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合集下载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

一、功能和节约蛋白质作用
碳水化合物最主要的功能 是供能,是供能营养素 中最主要、最快捷、最 经济的一种。充足的碳 水化合物摄入,可以节 省体内蛋白质或其他代 谢物的消耗。
二、构成机体组织

碳水化合物也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并 参与细胞的多种活动。如:肌糖原、肝糖 原 在所有神经组织和细胞中都有。如:胶 原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DNA、 RNA
1、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的危害
1
导致B族维生素缺乏
2
脂肪代谢不完全
3
易导致贫血
4
缺乏膳食纤维
2、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的危害
促进冠心病的发生 儿童营养摄食不足 糖过量 血脂异常
存在胃癌的危险性
引起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生
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
•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第五节
膳食纤维 ——“第七类营养素”
膳食纤维:不能被人类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所消化的多糖的总称,
在体内基本上以原形通过消化道到达结肠,可部分被细菌分解为
低级脂肪酸、水、二氧化碳、氢气、甲烷。
•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胶;树胶;海藻胶等
食物来源:粗粮杂粮,蔬菜水果,豆类及菌藻类食物
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
四 三 二
一Group
• Add your text in here

四、抗生酮作用
脂肪在体内被彻底分解,需要葡萄糖的协同作用。 丙酮酸+乙酰辅酶A=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糖代谢)(脂肪代谢) 当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导致体内酮体集聚,严重时为酮 尿,甚至酮中毒。 (口中烂苹果气味)

五、有益肠道功能

乳糖可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生长,提高人体消 化系统,同时可加强钙的吸收。 非淀粉多糖,可刺激肠道蠕动,同时促进结肠 菌群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并使肠道有益菌增 加。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2)有多元醇的性质 CHO
(CHOH )4Leabharlann + 5 CH3COOH
浓H2SO4 加热
CH2OH
CHO
+
5 H2 O
(CHOOCCH 3) 4
CH2OOCCH3 五乙酸葡萄糖酯
糖果
保温瓶胆
酿酒
镜子 医药
4.葡萄糖的用途
生活中——糖果 工业上——制镜、热水瓶胆、酿酒 医药上——迅速补充营养
小结: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药物疗法:要坚持服药、定期随访,不断 调整,注意低血糖发生。
血糖控制:检测血糖比尿糖准确、可靠。
果糖在体内的代谢不受胰 岛素的控制,在肝脏内果 糖首先磷酸化生成1—磷 酸果糖,然后分解成丙糖, 丙糖进一步合成为葡萄糖 和甘油三酯或进入酵解途 径。
果糖的代谢不受胰岛 素影响,故糖尿病人 可适量食用果糖。
糖类化合物。是 一类多羟基醛, 多羟基酮;或者 一些能水解成多 羟基醛或多羟基 酮的化合物。
H
O
C
(CHOH)n CH2OH
多羟基醛
CH2OH CO
(CHOH)n CH2OH
多羟基酮
一、碳水化物分类
按照聚合度的不同,营养学上一般将其分为四类
单糖
最简单的糖,不能再被水解
双糖 寡糖 多糖
2个单糖组成的 3-10个单糖组成的 1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
糖尿病综合治疗
• 饮食治疗 • 运动治疗 • 药物治疗 • 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 • 病情监测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以维 持标准体重为准。WHO倡导人群饮 食控制目标为"二高"(高复合碳水化 合物、高粗纤维)、"四低"(低糖、 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一平"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食品营养学

碳水化合物食品营养学
• 肝糖原充足可增强肝脏对某些有害物质如细菌 毒素的解毒作用,糖原不足时机体对酒精、砷等 有害物质的解毒的作用减弱,葡萄糖醛酸直接参 与肝脏解毒.
第11页/共97页
四、有益肠道功能
• 非淀粉多糖类,如纤维素、果胶、抗性淀粉和功能性低聚糖等, 不能在小肠消化吸收,但可刺激肠道蠕动,诱导结肠正常菌群 生长,有助于肠道健康.
构而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第21页/共97页
(1)蔗糖
• 来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内, 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构成。
• 作用:食品工业中重要的含能甜味物质;对人 类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 与糖尿病、龋齿、动脉硬化等有关
• 动物实验表明,大量食用低分子糖有害,应该 以高分子糖类为主满足人体对糖类的需要。
•在小肠中不被胃肠道中的酶所消化,但入结肠后可被 结肠菌群发酵并产气,有胀气因子之称。
第35页/共97页
• 低聚果糖在某些谷物(小麦、燕麦)、蔬菜 (芦笋、洋葱)和水果中(香蕉)中存在,但 含量很低。
• 此外,还有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木糖等。 • 由于不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吸收、利用,故
又称为抗性低聚糖。
溶液在pH2.0的条件下,经100°C加热60min,可全部 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而异构蔗糖尚未酸解。 •有还原性。 •甜味品质极似蔗糖,味感纯正,甜度约为蔗糖42%。
第24页/共97页
(3)麦芽糖
来源:淀粉水解,由2分子的葡萄糖构成。 一般植物含量很少,发芽的种子(麦芽)
由 于酶的作用分解淀粉生成。
作用:作为燃料及制备一些重要化合物; (如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中的核糖、
黏多 糖、糖蛋白、脂类和非必需氨基酸等)
• 脑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

食品营养学 练习题 第三章营养与能量平衡

食品营养学 练习题 第三章营养与能量平衡

第三章营养与能量平衡一、填空1、人体热能需要的测定方法有计算法和测定法。

2、人体的热能消耗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热效应体力活动。

3、食物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4、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称之为三大产能营养素。

5、能量密度是指每克食物所含的能量。

二、选择1、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是。

A.体力活动消耗B.基础代谢C.非体力活动消耗D.食物热效应耗能2、一般来说,机体所需要能量的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的。

A.30%B.50%C.60%D.70%3、据用“弹式热量计”测定,1g蛋白质在体外燃烧平均产生热量为。

A.17.15 kJB.39.54 kJC.23.64 kJD.18.61 kJ4、以下产能营养素净能量系数最高的是。

A. 蛋白质B. 脂肪C. 糖类D. 乙醇5、测定基础代谢率最有用的指标是。

A. 体重B. 身高C. 年龄D. 性别三、名词解释1、食物能值2、生理能值3、能量系数/食物的热价4、基础代谢5、基础代谢率6、食物热效应TEF/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7、能量密度8、低热能食品9、高能食品四、简答(一)简述能量的作用。

(二)简述人体的能量需要及其主要组成。

(三)简述对食物的代谢反应的作用机理。

五、论述(一)试论述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

(二)试论述大豆的营养特点,它有哪些抗营养因子。

(三)试论述能量消耗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营养与能量平衡(答案)一、填空1、计算法测定法2、基础代谢食物热效应体力活动3、太阳能4、碳水化合物蛋白质5、能量密度二、选择BBCBA三、名词解释1、食物能值:是食物彻底燃烧时所测定的能值,亦称“物理燃烧值”,或称“总能值”。

用弹式测热器进行测定。

2、生理能值:即机体可利用的能值。

3、能量系数/食物的热价: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值。

4、基础代谢:是指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所需的能量需要,指在机体处于空腹12-14h,睡醒静卧下,室温保持在26-30℃,无任何体力活动和紧张思维活动,全身肌肉松弛,消化系统安静状态下测定的能量消耗。

食品营养学 第三章 我国居民的膳食指南.

食品营养学 第三章 我国居民的膳食指南.

我国居民的膳食指南《膳食指南》是根据平衡膳食理论制订的饮食指导原则,是合理选择与搭配食物的陈述性建议,目的在于优化饮食结构,减少与膳食失衡有关的疾病发生。

1968年,瑞典提出名为《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人民膳食的医学观点》的膳食指导原则,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建议各国仿效。

至今,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公布了各自的《膳食指南》。

我国政府于1989年首次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1997年4月再次发布了修改后的新的膳食指南。

2007年国家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体现了国家对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极大关注。

1989年中国营养学会通过了由中国营养学会1988年10月修订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作为我国居民食谱设计和膳食评价的推荐标准,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各类人群的平衡膳食。

中国营养学会于1989年制定我国第一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8条:①食物要多样;②饥饱要适当;③油脂要适量;④粗细要搭配;⑤食盐要限量;⑥甜食要少吃;⑦饮酒要节制;⑧三餐要合理。

这个膳食指南公布后,对指导人们合理饮食、维护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膳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与膳食营养有关的疾病等问题,因此1997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通过了第2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吃乳类、豆类或其制品;④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如饮酒应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这一《指南》是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为根据,遵循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原则,针对我国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缺陷而制定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之后10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状况明显改善,儿童青少年平均身高、体重增加、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另一方面部分人群膳食结构不合理及身体活动减少,引起某些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病率增加,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第五节 膳食纤维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第五节 膳食纤维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六.膳食纤维的摄取与食物来源
• 1.膳食纤维的摄取 美国FDA推荐的总膳食纤维摄入量为成人每日20~35g。每
天摄入一定量的植物性食物如400~500g的蔬菜和水果,一定 量的粗粮:如杂豆、玉米和小米等,可满足机体对膳食纤维 的需要。
此外,美国供给量专家委员会推荐膳食纤维中以不溶性纤 维70%~75%,可溶性纤维25%~30%为宜,并且应由天然纤维 提供膳食纤维,而不是纯纤维素。另据报告,澳大利亚人每 日平均摄入膳食纤维25g,可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
• 6.木质素
木质素是使植物木质化的物质。不是多糖而是多聚苯丙 烷聚合物,或称苯丙烷聚合物。其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同时 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进食时往往一并摄入体内,被认为是 膳食纤维的组成部分。通常果蔬植物所含木质素甚少,人和 动物均不能消化木质素。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三、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
• 1.促进结肠功能,预防结肠癌 大多数纤维素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和吸水膨胀的特性。一方
含量 0.51~1.19 0.82~1.04 0.27~1.11 1.17~2.92 0.10~0.50 1.00~2.00
0.78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表3-6 膳食纤维的种类、食物来源和主要功能
种类
不溶性纤维 木质素 纤维素 半纤维素 可溶性纤维 果胶、树胶、黏胶、 少数半纤维素
主要食物来源
所有植物 所有植物(如小麦制品) 小麦、黑麦、大米、蔬菜 柑橘类、燕麦制品和豆类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是由碳、氢、氧组成的一类多 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是生物界三大基础物质之一, 其基本结构式为Cm(H2O)n。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界, 多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产生。碳水化合物占植物干 重的50%~80%,占动物体干重的2%左右。在植物组织中碳水 化合物主要以能源物质(如淀粉)和支持结构(如纤维素和 果胶等)的形式存在,在动物组织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肝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人体需要得营养素和能量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人体需要得营养素和能量

面包 1305 312 草鱼 469 112
米粥 192 46 带鱼 531 127
豆腐 410 98 河虾 351 84
食物能量来源合适比例: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55-65% 蛋白质:提供能量 10-20% 脂肪:提供能量 30%以下
水果* <150 <36 牛奶 226 54
新鲜蔬 菜*
<100 <24
2400 2700 3200
2100 2300 2700
4~6个月
+0.84
+200
7~9个月
+0.84
+200
乳母 注:AI,非乳母喂养+应2增.09加20%。
+500
中国成人活动水平分级
活 动 水 职业工作时间分配 平
工作内容举例
PAL



75%时间坐或站立
办公室工作、修理电器钟表、 1.55 1 . 5
基础代谢能量消耗有体表面积和体重估 算两种方法。
1.1体表面积估算法: 首先测定身高H (cm)、体重W(kg),根据
回归方程法计算体表面积M2 (m2) M2 =0.00659H+0.0126W-0.1603
再根据年龄BMR计算, 基础代谢能=年龄BMR* M2 *24hr
1.2体重(B.W)估算法: 成年男子基础代谢能=1.0kcal/kg.hr
5.02
4.81
1200
1150
3~
5.64
5.43
1350
1300
4~
6.06
5.83
1450
1400
5~
6.70
6.27

营养学——碳水化合物

营养学——碳水化合物

• 膳食纤维 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抗性低聚糖、 果胶、抗性淀粉等,以及其它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不溶性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 可溶性纤维( soluble dietary fiber,SDF)
• 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 GI) 概念:摄入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血糖应答曲线下 面积与同一个体摄入50g标准糖(葡萄糖)血糖应答曲 线下面积之比。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1、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表1-11 主要的膳食碳水化合物分类和组成(FAO/WHO1998) 分类 亚组 单糖 组成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
糖醇
蔗糖、乳糖、麦芽糖、海藻糖
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
异麦芽低聚寡糖
麦芽糊精
水苏糖、棉子糖、低聚果糖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变性淀粉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亲水 胶质
某食物在食后 2h血糖曲线下面积 GI 100 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 2h血糖曲线下面积
GI高的食物或膳食, 进入胃肠后消化快、 吸收完全,葡萄糖 迅速进入血液;反 之则在胃肠内停留 时间长,释放缓, 葡萄糖进入血液后 峰值低,下降速度 慢。
• 按GI的食物分类 高GI食物:GI > 75(高生糖指数) 中GI食物:GI 55~75 (中生糖指数) 低GI食物:GI <55 (低生糖指数) • 食物血糖指数的应用 (1)指导糖尿病患者合理膳食有效控制血糖。 (2)帮助慢病患者控制体重。 (3)开展营养教育。
表1-12
食物名称 馒头 熟甘薯 熟土豆 面条 大米 烙饼 苕粉 南瓜 GI 88.1 76.7 66.4 81.6 83.2 79.6 34.5 75.0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第四节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第四节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表3-2 几种常见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食物
蔗糖 玉米淀粉 葡萄干 小麦面粉 (70%) 空心粉(干) 全麦面包
大米 烤马铃薯
香蕉
碳水化合 物总 量
99.5 87.6 77.4
76.1
75.2 47.7 24.2 21.1 22.2
粗纤维 0 0.1 0.9 0.3 0.3 1.6 0.1 0.6 0.5
(1)谷物摄入减少造成B族维生素的缺乏。根据食物成 分0.34mg,100g特级大米中的含量仅为0.08mg。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2)主食谷物不足造成动物脂肪代谢不完全。当人体碳 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或身体不能利用糖时(如糖尿病人), 所需能量大部分要由脂肪供给。脂肪氧化不完全,会产生一 定数量的酮体,酮体过分聚积使血液中酸度偏高,引起酮性 昏迷。另外,由于酮体积聚,造成膳食蛋白质的浪费和组织 中蛋白质的分解加速,钠离子的丢失和脱水,导致代谢紊乱。
动者所需要的15%~20%的热能是由蔗糖提供的。按体重计算,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成年人每日每1kg体重约6~10g,1岁 以下婴儿约12g。
(1)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若不 能被及时消耗掉,多余的糖在体内转化为甘油三脂和胆固醇, 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2)对血脂的影响 进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使糖代谢 增加,细胞内ATP增加,脂肪合成速度加快,多余的脂肪蓄积 在体内,造成血脂异常情况的发生。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是由碳、氢、氧组成的一类多 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是生物界三大基础物质之一, 其基本结构式为Cm(H2O)n。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界, 多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产生。碳水化合物占植物干 重的50%~80%,占动物体干重的2%左右。在植物组织中碳水 化合物主要以能源物质(如淀粉)和支持结构(如纤维素和 果胶等)的形式存在,在动物组织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肝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七、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和辅助材料
碳水化合物是食品工业中糖果、糕点的重要原辅材料, 同时也是其他多种食品的辅助材料。例如,在食品加工时 要控制一定的糖酸比;焙烤食品主要由富含碳水化合物的 谷类原料制成;而硬糖则几乎全是由蔗糖制成的。此外, 碳水化合物一般有甜味,不仅是食物,而且可以做佐料, 调节食物风味,增加食欲。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最丰富的有机物,人体总能量的 60%~70%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它在人体内消化后,主 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利用。中国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 主要有大米、面粉、玉米、小米等谷物以及豆类、根茎类富 含淀粉的食品。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一、按照分子结构和性质分类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三、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解毒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组织主要靠葡萄糖氧化供给能量, 若血中葡萄糖水平下降(低血糖),神经组织供能不足, 易出现昏迷、四肢麻木、烦躁易怒等症状。
机体里肝糖元对某些细菌毒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充足 的肝糖元能加强肝脏功能。如果体内肝糖元不足时,对四 氯化碳、酒精、砷等有害物质的解毒作用明显下降。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四、抗生酮作用
脂肪在体内被彻底分解,需要葡萄糖的协同作用。当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时,脂肪动员加速,肝脏中酮 体生成量增加,再加上糖代谢减少,丙酮酸缺乏,可与乙 酰辅酶A缩合成柠檬酸的草酰乙酸减少,更减少了酮体的去 路使酮体聚集于血液成为酮血症。血中酮体过多,由尿排 出,又形成酮尿。酮体为酸性物质,若超过血液的缓冲能 力时,引起酸中毒。
糖醇是糖的衍生物,由单糖或多糖加氢而成,也有天 然存在的。在食品工业中常用其代替蔗糖作为甜味剂使用。

食品营养学 3.碳水化合物

食品营养学 3.碳水化合物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3章 碳水化合物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主要内容
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食品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 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的摄取与食物来源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 一、供能及节约蛋白质 ➢ 二、构成体质 ➢ 三、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解毒 ➢ 四、有益肠道功能 ➢ 五、食品加工中重要原、辅材料 ➢ 六、抗生酮作用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4.乳糖醇
➢ 来源:由乳糖催化加氢制得。 ➢ 特点: 甜度为蔗糖的30~40%; 在肠道内几乎不被消化、吸收、能值很低; 不致龋齿。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低聚糖(寡糖)
聚合度为4~10的低聚糖。麦芽低聚糖、甘露低 聚糖、低聚木糖。 ➢ 功能性食品
【低热、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纤维素 低聚糖(寡糖)和短肽(寡肽)】 ➢ 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低聚糖 低聚果糖、乳果聚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 木糖、低聚氨基葡萄糖
低聚乳果糖的特性
➢ 低聚乳果糖是非还原性低聚糖; ➢ 其甜味味质类似蔗糖,通常为蔗糖的30~50%。 ➢ 低聚乳果糖几乎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可供糖尿
乳酸;在乳糖酶作用下水解;乳糖不耐症。 ➢ 功能: 是婴儿主要食用的碳水化合物。 构成乳糖的D—半乳糖除作为乳糖的构成成分外,
还参与构成许多重要的糖脂(如脑苷脂、神经节 苷酯)和精蛋白,细胞膜中也有含半乳糖的多糖, 故在营养上仍有一定意义。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5.异构乳糖
➢ 组成:1分子半乳糖和1分子果糖组成 ➢ 来源:乳糖异构; ➢ 特点: 无天然存在,由乳糖异构而来; 不能被消化吸收,通便作用; 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抑制腐败菌的生长; 促进肠道中双歧杆菌自行合成多种B族维生素。 甜度约为蔗糖的一半(约50)。

食品营养学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食品营养学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糖原 动物淀粉,在肝脏和肌肉中贮存 纤维素, 纤维素,半纤维素 果胶 存在于植物中,膳食纤维
植物中,水溶也在适当条件下可制成凝胶
4.糖的衍生物——糖醇 4.糖的衍生物——糖醇 糖的衍生物——
山梨糖,木糖醇, 山梨糖,木糖醇,麦芽糖醇 代替蔗糖作为甜味剂
无糖食品:一般是指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 )、葡萄糖 无糖食品:一般是指不含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乳果糖等 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 功能性食品:不被机体消化吸收; 功能性食品:不被机体消化吸收;有益于肠道益生菌的增殖
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及食物来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源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主要与民族饮食习惯,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主要与民族饮食习惯,生活 水平,劳动性质和环境因素有关。 水平,劳动性质和环境因素有关。根据目前我国碳水化 合物实际摄入量: 合物实际摄入量:
四、焦糖化反应和羰氨反应
焦糖化反应:是糖类在不含氨基化合物时加热到其熔点以上的结果, 焦糖化反应:是糖类在不含氨基化合物时加热到其熔点以上的结果, 经一系列变化,生成焦糖等褐色物质,并失去营养价值。控制适当, 经一系列变化,生成焦糖等褐色物质,并失去营养价值。控制适当,可 使食品具有诱人的色泽与风味。 使食品具有诱人的色泽与风味。 羰氨反应,美拉德反应:在食品中有氨基化合物存在时, 羰氨反应,美拉德反应:在食品中有氨基化合物存在时,还原糖类伴随热加 或长期储存与之发生的反应。经过一系列变化生成褐色聚合物, 工,或长期储存与之发生的反应。经过一系列变化生成褐色聚合物,在消化 道中不能水解,无营养价值,但是如果控制适当, 道中不能水解,无营养价值,但是如果控制适当,在食品加工中可使某些产 品如焙烤食品得到良好的色、 品如焙烤食品得到良好的色、香、味。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能量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能量

临床上粗略估计 男性
BMR=1.0 kcal /kg.h
女性 BMR=0.95 kcal /kg.h
3.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 1)年龄: 青少年 2)性别(lean body mass): 3)营养及机能状况: 4)气候: 低气温 男性 疾病和感染
营养不良
二、体力活动 在人体的整个能量消耗中,肌肉活动或体力活动这一部分往往占较大的 比例。而在体力活动中,体力劳动是影响个体能量需要的重要因素。劳 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其所需能量越多。我国对男性的劳动强度 分为五级。
葡萄糖产能量 =
673.2 =3.74 (kcal/g) 180
把每消耗1L O2或产生1L CO2所释放的能量称为O2或CO2的能当量。 O2能当量= 673.2 =5.01(kcal/L) 6×22.4 673.2 6×22.4
CO2能当量=
=5.01(kcal/L)
脂肪氧化的呼吸商为0.7,以软脂酸甘油脂(分子量为806)为例 2C51H98O6 + 145O2 → 102CO2 +98H2O +15249.5kcal RQ= 102mol CO2 102×22.4 = 0.7 145mol O2 = 145×22.4
阅读材料
间接测热法的经典方法是多氏装置法(Douglas),通过装
有呼吸活瓣的口鼻罩,把受试者一定时间内呼出的气体集 于多氏袋内,可知被利用O2(V O2)与CO2的生成(V CO2 )。
间接法的基本原理:三大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时, 必须消耗O2 和生成CO2。 呼吸商(RQ) = V CO2 V O2
以往能量以卡(calorie,cal)为单位,是指1克水从 15℃升高到16 ℃所吸收的能量。营养学上惯用千卡 (kcal)。1948年国际上确定1卡能量相当于4.184焦 耳(Joule),焦耳与卡之间换算关系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利用”的物质;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均来源于它的两大特性:
小肠消化和结肠发酵。
“可利用和不可利用”表示为“血糖生成或和非血糖生成”可能更 为科学。血糖生成的碳水化合物又指“可消化利用碳水化合物”。
可利用的糖类:淀粉、葡萄糖、果糖、蔗糖、糖原等;
不可利用的糖类:纤维素、果胶、甘露聚糖、部分低聚糖等。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

糖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并参加细胞的多种活动。糖和脂肪 形成的糖脂是细胞膜和神经组织的重要成分。

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是抗体、酶、激素、核酸的组成
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参与其他营养素的代谢

糖类与机体的某些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和脂肪的正常代谢关系密 切。摄入充足的糖类,可以节省体内蛋白质或其他代谢物的消耗,
膳食往往达不到有效的摄入量。与其他难消化糖一样,低聚糖过 量摄入也会产生胃肠胀气和腹泻。各种低聚糖的最小有效剂量和
最大无作用量见下表(p53):
项目 最小有效 剂量/(g/d) 乳果糖 低聚 果糖 大豆 低聚糖 低聚 半乳糖 低聚 木糖 低聚异 麦芽糖 乳酮糖 水苏糖 壳聚糖
2
2~3
3
5~10
2
2
0.7
三、功能性低聚糖
增强机体免疫力

促双歧杆菌生长,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能够起抗癌作用,抗癌作用归 功于双歧杆菌的细胞、细胞壁成分和细胞外分泌物,使机体的免疫 力提高。免疫调节功能试验证明摄取低聚糖能明显提高抗体的细胞 数和活性。
三、功能性低聚糖
(三)功能性低聚糖的摄入量

功能性低聚糖虽比较广泛地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但一般人日常
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如志贺氏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等。

防便秘: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润度并保持 一定的渗透压,从而防止便秘发生。
三、功能性低聚糖
预防龋齿

防龋齿:牙齿龋洞的发生始于有害菌产生的粘附分子葡聚糖,这种粘附 分子帮助细菌驻足于牙齿上, 并形成噬菌斑。噬菌斑中的突变链球菌和 其他细菌将糖转化成酸,腐蚀牙齿表面,导致龋洞的形成。功能性低聚 糖不能被口腔微生物特别是突变链球菌利用,因而能防止龋齿的发生。
度相当于蔗糖的30%~60%,可以做为食品的调味料。
三、功能性低聚糖
(二)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作用

改善肠道功能、预防疾病 预防龋齿 生成并改善营养素的吸收 热值低,不引起血糖升高 增强机体免疫力
三、功能性低聚糖
整肠功能

抑制有害细菌:摄取低聚糖可使双歧杆菌增殖,双歧杆菌发酵低聚 糖产生短链脂肪酸和一些抗菌素物质,抑制外源致病菌和肠内固有
的酶系统,因而它们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内优先为双歧 杆菌所利用,是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
三、功能性低聚糖
功能性低聚糖包括:

������
水苏糖、棉子糖、异麦芽酮糖、乳酮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
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异麦芽酮糖、低聚龙胆糖、大豆
低聚糖、低聚壳聚糖等。

������
这些低聚糖均带有不同程度的甜味 (除低聚龙胆糖外),一般甜
保护心血管

膳食纤维少者,能量摄取多。胰岛素分泌增加,动脉容易硬化。胆 汁酸在粪便中排出少,因而血浆胆固醇升高。这些都是缺血性心脏 病的因素。膳食纤维摄入量与血浆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
二、膳食纤维
(三)膳食纤维的供给量
膳食纤维摄入越多越好?

美国、英国及亚洲学者所提出的建议值为20~35g/d。
二、膳食纤维
(四)膳食纤维来源

植物的成熟度越 ,其纤维含量越 。 谷类加工越精细,所含的纤维越 。
各种蔬菜
玉米麸皮
豆类
薯类
三、功能性低聚糖
(一)定义与种类

低聚糖(寡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
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分功能性低聚糖和普通低聚糖两大类。

功能性低聚糖 人体胃肠道内没有水解它们(除异麦芽酮糖外)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五)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

反映食物类型和碳水化合物消化水平的参数。 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内,人体食用含50g有价值的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后,2h体内血糖曲线下面积的百分比。
试验餐后2h血浆葡萄糖曲线下的面积
血糖生成指数 =
等量葡萄糖餐后2h血浆葡萄糖曲线下的面积

能吸附由细菌分解胆酸等生成的致癌、促癌物质。 肠道中的膳食纤维被微生物降解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如丁酸,有防止 大肠粘膜细胞癌变的作用。
二、膳食纤维
降低血浆中胆固醇
2. 胰腺 2. 胰腺
胆固醇贮存
1. 肝脏 血浆中胆固醇 变成胆汁 5. 血液 1. 肝脏
胆固醇贮存
血浆中胆固醇 变成胆汁 5. 血液
×100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类型、结构、食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以及食物的物理 状况和加工制作过程都影响GI.
二、膳食纤维
(一)定义
膳食纤维 指不能被胃肠道中消化酶所消化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
的多糖和木质素。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聚苯丙烷)、
果胶、藻胶、抗性淀粉等。
3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一)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的发展概况
早在1929年,在为糖尿病人制备膳食时研究者发现并不是食物中所 有的碳水化物都可被机体“利用和代谢”。基于此,碳水化物最早 分为“可利用和不可利用”两种; 自1990年开始, “可利用”已不再仅指通过小肠吸收的方式提供机体
代谢需要的物质,通过“结肠发酵”后再吸收,实际上也提供了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二)消化和吸收
糖类吸收形式:以单糖形式,主要葡萄糖(80%)、半乳糖、果糖、 甘露糖、核糖等; 糖类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 糖类吸收途径:通过血液; 糖类吸收速度:葡萄糖、半乳糖(主动)>果糖>甘露糖;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三、功能性低聚糖
生成并改善营养素的吸收

促双歧杆菌生长,在肠道内合成少量的维生素B1、B2、B6、B12、 烟酸和叶酸。双歧杆菌能发酵乳品中的乳糖使其转化为乳酸,解决
了人们乳糖耐受性问题,同时增加了水溶性可吸收钙的含量,使乳
品更宜消化吸收。
三、功能性低聚糖
热值低,不引起血糖升高

功能性低聚糖很难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所提供的能量值很低或根 本没有,能满足喜爱甜品的糖尿病、肥胖病人、低血糖病及控制体 重者的需要。
10
日常摄取 量/(g/d)
最大无作用 量/(g/d)
10
10
15
10
3
10
36
18
13.2
18

90
三、功能性低聚糖
(四)功能性低聚糖的膳食来源

在某些蔬菜、水果中含有天然的低聚糖,如洋葱、大蒜、葡萄、洋姜、 芦笋、香蕉等含低聚果糖,大豆及一些豆类含水苏糖,甜菜中含棉籽 糖,多食这类食物对各类人群都是有益的。
使餐后血糖升高较平稳,同时也影响其他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膳食纤维本身可以吸水膨胀,增加饱腹感, 是很好的减肥食品。
二、膳食纤维
辅助治疗糖尿病

膳食纤维使糖的吸收减慢,
胰岛素分泌比较平稳,所
以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患者 有一定帮助。水溶性膳食
纤维提高糖尿病动物对胰
岛素的敏感性的作用比不 溶性纤维显著。
二、膳食纤维

建议限制纯热能食物如糖的摄入量,提倡摄入以谷类为主的多糖食 物,以保障人体能量充足和营养素的需要,改善胃肠道环境和预防龋
齿的需要。

一碗米饭的热量约270Kcal左右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来源:淀粉类多糖,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
品中,蔬菜、水果中含有一定的单糖、双糖;

பைடு நூலகம்坚果类
粮谷类 根茎类 豆类

总膳食纤维(TDF ):包括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不可溶膳食 纤维(IDF)。

膳食纤维不能被小肠吸收,但能在大肠内发酵。
二、膳食纤维
(二)生理功能
二、膳食纤维
通便防癌(防治便秘,预防大肠癌)

对肠壁有刺激作用,能促进肠蠕动,还具有很强的吸水性以增大粪 便体积,因此利于排便,及时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

也可用微生物酶转化或水解法制造,作为功能性基料添加到食品中去, 如饮料、糖果、糕点、乳制品、冰淇淋及调味料。

功能性低聚糖开发的食品已达500种,可从这些食品中额外补充低聚糖。
Thank you!

肝糖原充足可增强肝脏对某些有害物质如细菌毒素的解毒作用, 糖原不足时机体对酒精、砷等有害物质的解毒作用减弱,葡萄糖 醛酸直接参与肝脏解毒。
一、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四)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我国建议碳水化合物的适宜摄入量为,除2 岁以下的婴幼儿外碳水 化合物应提供 55%~65%的膳食总能量,可消化利用的碳水化合物量 至少275g(占热55%)。
(三)生理功能 提供和贮存能量

膳食中可利用碳水化合物是人类最经济、最主要和最有效的 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消化后,主要经葡萄糖的形式吸收。
人体所有组织细胞都含有直接利用葡萄糖产热的酶类,葡萄糖最
终的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每克葡萄糖可产热16.8kJ (4kcal)。

血糖有2/3被大脑消耗。 肌糖原和肝糖原贮存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