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民文学》对新文学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界说, 指出新文学是“平民的文学”,就是要用普通的文 体实写大众生活的真情实状
34
三、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 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主 张
• 外来文学的影响
• 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
1922年文学研究会出版丛书
• 1921年1月,由郑振铎、沈雁 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 等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正 式成立
14
新文学实践条件的产生 和成熟的过程就是新文 学的“发生”。这个 “发生”的条件包括新 文学和文化实践的主体、 方式和资源等一整套社 会性的机制。
15
事实上,这里的“发生” 概念——在某种意义上, 它试图描述一种新文学结 构性的发生,即在前新文 学时期去发现某一种可能 导向新文学的社会性体制 和结构的初步诞生。
28
对文学革命的不同 解释及其交锋 • 与林纾的论战 • 与“学衡派”的论战
林 纾
29
文学革命运动的意义 1.中国现代新文化实践的开端 2.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3.打破了近代以来体用之争的思想樊篱,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和极大热情 吸收和引介外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民族“文学”的 生产方式
5
1.价值观的转变:民族文 化人格的重构 2.主流社会思潮的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播 3.文学传统的转变:对多 元文学创作的认同 4文学话语权的转变:个人 话语-启蒙话语-大众话语
易卜生《玩
二、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 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 张力 •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25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
一、文学革命
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 主编的《青年杂志》(自第 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在上海创刊
《新青年》的“青年形象” 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 迅速集结
27
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 • 首先展开在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祖师爷孔子的重新评判,展开在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以 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重新估定 其次在新文化的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为从西方输入文明的“欧化”战略和相应的西 方思潮的引介实践
30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 提出了文学变革的必要性。 他认为,文学的发展必须适 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他以 中外文学史史实论证了“一 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 学发展观。
胡 适
31
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 • •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白话”是社会文化 实践所要寻找和建构 的目标和对象:一种 普及教育、开启民智 的工具;一个富国强 民的良方。
20
1900年,王照出版了 《官话合声字母》一书, 参照日本的假名,创制 了一种以北京音为标准 的、采用双拼制的“合 声字母”
21
四、近代诗文界的“革命”
诗界革命:作为晚 清文学革命运动的组 成部分,在当时产生 了较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绪
论
一、文学启蒙的 意义
1.启蒙在传统中的历史依据 2.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 3.“现代化”内涵的扩大
3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 欲新风俗,必新小说; 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 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
4
循着民族、国家的 现代化和人的现代 化两个方面,继续 扩充和深化“现代 化”内涵的,是鲁 迅和周作人
11
抗战改变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和走向
•改变了“五四”以来强调个人的文学主张 •文学观念由西方化向本土化转变
•使后期现代文学形成了多元的、复调性的思
想特色与艺术追求
12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一、“发生”的 概念
• • • 以不同的“形象”进入历 史叙述 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 现代文学“发生”的诸多 “条件”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思想革命》主张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强调思 想的革命比语言文字的革新更为重要
青年梁启超
22
文界革命:最早出现在 在梁启超写于1899年的 《夏威夷游记》中,在 后来一系列报业的实践 中成就的“新文体”
23
小说界革命:公开亮 相是在诗界革命已达于 创作高潮的1902年, “俗语文体”的建设便 成为一种必然
24
研究论著
• • • 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 小说 · 叙事》,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 年; 陈平原:《触摸历史和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31年第七期
《良友· 战事画刊》 9
现代文学内部的 变迁:现代化 (西方化)到本 土化(民族化) 的转变
10
四、中国现代文学 前、后期的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史记录的是从 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期间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 这中间又以抗战的爆发作为前 后期的分界点
16
二、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张元济,曾中进士,清末 投身出版业,经营商务印 书馆,是当时文人转型的 代表
17
近代报业的兴起:报业在知识和思想传播 意义上成为知识分子所承担的“启蒙业”
18
学会的涌现:近代的 知识实践形式
近代中国兴学会之风, 正是从戊戌变法运动开 始的
1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白话”的兴起
•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周作人
7
文学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与农村题材 •现代文学形式的变革: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 历史要求与文学语言的民族个性的矛盾
8
三、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民族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国家 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摆脱灾 难、振兴自强的唯一途径。 在近百年的历史空间里,人 们不约而同和频繁地使用着 “国家”这个核心性概念。
• 文学研究会将《小说月报》作 为自己的代用会刊.自1921年1 月第12卷1号起,至1931年12 月第22卷12号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