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据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位于长江中上游的三峡地区,则是长江文明与我国南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正是在这一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峡文化。什么是三峡文化
三峡文化正是在这么一种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的结合体。
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而又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这就是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三峡西起重庆,东止宜昌,北傍大巴山脉,南抵武陵山与大娄山,96%以上都是丘陵和山地。三峡地貌富有特色,以奉节为界,奉节东以高山急峡为特点,奉节西以低山谷岭为特征。作为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咽喉要道,三峡是串接长江下游吴越文化、中游荆楚文化、上游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物流通道,沟通了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的民族、文化与物流,是中国东西部人类文化与信息交通的走廊要道。峡江两岸云遮雾罩,烟云朦胧的奇丽山水,鬼斧神工的地理奇观,雄、壮、险、奇的天然美景,又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
三峡百里画廊,构成三峡山水文化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漫性特征。三峡盛产的盐、丹资源,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人们往往以之为中心,形成富有盐丹资源文化特点的三峡文化与社会生活特色。由于山高峡急、岭峻谷深,造成交通不便,当地民众生存条件艰辛,性格耿直剽悍。三峡文化正是在这么一种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的结合体。
从商周时期的巴族开始,三峡文化就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自两千多年前秦灭巴、蜀、楚,中原文化的融入,使三峡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并在历史发展中绵延不绝。明清以来,几次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使三峡地区的民众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区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因素,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几千年来,由于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峡文化中的基本文化内涵一直保持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主线与传统。
丰富的三峡文化现象
三峡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及现象,其后面都有峡江独特的地理生态及人文要素在起着作用
。
三峡是我国
古人类的发祥地,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亚洲古人类的发源地。距今204万年“巫山人”的发现,为亚洲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揭开了三峡地区乃至中国和亚洲人类的序幕。
此后,三峡人类文明未曾中断,并且不断向西、向南扩张。向西,从武落钟离山走出来的廪君巴族白虎部,是巴族最具有生命力的一支,首领名叫务相。他们沿着清江(即夷水)征服了盐水神女部落,随后出清江,溯长江而上,以枳邑(今重庆涪陵市)为都城向东向西扩张,攻占大片领土。并在今重庆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依山建都城,曰“江州”。极盛之时,巴国领土“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再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朝南,则有楚族一部走出三峡地区,顺着三峡通道向东扩展,到达江汉平原,其势力扩展到了两湖鄂东,直抵江淮平原,跨南方半壁。楚国极盛之时,南卷杨越,北达黄河,东并吴越。
为了争夺盐资源与土地,楚人不断西进,“巴楚数相攻伐”。在楚巴战争中,巴国逐渐衰弱。楚人占领巴国都江州后,迁楚人于江州以东,与巴人杂居相处。《华阳国志·巴志》称:“江州以东,濒江山险,其人半楚。”说明当时巴人、楚人杂居很多,而巴、楚文化则通过这种杂居不断融合。公元前316年,秦派大军灭巴蜀,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巴的都城为江州。巴国虽然灭亡,但巴这种源自三峡特定生态环境的文化形态却保存下来,成为其后三峡文化的主线。这根主线就是:崇尚勇武的尚武风气;以巫文化为主的原始宗教;独具特色的峡江习俗与艺术;忠勇刚烈、承担大义的牺牲精神;强烈的群体认同与族群意识等。这些因素构成
早期三峡文化的内涵。
在三峡地区的,雾峡霭、云霞缥缈、峡峭壁高的高山峡谷中,随着时间的积淀,三峡文化孕育出灿烂多彩的文化特色与文化现象。例如移民文化、航运文化、军事文化、巫文化、诗词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石刻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现象既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也包含着三峡文化共通的三大文化要素在内:即三峡所具有的大河流域人文走廊的文化要素,神妙奇幻、险峻莫测的山水文化要素和盐丹资源文化要素。正是这些文化要素的相互融合与同构,使其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着三峡文化独特的内涵和特质,形成并构建了三峡文化这种有着悠久历史传承又特征鲜明的文化形态。
以三峡地区巫文化为例,长江三峡是巫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区。三峡峡谷坡陡浪急,山高林深,人迹罕至。加上巫山云雨,神秘莫
测
,往往使当地居民易于产生和接受巫鬼信仰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巫字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三峡巫文化历经传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宗教文化。例如流行于此的巫教、巫术、祭祀、避邪,以及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巫风、巫俗、丧俗、禁忌、巫医、巫歌、巫舞、巫戏(傩)、巫画、巫书、巫诗等。三峡巫文化既与三峡巫山云雨、山高林密的地理状况有着直接关系,又和三
峡盛产的食盐和丹砂有着重要关联。上古三峡巫溪宝源山盐泉盛丰。而丹砂为药之上品,远古先民认为它可以使人长生不死,起死回生,视为仙药。《说文解字》释“巫”时,提到“古者巫咸初作巫”。《山海经·海外西经》曰:“巫咸国,群巫所以上下也。”今本《巫溪县志·附录》释曰:“以‘巫咸’名国,这‘咸’就与盐有关。《说文》云:‘盐,鹹(咸)也。’”说明巫与三峡之盐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大巫山有盐、丹砂,故这里氏族、部落云集,巫师众多,《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就是指大巫山的巫师与盐、丹即百药有着密切关系。
三峡航运文化也是一种以大河流域走廊文化、峡深流急的山水文化、盐丹资源文化为内涵的文化表现。大河流域的咽喉通道特色,使往来客商不断,形成交通东西部的黄金水道;而川江流域峡隘、滩多而流急,沿江两岸起伏着的绵延不断且气势雄伟的如屏群山,使三峡交通地理形势险峻;而盐业文化使其社会风俗深受其染。正是咽喉通道、巨大物流促使三峡交通的繁荣;而险峻流急的三峡河道又产生了三峡独有的纤道、纤夫,产生那种石破天惊般高亢激昂,震慑长江魂魄,千古绝唱的川江号子,也产生了音质各异、抑扬顿挫、长呼短应的汽笛声——三峡轮船语言;沿江两岸陡峭不平的市镇格局,又产生了三峡沿河城镇特有的脚夫、力夫、挑夫、抬工等下力“棒棒军”,产生了川江船夫发明的,为了驱寒、除湿而特有的鲜、香、麻、辣、烫的火锅饮食文化;四川大量的盐业运输,使川江航运兴隆,沿河两岸民风都沾染上盐文化的味道。特别是两次“川盐济楚”,即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