内心 焦虑的过程。投射是由挫折引起的,而人格是通 过对挫折的反应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而这 些挫折经验又通过投射作用创造出次级制度,进 而在想象中满足需要并缓解紧张。所以次级制度 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愿望的曲 折体现。例如,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