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
发表时间:2012-08-27T15:29:17.327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叶贤勇
[导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叶贤勇(四川省中江县双龙中学四川德阳 61810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6-074-0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论,他一再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大声呼吁学校与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其实,纵观我们的语文,无一不是源自于生活;而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大力倡导"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巧妙地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生活、学习生活并懂得生活。
1、联系生活进行充分感悟
由于学生活动区域的局限性、生活积累相对贫乏,一些教材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生活建立一种联系,引发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1)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拉近时空距离,把现实生活的生动场景再现于课堂,使学生获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如教《黄河颂》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被黄河的气势所折服的同时,更好地来朗读课文,理解课文。(2)我们还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体验未曾经历的事。如教学《再塑生命》,为了体验身患残疾的人在生活中的不便与痛苦,教师可让学生做一些尝试性的体验:如蒙上双眼走路、一只手穿衣、一条腿走路等等。
2、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创设问题情境,考虑学生原有的生活基础,并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与文章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1)揭示矛盾。文中生活与现实往往会有一些矛盾,有的属表层性的矛盾,是由于不理解或片面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觉,这样的矛盾,往往可以成为学生深刻理解的铺路石。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可先出示一幅反映红军行程时速的示意图,然后提问:"凭我们的生活经验每小时走五六里路并不算快,课文中怎么能讲'飞'呢?"在强烈的探求欲望的驱使下,学生深入研究了红军行军途中面临的重重困难,并考虑到这是二十多小时不间断行军的平均时速,自然就深刻、全面地理解了红军"飞"的神勇。(2)寻找相关。创设的问题情境,努力与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与文本信建立联系。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理解 "反语"这种修辞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当你不小心干了一件错事或是把一件事搞砸了的时候,你的父母可能会这样说你:好能干啊,你!老师这时可提问:你说父母是真的在夸奖你吗?学生当然知道不是,是相反的意思。这样学生对"反语"这种修辞的理解肯定就容易多了。
3、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培养生活能力。(1)、表现为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如根据课文描写的生活进行模拟性对活,将枯燥的朗读、背诵、复述演泽成情绪盎然的生活,如学了《岳阳楼记》等写景类文章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为作为旅游景点的岳阳楼设计一份宣传语。(2)表现为创设文外生活情境,所谓文外生活情境,是指创设的情境并非文章中所描写的,而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生活场景,是语言实践的一种凭借。如上完《吆喝》后,组织学生收集、整理身边的吆喝,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当堂表演并说说:这些"吆喝"都有些什么特点和作用?一些"吆喝"的消失和兴起都说明了什么?
4、挖掘教育资源,拓展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校外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一类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无一不蕴藏着趣味、知识和神秘,为孩子们创造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二类是现代公益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各种标牌广告,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三类是现实社会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要用到语文,我们要勇于挖掘,利用教育资源。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野外郊游,让学生饱览祖国大好风光;社会调查,把握时代动脉跳动;公益活动,激发孩子的爱心;民间采风,了解风情人物。让学生为商店设计广告词,帮不识字的老年人写信,动手做贺卡并设计祝福语……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并把学到的知识、技能为生活服务,使语文学习之流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