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四步走
文本解读的步骤范文
![文本解读的步骤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1baf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0.png)
文本解读的步骤范文
第一步:整体把握
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首先要把握整个文本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阅读
时可以通过浏览全文,了解文本的主题和基本思路。
可以留意文本的标题、段落结构,以及各个段落的主旨句。
通过整体把握,可以对文本的大致意
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逐段解读
在对整体有一个初步了解之后,可以开始逐段进行深入解读。
逐段解
读的目的是找出每个段落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并分析其意义和背后的逻辑
关系。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的主旨句来找出其主要论点,再通过分析段落中
的细节和例证来找出其论据。
在逐段解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
要观察段落之间的
过渡词语和句子,了解各个段落的逻辑关系。
这有助于理清整个文本的结
构和思路。
第三步:分析语言运用
第四步:解读隐含信息
在解读隐含信息时,要注意遵循证据和逻辑的原则。
不要凭空臆断,
要以文本中的明确信息为基础,进行推理和推断。
第五步:归纳总结
总结时要注意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不要过于主观臆断,要依据文
本中的明确信息和逻辑推理进行总结。
语文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
![语文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f4a1e3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9.png)
语文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如何进行语文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整体把握在进行语文文本解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整个文本做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一步主要包括读懂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主旨等。
通过整体把握,我们可以对文本的整体框架有所了解,为后续的具体细节解读提供一个基础。
第二步:分析细节在对整体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文本中的各个细节。
这些细节包括语言表达、修辞手法、描写方法、人物刻画、情节安排等等。
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和思考这些细节的作用和用意,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来传递信息、塑造形象、展开故事等等。
通过具体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并体会到作者的独特风格和意图。
第三步:联系背景文本的创作是与作者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
因此,在进行语文文本解读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文本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这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等,以及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
通过将文本与背景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创作的背景意义和时代特点,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解读。
第四步:把握主题每篇语文文本都有一个主题或主旨,这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和理念。
在进行语文文本解读的最后一步,我们需要把握文本的主题。
这包括确立文本的核心思想,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和观点。
通过把握主题,我们可以得出对文本的总结和归纳,并对文本的意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逐步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析一篇语文文本。
这些步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应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的能力。
同时,这些步骤也可以拓展到其他文学形式的解读中,如诗歌、戏剧等等。
通过系统地进行文本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文学的魅力,开阔我们的阅读视野。
文本解读的万能模板
![文本解读的万能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11c93e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b.png)
文本解读的万能模板一、文本解读概念:教师披文入文本,与作者、与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人、事、景、物对话,站在实施《小语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语言、思想、成文法则的复杂过程。
二、解读文本的什么?解读文本,就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
文本的文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质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思想,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文本之文为语言文字,文本之质为思想内容,那连接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的是什么呢?是文本之道!解读文本,还要解读文本之道!文本之道是什么,说得简单一点,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
例如:诗歌、童话、散文……是不一样的体裁,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应是相同的。
老师解读文本要解读出不同体裁的文本特色,以及文章的行文运法。
解读文本,要力争逐级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
史绍典老师在《交流沟通对话》中,对什么是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指出,正确的解读(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要求;准确的解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段不离篇)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级;有创意的解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体验、迁移启迪)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是有主体性的有个性的解读,体现出来的是阅读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有创意的解读是最高层级的解读,在这一层级,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行为,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修改文本的文、道、质,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并创造出新的“自我”。
每位语文教师,应认真领会其要义,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
三、怎样解读:(一)、整体把握教材,深入解读文本。
1、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
所谓整体把握,首先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要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
解构、建构、重构、再构——基于文本利用视角的对话课教学“四部曲”
![解构、建构、重构、再构——基于文本利用视角的对话课教学“四部曲”](https://img.taocdn.com/s3/m/d11f720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4.png)
解构、建构、重构、再构——基于文本利用视角的对话课教学“四部曲”□唐雅雅【摘要】在Let’s talk对话教学中,教师需深入解读教材和分析文本,紧扣文本语篇内容,关注核心语言,通过文本解构、建构、重构、再构,让学生明晰教材内涵,提高语言技能,丰富语言输出,提升对话意识与能力。
该策略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助推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文本“四部曲”;对话意识PEP教材中的对话板块,语言真实、流畅,贴近话题情境。
该板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它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融合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其中,高年级的对话语量增加、话轮增多、篇幅增长,发散性语言和联想性语句出现,对话语境更丰富,话题更真实。
教师通过不断尝试和修正,对对话教学进行了文本解读和教学重构,整理出对话课教学的四部曲:文本解构—文本建构—文本重构—文本再构。
该模式紧扣对话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从文本和插图中寻找内在逻辑关系,通过设计挖空、排序、辨析等方式产生信息差,引发学生感知、观察、分析、预测、判断、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发展其语言运用能力,助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本文以新版PEP五年级下册Unit3My School Calendar B Let’s try&Let’s talk板块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文本“四部曲”进行对话教学,以提高对话教学的实效性。
一、文本解构——围绕话题,解读文本,明晰教材内涵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教师只有深入分析和研读教材,才能依托教材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教师须多元解读文本,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读出他们的逻辑关系、内在思想,突出文本的内涵,并在各板块的教学中加以体现,从而引领学生理解、体验和感受文本,赋予文本以生命,赋予课堂以活力,使教学变得立体和综合,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c6687e0172ded630b1cb6a9.png)
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指教师通过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
解读又包含三个层次,依次为读读懂、读透、超越。
读懂:即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价值。
读透:即发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探索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超越:即发现教学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从….方面阐述各组对教材的理解“知识体系编排”“编者意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专业知识疑难解答”“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一、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抓住文章的题目“作文章”。
文章的题目往往与文本的内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标题常常是已经告诉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看法及倾向性。
抓住了文章的题目,从题目入手,可以通过题目大致推测一下文本的内容,这样就能较快的进入文本的内容的解读,为深层次地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要善于抓住“关键词”。
这里的“文眼”指的是文章中闪光点即文章中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
而文中的这些关键的字、词、句和细节是文章中心或主旨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抓住了文眼,就可以顺藤摸瓜,更好地去解读文本,对文本的解读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第三、注意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识,比如文化常识、背景知识等等去解读文本,但要注意不能用文本外的材料去证明文本中的观点,一定要立足于文本自身。
解读文本的时候应注意,有些文章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如果不知道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可能有难度。
比如巴金的《灯》,文中的灯具有象征的意义,但是文中写了几件与灯相关的事情,表面上这些事情之间的联系不大,也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然而如果知道本文是在抗日最艰苦的年代的时候写的相关的背景知识,就能理解其实这几件事情是逐层深入的,是有联系的,灯光象征着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文本解读范例本节是以“。
”为主题,激发学生。
,同时唤起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
文本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读懂游记类型文章,在语言上体会间接引语的用法。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5ef258d01f69e31423294e0.png)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一、整体把握,前后贯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水平。
”这是避免“散读”和“窄读”文本,避免“断章取义”“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好办法。
1. 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
所谓整体把握,首先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要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联系起来看,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
这个普通的农家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幸福和快乐的。
老人们恬淡和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实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从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所产生的愉悦之感。
所以阅读作品时,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意义,而要增强整体阅读,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透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作品的妙处。
2. 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
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
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
“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
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既有“情”又有“采” ,就能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教学就会充满智慧。
看到《开国大典》的课题,你会想到本文写的是一次典礼,是盛大的典礼,是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
这是由课题产生的初步的解读。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e9b16e045fbfc77da369b126.png)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教师在走上讲台进行阅读教学之前,首先要对文本有着解读过程,并且还应有个性化的解读结论。
李海林指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文本解读的能力。
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没有体验文本解读这一过程,他如何能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如何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呢?语文教学的改革也要求教师的阅读教学不是居高临下地指出结论,更多的是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在教学中是师生共同参与。
在教学之前教师如果没有个性化的认真解读,是无法参与进来的。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有文本解读,也必须要会文本解读。
笔者综合个人经验和他人建议,提炼出了文本解读的几种方法。
一、爱之初体验有人说:“初读如初恋。
”一篇文章,往往读第一遍的感觉最珍贵也最值得珍视。
初读往往会体验到最深刻的审美愉悦。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这第一次的对话往往感觉最好,印象最深。
文本是作家的体验,而对文本进行解读是体验的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敞开心扉,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之中,和作家进行灵魂的沟通和心灵的对话。
文学作品的飘忽和朦胧,给了读者异乎常态的第一美感,而这相见的第一眼,如歌词所言:“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这种爱的初体验,相遇之初便火花四溅,植入内心,直指灵魂。
牛希济的《生查子》里有一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笔者在初读的时候,心里生起一种浓浓的酸楚,恋人离别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这短短十个字却将这平常的事情融入了深刻的内涵:爱人去远方,姑娘心里有不舍、有嘱咐,还有忐忑不安;一别万里,请你记住我今天穿着的绿裙,以后看见芳草就像是看见我,怜惜芳草就像是在怜惜我。
言外之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请你千万不要忘了我,看见遍地的芳草,你就要想到我!初读的体验让笔者潸然泪下,这份酸楚的审美愉悦震荡了内心,笔者在讲到这两句诗时十分动情,学生们听得十分安静,偶尔发出“哇”的小声赞叹,以至于在下课之前交待学生要记得写作业的时候,学生们齐齐回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二、涵泳咀嚼好的文章,经得起一读再读,而多次的阅读往往会有更为深刻的领会。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1e3bd38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3.png)
文本解读的四个步骤
1、第一步:三读。
分别以读者、老师、学生的身份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重难点。
2、第二步:三问。
老师在反复阅读文本后要能准确回答三个问题︰即︰文本写了什么,文本是怎么写的,文本为什么这样写。
通过“三问”真正吃透文本。
3、第三步:三抓。
要使文本解读更富有实效﹐还必须进行“三抓”,即∶抓题眼、抓关键词、抓中心句,能让学生领词会句,感悟熏陶﹐品尝“语文味”。
4、第四步:三定。
在教学预案的设计时,还要做到三定,即∶定教学目标、定训练点、定生发点。
从而实现真正切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扩展资料
文本解读注意事项
一、要抓语言,这是核心;
语言是核心。
语言是通达作者文本意义的桥梁,是解读的核心。
语言和文本意义紧密相连,离开语言是无法走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文本的。
二、要抓理解;
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理解。
解读文本是通过语言形成整体感悟,达到和作者视界交会的状况。
理解是解读文本的根本方法。
三、要关注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既要讲整体感悟,又要咀嚼细部。
抓住细节深度挖掘,那就是教师的个性。
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教出来的都是一种模式,那就很难感动学生。
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三个步骤
![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三个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b433b15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c.png)
进行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三个步骤作者:何婧来源:《启迪与智慧·上旬刊》2020年第04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文本解读是一种心理活动。
准确地说,文本解读是一种接受心理。
这种心理过程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文本的解读。
一、感悟文本感悟文本是指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是指学生看待事物的第一感受,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捕捉学生对于文章的初感印象。
学生的感知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
值得教师和同学们重视。
例如《竹节人》这一节的教学,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五个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记忆文中生字词语、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生动幽默的语言特点、理解重点语句的言外之意。
为了体现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初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
”初次感知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围绕竹节人,通过写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竹节人这一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深切留念。
对于文章的概括,不同的同学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或者是作者情感的把握会存在一些偏差,这就是阅读能力差异性的表现。
教师要合理对待这种差异性。
紧接着,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该层次主要交代了玩具的来历和我们迷上竹节人这一现况。
第二部分是第三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竹节人的具体做法,进而表达我们对竹节人的痴迷。
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到第十九自然段,描写的是斗竹节人的乐趣,我们深深地为它着迷。
第四部分是第二十自然段到第二十九自然段,老师没收了竹节人,但自己却也偷偷地在玩。
阅读任务的布置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使得同学们的感悟更加深刻。
感知在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基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感知就是在确定文章的方向。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427893b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e.png)
语言解码:小说文本解读的有效路径
语言解码是指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的过程。
对于小说文本的解读,可以通过以下有效路径进行:
第一步,了解作者与作品背景。
在进行小说解读之前,需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倾向,对于深入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主题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步,分析小说的结构。
小说通常由不同的章节和段落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可以了解到每个章节和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故事的发展和进展。
第三步,解读小说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了解到人物的性格、动机和变化,从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第四步,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和创作意图。
第五步,探究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对小说文本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可以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有助于理解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以及通过小说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有效路径,可以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ace43033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66.png)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基本框架是指在阅读英语文本时,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去分析、理解和解读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下面是一个关于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基本框架的简要介绍。
第一步:预读和快速浏览(Skimming)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先快速浏览文章的标题、段落标题、首句和末句,了解文章的整体 framework 和主题。
通过快速浏览来进行预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主旨及整个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第二步:细读和分析(Scanning)在第一步快速浏览之后,可以详细阅读文章的具体内容。
这一步需要仔细阅读每个段落,理解每个句子和词语的意义。
同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包括作者的观点、论据和论证方式等。
第三步:理解关键信息在细读和分析的过程中,特别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包括重要的事实、数据、观点和论证。
可以将关键信息标记出来,以便后续的分析和总结。
第四步:思考和提问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还要主动思考和提问。
思考文章的主题、目的、观点的可信度,提问问题可以帮助深入理解和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五步:总结和归纳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对所读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总结文章的主题、关键信息和观点,并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也可以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六步:扩展和拓展在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解读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拓展自己的思考和研究。
可以参考相关的背景知识、探索相关的话题和观点,并与其他文本进行比较和对比。
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阅读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解和解读文本的表面意义,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可以通过多读多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教案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教案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0be19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b.png)
教案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师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导和教学资源。
文本分析和解读是教案编写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有效地组织和呈现教学过程。
本文将就教案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文本分析与解读文本分析与解读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解析,探究其内涵和特点,同时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
文本分析与解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语言文字分析、词汇理解、句子结构分析、语境推测等。
二、文本分析与解读的重要性1. 了解教材内容: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与解读,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的要点、重点和难点,有助于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
2. 发现学生问题:通过分析文本,教师能够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难题。
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文本分析与解读,教师能够对教材进行系统思考和分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文本分析与解读的具体步骤1. 整体把握文本:首先,教师应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和结构,了解文本的主题、段落结构和语篇特点。
2. 词汇理解:分析文本中的重要词汇,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用法。
3. 句子结构分析:分析文本中的重要句子,了解句子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语法结构。
4. 语境推测:通过文本中的线索和语境信息,推测出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
5. 主题思考:对文本的主题进行思考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四、文本分析与解读的教学方法1. 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如阅读讨论、语言填空、创作写作等。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趣味性的解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3.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和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
小学语文低年级群文阅读“四步走”
![小学语文低年级群文阅读“四步走”](https://img.taocdn.com/s3/m/93ff5fb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70.png)
小学语文低年级群文阅读“四步走”小学语文低年级群文阅读“四步走”是指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教学。
这四步包括:导入,品味,补充,总结。
下面将对这四个步骤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步:导入导入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
可以采用问答、故事、图片等形式进行导入。
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阅读做好铺垫。
导入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到达新文本的阅读前的准备状态。
第二步:品味品味是指对文本进行深入品读和理解。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解读和指导,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可以重点关注词语、句子的理解,情感的描绘,故事情节的反思等。
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进行。
第三步:补充补充是指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补充。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扩展课外阅读,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等。
通过补充知识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四步:总结总结是对整个阅读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总结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提高记忆和理解效果。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进行,可以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
基于文本解读的小学英语“READ”绘本
![基于文本解读的小学英语“READ”绘本](https://img.taocdn.com/s3/m/31388c0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8.png)
根据目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现状,笔者构建出绘本教学新模式———“READ ”教学模式,可分为四个步骤:Reading ———解图预测,泛读文本;Exploring ———解疑探究,精读文本;Appreciating ———解声赏析,品读文本;Decoding ———解码升华,悟读文本。
四个步骤的首字母刚好组合成单词“read ”,这与绘本阅读教学中“阅读”这个词高度契合。
一、Reading———解图猜测,泛读文本(一)解读封面,了解大意绘本封面是绘本故事的精华,它可能是故事的一个片段、一处悬念或是主人公的形象,解读封面,可以把握故事的主要脉络。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谈论封面、书名或作者,了解故事背景,也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采用问答形式;对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自主表达。
【绘本课例】My Dad教师出示绘本封面,先引导学生观察,寻找绘本中的关键要素,提问“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picture?”学生从封面文字和图片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了解了绘本的题目“My dad ”,作者“Anthony Browne ”等,并从封面中的人物表现读出绘本的内涵主题。
(二)猜测情节,激发兴趣猜测有利于学生对已有语言知识背景进行横向回顾与拓展,激发活跃思维。
观察了解完绘本封面信息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猜测或预测故事内容。
此过程中,教师不要预设标准,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想象,对猜测过程中出现的语法、词汇等错误可以暂时忽略。
【绘本课例】My Dad绘本的封面画着一个穿着睡衣、理着短发的父亲,初看很严厉,但是作者却给他配上两手尾指拉开嘴角的动作,颇具童真。
这样反差的人物设计让学生产生疑惑,如“他是谁?他是什么性格?他喜欢什么?为什么穿睡衣?”等。
教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m?”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What does he like?/What ’s his name?/What does he do?/Does he love his child?...”提问结束后,学生文|胡迪们又进行了预测,阅读绘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文本解读的四个层次
![文本解读的四个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d9366ae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73.png)
文本解读的四个层次文本解读的四个层次(庄照岗)很多人认为对文本的解读是有深浅之分的,甚至有人提出“深度语文”的概念,不可否认,文本解读是有深浅的,但这个深浅指的并不是整个文本,而是文本的主题或思想,而对于整个文本,解读是有层次的,语文教师只有在各个层次上解读出符合语文性质和学情的内容,才能真正有效地呈现文本,完成课堂教学。
此外,语文教学的好坏优劣也不只是通过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否来体现,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是给人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启迪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解读某一文本时,就不能仅仅将眼光投向某一层面,无限挖掘与生发,而是应关注到整个文本,关注到所有的学生,根据教学实际在多个层面上呈现文本,展开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文本的解读也必然是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理解到审美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徜徉,贴近文本、体悟文本,实现从语义层到形象层,再到审美层,最后到思想层的跨越,真正从多个层面,一步步春风化雨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一、语义层语义层即言语的表层意思,也是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所应达到的最基本层面:理解。
但我们知道言语具有内隐性和潜在性的特征,所以在解读文本时,就不能满足于语义层的理解,而应指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去品味语义背后的深层内涵。
在实际的讲授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老师在解读文本时,特别是在解读古诗文之类的文本时,往往会停留在语义层,因为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年月的久远以及古今语义的差异,使得当代学生研究起古诗文来就比较吃力,而有些教师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讲解古诗文时仅仅停留在言语的表层意思上。
比如在解读XXX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就仅仅翻译了一遍:在XXX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看到远处的南山;比如在解读《渔父》里面的“游于XXX,行吟泽畔,颜色枯槁,形容枯槁”时,也是间接翻译为:他在沅江边上游荡,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枯槁,模样枯瘦。
过客文本解读 -回复
![过客文本解读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bfdc735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6.png)
过客文本解读-回复1. 什么是过客文本解读?过客文本解读是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它专注于解读文本中隐藏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过客文本指的是那些通常被忽视或被边缘化的文本,包括小说、诗歌、剧本、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文本不仅仅是故事本身,还包含了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以及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反映。
2. 为什么要进行过客文本解读?过客文本解读的目的是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复杂性和多重解释。
这些文本往往无法被简单的表面文本所捕捉到,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通过过客文本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赏析其艺术成就,并且从中获得对社会和人类的洞察。
3. 如何进行过客文本解读?过客文本解读需要遵循一系列步骤:第一步,熟读文本。
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注意文字选择和叙事手法。
第二步,查阅背景资料。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历史背景,这有助于理解文本创作的背景和意图。
第三步,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
观察文本的整体结构,包括章节划分和叙述方式。
同时,注意作者使用的语言技巧,如比喻、隐喻、符号等。
第四步,解读主题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揭示作者所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和观点。
第五步,考虑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文本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思潮。
第六步,对比不同解读观点。
阅读其他学者对文本的解读,扩大视野,启发自己的思考。
第七步,总结和评价。
整理分析结果,总结文本的核心含义和价值,并进行评价和批判。
4. 过客文本解读的意义是什么?过客文本解读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
通过解析文本中的隐含信息和象征意义,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并深入思考文本所涉及的思想和人类经验。
同时,过客文本解读还有助于拓宽观察世界的角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的能力。
总之,过客文本解读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通过深入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赏析文本的艺术成就,并从中获得对社会和人类的洞察。
浅谈“文本解读策略”
![浅谈“文本解读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959f3eeb8f67c1cfad6b8bc.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文学鉴赏的四个步骤
![文学鉴赏的四个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20e9db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3.png)
文学鉴赏的四个步骤一、引言文学鉴赏是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涉及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分析和评价。
它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
文学鉴赏的核心是对作品的主题、形式、风格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审视和理解,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和美学价值。
二、文学鉴赏的四个步骤文学鉴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感知、理解、想象和评判。
这些步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学鉴赏过程。
1. 感知感知是文学鉴赏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读者通过阅读文本,首先接触到的就是作品的语言和形式。
在这个阶段,读者应该注意作品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形象,以及作品的形式是否独特、新颖、有创意。
同时,读者还应该关注作品的节奏和音韵,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和动态美。
感知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对作品的初步感受,为后续的理解和评判打下基础。
2. 理解理解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在这个阶段,读者需要关注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和环境等方面,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例如,读者可以分析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意义是什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他们的性格和命运是如何塑造的;作品的情节结构是否紧凑、合理,情节的发展是否符合逻辑;作品的环境描绘是否真实、生动,是否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等。
通过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读者可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和美学价值。
3. 想象想象是在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文学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它所提供的只是一个文本框架,而具体的内容需要读者通过想象来填充和完善。
在这个阶段,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再创造。
例如,读者可以通过想象来还原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体验作品所描绘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百态。
通过想象,读者可以进一步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和美学价值,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地呈现在自己的心中。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9f9788570c22590103029d2e.png)
3、 方案设计,课堂实施,力求简约而 不简单。
把握了教材,了解了学生,教学设计水到渠 成。教师应该设计出即符合新课标,又符合学生 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并在所定目标的引导 下展开教学。落实在课堂上。应本着“简单教语 文”的思想,以简练的教学方式,简化的教学过 程,呈现简单的教学内容,构建简单的语文课堂。
(一)何谓“细读”
“细读”的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 认真地阅读。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 章批评家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小学、中学和大 学的文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细读。因为关于课文 的一切独到的见解、高深的理论或教学的看似神 奇的预设,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基于文本的细读 与深入的理解。如果说,一般的人,非中文专业 的人阅读文本,可以是随便翻翻,可以是大致浏 览,人们很难也不会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那 么对语文教师就不能这样,而是语文教师需要细 读。
现在的教材,基本上是以主题板块编排,因此,我 们在教材解读时,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整体的蓝图。解读 教材,或者说阅读文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来回——也 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鲸》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 鲸的,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 读,并与大家 交流。为了防止学生交流太零散,教师还要做到跟着学 生走,不被学生牵着走,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引导学 生围绕“形体庞大”“是哺乳动物”“生活习性”等几 个方面进行交流、归纳、整合。以便对鲸有个比较系统 全面的认识。同时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习得 说明方法的教学,要合理地渗透于认识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怎样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教学设计展示 出来呢?这里牵涉一个问题,抓什么,放什么。 是面面俱到,还是以一化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四步走”淮安市楚州区三堡乡祁庄小学223212 周正兵摘要: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语文课,我们必须深入解读文本。
第一步:三读。
分别以读者、老师、学生的身份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重难点。
第二步:三问。
老师在反复阅读文本后要能准确回答三个问题:即:文本写了什么,文本是怎么写的,文本为什么这样写。
通过“三问”真正吃透文本。
第三步:三抓。
要使文本解读更富有实效,还必须进行“三抓”,即:抓题眼、抓关键词、抓中心句,能让学生领词会句,感悟熏陶,品尝“语文味”。
第四步:三定。
在教学预案的设计时,我们还要做到三定,即:定教学目标、定训练点、定生发点。
从而实现真正切实高效的语文课堂。
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语文课,第一步要做什么呢?答案不言而喻,解读文本。
何谓解读文本,特指教师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最初准备阶段。
可以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和教学效益,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
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 所以解读好文本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种必备能力,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基本功。
那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解读文本可以进行如下“四步走”。
第一步:三读我们面对的文本是一个意境体系,它由言语、结构、技法等有机地构成,也由情感、思想、精神等立体地支撑起来。
它是我们师生共同学习的例文,所以我们读文本时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阅读文学作品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我们必须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的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去阅读文本。
1. 以读者身份读文本。
就如平时阅读文学作品一样,看看文本表达了一个什么内容,透露了哪些信息,作者、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你产生了哪些想法,哪儿打动了你,适当圈点,记录自己最初步、最纯真的感受。
在初读后,还可以去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表层和深层的意思,并联系文本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作文本的具体用意,思考他的情感世界。
要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来思考评判文本透露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是教师初读课文时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第一步。
2. 以老师身份读文本。
我们的教学不是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全都教给学生,而应该抓住其一个核心的部分。
因为课文是教本,被赋予了教学生学会读文章的重任,所以我们还该以教师的身份来解读文本。
这也就要求教师把文本当作教材来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范文来解读。
有了新的使命、新的支撑点,研读的重点也就有了侧重,你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师生对话互动的时机把握等角度来解读思考文本,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3. 以学生身份读文本。
很多情况下,由于知识水平、年龄差异等原因,面对同一文本,学生的解读与老师的解读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与老师的解读截然相反。
所以, 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文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会按照怎样的过程、采用怎样的方法来阅读文本,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不妨多当几回自己的“学生”,而且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对细节的把握,重难点的把握。
这样换位思考,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才能在设计时有的放矢。
否则,就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导致教学效益低下。
第二步:三问要想真正吃透一篇文本,那老师在反复阅读文本后还要能准确回答三个问题:即:文本写了什么,文本是怎么写的,文本为什么这样写。
一问:写什么。
文本写了什么,也即文本的主要内容。
任何一篇文本在语言的支撑下都有表达的内容,而我们老师通过第一步的“三读”,基本上都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我们老师不但要了解更要对文本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住大局。
二问:为什么写。
文本不是毫无生气的文字,而是浸透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全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在思想情感上更能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浸染。
因此,在感性的看、想、读的收获背后,必定有更本质、更客观的东西等待挖掘。
而这背后的东西就是作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我们必须清晰明了地知道这个原因,才能在授课时做到胸有成竹。
三问:怎么写。
同一个主题不同的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可能都有不错的表达效果,所以我们还必须清楚文本是怎么写的,如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结构安排的巧妙、表达方式的合理等,因为教材只是个例子,只有让学生明白了是怎么写的,例子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所以我们还必须再问问自己是否明白文本是“怎么写”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钻研文本,弄明白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当我们能准确回答了这“三问”,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就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这为走进课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重要的一步。
第三步:三抓要使文本解读更富有实效,我们在做完“三读”、“三问”这两步后,还必须进行“三抓”。
1、抓题眼。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
小学课本中的文本,大都通俗易懂、主题明朗,尤其是文章的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对课文内容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高度概括。
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即题眼。
引导学生从题眼入手,抓住题目,提出问题,学生就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如苏教版《可爱的草塘》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
我们就可以从题眼“可爱”入手,问学生草塘“可爱”在何处?学生就会发现文本中围绕“可爱”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即:景色优美——绿得可爱、物产丰富——多得可爱、热情好客——人更可爱。
这样抓题眼,既能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又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一举而多得。
2、抓关键词。
有的文本中有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抓住了关键词,就能“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并抓住这些关键词。
如:苏教版11册《詹天佑》一文中有“杰出”、“爱国”这两个词语,文本通过“人”之形线路的设计、隧道开凿两部分充分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华,而“勘测线路”这部分更侧重于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所以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牢牢抓住“杰出”、“爱国”这两个词,仔细地去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涵咏、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以说,在教学实践中,抓关键词能够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而且能够让学生领会词韵,熏陶情感,真正品尝到“语文味”。
3、抓中心句。
小学课本中的不少文章都有中心句,中心句既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抓住中心句不但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
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
如:苏教版11册中的《郑成功》这篇课文,篇末写道:“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这句话既是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句中心句,到文中去阅读思考:为何称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他在收复台湾、建设台湾时是如何说的、如何想的、如何做的?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句在品词析句中了解了内容,把握了中心,领悟了内涵,从而让郑成功这位名族英雄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学生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很快了解了课文的思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的整合。
第四步:三定在做完上述三步后,我们就可以为教学方案的设计做准备了,所以此时我们还要做第四步:1、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每堂课的指引方向,更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在“三读”、“三问”、“三抓”的基础上,我们基本可以正确把握文本,但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即:结合《课标》的年段要求;结合编者对本册教材、单元、课文、练习的编排用意;结合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总体而言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这样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定训练点。
在具体的教学实际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文中的训练点。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训练点找好了,也就有了学习语文的抓手,就能让学生课有所得。
如苏教版第9册《莫高窟》一文中,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向我们生动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将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欣赏到了莫高窟里的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感受到了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与伦比的勤劳和智慧。
而这种效果的取得与作者运用的排比手法密不可分,所以此时我们就要抓住“排比句式”这一训练点,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其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让学生基本掌握排比句式这一表达方式。
3、定生发点。
一堂课要想让它鲜活、生动起来,教师还必须在解读文本时去挖掘文本中潜在的生发点。
当然生发点的挖掘必须建立在老师熟悉文本,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合理,也才能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知道了课文是写志愿军战士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
而文中仅写了志愿军战士的话,此时,于老师进行了巧妙的生发:“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战士说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然后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于老师这个生发点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而且读写结合,真正把“写”挤进了阅读教学。
相信如果每位老师都能从以上四步入手,认真解读教材,不但能有力促进每位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会实现真正切实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