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型猪瘟症状及预防治疗办法

温和型猪瘟症状及预防治疗办法
温和型猪瘟症状及预防治疗办法

温和型猪瘟症状及预防治疗办法

一、温和型猪瘟的流行原因

1.母猪和仔猪未接种过疫苗:在调查养殖户中发现,母猪饲养量在10头以下的,80%以上不接种猪瘟疫苗;70%以上自繁自养的断奶仔猪不接种猪瘟疫苗;95%以上的待售仔猪断奶时仍未接种猪瘟疫苗。经研究证明,在空怀期母猪接种猪瘟疫苗的情况下,仔猪出生后通过母乳获得母源抗体,在18-25日龄时已不能抵抗猪瘟病毒的侵入,仔猪必须在20日龄左右免疫。而如果母猪未接种猪瘟疫苗,仔猪获得的母源抗体一般在15日龄之后不能有效抵抗猪瘟病毒。所以,仔猪断奶前或出售前不进行猪瘟免疫,这大大增加了仔猪购入后迅速发生温和型猪瘟的可能性。

2.猪瘟疫苗免疫剂量失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临床至少使用2头份高效苗免疫剂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大多数养猪户都用低效苗。猪瘟疫苗免疫剂量不足是猪瘟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3.猪瘟免疫程序失误:调查中发现,养殖户免疫程序不科学,超前免疫或直到出栏不再免疫,甚至购入仔猪根本不免疫,能够做到仔猪一出生就免疫的养殖户不超过10%。

4.误诊:由于温和型猪瘟不具备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按典型猪瘟的标准诊断,易把温和型猪瘟误诊为其他病或漏诊,并且温和型猪瘟常与其他病并发,临床易误诊为其他传染病,贻误治疗时机。

二、温和型猪瘟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混合感染

1.临床表现:母猪繁殖障碍常表现为:木乃伊、死胎、弱仔、先天

性震颤、出生后一周不明原因死亡等。购入的仔猪和育肥猪表现为:高热、气喘、不食、精神萎靡;猪群中同时出现腹泻和干便,后背毛根有出血点,腹下皮肤发红,后肢运动不协调;注射猪瘟疫苗出现过敏、发病或死亡。据以上症状易误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白痢、传染性胸膜肺炎、气喘病、链球菌病等。在使用抗生素和退烧药物治疗后,能暂时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复发,死亡率为15-50%。

2.病理变化:肾脏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点,以针尖大小居多,淋巴结肿胀,水肿或出血,常表现为外周出血,膀胱、咽喉偶见出血点。

三、怀疑温和型猪瘟的防治措施

1、注射蓝圆金针2号或白金肽免疫球蛋白

2、对症治疗:咳嗦喘的--奇泰康宁配合混感安泰王或奇泰康宁配合方通快典

以上药物连用3天,再间隔巩固治疗2天,投药结束后2天免疫猪瘟疫苗,免疫剂量2--3倍量。

四、如出现以下传染病混合感染,建议治疗方案:

(1)腹泻、肠炎、链球菌、弓形体、咳嗽、气喘、身体发红、耳缘发紫、肺心叶和间叶肉样病变,肺脏变性混感:全群投药7--10天,替米考星+黄芪多糖+泰乐菌素+多种维生素+银翘散。(2)不食的患猪,本草抗毒旺+先锋头孢。(3)尿茶色,皮肤发白,皮肤发黄,怀疑有附红细胞体混感:肌注篮耳红弓链和方通快典。

如再出现食欲不振,效果不明显,应怀疑为厌食性链球菌感染,可使用嗜血链球清绝配合方通快典。

猪瘟与牛瘟的诊断与防制

猪瘟与牛瘟的诊断与防制 一、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霍乱。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急性型: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

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寒,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温和型: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o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猪瘟综合防控措施

猪瘟综合防控措施 作者:李雪艳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9年第09期 一、加强免疫是预防猪瘟的有效措施 首先,应选用适宜的疫苗进行有效免疫注射,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目前,采用的疫苗有中国的兔化弱毒、脾淋苗,牛(羊)睪丸细胞苗.兔化弱毒克隆株苗及日本的细胞弱毒苗,免疫效果均较好。 (-)免疫程序 猪瘟免疫程序应根据本场及本地情况进行选择,目前常用程序有:仔猪岀生后吮初乳前接种疫苗,注苗后2 h吃初乳,40日龄再免疫1次。 1?非疫区。免疫母猪所产仔猪30~40d免疫,留作种用的再免疫1次。未免疫母猪所生仔猪20~25d免疫,以后半年免疫1次。 2?疫区。仔猪出生后吮初乳前首免,40d二免,以后1年免疫1次。1年以上无可疑疫情安全地区,35-60 H龄首免,以后1年免疫1次,其中,疫点、受威胁区20-25 B龄首免,60日龄二免。 目前,已确定猪瘟母源抗体主要是经初乳传递,为此,在吃初乳前对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可避免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干扰,而达到较好的防疫效果。可考虑推广应用,但本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难度,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吃初乳的时间,否则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免疫剂量 猪瘟免疫剂量正在被加大,有的养猪场兽医人员认为用苗剂量越大其保护性越好,据目前生产疫苗厂家提供的产品监测情况,认为加大在1~4倍范围即可。断奶之前仔猪4头份,断奶后仔猪2~3头份,大猪2头份。由于猪瘟疫苗的剂量要求,特别建议在猪瘟疫区,尽可能使用单苗,而不用三联苗,以免由于疫苗剂量不够,造成非典型、甚至典型猪瘟流行。 (三)驻马店市实际情况 驻马店市因偶有散发性猪肺疫病猪发生,就驻马店市的实际情况,我们每年春秋两季大面免疫注射2头份猪瘟兔化弱毒及多杀性巴氏杆菌二联苗.再结合适时补针、仔猪窝边注射(母猪所产仔猪25 ~ 30日龄用猪瘟单苗2头份进行首免,50 ~ 60日龄用猪瘟兔化弱毒及多杀性巴

27.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出血性和致死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猪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猪瘟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疫情监测、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等。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猪(含驯养的野猪)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分离与鉴定。 2.1 流行特点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猪在发病前即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并持续整个病程。与感染猪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也可通过精液、胚胎、猪肉和泔水等传播,人、其它动物如鼠类和昆虫、器具等均可成为重要传播媒介。感染和带毒母猪在怀孕期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仔

猪发病或产生免疫耐受。 2.2 临床症状 2.2.1 本规范规定本病潜伏期为3-10天,隐性感染可长期带毒。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感染四种类型。 2.2.2 典型症状 2.2.2.1 发病急、死亡率高; 2.2.2.2 体温通常升至41℃以上、厌食、畏寒; 2.2.2.3 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2.2.2.4 腹部皮下、鼻镜、耳尖、四肢内侧均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指压不褪色,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 2.3 病理变化 2.3.1 淋巴结水肿、出血,呈现大理石样变; 2.3.2 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 2.3.3 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脏、膀胱、胆囊、扁桃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脾脏边缘出现梗死灶; 2.3.4 脾不肿大,边缘有暗紫色突出表面的出血性梗死; 2.3.5 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见“钮扣状”溃疡。 2.4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 2.4.1 病原分离与鉴定 2.4.1.1 病原分离、鉴定可用细胞培养法(见附件1); 2.4.1.2 病原鉴定也可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染色法,细胞浆出现特异性的荧光(见附件2); 2.4.1.3 兔体交互免疫试验(附件3);

猪瘟病毒及其临床症状

猪瘟病毒及其临床症状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病急、高热稽留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为特征。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1 病原学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既能在冷冻条件下存活,也能在烟熏烤晒加工的肉品中存活;但不耐热,仅部分毒株可抵抗56℃温度。pH<3.O或pH>11.O可灭活;对乙醚、氯仿、β-丙烯内脂敏感;能被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碳酸钠(4%无水或10%结晶碳酸钠+0.1%去污剂)、离子和无离子去污剂、含1%碘伏的磷酸灭活。 2 流行病学 该病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美及南美、非洲及部分欧洲国家。 在自然条件下,猪、野猪是猪瘟病毒惟一宿主。其他动物有抵抗力。猪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均易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先是一头或几头猪发病,以后逐渐增多,经1~3周达到高峰,发病率80%~100%。治疗无效,病死率极高。呈流行性或地方流行性。病毒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经眼结膜、伤口、输精感染及胎盘垂直传播。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血液而感染;或通过农场访问者、兽医及猪的贸易活动传播;通过污染的栏舍、器具、车辆、衣物、设备及采血针头间接传播;用未煮沸的泔水喂猪也可导致传播。 传染源为病猪、愈后带毒和潜伏期带毒猪。病、死猪的所有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持续毒血症并数月排毒的先天性感染的仔猪;带毒的猪源细胞苗及自然弱毒株均可成为传染源。 3 临床症状 猪在胎儿期接触到猪瘟病毒有可能终身感染,潜伏期一般为几个月。仔猪接触病毒后潜伏期为7~10天,通常在感染后5~10天具感染性,但慢性感染病例一般在3个月后才具感染性。 急性型:高热稽留(41~42℃)。食欲减退,偶尔呕吐。嗜睡、挤堆。呼吸困难,咳嗽。结膜发炎,两眼有脓性分泌物。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性充血、出血。皮

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诊断与防制 呼吸道疾病一直是困扰猪场的一类重要的病症,其病因复杂,病原多样,流行性广,防治困难,给猪场带来很大损失。影响猪呼吸道系统的主要病原有: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毒,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呼吸道疾病的控制应从猪场饲养管理,生物安全和防疫,疫苗免疫,药物预防等方面综合控制。 1.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发病特点及诊断防治: 猪瘟病毒(CSFV): 猪瘟引起的疾病病症包括急性型,慢性型和迟发型。急性猪瘟病猪体温高至℃,呈稽留热,畏寒打堆,腹泻后便秘,病猪鼻端,耳尖,四肢内侧,腹下,外阴等处出现出血变化。母猪可见流产,产死胎等症状。慢性猪瘟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体温时高时低,生长发育不良,常常成为僵猪。猪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引起呼吸道的卡他性,纤维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引起免疫抑制并继发其它疾病感染。猪瘟病毒的血清型单一,绝大多数猪场进行了疫苗接种等预防措施,使得典型的猪瘟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目前猪瘟主要表现出非典型性,温和性和散发性,使得猪瘟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而由于各个猪场疾病控制手段存在差异,猪瘟免疫也存在免疫耐受,抗体整齐度和滴度的不一致等,猪瘟的防控仍然存在较大的压力。 猪瘟的主要病理解剖特点有:肾脏表面出血;脾脏边缘出现出血性梗死;回肠和盲肠粘膜上有纽扣状溃疡。确诊还须借助实验室诊断,包括:免疫荧光试验、ELISA、反向间接血凝等,RT-PCR是借助于分子诊断技术对病毒核酸进行

快速诊断的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的特点。目前猪瘟防控主要通过疫苗免疫,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通过检测各阶段猪群的抗体水平,对免疫程序做出相应的调整。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又名蓝耳病毒,传播迅速,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是目前造成猪场生产不稳定的重要病原,蓝耳病毒属于动脉炎科,是一种RNA病毒,由于病原核酸存在变异性并在不同的毒株间存在抗原漂移,使得本病的防控存在很大难度。PRRSV有两个基因型,欧洲型(LV)和美洲型(VR2332)。在我国主要流行美洲型毒株。PRRSV主要通过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内增殖而感染机体,引起各阶段猪群呼吸障碍,肌肉震颤,共济失调,腹式呼吸,耳部及四肢末端发紫等病症,并能引发严重的免疫抑制。在母猪引起怀孕后期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儿,或弱仔等。 本病的原发性感染只造成轻微的肺损害,而大部分呼吸症状和病变是由原发性感染后的继发感染所致。主要病理变化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卡他性肺炎区。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SN);ELISA检测抗体;病毒分离鉴定;RT-PCR方法等。防制主要通过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消毒措施,对引进的种猪进行隔离,待检测结果表明不携带病毒时方可引入基础群。目前,国内外对控制PRRS也研制出了相应的疫苗,但灭活苗激起不了机体免疫应答,弱毒苗又存在的散毒的危险,并且有事实已证明,由于病毒本身的变异性使得疫苗在防控蓝耳病所起的作用上存在很多疑问,专家学者争论不已。但至少做好生物安全措施是绝无坏处的。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常见猪病诊断对照表(归纳整理)

猪皮肤病的鉴别诊断表 病毒 病性水真猪丹猪坏死杆渗出表皮脓疱性溃疡性角化 过度 疥癣角化名泡性菌毒痘菌病炎皮炎内芽肿不全 症疾病 矮小牛痘 创伤+ 皮肤擦猪疏螺猪疥 环 病孢子猪丹病葡萄球螨感锌缺 坏死杆伤、S,旋体+ 境、因病毒菌、毒杆毒、菌、莲染+超乏、钙 菌+继hy-icus+ 环死杆脂肪学毛鲜菌猪痘球菌敏反过量 发细菌其它因子菌酸菌病毒应 各种 各种 发14周为小猪、年龄 年 龄,出生各种年 病各种各种出生至急性,4 哺乳仔但也见尤是 哺乳至4 龄尤是种猪年年龄年龄3周龄—12周猪各种年断乳 猪不月龄架子猪 龄为局发性龄的猪猪架 常见 子猪 小点 致大 圆形红 斑, 病 隆起丘斑, 变,脓疱,肉芽隆起的 长方水泡浅表溃皮肤渗黑斑, 病褐色红斑瘀肿,耳红斑,皮屑水泡形肿丘疹疡,褐出,油脂红斑, 变结点,脓部有结薄痂角过黑块, 坏脓疮色硬痂皮,红斑过度 痂,肿痂化 死, 败角化 形成 血症 痂 性边 缘 广泛 耳、 蹄分分布分布面部、小猪广泛颈、 耳、 眼、任何部眼、四肢、 部冠、布,广,广,颊部、分布,大肩、

背、尾 位的感 颈、四 面部、 位 鼻、 常见 肩、 腹部 眼、齿 猪呈局限 背、 部大腿 染伤口 肢、躯 颈部 舌 于耳 背、腹 多见 龈 性 臀 干 后 发 病 高达 高达 不定 高达 10% 率/ 低/ 100%/ 不一定 100% 100%/ /不 100%/ 低/低 低/低 低/低 — 死 无 低 /无 低 不定 定 低 100% 亡 率

病毒 过度 病 性水 真 猪丹 猪 坏死杆 渗出表 脓疱性 溃疡性 角化 疥癣 角化 名 泡性 菌 毒 痘 菌病 皮炎 皮炎 内芽肿 不全 症 疾病 证明 特征 临床 症 剧烈 真菌 性皮 临床症 实验 状、 细菌 骚痒、 诊 孢 肤病 齿伤、 状、细菌 检测日 临 床 室检 组织 细菌学 学、组 耳刮 断 子、 变、 细 细菌学 学、组织 粮 症 状 查 无瘙 菌分 学、 学 织学 物检 血清 查 痒 离 学 玫瑰 疥癣,角 喙食 猪痘, 鉴 糠, 败血 疥癣, 癖,脓 过度 疥 动物 脓疱 化不全, 疥癣, 别 渗出 症, 脓 渗出性 痘,渗 肿,压 角化, 癣 , 诊 试验 性皮 疱性 性皮 皮炎 面部坏死 出性皮 迫性坏 渗出性 角化 渗出 等 炎 性脓疱性 皮炎 断 炎, 皮炎 皮炎 炎 死,血 性皮 不 全 疥癣 肿 炎 引起猪腹泻的疾病鉴别表 疾 发病年龄 腹泻特征 其他症状 病 呕吐,脱水,发病 传染性 各种猪 淡黄色水样,褐色, 率高,多发见于寒 胃肠炎 恶臭 冷季节,死亡率较 高 大肠杆 菌病(仔 猪脱水,无呕吐, 猪黄痢, 仔猪 黄白色水样,有气泡 尾坏死,典型 全窝 仔猪白 感染 痢) 剖检特点 诊 断 胃有不同内容物,肠 中有黄色褐色液体,荧光抗体法、病原肠血管充血,胃壁出分离、电镜检查血,小肠壁薄 肠充血或不充血,肠 壁轻度水肿,肠扩张 充盈液体、粘液和气 细菌学分离鉴定 仅小肠病变,如小肠

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当前猪瘟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近年来,一些养猪场虽然注射了猪瘟疫苗,但猪瘟仍有发生,而且多表现为非典型、慢性及隐性状况,给养殖户造成不小的损失。据报道,国内养猪业每年因发生猪瘟引起死亡的猪只占全部病死猪总数的30%左右,加之流产、产死胎、淘汰种猪,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针对猪瘟给养猪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现将猪瘟防控中的一些发病原因和防治经验与大家交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 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高温、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出血、坏死、梗塞,怀孕母猪流产、死胎等。猪瘟病毒对猪危害极为严重,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一、当前猪瘟流行的特点 1.流行范围广,呈散发流行,主要以温和性、非典型性猪瘟为主,发病缓和,症状不典型,发病率不高,死亡率降低,呈现波浪式、周期性散在发生,很少见到典型性猪瘟。 2.发病年龄幼龄化。据报道,79%的猪场发生猪瘟的猪只多在90日龄以下,最多见发病的是3 月龄以下的仔猪,特别是2~10日龄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而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 3.病情温和。目前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毒力有强弱之分。低毒力毒株感染可引起非典型,温和型和慢性猪瘟,病猪仅表现体温稍升高,鼻干、减食、消瘦、贫血、尿黄、咳嗽、下痢、四肢无力、行走摇晃、耳尖和尾尖干枯等,病程较长,无特征性病变,死亡率低,但长期带毒、排毒。 4.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方式。母猪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明显的症状,但带毒并向外排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或水平传播给健康猪只,是猪瘟发生传播的重要传染源。 妊娠母猪自然感染低毒力毒株或中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潜伏感染),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胎。

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猪瘟防治技术规范 发布时间:2010-12-09 信息来源:市畜牧水产局作者:不详字 体: 大中小 (双击滚屏)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出血性和致死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猪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猪瘟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臵、疫情监测、预防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等。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猪(含驯养的野猪)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 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分离与鉴定。 2.1流行特点

猪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感染猪在发病前即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并持续整个病程。与感染猪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也可通过精液、胚胎、猪肉和泔水等传播,人、其它动物如鼠类和昆虫、器具等均可成为重要传播媒介。感染和带毒母猪在怀孕期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仔猪发病或产生免疫耐受。 2.2临床症状 2.2.1本规范规定本病潜伏期为3-10天,隐性感染可长期带毒。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感染四种类型。 2.2.2典型症状 2.2.2.1发病急、死亡率高; 2.2.2.2体温通常升至41℃以上、厌食、畏寒; 2.2.2.3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2.2.2.4腹部皮下、鼻镜、耳尖、四肢内侧均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指压不褪色,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 2.3病理变化 2.3.1淋巴结水肿、出血,呈现大理石样变; 2.3.2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

猪 常 见 疾 病 鉴 别 诊 断 及 防 治 简 表

猪常见疾病鉴别诊断及防治简表(一) 一、常见消化系统传染病 病名病原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仔猪黄痢致病性 大肠杆 菌 发病日龄一般为1-7日龄,新生仔猪24小时 内最易感,潜伏期8-24小时,1-2天内同窝 仔猪几乎全部发病。 最初为突然拉稀,粪便稀薄如水,浆糊状,混有小气泡并带 腥臭味,随后拉稀愈加严重,数分钟拉一次,病猪口渴、脱 水、昏迷死亡 严重脱水,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内容物黄色或黄红色,空肠、 回肠明显积气,肠腔内充满水样内容物,尾端和后躯常沾有污粪。肠 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肾变性,有小出血点。 仔猪白痢致病性 大肠杆 菌 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各窝与同窝发病先 后均不一致。发病与环境、温度、母乳、饲养 管理条件密切相关。 突然腹泻,排出乳白、灰白、淡黄或黄绿色稀粪,随后腹泻 次数增多,粪便腥臭而稀薄,病猪喂寒,脱水,吃奶次数减 少或不吃。有时见吐奶,除少数日龄小或发病严重的仔猪因 昏迷、虚脱死亡外,一般病情较轻的易自愈,但易形成僵猪。 消瘦、脱水、小肠扩张充气,内含黄白色酸臭稀粪,肠粘膜充血,肠 壁菲薄半透明状,胆囊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大。 仔猪副伤寒沙门氏 菌 1-4月猪易感,阴湿多雨季节、栏内潮湿不卫 生,饲养管理不当、运输等应激因素或猪抵抗 力下降时易发。健康猪常带菌。 急性型呈败血症,来势迅猛(多见于断奶后仔猪),体温 40.5-42℃。精神不振、呼吸困难,先便秘后腹泻,粪便呈 黄色水样、带血,有腹痛现象。耳、胸及腹下有紫斑。亚急 性和慢性型长期拉灰白或黄绿色恶臭样水样物,混有大量坏 死组织碎片或纤维状分泌物及血液,多数猪继发肺炎,病程 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僵猪。 急性脾肿大,边缘纯钝,色暗蓝,绵软;肝有灰白色结节性坏死灶; 大肠粘膜充血、出血,胃淋巴结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亚急性和 慢性的尸体消瘦,大肠粘膜增厚,有浅平溃疡和坏死灶,盲肠、结肠 和回肠壁增厚,肠管膨大,粘膜上附着灰白色或暗褐色假膜,呈糠麸 状。 仔猪水肿病致病性 大肠杆 菌 主要发生于断奶后1-2周的仔猪,尤以一窝中 生长快,体格健壮的肥胖仔猪多发。阴雨天、 气候突变、饲料突然转变、营养单一而缺乏矿 物质和维生素等为诱因。 病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步态不稳,盲 目行走或圈走,共济失调,口吐白沫,叫声嘶哑,进而倒地 抽搐,四肢乱划作游泳状,逐渐发生后躯麻痹,卧地不起, 在昏迷中死亡。体温在初期升高至40-40.5,后很快降至常 温或偏低,眼睑或结膜水肿。病程数小时或1-2天。 可见全身多处水肿,特别是胃壁粘膜水肿是本病的特征(多见于胃大 弯和贲门部)。在胃肌和粘膜层之间,切面流出无色或混有血液而呈茶 色的渗出物,或呈胶冻状。大肠肠系膜水肿,结肠肠系膜胶冻状水肿。 全身淋巴结水肿。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并易凝固。 猪痢疾(血 痢)猪痢疾 密螺旋 体 经消化道传播,各种猪均易感,但以7-12周 龄猪易发,饲料、管理、环境、用具等因素可 促进传播流行。 病猪先排黄至灰褐色稀粪,或水泻带有粘液、血液。重者排 出带红色粘液、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或胶冻状,后黑色;病 猪弓背、卷腹、口渴、脱水、裒竭死亡。 局限于大肠、回肠处,大肠粘膜肿胀、严重出血,并复盖着有胶冻状 粘液和带血块的纤维素,大肠内容物软至稀薄并混有粘液、血液和组 织碎片。 猪传染性胃 肠炎冠状病 毒 本病多发于11-3月份寒冷季节,传播迅速, 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数日内蔓延全群. 潜伏期短12-48小时,传播快,数日内蔓延全群,呕吐、水 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淡蓝、绿色和灰白色,腥臭,仔猪死 亡率高,一般猪3-7日康复。 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充血,肠管扩张,呈透明状,肠壁变薄, 肠内含有未消化的小凝乳块和气体,肠绒毛缩短,后期出现肠炎症状。 流行性腹泻冠状病 毒 易发于冬春季,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小猪发 病率高,1周龄乳猪死亡率高,经消化道感染。 类似传染性胃肠炎,主要症状为呕吐和水样腹泻,仔猪常因 脱水死亡,成年猪感染症状轻微。 病变仅限于小肠,肠管胀满、扩张,含有大量黄色液体,肠壁变薄, 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一、疾病治疗原则: 1、准确诊断是选择用药及治愈的关键,猪场应配备经验丰富的兽医和基本诊断条件。 2、个别发病、或当病猪不能采食和饮水时、或急性热性疾病应采取注射给药。 3、当大批发病时,应采用药物拌料饲喂或饮水治疗;也可采取药物拌料饲喂或饮水与注射相结合方式治疗;同时增用“多种维生素”加强畜禽免疫机能。 4、当猪场曾发生过疾病在未得到净化时,猪群带毒或环境有野毒存在时,除搞好防疫免疫接种外,还应在猪群生长发育的各阶段,采取必要的药物保健措施,防止个别免疫不好的猪只发病或引起群发。 5、有条件时尽量使用“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药物,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二、猪场的消毒原则: 1、猪场平时应采取经常性预防消毒和带猪消毒、清场时清洗消毒的原则,减少因排泄或外界各种途径的菌毒影响。 2、发病时应采取隔离和猪场紧急消毒措施,减少疾病传染。 3、老鼠、苍蝇、蚊子等是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之一,应采取经常性灭鼠,选用适合的灭昆虫药物,减少疾病传播。 三、传染病的基本防治原则: 1、健全猪场防疫制度和体系,搞好整体防疫。 2、注意引种工作,防止上代猪场疾病因引种而进入。 3、切实抓好猪场防疫免疫工作,严格监测猪群免疫抗体水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4、病毒性传染病如发生,一般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多数死亡于细菌的继发和混合感染,采用对症和防继发、混合感染的治疗措施可减少大部分的死亡。 5、猪场疫情临床症状千变万化,上述的几种混合感染的疫情虽在当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却不能囊括所有。但无论何种演变,综合防制措施不离其宗,搞好科学的防疫、消毒工作,从各方面减少病原微生物数量上的积累与传播;再根据本场实际,搞好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猪群抗体水平,增强猪体的免疫力等是实践证明了最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瑞昌市畜牧水产局宣

猪瘟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

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 摘要:猪瘟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猪瘟流行特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典型猪瘟频发的大流行状况已经得到了控制,非典型猪瘟或温和型猪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区散发性流行日益严重,同时发病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也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甚至一些免疫后的猪也会发病,母猪持续性感染造成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先天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现象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猪瘟流行的新趋势,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对我国猪瘟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我国现阶段在规模化猪场或部分地区是可以实现猪瘟的净化。 关键词:猪瘟;流行病学现状;防控策略

前言 猪瘟又称经典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CSF) ,是由猪瘟病毒(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 引起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CSFV的毒力除有强弱之分外,还有稳定性的变化,即CSFV毒力有易变的特性[1]。猪瘟病毒和牛腹泻-黏膜病病毒具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在血清学上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有交叉反应。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2002)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猪瘟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2]。 近30多年来,有不少国家先后采取消灭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国家已宣告消灭本病,如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英国、法国、新西兰、爱尔兰、冰岛、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家都消灭了猪瘟。有些国家已基本控制了该病。另有许多国家都正在逐渐实施猪瘟净化工程。近年来公布的资料显示,全世界现仍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猪瘟。主要分布在南美、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及亚洲国家,其中非洲3个、美洲13个、亚洲14个、欧洲20个[3]。 我国是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占全球比例接近50%,猪肉消费占国内肉类消费的60%。所以,本文对猪瘟相关的流行病学现状和防控策略进行一个综述性的讨论,以对我国猪瘟净化提供依据。 1. 猪瘟的流行现状 1.1 流行范围更广 我国自2007 年实行CSF 强制免疫政策后,CSF 在我国的大规模暴发流行得到控制,这与我国CSF 免疫的范围广、密度高、强度大密切相关,大规模免疫接种使猪群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率,但是在缺乏有效运输与市场检疫情况下仔猪的频繁交易和流动也导致了CSF 的流行范围更广。目前散发流行已经成为CSF 主要的流行形式,且流行规模较小、疫区显著减少、影响程度较轻、季节性不明显,但这种散发流行见于全国各地。 1.2 发病幼龄化

猪瘟的临床诊断

猪瘟的临床诊断与实验室诊断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热性、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影响颇大。1984年,国际兽疫局(OIE)将其列入A类传染病,我国目前将其定为一类传染病。 根据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文献资料表明,大、中型养猪场通过科学而有效的免疫接种程序所建立的猪群,在猪瘟流行时只引起猪瘟的散发。尽管实行科学的防疫制度,包括疫苗提高药量,但没有完全扑杀带毒猪,某些养猪场就成为猪瘟的疫源地。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预防猪瘟科学的措施、方法,主要环节是提高防疫措施、诊断、接种后的免疫预防和评价。对此,养猪场迫切需要及时诊断猪瘟和定期检疫猪瘟,只有快速、灵敏、准确、便捷的临床与实验室诊断,有利于有效地控制和扑灭猪瘟,从而保护养猪业。 1 临床诊断 猪体温变化明显,迅速上升到41℃,少数达到42℃,稽留不退。食欲不振,其特征为病猪把嘴放在食物处片刻,又回到休息处。精神萎顿,伏卧嗜睡,后肢无力。先便秘后腹泻,以后交替发生,粪便中混有粘液或血丝。后期部分病猪有尿血、气喘等症状。急性结膜炎流出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有些上、下眼睑粘在一起。常在鼻端、耳、四肢侧、腹下有出血斑和出血点,指压不褪色。个别猪有神经症状:磨牙、痉挛、脚交叉、站立不稳。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可造成流产、木

乃伊胎、畸形、死胎、有震颤症状的弱仔猪出生、或外观正常但生产出被感染的仔猪。 全身性出血,皮肤、粘膜、实质器官都有充血和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淋巴结外观充血肿胀,切面周边出血,呈红白相间的“石样”。脾脏不肿大,边缘发现楔状梗死区。肾皮质色泽变淡,有点状出血。膀胱粘膜表现不同程度的充血,粘膜上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扁桃体出现梗死,随着细菌侵入发生化脓性炎症。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回盲瓣、回肠、结肠可见轮层状溃疡即“扣状肿”。公猪包皮积尿。 根据以上临床症状、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以建立猪瘟的初步诊断,但应与猪丹毒、猪副伤寒、猪肺疫、猪弓形体和链球菌病等进行鉴别。 2 实验室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特征性病理变化,建立猪瘟的初步诊断,但确诊、非典型猪瘟,特别是仔猪表现的复杂症状,难以做出诊断,必须借助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现在实验室诊断应用方法有动物试验、病毒分离、免疫荧光试验等。 2.1 动物试验 取病猪的扁桃体、脾脏、肾脏、淋巴结等组织(扁桃体是分离病毒首选器官,如采集不到扁桃体,也可采集脾脏、肾脏、淋巴结),剪碎、研磨,加生理盐水制成乳剂,无菌处理后接种易感猪,观察发

几种常见猪病的诊断和防治

几种常见猪病诊断与防治

目录 猪瘟 (1) 猪口蹄疫 (2) 猪伪狂犬病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4) 猪流行性感冒 (5) 猪丹毒 (6) 猪肺疫 (7) 猪链球菌病 (8) 仔猪黄痢 (9) 猪水肿病 (10) 猪气喘病 (11)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12) 猪附红细胞小体病 (13) 猪弓形体病 (14) 猪应激综合症 (15)

食盐中毒 (16) 黄曲霉毒素B1中毒 (17) 赤霉菌毒素中毒 (18) 仔猪铁缺乏症 (19) 猪疥癣病 (20) 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一种急性、高热、接触性传染病,急性呈败血症,慢性以坏死肠炎为其主要特征,有高度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特点:在自然情况下,本病仅发于猪(包括野猪),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猪瘟病毒的敏感性无差异,但常流行猪瘟的地区,年龄大的猪比小猪的抵抗力强,天然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和伤口感染。 症状分三型: (1)最急性型,此类型比较少见,偶尔发生在流行开始的猪群,病猪体温升至 41℃以上常无其他病状,一夜过去,已死在猪舍内,病程仅1-2天,死亡率100% (2)急性型,此类型常见,病猪体温升至40.5-41℃,吃食减少或全废:吃两 三口后就去睡觉,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性分泌物、鼻镜干燥,病初便秘,粪便干粟状,带血或黏液,以后拉稀,粪便恶臭,公猪的包皮常有积尿,挤压时流出恶臭浊白色的液体。病后期,病猪耳朵发绀,四肢内侧、腹下、会阴等处的皮肤有小出血点。病猪精神委顿,不活动,病程1-2周,死亡率70-80%。 (3)慢性型,病状极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也时有时无,喜饮水,便秘 与腹泻交替,病猪低头垂尾,常挤卧在一起。极度消瘦,行动无力,摇晃,病程常拖延一个月以上,最后衰竭而亡。 剖检:死猪外观消瘦,有眼屎,耳朵发绀,四肢内侧,肛门等处皮肤常有出血点。剖检喉头、心脏、膀胱、肾脏有明显的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肾脏色淡,表面有散在的针尖状。出血点。脾不肿大,边缘有许多深红的点状突起,称梗塞病变。脾脏边缘梗塞状尤为严重。胆囊和胃黏膜常有出血斑。回盲瓣上部出血坏死或有纽扣状溃疡。 防治: 1.平时预防措施 (1)用兔化猪瘟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注射。对猪群必须作到定期防疫, 一头不漏,这是预防猪瘟的首要环节。以后每月对出生仔猪和购进的猪只进行补打疫苗。 (2)实行自繁自养,尽可能不要到猪市场购猪,必须引进种猪时,应到 无病场及有正规防疫制度的猪场购买。买回来的只猪必须隔离观察半个月以上,无病才能混养。 (3)经常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饲养管理。 2.紧急预防,一旦猪群发生猪瘟,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初步确诊后立即用3-4倍剂量的兔化猪瘟弱毒冻干苗对假设健康 猪群紧急预防注射(每猪换针头)。 (2)免疫原则:先健康猪后可疑猪。病猪不处理,一定要换针头。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猪瘟的防治措施

建议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对于新建猪场,xx表示如果猪场能够做到分区饲养管理、批次化生产同时还建立隔离栏舍的话,将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有很大的帮助。 有些猪场建立已久,要在这些方面做优化可能较为伤筋动骨,那么这些猪场又该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来防控非洲猪瘟呢? 在猪的方面,养猪人在引种时一定要注意隔离和检测,且平时要做好相关的排查工作,如果发现猪只出现体表发绀、耳朵或体表出现紫斑、毛孔出血、厌食、腹泻等症状时,要提高警惕,最好是采样送到相关的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 对于当前的非洲猪瘟疫情猪场主要措施就是预防;非瘟清,主要用于防治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瘟疫病,如非洲猪瘟、蓝耳、圆环、流感等)用于非洲猪瘟、蓝耳、圆环、链球菌、流感、附红体、弓形体及混感等引起的猪发热性(瘟热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症见:高热神昏、精神萎顿、结膜潮红、充血;皮肤发红,体表出血、瘀血,四肢、下腹、会阴、臀部等部位尤其严重;咳嗽、喘气、呼吸困难;呕吐,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硬、便秘或排脓性血便;母猪伴有不孕、流产、死胎。剖检病死猪可见脾脏、肝脏、肺脏等脏器和淋巴结严重肿大,并广泛性出血瘀血。本病急性发病时死亡率很高,尤其是母猪、大猪死亡更快。 预防拌料 预防量(2-3公斤非瘟清/吨料),每月使用7-14天;治疗量(4-5公斤非瘟清/吨料),连用7天; 常规投药,猪只免疫力、抵抗力强,可有效抵御野毒侵袭;抗应激能力强,消化功能好,生长速度快;疫苗免疫后抗体产生迅速而整齐;重大疫情时,不发病或发病少,病情轻,易于治疗。 对于当前的猪场流行疫病,本产品已经有很好反馈。多家猪场与公司的试验结果表明,用本产品进行预防性、保护性投药,体现出显著的“三减一降”效果,即:减缓发病、减轻病情、减少死亡;降低损失。“三减”给猪场留下了宝贵的时间,为实质性控制疾病与降低损失创造了条件。 “猪场要慎重剖检疑似猪只!”xx特别强调,剖检有可能会成为传染源,风险极大,所以她建议猪场不要轻易剖检疑似病猪。 至于人员方面,要注重员工和外来人员的隔离,规范人员进场的流程,同时要做好相关的科普宣传工作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相关文献显示,猪源产品、原粮存在一定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风险,所以猪场做好饲料的运输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如果能在场内建设中转料塔可大大降低病毒进入生产区的风险。 虽然非洲猪瘟杀伤性十足,但xx表示,非洲猪瘟是可防、可控的,养猪人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心存侥幸; 因为目前对于该病尚无有效的防治疫苗与药物,所以基于传染病控制的三个基本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来看,养猪人应把防治重心放在前两项措施上,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来给猪场建立有效的防疫屏障,防止非洲猪瘟病毒进入场内。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猪瘟的防治措施

建议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对于新建猪场,张桂红表示如果猪场能够做到分区饲养管理、批次化生产同时还建立隔离栏舍的话,将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有很大的帮助。 有些猪场建立已久,要在这些方面做优化可能较为伤筋动骨,那么这些猪场又该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来防控非洲猪瘟呢? 在猪的方面,养猪人在引种时一定要注意隔离和检测,且平时要做好相关的排查工作,如果发现猪只出现体表发绀、耳朵或体表出现紫斑、毛孔出血、厌食、腹泻等症状时,要提高警惕,最好是采样送到相关的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 对于当前的非洲猪瘟疫情猪场主要措施就是预防;非瘟清,主要用于防治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瘟疫病,如非洲猪瘟、蓝耳、圆环、流感等)用于非洲猪瘟、蓝耳、圆环、链球菌、流感、附红体、弓形体及混感等引起的猪发热性(瘟热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症见:高热神昏、精神萎顿、结膜潮红、充血;皮肤发红,体表出血、瘀血,四肢、下腹、会阴、臀部等部位尤其严重;咳嗽、喘气、呼吸困难;呕吐,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硬、便秘或排脓性血便;母猪伴有不孕、流产、死胎。剖检病死猪可见脾脏、肝脏、肺脏等脏器和淋巴结严重肿大,并广泛性出血瘀血。本病急性发病时死亡率很高,尤其是母猪、大猪死亡更快。 预防拌料 预防量(2-3公斤非瘟清/吨料),每月使用7-14天;治疗量(4-5公斤非瘟清/吨料),连用7天;

常规投药,猪只免疫力、抵抗力强,可有效抵御野毒侵袭;抗应激能力强,消化功能好,生长速度快;疫苗免疫后抗体产生迅速而整齐;重大疫情时,不发病或发病少,病情轻,易于治疗。 对于当前的猪场流行疫病,本产品已经有很好反馈。多家猪场与公司的试验结果表明,用本产品进行预防性、保护性投药,体现出显著的“三减一降”效果,即:减缓发病、减轻病情、减少死亡;降低损失。“三减”给猪场留下了宝贵的时间,为实质性控制疾病与降低损失创造了条件。 “猪场要慎重剖检疑似猪只!”张桂红特别强调,剖检有可能会成为传染源,风险极大,所以她建议猪场不要轻易剖检疑似病猪。 至于人员方面,要注重员工和外来人员的隔离,规范人员进场的流程,同时要做好相关的科普宣传工作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相关文献显示,猪源产品、原粮存在一定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风险,所以猪场做好饲料的运输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如果能在场内建设中转料塔可大大降低病毒进入生产区的风险。 虽然非洲猪瘟杀伤性十足,但张桂红表示,非洲猪瘟是可防、可控的,养猪人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心存侥幸; 因为目前对于该病尚无有效的防治疫苗与药物,所以基于传染病控制的三个基本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来看,养猪人应把防治重心放在前两项措施上,通过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来给猪场建立有效的防疫屏障,防止非洲猪瘟病毒进入场内。

1 猪瘟诊断技术

猪瘟诊断技术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猪瘟(CSF)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及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技术要求。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兔体交互免疫试验、免疫酶染色试验、病毒分离与鉴定试验、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猪瘟单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等诊断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猪瘟的诊断。兔体交互免疫试验,免疫酶染色试验,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病毒分离与鉴定试验等五种方法主要用于猪瘟病毒和抗原的诊断,以发现带毒猪和自然感染猪;猪瘟单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主要用于猪瘟抗体的监测和免疫效果评估,其中,单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主要用于猪瘟抗体的鉴别诊断,可区别诊断猪瘟自然感染猪,免疫猪,强、弱毒抗体阳性猪及猪瘟抗体阴性猪。 2 临床及病理学诊断 2.1 临床及病理学诊断的作用 感染CSF的猪临床症状和解剖后肉眼所见的病理变化,因病毒株致病力、感染时间和宿主等因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同时田间还存在着无临床症状的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和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现象,因此,猪瘟的临床诊断和病理学诊断只能作为综合诊断定性的依据之一,不能作为确诊的根据,特别是那些隐性感染的带毒猪,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及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所以,猪瘟的确诊应依赖于对CSF病毒及抗原的实验室诊断,才能形成最终的结论。 2.2 临床诊断 猪群中被检猪出现下列临床症状时,可作为综合诊断定性的依椐之一: a)体温在40.5℃以上或间歇性的发热; b)精神萎靡、倦怠,畏寒,食欲不振、厌食、甚至废食,呕吐,步态不稳; c)交替便秘与腹泻,产生带粘液和血丝的粪球,结膜充血、出血或有不正常分泌物; d)鼻盘、嘴唇、耳尖、下颌、四肢、腹下及腹股沟等处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 e)公猪包皮积尿或其他疑似CSF的症状; f)怀孕母猪有流产、死胎、木乃伊等现象或所产仔猪有衰弱、震颤、痉挛、发育不良等现象。 出现上述症状时,猪群作为可疑CSF对待,应全群隔离饲养,并作进一步诊断。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直接用

猪瘟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FSV)引起的急性、热性、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巨 大。随着人们对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不断研究,疫苗的广泛应用,猪瘟疫病得到了有效 的控制,但近年来猪瘟的发病又呈现出新的流行特点,并有死灰复燃之势。 猪瘟病毒是一个活体,它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因在体外继代或体内抗体压力下, 而减弱其原有的毒性。反而减弱的毒力也可因在敏感个体继代感染后而增强或恢复原有的毒力。由于这种情况,当前猪瘟病毒已形成强毒、中间毒、弱毒型同时存在,初发地区强一点,常发地区弱一些。其中,强毒株不论猪的品种、年龄均可导致大多数猪发病和致死;中间毒 株因自身抵抗力对感染有影响,发病后可能引起死亡,但也有从感染中康复的;弱毒株的感染,仅限于抵抗力弱的猪体,虽有点免疫性,但挡不住毒体入侵的发病猪,死不了,活不旺,也有长期带毒传播的,这类弱毒株只有对小猪或胎儿较易引起致病和死亡,它多发于免疫制 度不健全,形成免疫紊乱,饲养管理不良的猪场或农村的猪群。 一、猪瘟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惟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 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 续整个病程。康复猪在出现特异抗体后停止排毒。因此,强毒株感染在10-20 天内大量排 出病毒,而低毒株感染后排毒期短。强毒在猪群中传播快,造成的发病率高。慢性的感染 猪不断排毒或间歇排毒。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到 远方。未经煮沸消毒的含毒残羹是重要的感染媒介。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HCV 可在野猪中形成感染循环,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是对家猪的严重威胁。 在自然条件下HCV 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进入。 经口和注射感染后,病毒复制的主要部位是扁桃体,然后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继续增殖, 随即到达外周血液,从这时起病毒在脾、骨髓、内脏淋巴结和笑场的淋巴组织繁殖到高滴度,导致高水平的病毒血症。 二、猪瘟的症状及病变 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 天-7 天,短的2 天,长的21 天。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 小时-48 小时体温升高。根据临床症状和其他特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三种类型。 (一)急性型 急性型猪瘟由HCV 强毒引起,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只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 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 上下,高的可达42℃以上。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约9000/mm3,甚至低达 3000/mm3。 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初病猪便 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或至多在几天内死亡。 随着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 后置麻痹。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或出血,以腹下、鼻端、耳根和四肢内侧 等部位为常见。急性型猪瘟大多数病猪在感染后10-20 天之间死亡。病状较缓和的压急性 猪瘟病程一般在30天之内。 (二)慢性型 慢性型猪瘟的病程可分为3期。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