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八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 4.培养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5.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2.近代教学过程理论 夸美纽斯主张教学要遵循自然的秩序,提倡直观教学和实物 教学,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学年制度和分科教学,重视循序 渐进、因材施教。 卢梭提出能动的儿童观,倡导自然教育,反对机械灌输。
赫尔巴特重视全面系统的教学,提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序
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赖因将其演变为“预
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与美感,
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教学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 活动。
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活动,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 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参与者。学生是学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陶行之提出“教学做合一”等等。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借鉴前苏联的教学理论,形成了系 统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认识过程。此后,教学理论“中国化”
的独立探索阶段,提出自己的观点。文革期间,进入停滞阶
段。文革后,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体系。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第八章
教学(上)
本章要点
1
2 3 4 5 6
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及任务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一、教学概念
(一)教学概念的词源学分析 中国: 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教”和“学”二字, 《书· 兑命》中说“教学半”,“上学为教,下学者,学习 商· 也。言教人乃是益已学之半也。”
二、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因素: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观察、注意、思维、记忆 和想象等心理因素,是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 性格等心理因素,是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动力。
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非智力因素又积极作用于智
教 学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 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
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主要通过教
学这一途径来完成,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还可通过课外活 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智育也不是教学 的唯一任务,教学还要完成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 教育等教育任务。 智 育 教 学
直接经验的获得,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影响
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教学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掌握知 识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而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又 助于推动知识的学习。教学中要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 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备—提示—联系—总结—运用”五段教学法。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3.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美国教育家杜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为中心,从 做中学,提出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 论”。 赞科夫主张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
布鲁纳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提出发现法。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统一。教学过 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相统一的双边活动,在教学 活动中,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为学生创设良好 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
的质量与效果只能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来验证。
国外: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了“产婆术”;古罗马昆体良提出学
习的三个顺序递进阶段摹彷—理论—练习。
近代社会,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教学理论的 形成,总结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德国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
学》中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思想。赖因提出“五步教学法”。 现代社会,两条主线:一是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二是心
但是英文教育文献中经常见到的是二者的合成形式
“teaching—learning”。史密斯说过“教学这个词自古 以来就同学习结下不解之缘。”
(二)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 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 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
展为程序教学。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
结构的形成或改组。 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布 鲁纳学生是学习的信息加工者,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提 出发现教学(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一)教学理论的发展轨迹
教学理论的研究范围: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原则、方法、组织形式、评价等。
1.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关系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怎样教”,学习理论主要描述和说明 “人是如何学习”的问题。
教学和课程的概念的理解。我国和前苏联观点是“大教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2)教学过程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德、 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 展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2.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 1)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认为学习结果是强化的历程所控制,教师以及相应的教
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 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学习是“刺激— 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加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发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即由教师所提出
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学习效果
二、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 直接经验:学生通过自身检验、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及各种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防止出现 忽视系统知识学习或忽视直接经验的偏向。只重视直接经验 的学习而忽视间接经验的学习,无法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 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而忽视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3.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该理论强调对学习者的尊重和信任,教学的目标是促进
学生认知素质和情意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自我实现,即全
人教育。 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培养“躯体、心智、情感、 导性教学模式,关键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实现。
教学与上课的关系
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课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除
上课外,教学还有实验、实践、参观等形式。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 途径; 3.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教师起主导作用,保证教学按照规定的目的、内容,有组织、 有计划的进行;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正面积极影响的主要信息应与学 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应;
教学方法是教师得以有效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2)基本矛盾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的联结点:认识主体和客体、知识和 发展、教和学这三对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是在掌握系统的规律性的 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智力又反作用于知识的掌握过 程,智力的发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创新。
力因素。
二、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统一起来,相 互配合、相互促进。既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智力因素进
行系统的认知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也要充分发挥非
智力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培 养学生的情感与意志,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学小课程”,北美观点是“大课程小教学”。
三、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2.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
我国古代,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孟子提出“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中庸》提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过程; 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等。 近现代,梁启超提出“新民”思想,蔡元培以五育并举
审美情趣,发展个性。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历史发展: 1.古代教学过程理论 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注重“躬 行”。思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
“藏息相辅”、“长善救失”。这些都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
的学习、思辨和实践,强调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循循善诱。 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昆体良提出“模仿、理论、练 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 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 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引领下
达成学习的目的,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能动性,才能达到 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二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
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 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 育
宋朝蔡沈“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
亦学也”。说明其词义是一种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面
活动,蕴涵着“教”与“学”不可分离的思想。——我国古
代教学思想的萌芽。
西方 教学是由不同的英文词表征的。“教”由“teaching” 和“instruction”来表示,“学”由“learning”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