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双重再生产”(李路路,2002-0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5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6 期
型过程中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 。 (一) 问题与理论背景 在由中央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过程中 , 关于精英群体的形成乃至整个社会的分层结
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 Ξ
———阶层相对中讨论了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变化的关系问题 , 认为在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 , 市场机 制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资源分配的过程 , 但是 , 由国家主导的改良式变迁以及一系列制 度性因素 , 决定了阶层间相对关系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重组 , 原有以阶层再生产为主要特 征的相对关系模式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仍然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 。作者认为 , 社会分层模式的构成 及变化 , 并非仅仅取决于经济机制或经济 —技术理性的功能需求 , 而是同时在社会和政治的过程 中被形塑 , 因而是特定制度环境和转型过程的结果 。“市场”不仅由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所构成 , 还包含了社会 、政治 、文化的逻辑和权力的实施 。经济 —技术理性和经济机制都存在于特定的制 度结构之中 。
② “阶层间相对关系模式”是指不同阶层成员在阶层结构中流动的相对机会分布 。“相对流动”主要是比 较两个社会集团的后代竞争不同社会位置时的相对优势 。它是在考虑到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变化的影 响下 , 通过不同阶层成员相对流动机会的分析 , 更深刻地揭示阶层间的关系实质 。可 参 见 D. L. Featherman , F. L. Jones and R. M. Hauser , Assumptions of Social Mobilit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 The Case of Occupational Statu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1975 , vol. 4 , pp . 329 —360 ; 今田高俊《社会阶层与政 治》 (经济日报出版社 , 1991 年) ; 彭玉生《定类或定序依变项回归分析》, 载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 应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1 年) 第 306 —331 页 。
no. 8 :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ocieties. Keele : University of Keele Press , 1964 , pp . 97 —122. R. Erik2 son and J . Goldthorpe , The Constant Flux : A Study of Class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 1992 , pp . 1 —27. ③ 维克托·尼 (倪志伟) (Victor Nee) : 《市场转型理论 : 社会主义社会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 转引自 《国外社会学》1996 年第 5 —6 期 , 第 25 —42 页 ;《国家社会主义改革中的社会不平等 : 在中国的再分配 与市场之间》, 转引自《国外社会学》1994 年第 3 期 , 第 18 —30 页 。 ④ See J . Goldthorpe ,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Industrial Society. In Paul Halmos (ed. ) ,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 no. 8 :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ocieties , pp . 97 —122. R. Erikson and J . Goldthorpe , The Constant Flux : A Study of Class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 1992 , pp . 1 —27. ⑤ 参见孙立平《从 “市场转型理论”到关于不平等的制度主义理论》, 载《中国书评》1995 年总第 7 期 , 第 57 —69 页 ; 总第 8 期 , 第 64 —79 页 。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 载涂肇庆 、林益民主编《改 革开放与中国社会 : 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 (香港 , 牛津大学出版社 , 1999 年) 第 72 —109 页 。 ⑥ See D. L. Featherman , F. L. Jones and R. M. Hauser , Assumptions of Social Mobilit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 The Case of Occupational Statu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 1975 , vol. 4 , pp . 329 —360.
考虑到上述理论前提 , 本文以中国的市场转型为背景 , 探讨随着市场机制的兴起和发展 , 城市社会中阶层间相对关系的基本模式及其变化是以重组或循环为主导特征 , 还是以再生产为 主导特征 。本文的着力之处在于 : 从阶层间相对关系模式这一更为 “实质”⑥ 的层次上 , 不仅分 析了中国城市社会中阶层间相对关系模式的再生产特征 , 而且特别指出了这种再生产模式在市 场转型过程中的连续性 , 并在新的制度变迁背景下 , 将有关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化规律 问题的讨论引向更为基本的理论问题 , 即 : 社会分层结构的模式和变化趋势 , 是简单地取决于 经济 —技术理性或市场机制的作用 , 还是更多地取决于特定的制度环境 。
11 国家的关键性地位 毫无疑问 , 中国的改革受到了来自于社会 、基层 、大众的种种压力 , 特别是当改革在原有 体制上打开缺口后 , 这种压力以及越来越多的 “自发行动”成为推动改革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之一 。但相比之下 , 国家是更为重要的直接推动者 。在中国 , 国家和各级政府从一开始 , 就通 过一系列政策直接启动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 并且一直以各种手段对市场转型施加着显著影响 , 甚至以 “厂商”身份直接参与到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去 ②。一系列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施的 、 以 “放权让利”为特征的体制变革政策 , 构成了中国制度转型的特色 , 也构成了市场化逐渐发 展的机制 。因此 , 国家在确定制度变化方面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 ③。 21 自上而下的改良式变迁 “自上而下的改良式变迁”是相对于 “自下而上的革命式变迁”的概念 。在 “改良式”的变 迁过程中 , 原有的制度结构 , 包括整个权力结构有可能随着社会改良的进展而逐渐变化 。而在 “自下而上的革命”中 , 旧的统治阶层在很大程度上被消灭 , 他们原有的位置为新的统治阶层所 取代 。这里想要强调的是 , 几乎所有向市场转型的过程都具有改良式变迁的特征 , “渐进式改 革”和 “激进式改革”都可以被看做是改良式变迁的不同方式 。改良式的制度转型过程导致社 会分层模式的变迁直接与社会上层的状况和制度结构所构成的环境联系在一起 。 31“混合经济”与 “转型” 在国家权力的推动和控制下 ,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是在不同领域 、不同区域 , 以不同方式不 同程度地向前推进的 , 因而具有典型的所谓 “混合经济”的特征 。“混合经济”提出的一个具有 挑战性的问题是 : 这种 “混合”的状态是一种过渡性的形态呢 , 还是一种 “社会转型”, 即本身 孕育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 ④。斯塔克 (David Stark) 指出 , “ ……变革 , 甚至是根本性的社会变 革 , 并不是从一种秩序过渡到另一种秩序 , 而是多种秩序以相互交织的方式重新排列 。在这种 意义上 , 制度创新就不是制度的相互替代 , 而是制度的重新组合”⑤。这一理念给予本研究以极 大启发 。 41 路径依赖
① A. Walder , Markets and Inequalit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 Toward Testable Theo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2 gy , 1996 , vol. 101 , pp . 1060 —1073. D. Stark , Recombinant Property in East European Capitalis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96 , no. 101 , pp . 993 —1027.
构是处于 “循环”(更替和重组) 还是 “再生产” (延续和继承) 状态 , 以及制度变迁与社会分层 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 引发了大量的研究和激烈争论 ①, 并越来越多地涉及社会结构和社会 变迁的基本问题 。
现代化 —功能主义的理论传统和逻辑强调 , 经济 —技术理性的发展 , 会从根本上要求改变 阶层之间的关系 , 因而使得社会分层结构越来越具有开放性 ②。以倪志伟 (Victor Nee) 为代表的 “市场转型”理论 , 实质上遵循着这种现代化 —功能主义的逻辑 , 强调当经济机制由再分配向市 场转变时 , 以再分配机制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衰落 , 从而导致社会分层结构 的重组或更替 (循环) ③。
·106 ·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制度转型与分层结构的变迁
变化 , 并非是某种经济机制的被动产物 , 而是特定制度环境和变迁过程的产物 。因此 , 制度转 型过程中阶层相对关系模式的变化 , 一方面受到经济 —技术理性和经济机制变化的影响 , 另一 方面还将受到体制转轨的过程 、市场建立的政治过程 、路径依赖的特征 、既存的社会利益结构 等因素的影响 , 因而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果 ①。在构建有关研究假设时 , 至少要考虑到下述中 国特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转型过程的特征 :
Ξ 本文的基本思想程度不同地受益于周雪光 、戴建中 、孙立平 、刘世定 、王汉生 、陆学艺 、李汉林 、刘 精明 、郝大海等人给予的评论 , 郝大海在统计分析上给予了极大帮助 , 在此一并致谢 。
① 此次调查于 1998 年在北京 、无锡 、珠海 3 个城市进行 。共收集到具有当地城市户口的样本4 364个 , 其 中有效样本为3 975个 。有关这次调查的详细说明 , 可参见王奋宇 、李路路等《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 : 从业模式 、职业生涯 、新移民》 (北京出版社 , 2001 年) 。
关键词 制度转型 社会分层结构 再生产
作者李路路 , 1954 年生 , 社会学博士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一 、问题 、理论与研究假设
本文基于 1998 年在 3 个城市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 ① , 从代际流动的角度 , 通过分析中国 城市社会在制度转型过程中阶层间相对关系模式 ② (相对流动机会结构) 的变化 , 试图对制度转
另一些研究者则遵循一种制度主义的理论逻辑 , 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不应被看做是经 济 —技术理性的被动反映 , 政治 、社会 、文化 、既存利益结构以及传统等各种因素 , 都会对其 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从阶层间相对关系模式的角度看 , 工业化和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 变以封闭和继承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分层结构 ④。同样 , 在 “市场转型”过程中 , 虽然市场机制逐 渐取代再分配机制 , 但由于市场转型特定的制度环境 、转型的过程和方式 、转型的主导力量等 诸多政治 、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 原有的权力结构和阶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被延续下来 ⑤。
(二) 基本假设 经济机制的变革无疑会给予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以极大影响 。但是 , 社会分层的模式及其
① 可参见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6 年第 101 卷有关市场转型问题的专题讨论 。 ② See J . Goldthorpe ,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Industrial Society. In Paul Halmos (ed. ) ,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