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定理教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为什么?
生l0:因为OP与OQ的夹角应在[0,π]内,而α,β不一定在 [0,π]内,所以α-β不一定是OP与OQ的夹角.
师:好极了!遇事要冷静,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考虑问
题应全面,接下来该怎么办? 生:分情况讨论!
(此处略)
师:这样一来,我们就证明了②式,有了这一公式,要算两角 差的余弦就很方便了,这一公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 角 差的余弦公式” ……
(下面的课从略).
反思与简评:
C(α-β)这一公式,在新课程教材中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余弦和正切公式”的“母”公式.这一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又 该
如何证明它?既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又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对这
一公式,人教A版教材上的生成方式,笔者认为思路是可取的, 但过程不自然.第一:所构图形太复杂,一开始学生也不易想 到“单位圆”;第二:证明方法太突然,缺乏“亲近感”,尤 其在 证明过程中没有揭示出证明的关键点——“算两次”的思想方 法.而在上述的公式生成过程中,通过从特殊问题(求cos(6045)的值)入手,先猜出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B
A
E
C
(生3口述,老师板书)
ADcosl5=(AE+BE)cos60 =ADcos45cos60+BEcos60 =ADcos45cos60+DEcot30cos60 =ADcos45cos60+ADsin45cot30cos60 ∴ cosl5=cos45cos60+sin45cot30cos60
下面我们一起来反思上述解法的关键点在哪里? (与学生一起反思上述解法的每一步) 师:生7,你来说一说上述解法的关键点在哪里?
生7:算两次!就是把“AC”算了两次,第一次得出AC=ADcosl5,
第二次得出AC=ABcos60,这样就得出了关于cosl5的一个方程,
然后通过解方程就得出了cosl5,也就是cos(60-45)的值. 师:说得太好了!上述解法实际上应用了“算两次”的思想方法,
生:不!
师:那怎么办?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生5:让他们自己按上述方法去解决.
生6:老师,我们能否得出一个一般的公式?免得每次都这样去
做,太烦了! 师:这个想法好!得出一个怎样的公式?
生6:是否对任意的α,β∈R,都有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② 师:很好!你是怎样想到的? 生6:我是根据上述①式猜出来的! 师:真不错!不过,猜出来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你能证明它吗? 生6:还没有想好!
“过
河拆桥”、学会“感恩”及遇事要冷静,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 昏头
脑,考虑问题应全面等。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定理、公式是解题的重要工具,加强
侯老师点评:
本节课是发表在著名期刊上的获奖课例,能上到这样的层 次,要非常优秀的课才有可能,我们在上面过程中也看到,确 实非常精彩!正如“反思与简评”中所述,不再赘言。 若仔细推敲课堂上的细节,就会发现本节课至少存在三处 “硬伤”,而且“伤”得不轻,都“伤”在关键处:
生4:(上台)通过化简得出
cos(60-45)=cos60cos45+sin60sin45. ①
师:等式①的确优美多了!当然①式也还不太和谐—— 生:左边是“-,而右边是“+”.
师:很好!这也正好说明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到此,同学们松了一口大气,大有洋洋得意之感!)这时—— 师:你们别高兴太早!刚才甲同学是将cosl5化成cos(60-45), 我们帮他解决了;若乙同学是将cosl5化成cos(45-30),而丙同 学是将cosl5又化成cos(135-120)呢?⋯⋯,我们是不是一一帮他 们去解决?
你们还在哪里也用到过这一思想方法?
生:在《平面向量》里也用过. 师:对啊!“算两次”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方法,不仅过去用
到,现在用到,而且将来还可能用到!Biblioteka Baidu面再回到②式的证明,
怎样才能证明它呢? 生8:老师!是不是还是用“算两次”? 师:怎么算? 生8:还没想好!
师:请再想一想.有谁想到了吗?(大约1分钟后)
三:公式与法则的教学
公式法则的教学与定理教学是类似的,特别是公式的引入或
发现和定理教学中一样,在得出公式后,还可以有如下侧重: 1、讲清公式法则的实质 如正、余弦定理的实质是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固有关系,是解 三角形的基础,是进行边、角转换的桥梁等。
2、能熟练地正用、逆用公式
在平时解题中,大量的题目要求将数学公式、法则进行逆 向运用(按课本给出的形式由右向左使用),甚至变形使用,学 生在这方面是弱项,教师教学中注意有意识引导,做足量练习 题使其掌握方法。
生2:很简单!在Rt△ACD中,AC=ADcosl5.
师:这样就有ADcosl5=ABcos60.现在要求cosl5,若在这一等
式的右边也出现AD,那么,两边同约去AD,即可求出cosl5.
下面怎样才能使等式的右边也出现AD呢?
(学生又陷入沉思中!大约2分钟后)
生3:老师,可不可以这样做? 师:怎么做?请讲!
生:好像没有!
师:除了前面第一章我们已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外,我
们还学过其它的三角函数知识没有? 生:在初中还学过解直角三角形!
师:好的!既然在第一章的三角函数里没有公式可用,那么,我
们不妨就到直角三角形中去看一看!你能否画出一个角为60 的直角三角形? 生:太容易了! 师:是吗?那我就来画一个Rt△ABC, 使得∠A=60,∠C=90,(如图)
3、努力防止负迁移 学生在使用公式、法则解题时常常出现把外形相似的东西 混淆起来了,只要甲乙两个问题相似,不管实质如何,就会 “张冠李戴”,这在心理学中称为负迁移。为了促进正迁移, 防 止负迁移产生,教师教学中要强调使用的条件,区分它们之同 的异同和本质的联系,有目的地进行对比练习、预防性练习、
举反例等.
师:前面说了,在第一章三角函数里已没有公式可用,又不能 用作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那怎么办?换句话说,现在进是进不了 了,进不了就—— 生:退! 师:退到什么地方去呢?这是一个三角函数问题吧!,那三角函 数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的? P Q 生:单位圆!退到单位圆中去. α β 师:好的!那就到单位圆中去看一看: O 如图,在单位圆中,设α,β的终边 与单位圆分别相交于P,Q两点,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P(cosα,sinα),Q(cosβ,sinβ), 请大家观察②式的右边,它恰是——
生:知道!
师:为什么?说说理由看? 生:因为cosl5>0,而cos60-cos45<0,所以等式不成立. 师:很好!这样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cos(60-45)≠cos60-cos45, 那么cos(60一45)究竟等于多少呢? (学生陷入沉思中!) 师:cos(60-45)是一个三角函数问题,在前面第一章我们已学 习了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能否有公式可用?
语言、图形语言三者的相互转化。 【反思总结】:如果把图形中的△ACD去掉, 即可得出定理的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 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定理的应用—— 训练中巩固
该阶段包括分层应用、检测反馈两个基本环节, 【分层应用】:由易到难,拾级而上,变式展开,形成梯度!
(1)基础训练
目的是熟悉定理,直接应用! 如图矩形中,AB=OA=4,求BD与AD的长!
§4、定理教学
一、定理教学的形式:
1、传授式教学(四个环节):
1)引出定理 2)分析定理 3)证明定理 4)应用定理 2、发现式教学(五个环节):
1)探索发现 2)提出假设 3)验证假设(证明)4)得出定理 5)应用定理
3、新课改下的定理教学模式
1)发生型模式
基本程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交流——
4、适当引伸 适当引伸,既能加深学生对公式法则的理解,又能扩大其 应用,使学生基础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 从教师的分析引导中懂得怎样变更问题、进行联想、类比等。
【案例】“公式C(α-β)”的获奖课例实录
师:有一天,甲同学来问我这样一个问题:cosl5=cos(6045)=cos60-cos45为什么不对?说实话,甲学还很不错,知道这 一等式是不成立的。同学们你们是否也知道?
出相关的延续性问题,延长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5、定理的拓展—作业中延伸 如上,可布置两种类型的作业:
A类(书面):习题4.6第97页第2、3题
B类(拓展):某公园一角有一块三角形形状的 (如图),工人们想让其更加美观,种植另一 种颜色的花草,与原来的能正好组成一个矩形, 你能帮助他们吗?( 假设角形的周围有足够大的空间)
【验证】 学生利用自制的平行四边形学具,和课本面、课桌
面等,探索矩形的特殊性质! 【概括】: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2、定理的形成 — 交流中建构
该阶段包括推理论证、语言转化、反思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推理论证】:师生共同寻找各种证明方法,注意启发引导。
【语言转化】证明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文字语言、符号
师:好的!请继续思考.有谁能证明②式?(思考,约1分钟后)
师:能否仍按前面作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去证?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α,β不一定能成为直角三角形的—个内角.
师:很对,不过不要否定得太快!虽然现在不能作直角三角形 了,但前面的那种证法中所用的思想方法说不定还有用呢!所以
不能“过河拆桥”,要学会“感恩”!
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回答—从角、边、对角线,以及对称 性等方面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结 合矩形的定义,猜想矩形有什么性质? 【猜想】猜想一( 共性):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猜想二(角):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猜想三(对角线):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猜想四(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
B
C A
在这个Rt△中,你还能作出一个45,同时还出现15的角吗?
生1:很好办!以A为顶点,AB为一边,在Rt△ABC 中作∠BAD=45交BC于D,则∠DAC=15. 师:你真行!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 能否得出cosl5呢? 师:在Rt△ACD中,还可得出AC=? 生2:AC=ABcos60.
B D C A
一般公式,然后再去证明公式,途中既有对“数学美”的追求,
也经历了“类比猜想、抽象概括、联想、算两次和修正”等思 维 的碰撞,完全像是数学家发现这一公式的试验场,虽然途中也 有“一波三折”,但整个过程还是比较自然流畅,没有半点强 加 给学生的成分.另外,在公式的生成过程中,还有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的自然流露:“丑不可言”、总不能“见死不救”吧、
鼓励猜想——引导论证——运用结论——形成定理体系。 2)问题解决型模式
基本程序:创设情境——建立模型——引入定理
——验证定理——应用定理。
二:例谈怎样进行定理教学(例:“矩形性质定理”)
1、定理的发现——情境中探索
该阶段包括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四个基本环节 【观察】: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是从哪几方面研究
生:OP· OQ,即OP· OQ=cosαcosβ+sinαsinβ
师:那②式的左边等于—— 生9:“算两次”,OP· OQ=|OP|· |OQ|cos(α-β) 从而有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生:原来如此! 师:果然又用到“算两次”!但③式一定正确吗? 生:正确! 生10:还不一定吧? ③
(2)变式训练
变式延伸也就是适当改变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或变换其形式 (包括图形位置)和内容,使问题深化、递进,使学生从不同的 背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来理解定理的实质。 【检测反馈】:检测是反馈信息的“ 主渠道”,不能忽视。
4、定理的升华—反思中提高
包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及还有什么疑难问题两部 分!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定理学习的内容、方法,提
D
生3:在图中,过D作DE⊥AB于E,则由ADcosl5=ABcos60,得
师:太妙了!(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也有大功告成之感!)
上述结果完全是正确的,但形式太“丑”了, 说得不好听一点,简直是“丑不可言”!
B
A
E
C
(学生感到很突然,教室里立即
D
鸦雀无声),你们看,等式右边的第一项是两项的积,而第二项 则是三项的积,不和谐吧!更“可恶”的是:左边实际上 cos(6045)只与60,45有关,与30无关,而右边的第二项竟然冒出一个 30,这个“30”岂不是来添乱吗? 生4:那就把它化掉吧! 师:好的,生4,你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