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2-04-16

作者简介:徐雪芬,女,中国海洋大学后勤集团工作人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徐雪芬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社会化改革对于克服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国内有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边界,为下一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清头绪,找准方向。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制度困境[中图分类号]

C9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专辑-0069-0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改革对于克服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国内有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有助于进一步廓清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边界,为下一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清头绪,找准方向。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李景禄(2004)指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管理观念陈旧;管理结构失衡;管理体制不符合实际;管理机制不健全;员工素质偏低等情况。程志勇(2005)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问题是理论准备、

政策准备、组织准备等不充分、产权关系难以明晰、思想观念转变难、管理人才紧缺。刘海战(2005)在比较了发达国家高校后勤制度后指出,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定位不明确,主导思想含糊不清,宏观扶持政策不到位,导致改革难以立竿见影。钟利民、黄毓哲(2006)提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后勤的产权难以在改革中明晰;后勤实体职工在住房、医疗、退休等方面并未与学校脱钩;准行政的管理方式使后勤还没有成为完全的独立法人主体,没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凌加明(2007)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难点主要有,由于高校后勤的产权关系不明导致难分谁为真正的利益主体;后勤集团机制不顺导致了不到位的自主经营

和决策权;学校对后勤的行政与业务管理混淆不清;学校后勤低素质的职工队伍与高素质的人才缺口并存导致负担沉重;学校内部市场的非公平竞争使学校后勤的赢利能力被削弱了。刘招军(2008)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停滞造成新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在学校后勤的人财物关系更加复杂化;行政对后勤的干预依然较为明显;学校与后勤的关系有名无实等方面。利伟科(2009)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问题有:运作环境较普通企业更艰难,成本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各方理解和认识的偏差容易影响高校后勤的运作;后勤发展受到人员老化,竞争力下降的制约等。丁山(2010)认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问题集中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人员素质、运行效率五个方面。谢志远(2011)指出高校后勤当前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有:缺乏政府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撑;改革信心动摇,回潮现象不断出现;后勤存在着维护长期稳定的成本。李晓(2011)认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后勤实体产权不明,政企难分;后勤服务双重效益,顾此失彼;后勤企业适应竞争,

尚待时日等。邵利丽(2011)指出,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后勤实体和社会企业的定位混淆;改革措施不配套;高校后勤的权威性和协调力度不够;人们参与热情不高,后勤经费筹措有困难。

9

6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对策

刘海战(2005)主张在选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与进程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因校制宜,不盲目攀比和奢谈与国际接轨,而是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决定最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改革模式。谭白磊(2005)认为,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应要求,从而加速形成完全竞争的后勤办理局面。姚峰等(2005)认为,政府应首先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规制措施,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进行规制,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使高校真正减负,不再负有不该承担的财政等政策责任,直至高校后勤社会化步入正轨以后,再逐步放宽政策约束,实现全面竞争。

钱晓勤、尤玉军(2005)提出了各种解决现有问题的办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所取得一些名字,诸如“老人老办法”和“身份赎买和转换”法等克服弊端的方法,都是十分适用的。郝军、建新、李清盛、于洪海(2006)指出高校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的过程中,高校、后勤职工及社会应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后勤社会化服务的认可和认同,以保证后勤改革的成功。夏继萍(2007)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现有赖于后勤员工转变价值观念,培养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观念、管理、人力资源等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吴洋(2008)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对策为:改革后勤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模式;建立后勤企业的财务考核与评价机制;明确产权界定从而进行资产评估;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从而调整人员结构等。杨进(2009)认为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并提出有关本方面的新路子,即: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将思想工作寓于理论学习中;结合后勤实际,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把关心、帮助解决职工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等。胡建成(2009)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有:撤销“大实体”的建制,建立“小机关、多实体”的运行模式;保留“小机关、大实体”运行模式,但“大实体”的老总实行外聘;打破后勤改革的僵局,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刘改焕(2010)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有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行产权分割;精兵简政,注重后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的改革思路;贯彻改革宗旨,坚持后勤两重性辩证统一等。许青云(2010)提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为:规范高校后勤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关系,明确高校和后勤权责;建立科学化的后勤管理制度,树立市场意识;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孙娟(2011)认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措施有:顺应国家、地方政府的改革,协调和配套其相关政策;拓宽高校后勤的投资渠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用人机制等。樊西平(2011)提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困境的建议有:充分发挥高校在其中的制度创新主体作用;以制度创新促进改革社会化效益目标的实现;政府积极出台配套制度,以实现制度协调等。陈昌明(2011)提出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措施有:明确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法律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高校和后勤的产权关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选择

杨明生、尹建康、卞建波(2006)指出,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它固有的经济属性要求改革后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必须在价值规律的约束下建立,即引入竞争机制。这有利于实现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健康发展。肖尚桃(2008)认为:包括选择合适的改革模式在内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不断变化着但始终前进着的一种螺旋进步状态改革,任何模式的选择都需在考察是否能够实现后勤集团的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各大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有利于后勤实体向高度专业和集约的企业化方向发展。刘新秀(2009)指出:高校后勤改革模式的选择,要立足中国国情,充分考虑大家对改革幅度的承受力和接纳度,考虑到改革与本地区情的相关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各个高校的发展背景和规模,各高校长期形成的人文传统和后勤实际等更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校区制宜并用,切实做到根据各高校具体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改革模式,稳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强校际的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并求同存异,各高校都争取以优势取胜,从而使改革特色纷呈,构建起真正符合高校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保障体系。詹步强(2011)在阐述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基础上,从推进社会化改革的灵活性、运行风险、资产分类管理的力度和规模效益等角度比较分析了两种主要模式,并从资产管理、后勤队伍和竞争机制三方面提出其优化措施。

(责任编辑:栾晓平)

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