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苑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

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有园林二百余处,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同构成了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

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拙政园与颐和园、避暑山庄和苏州留园一道,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园。

1997年,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拙政园则列于苏州园林之首。

本片拍摄历时一年,纪录了拙政园的四季景色。

(一)
数百年光阴荏苒,文脉延续至今,
拙政园,一部立体的园林史
明朝正德四年,也就是1509年,在京城做官的苏州人王献臣,因失意官场而还乡。

回到苏州之后,王献臣买下了200余亩土地,营造了一片城市山林。

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中有一句“拙者之为政也”,恰好与王献臣离开宦海之后的心境十分贴切,于是,这座园林,便叫作了“拙政园”。

苏州的文学艺术,至有明一代,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其中,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影响尤其深远。

这些生活在中国的首善之区的画家们,不仅笔墨精绝,而且他们又是十分懂得园林艺术的人。

受王献臣之邀,在诗文书画诸多方面都有着极高造诣的文徵明,便参与了拙政园的营造。

苏州的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进士出身的王献臣,也是一位文人。

苏州园林讲究诗意,讲究画意,正是造园者们深厚的修养,才使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园林创作中得到了形象地外延。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富不过三代”。

没料到,它仅在王献臣的下一代身上就得到了应验。

由于王献臣之子的一夜豪赌,拙政园这样一份偌大的家业,便在转瞬之间,输给了徐氏家族。

从此,数百年间名园易手,园林主人的更换多达三十余姓,而每一位园林主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它进行一番修葺整建,有人赋之以朴素,有人施之以奢华,在那些充满荣衰兴废的岁月里,这一座宅园一体的居所,真是风水流转,命运无常。

明清两朝,众多的骚坛名宿都曾在这里诗酒留连,又为拙政园增添了作为文人园林的色彩。

据史料记载,文坛盟主钱谦益,江南名媛柳如是,著名的诗人吴梅村,以及书法大家何绍基等许多见于文学史志的人物,都曾以拙政园的风物为题,先后留下了文采风流的题咏。

当然,在这些作品当中,与拙政园关系最为直接的,还属文徵明的《拙政园诗画册》。

文徵明名绝一代,他能为拙政园传神写照,其影响可想而知。

有人说,“拙政园延留至今,实有文徵明的图画之功”,这当是非常确切的评价。

当然,文徵明参与造园,并没有局限于纸墨之间,因为拙政园中一株古老的紫藤,相传就是文徵明亲手所植。

经过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株紫藤,每年的阳春时节,都仍然绽放着珠光宝气之花。

(二)
拙政园因水成园,
在这里到处可见水的意趣与生机
占地78亩的拙政园,构思得当,铺排合理,是一个典型的宅园合一的整体。

而它的园林部分,又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

东部疏朗旷逸,追求田园之味,中部楼台错落,一派典雅之姿,西部曲径回环,极有隐逸之趣。

文人园林是一种讲究主题的艺术品。

江南是水乡,苏州是水城,而拙政园所突出的主题,便是水。

水,在拙政园的中部占据着三分之一的面积,而且,十之八九的建筑物都是与水为邻。

当然,东部的一湾清流,中部的碧水环山,西部的天光云影,都围绕着水的主题,形成了因水成园的特色。

因循着园林创作的规律,拙政园的每一座建筑,都有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

中园的这座主体建筑名叫远香堂,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之意。

而与远香堂隔水而建的名叫香洲的石舫,以及附近的“荷风四面亭”,又都因“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而得名。

作为拙政园的一种主题形象,打自露出圆圆的嫩叶,直到开放出娇艳欲滴的千花万朵,拙政园的荷花,始终都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即使到了花残叶败,它也依旧诗意盎然,让人回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拙政园里的另一个荷花品种,碗莲,是在碗里栽植的。

相传,最初培育碗莲的时候,先要把莲籽装进蛋壳里,使抱窝的母鸡孵于翼下,待鸡雏们出壳的时候取出来,再把莲籽埋入碗里。

这碗里的泥土也特别,还必须是燕子衔过的。

当然,现在的碗莲栽植,方法早已改进,但这些花如酒杯、叶似碗口的花中异秉,依然让人感叹造物的神奇。

(三)
不仅每年春夏,这里都举办杜鹃节、荷花节
而且每一个季节都有繁忙的花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和花木等要素组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但是,这几种要素又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便是对这种融合关系最为形象的概括。

作为最为适合的人居环境,园林里的花木不仅有着净化与美化的功能,同时,它又为某一景点或某一建筑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所以,在枇杷园中,我们可以会逢垂枝的硕果。

所以,在玉兰堂前,我们能够看到临风的玉树。

园林里的花木,栽多栽少,都自有章法。

海棠春坞是拙政园中又一个著名的景点,它也是以园中花木命名,但这里的海棠,却只是栽植了寥寥数株。

然而,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之下,它却更能显出海棠的美艳,加上小园的铺地也是海棠形的图案,便使得这些枝头的花蕾,更为动人。

而翠绿的芭蕉,以它的色彩之美,点缀了小巧的庭院,也美化了宽大的窗景。

至于到了雨天,在这里“蕉窗听雨”,听瓦檐上的淅淅沥沥,听蕉叶上的珠珠点点,那么,你便更能体会出中国古典园林的文人情味。

当然,“流水落花春去也”,原本也是正常的事。

然而,在拙政园里,你却感受不到万花纷谢的萧条,因为这里,在每一个季节中,都有自己的花事繁忙。

花事,是杜鹃的五彩缤纷之容。

花事,是牡丹的天香国色之姿。

花事,是茶花的光昌流丽之态。

花事,是菊花的经霜耐冷之形……
古代游园,曾有雨游、雪游之说,即使在这类特殊时间里来到拙政园,人们也会和园中的花事相逢,那或许就是墙角的早梅,或许就是雪后的奇香。

一年中这难得一见的景色,让这座中国名园展现出了另一种素淡与优雅,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片银装素裹,才孕育了拙政园一年的万紫千红。

(四)
凭蕉窗听雨,借古诗观荷
拙政园,是意境的浑化,是意象的浓缩
在历数苏州古典园林的时候,人们往往把拙政园作为突出的代表,这是自有原因的,因为它最为典型地综合了江南园林的全部要素,最为集中地展现了园林艺术的所有美感,并以“小中见大”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十分巧妙地创造了幽雅安宁的人居环境。

拙政园当年的主人王献臣,说是“拙者之为政也”,其实,他自称“拙者”,正说明他是一位聪明人。

古人说,“大隐隐于市”,而王献臣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不过,他隐进的不仅是城市,而是人居环境的理想境界——城市山林。

城市山林的最重要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使人愉悦的艺术美感与自然情趣,恰就是这种和谐在生活当中形象的升华。

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会对此有着乐此不疲的追求。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种和谐的生活是因文人情趣而创造的,所以,在苏州的古典园林里,才有着唐诗一般的古雅,才有着宋词一般的锦丽,一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因此,在这样的花光里弹奏古琴,才更为得当;
因此,在这样的水影中吟诵诗词,才更为得体;
因此,在这样的蕉窗下棋枰对弈,才适得其所;
因此,在这样的厅堂内演唱昆曲,才相得益彰。

清代同治年间的苏州籍状元陆润庠,曾经写过一副悬挂在园林里的对联:“雨惊诗梦留蕉叶,风裁书声出藕花”。

这两行优美的词句,色彩艳丽,意境幽深,真是写绝了。

园林艺术的赏析,最为讲究的就是品读意境。

所谓园林的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之中,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察,并取得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

(五)
拙政园是凝固的诗,是立体的画,
路径蜿蜒曲折,恰是让人体会诗情画意。

形容园林的路径,人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便是“曲径通幽”。

的确,在拙政园曲径通幽的游赏路线上,可以领略到每一道桥的各个侧面,每一座楼的完整风貌,每一方花窗的多种美感。

尽管拙政园所含纳的内容很多,但它的面积毕竟是有限的,然而,由于它采用了借景的手法,一些园林之外的景色,也就被纳入了拙政园里。

于是,苏州的北寺塔与拙政园组成一体的画面,便出现在我们的游赏路线上。

当然,能够欣赏到借景艺术的妙处,也是由于移步换景的缘故。

在拙政园的多条路径中,不能不说到是又一种独特艺术品的游廊。

拙政园的游廊,可分为空廊、半廊、复廊、和藤萝覆盖的花廊等等,它为人们的游览提供了便利,也为游览的过程增添了趣味。

拙政园有两条著名的游廊,一是中部的“柳阴路曲”,二是西部的波形水廊。

“柳阴路曲”的道路共有两条,一条通往园林的西部;一条则通往北边的见山楼。

在这两条路径上,人们无论从哪一个方位环顾园林,都会得到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拙政园西部的波形水廊,更是苏州园林中的一个代表形象。

整个水廊的造型曲折有致,起伏自然,它不但连接了南北两岸的景点,而且又以自身的一种波纹的韵律,构成了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线。

在拙政园的游赏路线中,人们还可以看到另一种别致的景象,这便是水中的倒影。

水,有时是宁静的,有时又是涌动的,因此,爽朗的晴天,初露的朝阳,正午的强光,西沉的落日,都会在水中得到神奇的幻化。

具有优雅形态与丰富内涵的拙政园,让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从不同的层面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总之,只要是来过这里,不管你是从哪一个角度出发,拙政园都会给你留下至深的印象,以至你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东方的亭台楼阁,看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便会想起这一座中国名园——拙政园。

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 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世界文化遗产。

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

明正德四年(公元1 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音:yù,<书>卖)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

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

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拙政园全园占地7 8亩(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面积约18.5亩。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另一资料:1/3)。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

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

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
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

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

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它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

[编辑本段]
【拙政园·历史沿革】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园由王献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史籍上记载王献臣曾委托画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设计,并存文氏之《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

当时,园面积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

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池广林茂。

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31个景点。

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根据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一开始建造此园时,他就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地质松软,积水弥漫,而且湿气很重。

因此文征明以水为主体,辅以植栽,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并将诗画中的隐喻套进视觉层次中。

园中至今仍留有许多文征明的对联与诗,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带出此园的意境。

此外,园中所栽种的紫藤相传是文征明亲手
种植。

由此可看出文征明相当喜爱植物,有学者分析在31个景点中,超过一半的景,都与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关。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并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将其重新修复,并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居”,取意陶渊明的诗。

清顺治十年,陈之遴曾购得此园。

1662年,拙政园充公。

康熙年初,曾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

其后还予陈之遴子,再卖给吴三桂婿王永宁,王曾大兴土木,堆帜丘壑,园状大为改变。

康熙十八年,为苏松常道署。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蒋棨接手此园,并将园中规模略做更改,东边的庭院切分为中、西两部分。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忠王府。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改名为“补园”。

当时拙政园的腹地缩小到1.2顷,张履谦大举装修了相当多细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园今日之基础。

同治年间的江苏巡抚李鸿章、张之万,辛亥革命伊始时的江苏都督程德全,抗战时期的伪江苏省省长陈则民都看中了拙政园。

时疫医院、戒烟所、区公所都曾是拙政园的别名。

至抗战爆发前夕,一代名园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1 937年)冬,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远香堂受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亭阁倾圮,枯苇败荷,荒秽不堪。

1951年11月,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文管部门立即修缮,延请专家名匠,规划整治,按原样修复,1952年11月6日,整修后的拙政园中部和西部正式开放,成为普通百姓休闲游玩的去处。

1961年拙政园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授予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称号。

从1996年始,拙政园每年春夏之季分别举办杜鹃花旅游节与荷花旅游节。

2009年7月8日,拙政园迎来500周年华诞。

[编辑本段]
【拙政园三区·东园】
东区的面积约31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该园可分为四个景区,据记载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

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

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

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

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

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

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

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但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重要的景点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拙政园的纪念品店也设在此处。

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

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

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

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编辑本段]
【拙政园三区·西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现有布局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

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

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

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

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

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编辑本段]
【拙政园三区·中园】
中部部分为全园精华之所在,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

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

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中区现有面积约为18.5亩,其中水面占1/3。

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

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

远香堂既是中园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

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

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

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还有一片竹林。

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

每逢夏天来临的时候,池塘里荷花盛开,当微风吹拂,就有阵阵清香飘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