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备查
记叙文常识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 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一篇记 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 要素。记叙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 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版)。田文慧译。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
精读细研
再读课文,说说“我”是怎样陷 入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这一过程 中“我”产生了哪些心理变化?
精读细研
冒险 1.“我”爬悬崖的原因是什么?
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 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精读细研
2.小伙伴们对爬悬崖这件事的态度如何?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精读细研
2.当“我”投入父亲的臂弯之时,“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 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会 有这种感觉?
“成就感”是指他做到了自己认为不可能做到的 事,也就是从悬崖上下来。
因为这是他一步步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才得 到的成功,所以会有成就感。
精读细研
脱险时的“一小步”指的是在父亲的指引下 “我”走出的一小步;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 是比喻义,指人生中的近期目标、小目标。
合作探究
4.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没有把儿 子抱下来,而是让儿子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 为锻炼儿子的勇气和毅力。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如果 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这位父亲是一位 对孩子负责、真正爱孩子的好父亲。
合作探究
5.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 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 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里帮“我”,而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 想失去这几个玩伴。所以杰里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 家一起走了。并且,他很可能认为“我”可以翻过这样矮的悬崖。当天越 来越黑时,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 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 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同学们,你有没有经历过一些冒险的事儿呢?有没有小 时候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呢?
一位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他小时候有过一段难忘的冒险 经历,是怎样的经历呢?他的经历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面 我们就走进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寻找答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熟记“和、稽”等字的读音,熟记“晕眩、抽噎”等词语 的字形,理解“小心翼翼、哄堂大笑”等成语的含义。(重点)
写作特色
2.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 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 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 对未来的丰富设想。本文中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 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大”是指“我”在那座悬崖上所学 到的经验: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而要着眼于脚下的一小步,走 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目的地。作者从这件事中感悟 到一个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
合作探究
1.回顾课文,思考:写“我”攀爬山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 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 的顺利攀爬形成对照,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 孩子对弱者的漠视和嘲讽。
合作探究
2.在爬下悬崖的过程中,“我”曾哭了两次,这两次的原因一 样吗?
❶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 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 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 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 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知识备查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只 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所 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 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就 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 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 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 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 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 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精读细研
2.“我”当时决定要爬的悬崖是什么样的?描写悬崖有什么作用?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有一 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 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 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天旋地转】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 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翼翼,谨慎、严肃。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简洁语言的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地点:费城的一个悬崖上 人物:“我”,内德、杰里等五个小男孩、父亲 起因: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突出了他们对爬 悬崖的热情。
精读细研
3.面对爬悬崖这件事,“我”是怎样的心理?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 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 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 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2.考查形式: 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常考内容。常见的命题类型有: ①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②第×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③ 文中多次出现什么景物?有何作用? 3.答题技巧: 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写出来……的景 象)。②渲染……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在……时……的心情。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为下文……作铺垫。④烘托人物……的形象。⑤暗示文章的中心。
3. “我”在爸爸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经历了怎样的过wenku.baidu.com? 这给 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趴在岩石上不敢下→第一小步“我”能做到→再一次 “我”做到了→一次一步,成功脱险。
启发:①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危险,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 逐一击破,最终一定能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时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 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 真地去解决,终将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 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在亨特脱险 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其他一切由亨特自己 去做。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只有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 自身的潜能, 才能获得成功。
精读细研
3.画出能表现出“我”心理状态的词语。这些词语写出“我” 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状态 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在瘦弱的胸腔里面怦怦地跳动、吓 坏了、感到反胃、哑着嗓子、阵阵晕眩、哭泣、呻吟
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
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精读细研
板书设计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分解困难 赢得胜利
课堂检测
1.下列红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附和(hè) B.目眩(xuán) C.啜(chuò)泣 D.手臂(bì)
晕(yūn)倒 训诫(jiè) 暮(mù)色
xū
气喘 吁 吁
预习检查 多音字
( dàn )弹弓
弹
( tán )弹琴
( hé )和谐
和
( hè )附和
( hōnɡ )哄堂大笑
哄
( hònɡ )起哄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耸立】 高高地直立。 【附和】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恍惚】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凌乱】 不整齐;没有秩序。 【抽噎】 一吸一顿地哭泣。 【惊慌失措】 因害怕慌张而举止失常,不知所措。
脱险 1.爸爸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第一步: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要吃晚饭了”。没有一丝 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
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 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 勇敢地走下悬崖。
❷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 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第一次:小声地哭,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特定情况下的恐惧心理。 第二次:百感交集,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欢欣,有先前的委屈, 有对父亲的感激,有战胜困难后的巨大成就感。
合作探究
3.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 一样吗?
犹豫又渴望,表明“我”当时对要不要爬悬崖 这件事的矛盾心理。
精读细研
入险 1.体弱的“我”为什么又决定去爬悬崖了呢?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 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胆小鬼”这句话刺激了我的自尊心, 我才会冒险去爬悬崖的。
景物描写交代了悬崖的位置、特点、高度及周边环境,为下 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精读细研
方法指导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 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 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颤(zhàn)抖
边掾(yuán) 苍(cāng)茫
摔(shuāi)倒 嶙(lín)峋
【解析】A项中,“掾”应为“缘”;B项中,“眩”应读 xuàn;D项中,“颤”应读chàn。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B )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3.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学会在人生道路上化 整为零,化难为易的生活哲理。(素养)
知识备查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 理学家。出生于费城,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 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 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致力于 社会与行为科学方面科普文章的写作。代表 作有《心理学的故事》《爱情的自然史》《 内在的宇宙》等。
预习检查
读一读
kù
zhuó
juàn hè
wù
酷热 灼人 厌倦 附和 突 兀
pēng
xuàn òu
yín huǎnɡ hū
怦怦 晕眩 哭泣 呻吟 恍 惚
sǒng
chūn
jī xū
wèi
耸立 臭椿 滑稽 嘘 声 安 慰
预习检查 读一读
nuó
yē
挪动 抽噎
cēn cī
参差不齐
jù hōnɡ
畏惧 哄堂大笑
写作特色
1.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上脱险,这其实也是“我”心理 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活 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同伴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 木恍惚,再到在爸爸的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 和人生经验。这其中有几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体现了作 者作为心理学家洞悉人心的特点。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 上时的心理活动时写到“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 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