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物理

合集下载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一:杯弓蛇影
杯弓是指弓倒映再水中,是由光的反射所形成的。

在这个成语里,杯中的酒相当于平面镜,弓倒映再水中,即平面镜成像。

成语二:打草惊蛇
本来只是打草,却惊动了蛇。

这个成语说明了两个物现象:
1、用棒子打草,草和地面的振动发出了声音,说明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蛇为什么能听见声音?这是因为声音通过介质传到了蛇的耳朵里,蛇便听到了声音,这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

成语三:囊萤照读
车胤小时候没有灯读书,于是他抓来萤火虫,放进布代里,用萤火虫的光来看书,在看这个成语时,我们不仅会被车胤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会学到了一个物理知识:光沿直线传播。

成语四:掩耳盗铃
谁说那个盗铃的贼笨呀?我可要反对了,在我看来,那贼真时聪明极了。

他可能早就知道:用锤子把钟砸碎,一定会产生具响(声音时靠振动产生的,同样,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他知道:声音那么大,振动也一定十分强烈,这样,很有可能会伤到骨膜甚至内耳,于是,他又想,我可以堵住耳朵,防止噪声入耳,这样,不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噪音的危害吗?于是他照做了。

可惜,这么好的物理人才,干错了行。

成语五:井底之蛙、立竿见影
这俩成语可是亲兄弟,不信?你瞅瞅,这“光沿直线传播”不就是从他俩兄弟身上发现的吗?。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

成语中的科学知识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精华,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也反映了历史、民俗和社会生活。

在一些成语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载体,下面就来看看成语中蕴含的科学知识。

1. 一箭双雕成语“一箭双雕”常用来比喻一举两得,也可以形容一举多得。

这个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支撑,那就是物理学中的弹道学知识。

弹道学是研究炮弹、导弹、火箭等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而“一箭双雕”恰恰是通过一次弹道射击就能达到双重效果,可以说这个成语深刻反映了物理学中的弹道学原理。

2.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比喻不劳而获的行为。

然而这个成语中也蕴含了一些生物学知识。

兔子喜欢吃树皮,有时候兔子会在树边拱土,与树干发生接触。

当兔子频繁出现这种行为时,会伤害树木。

中国古代有一则故事是,有一位农夫发现一只兔子被绊倒死在自家树边,于是就守在那株树下,希望能再次捕获到兔子,最终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这个成语从侧面反映了植物生长与动物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3. 捷足先登成语“捷足先登”来源于《战国策》,“捷足”形容行动迅速、走得快,“先登”形容先登山顶。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地理学和生物学的知识。

在地理学中,登山是指攀登山峰,登高望远,寻找充足的水源,搜寻食物等。

而生物学方面,动物常常需要迅速行动捕食或逃脱危险。

“捷足先登”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4. 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源自《韩非子·五蠹》,比喻点化作品中的关键之处。

这个成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绘画艺术中的某些科学知识。

在绘画艺术中,画龙点睛是指在画龙的眼睛上下功夫,通过画出龙的眼睛来增强作品的神韵和形象的感染力。

这个成语通过画龙来抒发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形象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作品的精心雕琢与点睛之笔。

5. 火上加油“火上加油”是一个形象的成语,用来形容进一步加重了某种不好的事情。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也不乏出现了一些与物理现象相关的成语,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民间的物理智慧,也引领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些与物理相关的成语及其背后的物理知识。

一、物理力学类成语1.“力不从心”“力不从心”是在表示做事情时,明知对方需要自己帮忙,但自己的能力不足,力量不能支撑,从而无法实现,似乎很无奈,非常无力的感觉。

这里提到的力,其实就是物理力学中的概念,是一个代表物体作用力的量。

每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是由它的质量和位移量来决定的。

如果一个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大于它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它就无法承受这个力,所以“力不从心”。

2.“顺手牵羊”“顺手牵羊”这个成语含有强烈的贬义意味,意思是利用自己方便的条件去偷盗别人的物品。

在物理上,这个成语其实与光学中的光线原理相关。

因为光线会沿着光的传播方向传播,所以当我们用手遮挡住一部分光的时候,另一部分光就会沿着原来的方向传播。

而这种原理恰好就是“顺手牵羊”的反应,当我们能够利用自己顺手的能力捞取到别人的财物时,实际上就是顺着光线获得了财物。

二、光学类成语3. “光明正大”“光明正大”这个成语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是清明正派,毫无掩盖。

在物理上,光明来自阳光,人们也用它来形容事物的明晰程度。

在相对论中,光速则常被用来比喻信息的快速传递。

4.“高高在上”“高高在上”这个成语是说人处于较高的地位或者居住在高处。

在物理上,高低处也涉及到物理的重力概念。

重力用来描述物体直接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也说明了物体在同一重力场中的运动状态。

三、热力学类成语5. “热火朝天”“热火朝天”这个成语形容气氛热烈,场面火爆,通常用于形容热闹而狂热的气氛。

实际上,这是出自于热力学中“热”这一概念,它表现在一定温度下的热量或者分子运动的快速程度。

6. “热锅上的蚂蚁”“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心里缺乏安定,长时间处于压力中。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

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

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

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

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成语中的物理

成语中的物理

成语中的物理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很多成语都包含有物理知识,归纳如下:一、光学类1、光的直线传播类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手遮天②高瞻远瞩③井底之蛙、管见所及、管中窥豹、坐井观天、凿壁偷光④日上三竿、立竿见影2、光的反射类①山水相映、水中倒影②水中月,镜中花(镜花水月)③海底捞月一场空④刀光剑影、浮光掠影、珠光宝气⑤波光粼粼3、光的折射类①星光摇曳②海市蜃楼、空中楼阁③潭清疑水浅4、色彩反差类①白纸黑字、黑白分明、一清二白②红花绿叶③万绿丛中一点红二、热学类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②热火朝天、蒸蒸日上③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④趁热打铁、油煎火烧、赴汤蹈火⑤炉火纯青三、声音类1、振动产生声音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②掩耳盗铃③震耳欲聋、雷声隆隆④一个巴掌拍不响⑤鸣锣开道⑥鼓不敲不响,钟不撞不鸣,话不说不明,人不学不灵(人不教不会)⑦振振有词2、音调类厉声疾色、呼啸而来、尖声尖气3、音色类闻其声知其人4、声音响度类:①声音很响:如雷贯耳、高歌猛进、引吭高歌、震耳欲聋、雷霆万钧、惊天动地、龙吟虎啸②声音很小:低声细语、万籁俱寂、鸦雀无声、5、声音传播类:掷地有声、掩耳盗铃、雷声隆隆、登高一呼、交头接耳、充耳不闻6、乐音与成语: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腊味、弦处之音、闻千曲而后晓声(意同“读书万卷其义自现)、高歌猛进、有声有色、绘声绘色、高山流水、此时无声胜有声、欢欣鼓舞、可歌可泣、引吭高歌、长歌当哭、莺歌燕舞、轻歌曼舞、载歌载舞、歌舞升平7、噪声与成语:自吹自播、大吹大播、乱弹琴、胡打梆子乱敲钟四、运动和静止类:1、相对静止类:并驾齐驱、形影相随、如影随行、随波逐流、亦步亦趋、比翼双飞、水涨船高2、相对运动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刻舟求剑、时过境迁、山不转水转3、速度快;①迅雷不及掩耳②雷厉风行③急如星火④风驰电掣⑤急风暴雨、暴风骤雨⑥急如星火⑦脱缰之马⑧一泻千里、一落千丈⑨归心似箭五、力学类1、压力压强类:①磨刀不误砍柴功②一针见血、脱颖而出③坐如针毡④如履薄冰⑤入木三分2、浮力类:冰山一角3、重力重心类:①头重脚轻②轻重倒置③落叶归根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4、合力类:①众志成城、水到渠成②众人划桨③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④九牛二虎之力⑤同心协力、因势利导⑥积羽沉舟⑦寡不敌众⑧群策群力、群起攻之5、力很大:①疾风知草劲②排山倒海,翻江倒海③滴水穿石④雷霆万钧、惊天动地6、力很小类:强驽之末、螳臂挡车7、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②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③以卵击石④互相促进六、物质特性、特点类:①真金不怕火炼、烈火真金(金的熔点高)②斩钉截铁、钢筋铁骨、铜牙铁齿、铜墙铁壁③血浓于水④沉甸甸⑤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七、扩散类:①入木三分②近墨者黑、近朱者赤③泌人心脾④芳香四溢、香飘万里⑤墙内开花墙外香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八、效率类:1、提高效率类:①磨刀不误砍柴功②事半功倍、一举两得③一箭双雕、一石二鸟④抛砖引玉、四两拔千斤⑤惩一儆百2、效率很低类:①事倍功半②劳而无功(有苦劳无功劳)③人财两空④赔了夫人又折兵⑤偷鸡不成反蚀把米⑥肉包子打狗3、效率100%类(不可能之事);①无米之炊②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作文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作文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作文
“滴水穿石”这成语可不是闹着玩的,说的是那水啊,一滴一
滴地滴在石头上,时间一长,居然能把石头给穿透了。

这就跟咱们
物理课上学的能量转化似的,水滴落下的重力势能,变成动能,然
后撞击石头变成微小的力量,积少成多,就成了大事儿。

“水涨船高”嘛,就是说水一涨,船也跟着往上升。

这不就是
浮力嘛,水多了浮力大了,船就浮得更高了。

想想看,这浮力就像
个隐形的手,托着船儿在水面上游走。

“绳锯木断”听着就挺有劲儿,一条绳子怎么能把木头锯断呢?其实就是靠摩擦,绳子来回摩擦木头,木头就磨薄了,最后就断了。

你看,这摩擦的力量可真不小,积少成多,连木头都能锯断。

“立竿见影”这词儿,一说出来就让人想到阳光下的影子。


光一照,物体后面就有影子了,这影子还特别清楚。

这就是光的直
线传播嘛,阳光像箭一样直射过来,碰到东西就留下影子。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刻舟求剑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2、随波逐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

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

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

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3、扬汤止沸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

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釜底抽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

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6、掩耳盗铃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7、一叶障目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精里,因此,人是看不到远处的物体。

8、镜花水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9、立竿见影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竿子之类不透度明的物体时,便在竿子后面的光能到达的区域产生了影子。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在物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学科本位,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渗透。

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一、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1 刻舟求剑《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2 一泻千里《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

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

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3 沉李浮瓜《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

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

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 瓜,会下沉于水底。

4 一发千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趣探-缙云中学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趣探-缙云中学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趣探浙江缙云中学(321400)吕燕萍中国的成语数不胜数,并且内涵丰富,引人思考。

更可贵的是很多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的物理知识源远流长。

下面摘录几款,以飨读者。

一、船到桥头自会直也作船到桥门自会直。

该成语比喻事先不必多虑,到时候自有解决的办法。

那么,为什么船到桥头自会直?流体(气体和液体)有这样一个规律:液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流体流速越小,压强越大。

这个规律叫做柏努利原理。

可以证明,如果液体沿着一条有宽有窄的沟向前流动,那么在沟的狭窄部分它就会流得快些,而在宽的部分它就会流得慢些。

因此,由柏努利原理可知,宽处液体的压强就比狭窄处液体的压强大。

当河水在流经桥门时,就象流经到了狭窄处,其流速大,压强就小;而桥门两边水的流速相对就小,压强就大。

船航行到桥门时,自然会被压向低压区——桥门,船就从桥门中间过,因此用不着担心。

不过,作为一种处世哲学“船到桥头自会直,何用老大多费力”就不对了。

也正是由于液体有这个规律,在海上航行的船只不能并排航行,以防船只相撞。

当两艘轮船平行地航行着的时候,在它们的船舷中间就好象有了一条狭沟,因此,这里的水流明显比两船外侧水流速大。

两艘轮船的相对两侧从水里受到的压强比两艘船外侧部分受到的压强小,两船就在这大小不同的压强作用下而相互靠拢,出现碰撞事故。

1912年秋天,远洋航轮“奥林匹克”号——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轮船之一,就与一艘比它小得多的与它相距一百米左右几乎跟它平行疾驰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相撞。

这次撞击非常剧烈,“豪克”号把“奥林匹克”号的船舷撞了一个大洞。

二、海市蜃楼传说蜃(大哈蜊)能吐气形成楼台城市的景物,叫海市,也叫蜃楼。

当然蜃不能吐气形成楼台城市。

所以,此成语用于比喻虚幻飘缈的事物。

实际上蜃景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却是常常可见的。

夏天,沙漠中干渴的旅人常会在远处看到一片闪光的湖水,或者郁郁葱葱的树木。

不大一会,这些景色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1、刻舟求剑【解读】比喻人的视野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不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刻板、不灵活。

【物理知识】这个人选错了参照物。

因为船是相对于剑运动的,船与剑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选择与剑相对位置相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确定剑的位置。

2、千里之外【释义】此指江河水势汹涌,直冲而下。

后来指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物理知识】相对高度越高,水落到较低的地方转化为动能越多,动能越多,速度越大。

所以“河水汹涌而下”的解释,凸显了河水的高速。

3、瓜浮李沉【定义】指泡瓜、李子等。

夏天放在冷水里吃。

描述一下夏天的生活。

【物理知识】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一般瓜果内部是空心,重量比同体积的水轻。

当全部浸入水中时,F浮> G瓜,即瓜全部浮。

但桃、李等水果都有核仁,放入水中,F会浮起来。

4、随波逐流【释义】波浪起伏,随流水漂流。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从他人的行动。

【物理知识】波是由振动产生的,它传递能量和振动。

如果水不流动,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的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在流动,漂浮物不仅会振动,还会随着水水平流动。

即浮子上下振动,水平运动。

随波逐流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

5、扬汤止沸【定义】舀开水,防止沸腾。

比喻暂时紧急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物理知识】直到锅底的柴火被抽干,外界供给的热量停止,水的沸腾才会停止。

6、釜底抽薪【释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汤漾停止沸腾是反义词。

【物理知识】水沸腾吸热。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走,就会停止供水加热。

如果你不能从外面吸收热量,水就会停止沸腾。

7、抱雪向火【释义】比喻你所做的事与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你很费力,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物理知识】火的目的是保持人体的温暖,也就是吸收热量。

把雪抱到火上,雪不仅会从火源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吸收热量。

8、枕戈待旦【解说】凶器是枕头,等待天亮。

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即使睡觉也绝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杀敌。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以下是 6 条关于“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1. “刻舟求剑”,你说这人咋这么笨呢!他在船上刻个记号,就以为能找到掉下去的剑,难道船不会移动吗?这就好比你在行驶的火车上标记了一个点,等火车开出去老远,你还指望那个点就是原来的位置呀!就像小周那次,东西明明在他移动后换了地方,他还死脑筋地在原来那找,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刻舟求剑嘛!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呀!
2. “水滴石穿”,哇塞,小小的水滴居然能把坚硬的石头滴穿,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时间啊!就如同你每天坚持学习一点知识,时间久了就会积累成庞大的知识库。

我们班的小李就是这样,每天坚持背几个单词,现在他的英语可牛了呢!这不就是水滴石穿的力量嘛!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再微小的力量也能成就大事哟!
3. “南辕北辙”,这人可太逗了,本想去南边,却拼命往北走,这能到得了目的地吗?这和有的人做事一样,目标在左边,他却往右边使劲,怎么可能成功呢?就像小王想要减肥,却每天狂吃高热量食物还不运动,这不就是南辕北辙吗!它提醒我们,行动之前一定要明确方向,不然只会越走越远呀!
4. “拔苗助长”,哎呀,想让禾苗快点长,就去拔高它,这不是害了禾苗嘛!这多么像有的人急于求成,给孩子报一堆辅导班,也不管孩子能不能承受。

还记得那次,张哥非要让他孩子提前学那么多高年级的知识,结果孩子累得不行,效果也不好,这不就是拔苗助长嘛!这个成语警示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呀!
5. “守株待兔”,那家伙守在树桩边等着兔子撞上来,也太傻了吧!现实中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事天天等着你呢。

就像有的人总想着不劳而获,天天做着白日梦。

咱小区那个小李不就这样嘛。

成语中的声物理现象

成语中的声物理现象

成语中的声物理现象 中国成语有许多内容,是我们五千年所积累下来的,当然,成语中免不了会涉及⼀些物理知识。

⼩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 成语中的声物理现象 枕⼽待旦 【释义】:兵器为枕,以待天明。

指时刻警惕,准备作战,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随时准备着杀敌。

形容杀敌报国⼼切。

【物理知识】:⼠兵枕在兵器上,可以清楚的听见远处的敌军的动向,是因为固体可以传声,且固体的传声效果好于空⽓传声,速度快于空⽓。

与此相关联的⽣活现象:铁路⼯⼈趴在铁轨上便可听到远⽅是否有⽕车到来,趴在桌⼦上听敲桌⼦的声⾳会更⼤⼀点。

掩⽿盗铃 【释义】:把⽿朵捂住偷铃铛,以为⾃⼰听不见,别⼈也会听不见,⽐喻⾃欺欺⼈。

【物理知识】:声⾳经过声源的产⽣,介质的传播才能进⼊到⼈⽿。

他听见的铃声减弱便是从⼈⽿处削弱声⾳。

在⽣活中,我们也是利⽤相同的道理减弱噪声,例如捂住⽿朵、带上隔⾳⽿罩等。

减弱噪声还有其他两种办法:其⼀便是从声源处,例如消⾳器;其⼆便是传播途径处,例如隔⾳墙、马路上的隔⾳带以及双层的玻璃。

夜深⼈静 【释义】:形容深夜没有⼈的声响,⾮常寂静。

【物理知识】:这⾥涉及到了声⾳⼤⼩也就是响度的单位,即分贝,符号为dB。

绕梁三⽇ 【释义】:形容⾳乐⾼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物理知识】:我们都知道声⾳由振动产⽣,振动停⽌发声停⽌,但并不代表声⾳停⽌。

声⾳是有传播速度的,我们听到的声⾳都是发声体在我们听到声⾳前的瞬间发出的。

所以振动停⽌,不代表声⾳停⽌。

所以振动停⽌便没有了声⾳这句话是错误的。

10个物理学易错点 要对弹簧中的弹⼒有⼀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形变,就会出现其弹⼒随之发⽣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突变(细绳或⽀持⾯的作⽤⼒可以突变),所以在利⽤⽜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

还有,在弹性势能与其他机械能转化时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时,其动态过程的分析,即有最⼤速度的情形。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2013-02教育创新汉字是宇宙智慧的化身,是世界上最圆满的智慧符号,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

其实,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除了汉字,还有许多,比如语言。

细细品味我们的语言,里面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还有许多的物理知识。

如果我们能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成语等语言,会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活化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诗词。

一、关于力现象的语言1.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本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而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叶落”必然“归根”。

2.人们常常用“轻而易举”比喻事情容易做,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质量较小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较小,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自然就容易举起来了。

3.孤掌难鸣:原意是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孤掌自然不能鸣了。

4.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当然人感到很不舒服。

一针见血包含着同样的物理学原理。

5.劳而无功: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尽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并没有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力的成效当然等于零。

6.一泻千里: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速度也越大。

二、关于热现象的语言1.真金不怕火炼: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金的熔点为1064℃,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远低于金的熔点,金何惧火来炼?2.危如朝露:比喻处境极危险。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51全视界ZI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它不仅具有文字简练、意味深长的特点,而且有些成语中,还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海市蜃楼”等成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刻舟求剑”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说的是楚国有一个人带着宝剑乘船过江,当船正在行驶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立即用刀在剑落水的船帮处刻上记号,并宣布说:“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到对岸后,船停了下来,他便根据船上刻下的记号下水去捞剑。

结果怎么也捞不到。

这个成语故事告诫我们,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不能不看事物的发展变化墨守成规,而应当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求剑者之所以捞不到剑,是因为选错了参照物。

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剑沉底后,相对船的位置不再改变,这样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可以捞到剑。

现在船在流水中,并从剑掉下的地方驶到了对岸,所以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就不能捞到剑了。

“掩耳盗铃”来源于《吕氏春秋·自知》,原作“盗钟掩耳”或“掩耳盗钟”。

说的是有一个人得到一口大钟,想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没法背,就想用锤子来砸碎它,刚一砸,钟就响起来,他怕人家听到钟声来夺他的钟,就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从物理学角皮来讲,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是具备发音体、介质、耳朵。

把耳朵捂住,对盗铃人来说,声波因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由于耳膜没有感受到声波而未引起振动,当然听不到铃声了,但对其他人来说,听到声音的条件具备,是会听到铃声的。

“海市蜃楼”,蜃是指蛤蜊。

古人认为海市蜃楼是由蜃吐气而成。

海市蜃楼现在用来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不存在的事物。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海市蜃楼的成因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的反射或折射时,把远处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造成奇异幻景,而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海边和沙漠地区。

(摘自《年轻人·中学生读本》2009年第8期)成语中的物理知识◇文/粱丽云死虾免费赠送美术大师齐白石早年卖画,为简便起见,画中物以数量计算。

成语中的物理化学现象

成语中的物理化学现象

成语中的物理化学现象一、引言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成语中的物理化学现象,这可老有趣了。

你们想啊,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成语,可不只是几个字组合在一起那么简单,里面还藏着物理和化学的大秘密呢。

二、成语中的物理现象1.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大家都熟吧。

说的是一个人在船上把剑掉到水里了,他就在船舷上刻个记号,等船靠岸了再从记号处找剑。

这里面就有物理知识。

船在水上走呢,剑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可船是运动的,那人却以为剑跟着船一起走,这就是没搞懂相对运动的概念。

说白了,相对运动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这在物理里可是很重要的概念。

2. 掩耳盗铃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人想偷铃铛,怕铃铛响就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

从物理角度看,声音是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他捂住自己的耳朵只能让自己听不到声音,可阻止不了声音向外界传播啊。

这就像我们学的声音传播原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里传播,捂住耳朵就像在声音传播的路上设了个小障碍,但这个障碍只能对自己起作用。

三、成语中的化学现象1. 百炼成钢咱们知道铁变成钢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铁里面有很多杂质,通过不断地加热、煅烧,把里面的碳等杂质去除,铁就变成了钢。

这个成语就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的成分发生了改变,从含铁量高杂质多的铁变成了含碳量合适的钢。

2. 死灰复燃死灰为啥能复燃呢?从化学上讲,有些物质在燃烧后看似熄灭了,但只要还有残留的可燃物,并且有足够的氧气和合适的温度,就又能燃烧起来。

就像我们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一些物质燃烧后的灰烬,如果遇到合适的条件,可能又会燃烧,这就是这个成语背后的化学原理。

四、总结同学们,成语里的这些物理化学现象是不是很奇妙呢?咱们老祖宗在创造这些成语的时候,可能没有明确地说是物理或者化学知识,但这些现象都实实在在地存在。

咱们在学习成语的时候,不妨多想想里面可能包含的科学知识,这样既能把成语学得更好,又能对物理化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而蒸发 是需要吸热 的
, 。
由此而降低
了温度 可 以暂时缓解水 的沸腾 但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抱 向火

汉语成 语词典》 中 《
, 。
是这样解释 的 向火 指烤火 雪烤火 当然不 会暖和
, 。
抱着
比喻所做的
,
事和所要达 到的 目 的相 反 力也不会有好结 果

即使费 向火

从物理 学的 角度 来分 析
的 目的是人体取暖 即吸收热里 抱着雪 向火
, ,
,

雪不仅会 从火源处吸

收热量 还 会从人体吸 收热量 人体 不仅不能吸收 热量
, 。
这样
反而要释

放出热量
事与愿违 南辕北 辙
镜 花水月 是这 样解释 的

汉语成 语词典》 中 《 镜 中花朵 水 中月
亮 象
比喻可望 而不可及 的虚幻景 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 物理 学的 角度 来分析ຫໍສະໝຸດ 像 的物理 原理虚像
,
平 面镜成 的像都 是
比喻 目 光短浅 为局部 或暂时 的
因此在镜 中看到 的花和在水
看到远 处的物体

!
有年科学 #
# %
&%
新视窗
打开广阔视
扬汤止 沸
汉语成语词 典》 中 《
, 。
是这样解释 的 汤 开水
皮复从 锅
中舀起开水 又 倒回去
。 ,
,
试图制 止水
的沸腾 比喻 解决问题 的办法 不彻 底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水 舀起来再倒 回 去
, , 。
从 物 理 学的角度 来分 析
把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课题名称: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组长:怀前虎
小组成员分工:怀前虎-领导工作进行吴廷泽、魏山峰、刘福禄、周杰-查找含有物理知识的成语照明月、王男男、刘虎、徐铭-整理所查到的成语宋治平、钱玟、李加政-思考总结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指导教师:张学雁
课程教师:吕镇
前言
中国的成语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短短的几个字,就蕴含了很多的知识,或一个典故,而物理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他们看似联系不大,但其实,成语中包含了很多物理知识,让我们重寻历史的足迹,去探索发现吧
活动过程
第一次: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寻找“成语中的物理哲理”小组组建成了因为对中华文明的奠基和怀着物理知识的憧憬,同学们走到了一起,一起开始了对知识的追逐。

组长进行小组安排和分工,组员们积极配合,使工作进行非常顺利。

第二次:此活动我们开始了对成语的寻找,和对其中物理知识的总结,并对其进行了整理记录,对不懂的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同学们团结合作。

第三次:经过对成语的寻找和对其总结,在同学们积极的配合下,我们的探究工作即将结束,我们一起坐在一起,分享我们所得的成果,同学们感到欣慰,因为这么多天的辛勤劳动,历历在目,我们的工作在同学们的观看和掌声中结束。

心得
组长:在这些活动中我虽然没有为大家做什么工作,但是,我感觉到了集体力量的伟大。

当我看到,同学们的成果和他们的笑容,我也感到非常的高兴,独木难以成林,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组员:我作为一名成语的寻找者,说实话,这份工作很不容易啊,全组的调查工作全都由我的调查开始,但这份工作是枯燥的,在寻找成语的同时,我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训练了我的耐心,使我又成长了很大的一步。

收获
通过这次对“成语中的物理哲理”的寻找,我们的收获可是说是很大的,比如说“钻木取火”一词中,我们可以得到。

通过对小木根的做工,将能量转化为木块与其在大木块间克服摩擦的能量。

通过做功将动能转化为内能,使其产生热量,达到木块燃点,木块就被点燃,在其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同时也收获了快乐一举两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