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要求本章是整本书的引论,目的是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入门的途径,认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通过学习,掌握社会学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以及社会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马克思主义论“社会”2、社会学及其特点3、社会学与唯物主义的关系4、社会学的功能三、教学时间三课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恩格斯的话引出社会这个概念2、讲授新课一、社会1、中国古书中的“社会”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聚集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
2、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社会”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学1、社会思想与社会学:社会学的产生,吸取了中外古代社会思想的有益成分。
2、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期。
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显示了自然科学方法的巨大威力,引致社会思想家运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3、社会学及其特点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特点:1、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2、其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3、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
4、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5、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三、社会研究的领域及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按其知识结构,社会学学科内容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社会学导论1.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1.2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历史背景和创立者概述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学派1.3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列举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探讨社会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二、第二章: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2.1 社会结构的类型分析社会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探讨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因素2.2 社会组织的形式与功能介绍家庭、群体、阶级、国家等基本社会组织分析社会组织的形成、运作和作用2.3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解释社会网络的概念和类型探讨社会资本的形成、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三、第三章: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3.1 个体社会化的概念与过程解释个体社会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3.2 社会化的机制与途径介绍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化机制分析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3.3 个体社会化的困境与挑战探讨现代社会个体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四、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4.1 社会互动的概念与形式解释社会互动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互动的形式和类型4.2 社会关系的类型与特征介绍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劳动关系等社会关系分析社会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4.3 社会冲突与社会合作探讨社会冲突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分析社会合作的意义、机制和挑战五、第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5.1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解释社会变迁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变迁的类型和动力5.2 社会发展的目标与途径介绍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分析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现代化与全球化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和问题分析全球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六、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6.1 社会分层的概念与理论解释社会分层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马克思、韦伯等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理论6.2 社会分层的主要维度探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层分析社会分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6.3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正义探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分析社会正义的理念和实践七、第七章:文化与符号7.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解释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7.2 符号与象征介绍符号和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分析符号和象征在文化中的重要性7.3 文化变迁与全球化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和影响分析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和挑战八、第八章: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8.1 社会政策的概念与目标解释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标探讨社会政策的作用和重要性8.2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介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挑战8.3 社会政策与社会公平探讨社会政策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分析社会政策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九、第九章:家庭与性别9.1 家庭的社会功能与类型解释家庭的社会功能和类型探讨家庭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9.2 性别社会化与性别不平等分析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9.3 性别研究与性别平等介绍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性别平等的意义和挑战十、第十章:宗教与社会10.1 宗教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宗教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探讨宗教的类型和特点10.2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影响分析宗教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宗教与社会稳定、冲突的关系10.3 宗教变迁与世俗化分析宗教变迁的动力和影响探讨世俗化对宗教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十一、第十一章:教育与社会11.1 教育的概念与功能解释教育的定义和功能探讨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11.2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分析教育在缩小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探讨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11.3 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介绍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十二、第十二章:科技与社会12.1 科技的概念与影响解释科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科技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2.2 科技与社会进步分析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探讨科技创新和社会适应的问题12.3 科技伦理与网络安全介绍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问题分析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十三、第十三章:环境与社会13.1 环境的概念与问题解释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类型探讨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和挑战13.2 环境与社会互动分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实践13.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治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分析绿色治理的实践和挑战十四、第十四章:健康与社会14.1 健康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解释健康的定义和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健康对社会的重要性14.2 公共卫生与社会健康介绍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分析社会健康政策和服务体系14.3 健康不平等与健康促进分析健康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探讨健康促进的策略和实践十五、第十五章:社会理论及其应用15.1 社会理论的概念与方法解释社会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角15.2 经典社会理论家及其思想介绍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等经典社会理论家分析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15.3 社会理论在当代的应用探讨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分析社会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本教案全面覆盖了《社会学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文化与符号、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家庭与性别、宗教与社会、教育与社会、科技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健康与社会以及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等。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
社会学概论第二版教学设计一、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社会科学的重要核心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和理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
二、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2.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3.掌握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培养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传达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学中的问题和现象。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4.幻灯片演示:通过幻灯片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1 社会学的定义和目标 1.2 社会学的四大基本概念 1.3 社会学研究的三大理论范式第二章: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2.1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2.2 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2.3 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问题第三章: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3.1 社会问题及其根源 3.2 解决社会问题的现代方法和技巧 3.3 社会问题解决的案例分析五、教学评估1.期中考试(占总成绩40%)2.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3.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占总成绩20%)六、教学资源1.教材:《社会学概论》第二版2.幻灯片:PPT制作教程(由教师提供)3.视频和音频:与本课程相关的影视资源(由教师提供)4.网络资源:社会学相关的网络资源(由学生自行查找)七、教学进度安排课程内容教学起止时间第一章第1周第二章第2-3周第三章第4-5周复习第6周期中考试第7周第四章第8-9周第五章第10-11周第六章第12-13周复习第14周期末考试第15周八、教学参考1.Wright, E. O. (2015). Understanding Class. London:Verso Books.2.Giddens, A. (2016).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Press.ls, C. W. (2000).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
并就这种行为的发生发展的原因、过程和社会影响进行理论剖析
培养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该项活动分组进行
应当发展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人类文化价值主导社会的观念--社会行为的发生和社会事物的运行事实上都以人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以及由这种文化观念所产生的价值观为主导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过程
有什么样的行为过程就会导致相应的行为结果
当然
相对地来说
并希望学生们将这种讨论带到课堂之外去
)(50分钟)
3.在教师概略介绍有关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不同观点之后
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
讨论结果由讨论小组的召集人进行汇报
全班对各组的讨论汇报进行点评
(100分钟)
要求:学生提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写成短文
讨论结束后交给教师
短文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之中
通过这一活动由教师和同学共同总结出对社会和社区的基本概念
(100分钟)
2.随堂讨论:人性与社会建构的关系
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感受
谈谈自己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应当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
(50分钟)
3.学生自学
教师概括讲述第三、四节内容(50分钟)
提问、回答
师生共同论述社会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意义与具体途径
我们认识和对待社会现象
既要有平等的理性观念
又要有秩序的现实观念
同时
社会是一个完整的人类有机体
对社会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具有完整的观念
以便给复杂的人类关系和社会现象以一个简洁、清晰和有序的理念结构和逻辑说明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第一篇:社会学概论教案《社会学概论》教学方案第一章引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地位、视野和作用一、教学目的: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论断)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二、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关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一步能够把握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功能等,学会用社会学整体的视角看待社会。
三、教学时数:3学时四、教学重点: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五、教学难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六、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七、主要参考文献:1.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
2.郑杭生、李迎生:《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
3.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4.杨雅彬:《中国社会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八、作业:1.什么是社会学?中外学术界存在哪些分歧?为什么?2.社会学有哪些特点?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现实意义?3.社会学是怎样解释社会的?学科地位如何?第二章社会(Society)一、教学目的: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
二、教学要求: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三、教学时数:3学时四、教学重点:社会及其特征与类型;社会结构。
五、教学难点:关于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论。
六、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并配合影观看像资料。
七、主要参考文献: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德】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八、作业:1.什么是社会?社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简述较西方学者和马克思对社会的理解。
师范大学社会学概论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 掌握社会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3. 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社会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2. 社会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3. 社会现象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社会学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现象。
教学准备:1. 教材:《社会学概论》2. 多媒体课件3. 社会现象案例分析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社会学?为什么学习社会学?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科学。
- 社会学关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社会规律和机制。
2.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运用统计学、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大量社会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 定性研究:通过访谈、观察、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3.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古典社会学:以孔德、马克思、韦伯等为代表,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
- 现代社会学:以涂尔干、索罗金、帕森斯等为代表,关注社会问题、社会冲突和社会行动。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城乡差距- 分析: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城乡差距的原因和影响。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2. 案例二:老龄化问题- 分析: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社会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帮助师范生了解社会现象,提高社会敏感度。
- 培养师范生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 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发展。
2. 社会现象的分析方法- 基于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社会学概论教学实施方案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第一部分课程概况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学概论》是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为学生讲授有关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为学习其它有关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学时学分本课程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的教学(学习)媒体根据远距离成人教育的要求和本课程的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及承受力,本课程教学(学习)媒体以文字教材为主,以音像教材及其他媒体为辅。
1.文字教材是本课程各种教学媒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主要任务是传递基本教学信息,指导学生自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本课程的文字主教材为《社会学导论》(修订第二版),由孙立平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7年7月修订第二版。
它是本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基本依据。
该教材不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学概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为学生自学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各章内容均由引论,教学内容本文和思考题等几部分组成。
它是本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基本依据。
2.音像教材:配合文字教材的学习,我们制作了19节录象课,内容是按文字教材章节顺序,对各章的的基本内容和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第二部分教学(学习)建议一、教学(学习)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社会学概论领域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明确本课程涉及的各主要论题中的基本概念;第二层次:掌握本课程涉及的各主要论题中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原则;第三层次:能够结合实际运用本课程的概念与理论知识。
社会学概论教案2
教案二第三讲社会及其结构:我们生活在哪里(6学时)一、什么是社会(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社会结构等基本概念,了解中外学者对社会的不同看法,并理解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教学内容:1.社会的涵义2.社会的特征和功能3.社会的类型4.社会结构的涵义5.中外学者对社会结构的理解教学重点:1.社会的涵义2.社会结构的不同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1.以课堂讲授为主。
2.列举古今关于“社会”的经典论述,归纳总结不同的社会的界定,同时举例予以说明。
对于“社会结构”讲解借助人体解剖图等工具进行直观教学。
具体内容:一、什么是社会1.社会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是指处于特定区域和时期、享有共同文化并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学所使用的社会一词,广义的泛指从古到今的全人类,称人类社会;狭义的可分为不同层次,小的把一个家庭、一个小群体也称为社会;稍大的把一所学校、一座工厂,或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社区称为社会;更大些则把一个国家称为社会,或把历史阶段上的五种社会形态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的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等等。
其实“社会”一词不仅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
我们要理解它,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词源意义上和社会学者的研究。
从词源上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一词是从日语中翻译过来的,因为日本学者在介绍西方社会学著作时将Society翻译成汉字的“社会”,这其实还是源于中国的古代文献。
而我国古代的“社会”是分开的,先有“社”,后有“会”。
无论是西方的“伙伴”、“人与人结合的关系”,还是唐代中国的的祭神、游艺聚合场所,都包含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共同活动的意义。
从中外社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社会学家都曾对社会这一概念作过种种不同的说明。
涂尔干认为,社会是集合意识,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意识之上的独立实体。
课程思政《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教学内容2.1 社会学概述社会学的定义与特点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社会学的历史发展2.2 社会学研究方法实证社会学与理论社会学的区别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2.3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的概念和要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的原因和类型2.4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社会组织的形式和功能社会控制的机制和途径社会秩序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5 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类型和特征社会交往的形式和模式社会交往的规范与违规行为3.教学方法3.1 授课讲解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解和演示,传授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2 讨论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深化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社会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4 实地调研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地调研,观察和记录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并将实地调研结果与社会学理论进行对比和分析。
4.评价方法4.1 平时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表现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
4.2 期中考试组织一次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4.3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调研成果,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结合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4.4 期末综合考试组织一次期末综合考试,考察学生对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教学资源教材:《社会学概论》配套教学资料:包括教学PPT、案例分析材料等实地调研场所和工具:根据具体实地调研项目确定以上是《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对社会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教案标题:社会学概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3. 理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4. 分析社会问题和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意识。
教学内容:1. 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4.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5.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质性研究、文献研究等;6. 社会学在解决社会问题和现象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社会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3. 概念解释:讲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4. 理论讲解:介绍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理论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和分析角度。
5. 方法介绍:讲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质性研究、文献研究等,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并获取相关数据。
6. 应用实践:通过提供一些社会问题或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意识。
7. 总结回顾: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社会学教材和参考书籍;3. 社会学研究案例和实例;4. 讨论和小组活动材料;5. 学生作业和评估表格。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社会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程度。
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社会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讨论,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个人作业:布置一篇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文或报告,评估学生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社会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学术争鸣研究对象问题的重要性:(1)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的搭建(任何学科都必须通过其特定的概念、范畴、理论等相关材料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2)关系到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区别和联系;(3)关系到学科为社会服务的的方向和途径。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约有几十种之多,概括起来有三大类:一是社会和社会现象(主要代表是孔德、涂尔干、斯宾塞等);二是个人和社会行动(以韦伯为主要代表);三是其它。
近年来,我国社会学者将其归纳为6种看法:(1)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规律(归入社会);(2)人们的社会行为规律(归入人和社会);(3)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归入社会);(4)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归入人和社会);(5)社会现象及相互联系(归入社会);(6)社会生活的结构和联系(归入社会)。
以上各种看法是不同的社会学家从其特定的视角出发所表达的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宗旨。
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同意或者部分同意上述观点中的任一定义,也可以自行进行学术界定。
二、社会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作为整体的社会存在。
社会学的涵义:社会学是从宏观和微观相互结合的整体角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结构过程,并通过这些相互联系和结构发现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法则,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的科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的社会和具体的社会现象的形式联系的统一体。
社会如何合理结构的问题是贯穿整个社会学学科的核心问题。
三、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角度1、宏观与微观。
宏观是指全局的视角,微观是指部分的和具体的视角,这两者构成社会学视野的整体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
这是从人的社会关联度入手对于社会和社会现象进行的把握。
个人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联性的表现,但在个的意义上,群体与组织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既发挥好个人的作用,又防止个人的消极性影响,社会产生了制度,这是社会得以建立的必备条件。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社会学导论1.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和群体的多样性1.2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历史背景和创立者概述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流派1.3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讲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特点和应用强调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第二章: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2.1 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类型分析社会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含义和关系探讨社会结构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2.2 社会组织的运作和管理介绍家庭、学校、政府等组织的基本功能和结构讨论组织变革和发展的动力和挑战2.3 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分析社会网络的构成和作用探讨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第三章: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3.1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讲解社会化的定义和阶段探讨家庭、学校、媒体等因素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3.2 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介绍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概念和分类分析角色冲突和角色扮演的压力和挑战3.3 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解释社会认同的定义和作用探讨个体对群体认同的建立和改变第四章:社会分层与不平等4.1 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类型分析社会分层的原因和结果探讨社会阶层差异的体现和影响4.2 经济不平等与社会福利讲解经济不平等的根源和影响讨论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和挑战4.3 种族、民族和移民介绍种族、民族和移民的概念和特点分析种族歧视和移民问题的根源和影响第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5.1 社会变迁的概念和类型解释社会变迁的含义和原因探讨社会变迁的推动力和阻力5.2 社会发展理论介绍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等理论分析不同理论对社会发展的解释和评价5.3 社会发展挑战与机遇探讨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环境问题等挑战分析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全球化等机遇第六章:文化与符号互动论6.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解释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6.2 符号互动论介绍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概念分析符号互动论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6.3 文化冲突与融合探讨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和融合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与碰撞第七章:社会行为与群体动力7.1 社会行为的类型与特点讲解社会行为的分类和特点探讨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7.2 群体动力学介绍群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和互动模式7.3 社会运动与集体行为解释社会运动的定义和类型探讨社会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八章:政治社会学8.1 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分析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8.2 政治权力与政治斗争讲解政治权力的来源和类型分析政治斗争的形态和策略8.3 政治参与与公民社会介绍政治参与的概念和形式探讨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作用第九章:经济社会学9.1 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解释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2 市场与社会交换分析市场机制和社会交换的差异探讨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和社会责任9.3 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讲解消费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分析消费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第十章: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10.1 社会问题的概念与分类解释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分类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10.2 社会政策的概念与功能介绍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标分析社会政策的作用和挑战10.3 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讲解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探讨社会政策的效果和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整个学科的基石,需要重点关注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024版】《社会学概论》教学过程设计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内容及按内容的学时分配《社会学概论》课程4学分,一学期课,课内总学时72。
章节教学内容课程时数第一章绪论及课程介绍 4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4第三章社会交往 5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5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5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5第七章社区 5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5第九章社会制度 4第十章社会控制 4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6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4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4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4第十六章社会学发展综述 4二、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按自主学习过程的学时分配)节项目说明次数学时数环教学集中辅导主要针对教材各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辅导24实践环节结合三级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自学远程网上教学过程小组活动组织两次小组讨论:讨论后完成小组讨论记录8 形考作业批改、讲评公布作业的参考答案并进行讲评8 网上辅导以文档的形式就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在面授时来不及解决的问题进行辅导12网上答疑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网上实时互动;二是在专业论坛上发帖子20 合计72三、教学各环节要求(一)自学。
即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教材和收看中央电大IP课件(包括直播课堂等)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
强调以自学为主是开放教育的重要特点。
(二)组织学习小组并经常进行学习讨论。
在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在一起学习时相互鼓励、互相启发的作用。
学习社会学概论课程应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织网上的分析讨论,在面授辅导时,以每组值日的形式交流讨论的结果。
(三)辅导。
即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辅导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这部分辅导占总学时数的1/2-1/3左右。
其他辅导形式有电话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互动、教学网页和直播课堂等,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和学习时如何把握重点以及如何进行期末复习应试等问题进行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教学设计主讲教师:贾应生。
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阅读书目:随堂推荐。
总计课时:72学时。
教授方式:参与式为主的综合教授方法。
教授手段:传统手段+多媒体等现代电子技术手段。
本课程所要涉及的主要概念:社会——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问题――社会越轨――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社会现代化。
本课程所要传达的主要理念: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的人性观念——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必然地生存和活动于社会之中;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在社会中才具有意义并且才可能完成。
每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和谐地与整个社会和他人生活在一起,这是我们应当建立的首要人生观念。
同时,社会也是人的社会,因此社会性本质上就是人性,社会必须充分地考虑其结构、建设和发展的人性化,这样的社会才能是相对完善的社会。
社会的复杂性与完整性观念——社会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相互关系的结构方式,对社会的认识以及社会管理必须从这种复杂的社会性出发。
例如,前述社会结构的人性化问题,就涉及到复杂的人性问题以及人类不同人群的实际社会表征和社会互补性问题。
我们认识和对待社会现象,既要有平等的理性观念,又要有秩序的现实观念。
同时,社会是一个完整的人类有机体,对社会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具有完整的观念,以便给复杂的人类关系和社会现象以一个简洁、清晰和有序的理念结构和逻辑说明,这是社会管理有序化的必然要求;在这一点上,切忌被混乱多变的社会现实所迷惑,因而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忽略了问题的实质,应当发展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人类文化价值主导社会的观念——社会行为的发生和社会事物的运行事实上都以人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以及由这种文化观念所产生的价值观为主导。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过程,有什么样的行为过程就会导致相应的行为结果。
当然,相对地来说,一定的思维方式也会促成一定的价值观的产生,这本身也是具有互动性的。
种族优越论、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以及众多的人类文化主张的出现,就是社会需要整合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结果。
只有寻求到真正理性的文化价值观,社会才会有一致而又不损害多样性的观念形态,社会才能够既有活力,又不至于混乱不堪。
通过教育与环境互动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观念——社会个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因子,因此,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社会个体成长的好坏。
在社会学中,个体的成长被称之为社会化。
社会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双向互动这样一个社会教化的方式开展的,而其最终的完成则是社会个体将社会文化及其价值内化为自我的内在认识结构和判断习常,其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标志则是社会个体是否能够成功地学会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
在这个社会化过程中,除了教育与环境的作用以外,心理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心理和行为之间的互动构成群体心理,群体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体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多层次发动和互应过程;群体心理和行为既以个体心理和行为为基础,受到个体心理和行为发展程度与现状的影响,同时又对个体心理和行为发生重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个体心理和行为既可以受到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指导与制约,又可以独立于群体心理和行为,并对群体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这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独立性程度和影响力大小与个体的内在修养和个性特质密切相关,因而,增强对社会不良因素的免疫力和对组织与他人的影响能力的根本方式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品质。
社会的群体化与组织化观念――群体和组织是社会个体生活于其中的基本形式。
群体有多重分类方法,社会学十分关注初级群体的发展与功能。
而在社会组织之中,社会学十分重视组织的社会性意义。
例如在正式组织之外,人们社会性地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价值,并日益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试图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积极掌握推动正式组织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前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群体与组织的理论常常涉及到从古到今人类社会不断地探讨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人类关怀与和谐、社会正义与公平、人生成就和声望等等人类内在的生命价值问题。
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了解群体与组织的概念。
社会制度化、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理论观念――这几个问题是社会学所关注的重要社会现象,人们一般会认为这几个概念是存在的,事实上他们极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分层是一种社会的人群分化现象,但在一般的社会中,这种分化是与制度的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可以说是社会等级的一种保障形式。
由于分层现象的存在,社会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流动问题。
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和规范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任务。
通过积极的社会控制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社会问题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学术使命,也是社会的重要职责。
解决社会问题,墙根多重社会控制的手段,运用综合性的社会力量,同时还要吸取历史上的成功经验,由此才能克成其功。
通过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解决一般性社会分化问题的观念——社会分化往往造成一般的社会群体性问题,例如家庭问题、青少年问题、老年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这是人类社会自有国家以来就有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里,这些问题尤其突出。
社会政策是国家意义上的社会举措,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双重意义上的社会行动,而社会工作则是职业意义上的社会行为,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如何解决好社会分化所带来的一般性社会问题。
考查人类发展和反省社会现代化的观念――人类社会的任何行为及其发展都是历史地进行的,因此社会学的视角最终还要回到历史的落脚点上来。
社会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下的历史学,而历史学在一定意义上则是过去的社会学。
从多重视角审视人类历史,考查社会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学始终的基本学术视野之一。
第一章:导论(3学时)1.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基本需求,将这些需求记录下来,成为贯穿整个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根据这些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授行为。
同时,要求学生随时提出各种有助于本课程学习的方法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本课程的讲授方式,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但要注意不能因此降低本课程讲授的学术水准。
(30分钟)2.教师概略讲述本章的内容,并回答学生相应的问题。
(70分钟)3.特别介绍社会学中有关方法论的争论问题,特别是关于价值判断与价值中立的争论,并开展随机的课堂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为此,教师需要补充相关的学术材料,材料来自个人搜集与整理。
(50分钟)第二章:社会与社区(5学时)1.请学生分别讲述自己对于社会和社区的切身感受和理性认识,通过这一活动由教师和同学共同总结出对社会和社区的基本概念。
(100分钟)2.随堂讨论:人性与社会建构的关系。
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感受,谈谈自己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应当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态度。
(50分钟)3.学生自学,教师概括讲述第三、四节内容(50分钟)提问、回答。
师生共同论述社会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意义与具体途径。
教师最后总结。
(50分钟)第三章:社会文化(6学时)1.学生自学,教师概述第一、二节的内容(100分钟)预先布置思考题:文化究竟是什么?如何给文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模式?文化对人与社会具有怎样的功能?课堂讲授时仍然由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尤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
教师补充讲述:中西历史上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以及文化的应有含义。
2.学生自学,教师概括介绍第三节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对立观念及其社会影响。
(50分钟)思考并讨论如下的问题:在文化问题上我们应当坚持文化中心主义还是文化相对主义?或者应当采取另外一种态度?为什么?(结合中西文化史、一般历史经验和不同文化主张的社会后果进行思考与讨论,并希望学生们将这种讨论带到课堂之外去。
)(50分钟)3.在教师概略介绍有关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不同观点之后,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讨论结果由讨论小组的召集人进行汇报,全班对各组的讨论汇报进行点评。
(100分钟)要求:学生提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成短文,讨论结束后交给教师,短文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之中。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6学时)1.指导学生课前自学第一节的内容,并在讲述开始时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概略讲述该节内容,重点讲述第二个问题“社会化研究的三个角度”。
补充讲述:传统社会教育中的社会化观念及其实现过程,特别是其关于社会化内容的观点的现实意义,引导同学们寻求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结合:运用道德和利益的双重机制进行有效的社会化过程。
(100分钟)2.概述第二节内容,请同学们根据社会化的有关理论,根据自己的经历讲述某一社会化主体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特别意义。
教师按照学生名册随机抽取全班50%的同学上讲台发言,每个人限定发言时间为3分钟。
(150分钟)3.概述第三节内容,并对目前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师生合作寻求解决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问题的各种可能途径。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50分钟)第五章:社会角色(5学时)1.互动式讲述第一节的内容。
要求学生特别弄清楚角色概念和角色集概念的解释力,并学会运用角色概念分析和说明各种社会问题。
(50分钟)2.概略讲述第二节的内容,请学生和教师一道分析不同的角色理论的学术说服力及其不足。
(50分钟)3.角色扮演活动。
提前安排学生准备角色扮演活动,在该节课堂上进行扮演表演。
具体安排如下:将全班随机分为6个小组,要求各组同学以自己经历的具体生活现实为参照,自拟一个社会生活或工作情景(如家庭生活情景、某一社会组织的决策会议、管理中的某种矛盾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人情纠纷或法律纠纷等),每人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进行集体表演。
表演要尽可能进入角色本身,真实逼真;教师旁观、记录过程、解答疑惑并给予各组不影响其自主性的帮助(例如必要的社会背景或社会经验提示)。
在角色扮演中,同学们要体会不同历史条件对角色行为的不同影响,理解特定角色的不同需要、动机、价值观、态度、个性和意志力状况,以及这些因素形成的彼此矛盾冲突的情形,模拟如何在复杂的角色关系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协调好各种角色关系,应对变化,说服他人,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
角色扮演过程既可以是事先在确定好并进行过排练的节目,也可以是只有故事大纲而在现场随机表演的故事。
表演结束后大家进行公开评议,教师最后总结(100分钟)。
4.师生共同探讨第三节“角色扮演的失调及其解决”问题。
由前节课程的表演入手,学生畅谈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失调现象,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寻找解决角色扮演失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体会如何扮演好社会角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