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康社会之“新六艺”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年1 "
第39卷第1期
#豪古&会科学(*文版)
INNERMONGOLIASOCIAL SCIENCES
Jan. 2018
Vol.39 N o.1
D O I:10.14137/ki.issnl003 - 5281.2018.01.026
新时代小康社会之“新六艺”教育
刘良华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近年来,中国教育界热衷于核心素养的探讨,普遍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三个宏观 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个中观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虽然触及了核心素养的某些方面,但总体上显得既不合逻辑、也不完整。

据说,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担 当着重要使命。

为此,相对中国古典教育的“六艺”提出德、智、体、美、劳、情“新六艺”以满足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文武双全;劳逸结合;通情达理;“新六艺”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5281(2018)01 -0173 -06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热衷于核心素养的探讨,普遍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三个宏观 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个中观素 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 担当、实践创新。

由此派生出十八个微观素养:
(1) 人文底蕴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2) 科学精神含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3 )学会学习含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4) 健康生活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5) 责任担当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6) 实践创新含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上述有关核心素养尤其是六个中观素养的界 定虽然触及了核心素养的某些方面,但总体上显得 既不合逻辑、也不完整。

按照一般分类的规则(不 交叉、不遗漏),无论上述三个宏观素养,还是六个 中观素养,都存在相互交叉且有所遗漏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10-15
[作者简介]刘良华,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以中国古典教育哲学为理论资源,从中归 纳出“新六艺”,以此作为核心素养,以便为当下有 关核心素养的争鸣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新方向。

从中国古典教育哲学的视角看,人的核心素养 随社会变迁而有所侧重。

乱世往往奖励耕战,重视 防身的体育(主要是军事教育)、劳动教育与德育 (主要是法治教育)。

太平世往往休养生息,重视 智育、美育和情感教育。

介于乱世和太平世之间的 升平世既有奖励耕战的民生压力,又有休养生息的 民情需要,因而不得不推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情感教育。

因而,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 课程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①。

据说,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决胜期。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担当着重要 使命。

小康社会,即相当于前面提到的升平世。

为 此,本文相对中国古典教育的“六艺”,提出了德、
①后来演变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173
智、体、美、劳、情“新六艺”,以满足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以德、智、体、美、劳、情为核心 内容的“新六艺”教育可纳入三个领域:(1)文武双 全,含智育和体育;(2)劳逸结合,含劳动教育和美 育;(3)通情达理,含情感教育和德育(道德与法治 教育)。

这样看来,德智体美劳的准确定位是: 德——通情达理;智体——文武双全;美劳——劳 逸结合。

就青少年教育而言,文武双全侧重身体好 (警慑过度文弱)、劳逸结合侧重学习好(警惕过度 闲散)、通情达理侧重性情好(即性格好,警惕过度 纵欲)。

三者一起构成小康社会的“新三好生”。

一、文武双全
文武双全指向智育和体育。

文武双全也可称 为允文允武、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有勇有谋、文治 武功。

在孔子那里,文武双全意味着“文质彬彬”,具“智仁勇”三达德。

文武双全的基本策略是,既 要发展智育又要重视体育,让学生在文武之间保持 必要的张力。

按孔子的思路,升平世宜以“文质彬 彬”为教育目标。

《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现代人的说 法则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1]。

(一)文明其精神
文武双全之“文”在升平世主要有三个含义: 一是与病急乱投医相对的心理医学智慧;二是与武 力解决相对而言的谈判智慧与政治智慧;三是与体 力劳动相对的智力劳动或脑力劳动。

三者一起构 成智育的三个目标。

智育的第一个目标是通过对物理、生理与心理 的研究而善于理解身体与自然的关系,拥有“知者 不惑”的心理学智慧或哲学智慧。

有强大的心理 学智慧或哲学智慧的人总是能够保持头脑清明,不 为某种天灾人祸而感到迷惑或恐惧。

智慧的人既 不会因为心理恐惧而导致迷信,也不会因为缺乏基 本的生理常识而迷信药物或医生。

智慧的人不会 乱用药物,不会“病急乱投医”。

人很难做到不生 病,但智慧的人总是能够做到少生病。

即便偶尔生 病,也能自我调节而不会心慌意乱、六神无主。

智育的第二个目标是用政治谈判的方式而不 是用军事战争的方式解决争端。

虽然“不战而屈 人之兵”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追求的境界,但是,在道德规范和法制契约被严重破坏的乱世,比较有 效的方式是直接动用武力,以军事战争解决问题。

174而在道德规范和法制契约被普遍认可的升平世或
太平世,比较有效的途径是政治谈判。

政治与军事
的差别就在于,军事解决意味着以武力解决争端,
而政治解决则意味着以谈判或军事演习的方式解
决争端。

“不战而屈人之兵”主要是政治智慧而不
是军事智慧。

若身处太平世却轻易动用武力解决
问题,往往会被视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缺乏
政治智慧、没有政治头脑的鲁莽行为。

就此而言,
智育与体育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概念。

智育与体育
一起构成文武双全。

体育(尤其是军事教育)属于 “尚武”教育,可统称为武教。

智育属于“崇文”教 育,可统称为文教。

智育的第三个目标是用科学技术提高作战能
力和生产能力。

前者被称为军事科学,后者被称为
生产技术。

以火药、炸药等火器为主的军事科学的
介入导致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兵器时代的作战实力主要取决于武力和武术;热兵
器时代的作战实力主要取决于兵器的科技含量。

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航空母舰、战斗机、导弹、核武器
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

与现代战
争类似,现代生产也主要取决于科技含量而不取决
于劳动者的体力®。

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一个
关键因素,甚至会被视为“第一生产力”。

智育的
主要任务就在于,让学生学会掌握必要的科学技 术,不仅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而且让自
己参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为社会求进步,为人
类谋福利。

(二)野蛮其身体
文武双全之“武”在升平世主要指体育。

体育
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以此增进个人的幸福生
活②,并随时准备参战,保家卫国。

体育虽然不是
教育的全部,却是教育的根本。

健康不是教育的唯
一'目标,但健康是教育的基本前提。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民众学习文化而成为文
明人,让民众学会用文明而不是暴力的方式化解冲 突。

野蛮人不仅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以暴
制暴的战争状态,也生活在因暴力而暴死的恐惧之 中。

教育的作用就是让人学会尽可能采用语言商
谈的政治途径而不是单纯凭借武力的军事途径去
①生产技术虽然有独立的研发途径,但是,现代生产技术也大量
由军事科技转化而来。

高科技往往首先应用于军事,然后才
逐步应用于工农业的生产。

②西谚云: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


解决冲突。

但是,会说话、会商谈的政治途径是否 有效,依然取决于军事实力。

有效的商谈总是类似 “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如果没有强大的武力或 军事在背后起作用,政治商谈就会失去发言权。

让 人成为能言善辩的文明人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教育 任务的一个方面。

教育任务的另一项任务是强身 健体。

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过于重视知识而轻 视身体。

现代教育的重要方向就是恢复文武双全、文质彬彬、耕读传家的教育传统,让文化课与体育 课成为学生发展的两类核心课程。

无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身体一直是教育变 革的中心。

乱世“尚武”,奖励耕战,身体自然成为 教育的中心。

太平世虽然“崇文”,强调审美游戏 的闲暇教育,但是,身体游戏包括球类运动成为教 育的重要内容。

小康社会强调文武双全,身体再次 担当起教育的大责。

二、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指向劳动教育和美育。

乱世或贫困 社会推崇劳动,劳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解决个 人或家庭的温饱问题,二是上缴赋税以应政府开支 尤其是满足军需。

乱世或贫困社会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宣扬“劳动神圣”。

但是,解决了温饱 问题和安全问题之后,太平世或发达社会的主流意 识形态将由“劳动神圣”转向“学会享受”,而小康 社会的基本国策则是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也可称为有张有弛。

《礼记•杂记 下》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忙里偷闲是唯一 合法的幸福生活。

课内与课外相互补充,“藏修”(劳)与“息游”(逸)结合。

《礼记•学记》云:“君 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幸福生活意味 着既有生产劳动,又有消费休闲。

既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勤劳致富,又有闲情逸致、业余爱好、生 活情趣。

对学生来说,既信奉“业精于勤而荒于 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又因业余爱好而有张有弛。

(一)体力劳动、职业体验与课业学习
劳动有多种形式。

广义上的劳动包括体力劳 动和脑力劳动。

前者称为劳力,后者称为劳心。

®对学生而言,劳动主要包含三种。

一是手工劳动,主要是家务劳动和社区服务;二是学习,尤其是自 学;三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一,体力劳动。

劳动是人的本性。

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很快就学会了寻找并吮吸母乳。

一个两三岁的幼儿,整天处于不知疲倦地翻箱倒柜 的主动探寻之中。

如果家长或教师不阻止和压制 ?亥子的主动性,,亥子会一直保持主动活动的冲动与 习惯。

家长或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只是引导孩子主 动做事的方向和方法。

好的家长或教师总是充当 守望者的角色,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主动尝试错误,在主动尝试错误中了解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凡属 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让其亲自去承担。

每个孩子 都必须自己呼吸、自己饮食、对自己负责。

第二,作为脑力劳动的课业及其学习。

对学生 来说,劳逸结合之“劳”既指手工劳动或体力劳动,也指文化知识的学习活动。

就此而言,劳逸结合就 是既要会学,也要会玩。

学的时候要疯,玩的时候 要野。

劳动的总体特征是自食其力。

自食其力在 家庭中主要表现为家务劳动,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 自学和自我管理。

对学生来说,课业既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任 务和职责。

好的课业呈现的知识体系不仅有用,而 且有趣。

有用而且有趣的课业总是让学生愿意学 习。

但是,学生也会遇到不那么感兴趣的课业。

无 论学生对所学的课业是否感兴趣,都可能存在课业 负担过重的问题。

当学生遇到不那么感兴趣的课 业时,“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正 因为如此,对学生来说,课业及其学习就是一种劳 作或劳动。

成年人的劳动主要是谋生的工作或职 业,而学生的劳动主要是课业及其学习。

逃避学习 就是逃避劳动。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劳动的重要作 用是阻止或延缓身体与精神的衰败。

虽然学生来 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的贫富程度不同,但是,整 体而言,学生普遍享受安逸闲适的校园生活。

按照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和用进废退的原理,任何不劳 而获的贵族生活都将导致思维和身体的退化。

身 体的强大历来有三个途径:一是冷兵器时代的战 争;二是日常的手工劳动;三是日常的运动。

随着 手工劳动和冷兵器战争的消退,现代法律逐渐由 “奖励耕战”转向奖励“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被视 为“第一生产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各种“使 用说明书”的普及,普通民众只需要阅读“使用说 明书”就能够解决问题而不需要劳动和思考。

越 来越多的人成为专家开发出来的使用说明书的阅
①《孟子•滕文公上》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175
读者和服从者,逐渐失去亲自操作和生产的机会。

专家占有并垄断了智育的机会,普通民众甘愿做专 家及其使用说明书的奴隶。

在肉搏战争、手工劳动消退之后,运动成为现 代人阻止身体和精神衰退的唯一希望。

运动是劳 动和战争的替代方案。

劳动是平民的运动,运动是 贵族的劳动。

军事教育是战争年代的体育,体育是 和平年代的军事教育。

在和平年代,体育场上的运 动健将享受劳模和英雄的待遇。

可是,运动依然无法代替手工劳动和肉搏战 争。

劳动或战争具有某种不得不如此的强迫性。

就战争年代或赤贫家庭而言,不奋起抗争或不劳动 就面临暴死的危险。

而运动是非生产性、非强迫性 的。

好逸恶劳的本性总会使人满足于既不劳动又 不运动的慵懒状态之中。

将运动或手工劳动作为一种时尚或风尚虽然 可以发挥道德教育或意识形态宣传的作用,但是这 种作用终究有限。

与其依靠道德,不如建立制度。

如果不从政治经济制度上让更多的“文明人”自愿 参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那么,某个国家或 地区迟早会爆发破坏性的“政治革命”或“文化革 命”。

无论“政治革命”还是“文化革命”,以书籍和 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文明”以及以读书为标志的 “文化人”皆被列入改造的对象。

就此而言,“教育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教育变革的总体方向,而且是政治变革和人的解放的终极目标。

通过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来缓解(尽管只能缓解 而不能彻底地阻止)被压迫者在获得了解放之后 再次陷入黑格尔式的“主奴之争”的历史循环的。

(二)消费、审美与自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应既看重 “劳”以及劳动教育,也重视“逸”以及相关的审美 教育。

劳逸结合之“逸”至少包括适度的消费、审 美游戏与自然无为的从容生活。

劳动虽然重要,但 人并不为劳动而活着。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不可 避免地追求安乐的享受。

第一,有节制的消费。

满足了基本的食欲和性 欲之后,人总是倾向于更高级、更高档的消费或奢 侈品消费。

问题是,无论消费身体还是消费物质,皆有自然的限度。

过度消费身体必将导致身体的 亏空。

身体被过度开发,身体疾病将接踵而至。

对 死亡的恐惧将阻止身体的纵欲。

过度消费物质必 将导致环境的破损与恶化。

如印度哲人所言,地球 176所提供的物质能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能填满 每个人的贪欲。

而且,奢侈品的消费非但不能够驱 赶精神的无聊,反而会加重精神的空虚。

第二,审美游戏。

无论成人还是学生,都需要 有基本的审美游戏生活。

缺乏审美游戏必将导致 平庸。

没有审美情趣的学生,可能是真正的差生。

人既需要过一种生产性的、功利性的“太阳的生 活”,同时也需要过一种非生产性的、非功利性的 “月亮的生活”。

按照席勒的思路,个人和整个人 的发 都必 过自 状 、状 状态这三个阶段。

由于审美和道德是无法分离的,审 美状态既是中间环节和过渡阶段,又是与道德状态 合二为一的。

因此,这三个阶段其实只有两个阶 段,一个是自然状态,另一个是审美的道德状态或 道德的审美状态。

与之对应的是“力量的王国”和 “审美的王国”。

乱世可视为“力量的国度”,太平 世可视为“审美的国度”。

在“力量的国度”里,人 和人以力相遇,活动受到限制。

而在“审美的国 度”中,人只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而与人相处。

“审美的国度”是人的个性和人类发展的最高境 界。

只有审美游戏这个中间环节才有可能使人卸 下“身上的一切关系的枷锁,并且使他摆脱一切来 自身体的强制和道德的强制”。

[2](P R145〜16席勒说,审美使人卸下枷锁而获得解放。

但是,卸下枷锁获 得解放之后终于做了自由的主人,又如何?如果个 人的审美状态是美好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某个国 家、家族、家庭或个人如何才能长期保持这种美好 状态?这是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尚未触及的问。

第三,从容与自然主义。

与成人相比,学生往 往精力旺盛甚至精力过剩。

他们更愿意折腾、发泄 却不习惯于安静、自然从容的生活。

即便如此,自然从容的生活对任何人都是需要的。

学生的学习 时间如果安排得太满,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与激情而 变得迟钝、乏味。

对学生来说,劳逸结合不仅意味 着既会学又会玩,同时也意味着有张有弛,正如毛 泽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题写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既要有必要的紧张状态,又要有足够的自然闲暇 时。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虽然炫极一时,但也一直遭 受批评。

西方现代教育哲学不仅很少采纳“犬儒 主义学派”或“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的古 典思路,而且对卢梭式的“自然主义教育哲学”也
几乎持否定态度。

杜威在构建其“民主主义”教育 哲学时,也不忘饥讽自然教育学只是一种不切实际 的“个人主义的理想”。

3](R97)其实,自然教育并不 必然导致“个人主义”。

自然教育只是鼓励人类保 持适度的“自然状态”。

如何把握自然与人为之间 的“度”?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此,在种种自然 主义教育学派中,既有寄生状态的自然主义,比如 东方的“托钵僧人”和西方的“犬儒主义”(或第欧 根尼主义),也有自食其力的自然主义,比如百丈 怀海禅师倡导的“农禅”①、伊壁鸠鲁主义奉行的 “菜园哲学”。

此类自然教育不仅保持了自食其力 的品质,而且不同程度地恢复了人类的质朴与从 容,在“紧张”与“松弛”、“效率”与“从容”之间保 持必要的张力。

这才是“劳逸结合”值得追求的 方向。

(三)有张有弛
自然人原本只过着满足求生欲、爱欲和自由欲 的自然生活。

在基本的温饱问题和生命安全没有 被满足的乱世,求生欲(或谋生欲)高于爱欲,爱欲 高于自由欲。

但是,在温饱问题和生命安全问题得 到保障之后,爱欲高于求生欲,自由欲高于爱欲。

诗人裴多菲有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 由故,二者皆可抛。

只追求有趣的审美游戏而拒绝有用的劳作,会 被视为不知死活、不知廉耻的不务正业之徒;只热 衷于功名利禄而拒绝有趣的审美游戏,将被视为利 欲熏心、不解风情的平庸乏味之徒。

身处小康社 会,既要过有用的生活,以满足求生或谋生的需要; 又要过有趣的生活,以满足审美游戏和自由的需 要。

但是,社会人因为虚荣而过度宣传“劳动神 圣”,并以工作太忙为由取消一切娱乐休闲或审美 游戏。

重视劳动而提倡自食其力是必要的,但劳动 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谋生需要,劳动本身不是目 的。

如何利用闲暇的时间不仅是个人的素养问题,而且事关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的整体发展状态。

反之,完全倾心于审美游戏而放弃劳作或学业,必 导致家道中落甚至国破家亡。

正因为如此,中外教 育学者对未来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以及浪漫主义 教育方案皆存有戒心。

康有为曾警告,大同社会虽 然美好,但不可过早进入,否则祸害大矣。

4](R55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学者斯宾塞(H. Spencer,1820 ~ 1903)的课程理论才可以被理解。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坚定地说:“一致的答 案就是科学。

”®斯宾塞的答案一度被视为教育学界的笑料。

但是,作为一个清醒的社会学家,斯宾
塞依然将自我保护和谋生的课程放在首位。

不管
审美游戏能够给人带来多么快乐的享受,它依然处
于从属的位置,必须为自我保护和谋生课程让
夂[5](P P.38~39)
三、通情达理
通情达理指向德育和情感教育,在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既重视爱欲与情感教 育,同时又警惕纵欲而不能放松理性与法治教育,
重视以礼改情、以理制欲。

通情达理也可称为合情
合理、有情有义,对于学生来说,既情感丰富,又理
智冷静;既自信,又有礼貌;既重视亲情、友情和爱 情,又敬畏道德与法律。

(一)情感教育
与太平世一样,小康社会也重视人的基本情感
与欲望的满足。

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太平
世重视友情和爱情,而小康社会更加重视亲情与婚 约。

太平世重视民主,而小康社会更重视共和。

第一,孝爱与等级之爱。

乱世重法制而抵制儿
女情长,在特殊时刻甚至宣扬“法不容情”“大义灭 亲”。

太平世淡化法制而推崇情感,且在亲情、友
情和爱情三者之间更加崇尚友情和爱情,而淡化亲 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小康社会既不像
乱世那样宣扬法不容情、大义灭亲,也暂时无法做
到太平世之“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博爱与
兼爱。

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三者之间,小康社会更
加重视亲情及其“孝道”“孝爱”。

小康社会情感教
育的路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孟子•梁惠王上》)。

自幼孝敬父母,长大尊
敬师长,“移孝作忠”。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爱与 。

小康社会虽 鼓 爱
自由与婚姻自由,但更重视婚约与忠诚。

为了强化
婚约和对婚姻的忠诚,特别重视“婚礼”(古人称之
为“昏礼”)。

古之娶妻,必有六礼,即纳采、问名、
①有关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的《禅门规式》,详见杜继文、魏道儒
《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〇〇7年,第282页。

②参见斯宾塞《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王占魁译,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57页,引用时对译文略有改动。

1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