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劳动观批判论文
马克思分析黑格尔劳动观念论文
![马克思分析黑格尔劳动观念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c84f0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8.png)
马克思分析黑格尔劳动观念论文一、黑格尔劳动观念的维度分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改造与挖掘了黑格尔哲学中积极的辩证法思想,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改造。
劳动的观念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现实问题,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理论的分析批判,实现了他的唯物主义转向。
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完整阐释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劳动陶冶事物。
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
这个否定的中介过程或陶冶的行动同时就是意识的纯粹自为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
”[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劳动的对象,人在自然界中进行对象性活动,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会,创造了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纽带,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始源性关系。
马克思同时肯定了黑格尔对劳动异化结果的分析。
黑格尔认为现代劳动不再服务于人的直接的需要,劳动变成了抽象的形式,对象化变成了非对象化,劳动成了为满足他人的需要,劳动由满足自身的需要变成抽象的统治。
马克思赞扬了黑格尔坚持人的异化,“它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工过了。
”[2]100二、黑格尔对劳动本质理解的扭曲马克思在分析批判黑格尔的劳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视阈,实现了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的超越,即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劳动者的创造物成为异己力量,劳动的对象化变为非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外化为非现实化,人的本质力量已经丧失为私有财产的一种形式,这种劳动的存在形式即异化劳动。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看到了劳动的本质,但是黑格尔理解的异化和马克思理解的异化有着实质性的不同,黑格尔洞察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状况下的异化现象的不可逃脱和不可避免的客观必然性,他也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但他对异化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异化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和合理状态,是非批判性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论的当代思考免费范文精选
![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论的当代思考免费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b3f268f011ca300a6c390f1.png)
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论的当代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指出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后工业社会工人劳动异化的特质。
本文揭示了当代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劳动者因面临各种压力和负担使其劳动过程也产生了异化性现象。
要消除异化必须建立公平、合理、高效、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劳动者的外在压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劳动异化社会保障制度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思想是在马克思的“异化论”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而提出的。
现代异化思想内涵西方马克思主义指出后工业社会工人劳动的异化特质具体表现为: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分工日趋精细,加剧了工人劳动“破碎化”程度,给工人的生理、心理造成严重伤害。
工人工作被归结为一个专门固定的机械重复动作;工人失去了同劳动最终产品的接触,使他对自己生产的最终产品一无所知而漠不关心,劳动者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而成为一种“孤立的、抽象的原子”,这不仅使工人失去全面发展的可能仅成为片面的、本能的劳动工具,“使工人处于更被动状态而没什么技艺,从而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异化”。
孤立、消极的依附劳动使工人完全成为被动的机器零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只需按预定动作进行操作,其自主与创造性已完全丧失。
工人劳动时间不仅受工作时间而且受闲暇时间控制。
他们认为,马克思时代工人的劳动时间是不自由的,但闲暇时间属于“自己的”,能感到“自在”所在。
而当代社会工人这点自由也被剥夺,异化已侵入到工人的闲暇时间。
虽然工人的“法定”工作时间比早期资本主义大大减少,但实际劳动时间却被延长,已超出“上班时间”并延续到休息时间。
劳动异化和“受管制”的时间实际上也漫及整个生命过程。
这种异化思想是对后工业社会工人劳动特征的总结,反映了科技对劳动者个性与自由控制的加强。
自动化条件下本来应是人的本质力量体现的人的“内在劳动”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劳动”,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马尔库塞说:“对极大多数人来说,满足的规模和方式受制于自己的劳动。
关于劳动问题的政治哲学透视——重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关于劳动问题的政治哲学透视——重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169a89e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3.png)
关于劳动问题的政治哲学透视——重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摘要:《哥达纲领批判》是一部以劳动问题为主线、聚焦劳动解放的政治哲学著作。
人的劳动力本身也是一种自然力,不能把劳动说成“超自然的创造力”,人为夸大劳动的作用,也不能离开现实社会空谈劳动创造财富,应从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上思考劳动解放的问题。
劳动所得按照平等权利进行公平分配,这种主张的问题在于它否定了阶级存在的客观现实,否定了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差别,没有深入到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中,因而没有抓住现代平等、公平问题的根本。
按需分配不是可以马上采取的行动,而是自然生成的历史结果,不能忽略作为其前提的“各尽所能”的深意。
用法律保障公民的权利,逐渐消除建立在阶级基础上的政治上和社会上的不平等,让每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天赋和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才是值得追求的公平正义社会目标。
关键词:劳动;劳动所得;平等权利;公平分配;按需分配人类社会离不开劳动,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但在中西方思想史上,关注劳动问题、把劳动作为核心概念进行研究的思想家并不多,马克思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这个地方若使用“之一”,对马克思都是不尊重的)。
在他看来,“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
[1](P226)可惜的是,马克思并没有写出一本以劳动为主角、系统阐述劳动问题的著作,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当然也是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资本的光芒遮蔽了劳动的力量,促使马克思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将“资本”这一对手作为其作品的主角。
马克思花更多的精力写作的是“资本论”,而没有机会写出“劳动论”。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深度谈论劳动的问题?如何讲好劳动的理论故事?走进马克思1875年写作的《哥达纲领批判》,会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部以劳动问题为主线、聚焦劳动解放、劳动者如何解放的政治哲学著作,是一部集中系统展示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作品,因此是我们深度思考劳动问题可资借鉴的不可多得的经典文献。
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百年论争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百年论争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db0f61f10a6f524ccbf8567.png)
■■【综述】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百年论争研究综述王璐[内容摘要]一百多年来,西方经济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沿袭了《资本论》一、三卷是否“矛盾”———“转形问题”能否求解———劳动价值论是否“必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进思路,论争的实质在于抛弃、还是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今天,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百年论争中重新审视中外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的新的意义,从而坚定地捍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Abstract]The controversies onMarx s labortheory of value bywestern scholars have being continued to use thetrain of thought from easy to difficult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That is, whether volume one contradicts volumethree———whether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 can be resolved———whether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indispens-able. And the essence of the controversies is thatwhetherwe should insist onMarx s labortheory of value or not.Today, in the reforming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f we look closely at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sof Chinese andwestern economic theories during 100 years controversies, we can recognize the newsignificance of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in the new times more clearly, and defend it more firmly.[关键词]西方学者(Western schoolar);马克思(Marx);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争论(Controversy) [中图分类号] F01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8306 (2004) 04-0103-05作者简介:王璐,女,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石,也是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试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论文.doc
![试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论文.doc](https://img.taocdn.com/s3/m/24c503cb2b160b4e777fcf24.png)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基础。
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即劳动的动物)颠覆了这一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从那以后,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不再被严格地看作属于私人领域里的行为,而是堂堂正正地进入到公共政治领域。
阿伦特的独特解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她把异化劳动当作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全部内涵,终究未能准确揭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大意义。
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政治意义,是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也是马克思和阿伦特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阿伦特指出,马克思着作的意义,既不在于其经济理论,也不在于有关革命的论述,而在于他热衷“这个时代给近代人带来的新的主要问题,那就是劳动问题与历史问题”[1](P7)。
她认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明确发端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而且明确终结于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他不仅颠覆了黑格尔,而且颠覆了哲学与政治、思想与行动、沉思与劳作的传统等级序位。
(PP397-398)笔者曾撰文探讨了阿伦特揭示马克思对哲学与政治等级序列的颠倒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意义。
①考虑到思维与行动、沉思与劳作的等级序位在西方政治理论中同样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不得不继续追问:在古典政治哲学中人的实践活动有着怎样的序位排列?这一排列有何意义?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颠覆了这一传统等级秩序?阿伦特是否准确揭示了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要意义?一、从沉思到劳动:古典政治哲学的等级序位众所周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区分为沉思活动(biostheoretikos)、政治活动(biospolitikos)和生产活动(biospoiesis)。
沉思活动,即哲学家从事的把握事物的原因和原理、求知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论活动,这种活动的意义在于超越人的有限存在而契合于神性,其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sophia);政治活动,包括行动(praxis)和言说(lexis),是城邦公民投身于公共事务的活动,对应的理智能力是实践智慧(phronesis);生产活动,包括工匠、艺人制造罐子或椅子等有形物体的制作活动,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技艺(techne)。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论文: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简析创新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论文: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简析创新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38f1413ba1aa8114431d97c.png)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论文: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简析创新的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具体考察劳动与创新劳动的关系。
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并分析创新的过程参与、社会效果和社会供求关系等度量创新价值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常规劳动;创新劳动;创新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劳动作为人所特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为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按照劳动的内容和实现形式的不同,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将劳动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范畴,为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史上的确立与发挥的巨大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马克思那里,还有一类关于劳动的范畴没有涉及,即常规劳动与创新劳动。
有学者认为,实际上马克思已经在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作用的研究中涉及了创新劳动的问题,但他并没有专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今天,创新劳动作为一个在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和探讨。
一、劳动与创新劳动辨析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的过程,作为一种有目的创造使用价值的活动,从劳动结果的角度看,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动的结果(物化与非物化成果)是以前就出现和存在了的,并且就劳动中的方式、手段与过程环节而言,与过去相比是一种重复性的常规生产劳动,并无质的区别即创新之处,这种劳动就是常规劳动;另一种是劳动的结果(物化与非物化成果)是过去未曾出现过,是超越了人的认识能力与水平、处于某领域前沿和领先地位的,也就是对劳动中的方式、手段与过程环节而言,都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创新的成分,以至于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劳动所制造的使用价值必然会超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衡量尺度,这种劳动就是创新劳动。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解和体会文章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解和体会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b1e0f66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f.png)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解和体会文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那可真是个特别的东西。
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理解生活本质的大门。
咱中国人最懂劳动的意义了。
从老祖宗那时候起,就知道不劳动就没饭吃,没衣穿。
你看那田间地头,农民伯伯们弯着腰插秧、除草、收割。
那一颗颗汗珠砸在土里,就像种子一样,种出了粮食,养活了全家老小。
这劳动啊,就是实实在在的,就像盖房子,一砖一瓦地往上垒,没有半点虚的。
这和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价值是不是一个理儿?咱们的粮食、衣服、房子,哪一样不是劳动换来的?这就好比一条大河,劳动就是那涓涓细流,没有这些细流,哪来的大河呢?再看看那些手艺人,木匠、铁匠、裁缝。
木匠拿着锯子、斧头,把一根根木头变成精美的桌椅板凳。
那每一道木纹,都是他们劳动的印记。
铁匠呢,在火炉前,一锤一锤地敲打,把铁块变成有用的工具。
裁缝拿着针线,把布料缝制成漂亮的衣裳。
这些人的劳动,就像是魔法,把普通的材料变成了有用的东西。
这不就是马克思说的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吗?如果没有这些手艺人的劳动,我们的生活得多不方便啊。
就像没了盐的菜,寡淡无味。
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劳动的形式更多样了。
那些在高楼大厦里敲着键盘的白领们,他们的劳动也是很有价值的。
虽然没有像农民伯伯那样流大汗,但是他们在脑子里面做着各种计算、策划、设计。
这就像是在一个无形的战场上,用智慧和知识进行战斗。
他们的劳动成果,可能是一个新的软件,一个好的营销方案,或者是一份严谨的财务报表。
这和传统的劳动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创造价值啊。
这就好比不管是中餐还是西餐,都是为了让人吃饱吃好,目的是一样的。
而且啊,劳动还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咱们修的路,建的桥,那是为了大家都能方便出行。
一个人劳动的成果,可以让很多人受益。
这就像一盏灯,能照亮周围一大片地方。
咱们社会主义国家啊,就特别强调劳动的这种社会价值。
大家都努力劳动,社会就会越来越好。
就像一群大雁一起飞,大家都用力扇动翅膀,整个雁群就飞得又快又稳。
浅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
![浅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c3cace453610661fd9f4c7.png)
浅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活劳动;物化劳动;指导意义论文摘要: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以及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指导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创立100多年来,一直存在多方面的争议,其中包括价值是不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论以现实指导意义何在,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等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自动化、电子化甚至电脑化的出现,生产中需要投入的活劳动要素相对减少,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包括机器、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在内的资本要素,即物化劳动要素却急剧增多,很多产品似乎不需要人的活劳动参与就能生产出来。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讨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采用全面的观点,整体地看待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含义。
一关于劳动创造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揭示出“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原理,为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
伴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特别是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关系、劳动过程,均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结合新的实践,深化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曾表现了对价值问题的极大关注。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1841)中,曾对人的自由与必然和反对神本主义价值观等问进行过探讨。
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其他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对各种不同意义的价值概念作过考察和把握。
他首先严格区分物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立足于对交换价值及其内在尺度的考察,揭示了商品生产的秘密,从而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面对利用混淆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来否定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庸俗经济学观点,进行了坚决的、毫不妥协的斗争。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5e6c7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e.png)
劳动概念的两种代表!哲 学 研 究"!"#$%& !#$’(#’! $( (%()$(* (+,+ %-. ,!##*马克思与“劳动崇拜”———兼评当代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 性观点唐正东(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博士南京 !"##$%)摘要: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西方的不少学者对整个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读。
针对鲍德里亚、德里达以及阿伦特等人在马克思劳动概念问题上所提出的两种代表性观点,本文指出,马克思 既不崇拜经济行为意义上的劳动,也不崇拜以资本主义现代性为基础的劳动,而是把劳动概念科学地置放在 历史性的社会关系之基础上,从而实现了对以劳动为基础的解放逻辑的建构。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崇拜;鲍德里亚;阿伦特 二# # 五 年 第 四 期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 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是与马克思所 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路径分不开的。
自亚当· 斯密把经济学的劳动概念提升到社会思想的层面 上加以肯定性的解读之后,这一概念的内涵与理论 角色便不断地被刷新与修改。
黑格尔被斯密等英 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所鼓舞,敏锐地看到了劳动 过程以及这一过程背后的需求体系正是主体与客 体相统一、精神与自然相协调的场所,因而摒弃了 德国古典哲学的二元论,走向了以绝对精神的“劳 动”过程为主线的哲学体系。
如果说在斯密那里, 社会思想被沉降到了经济学的层面上加以解读,那 么,在黑格尔那里,经济过程是被提升到政治的层 面上来加以实现的。
沿着这一线索,我 们要问的 是: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又是放在什么 样的层面上来加以理解的呢?按照传统教科书体 系的解释,似乎马克思的哲学是被拉回到经济学的 层面上来加以实现的,因为它把马克思哲学所蕴含 的人文意蕴以及社会发展的内涵都简约到了经济 万方数据理解既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真谛,同时也被当今学界的很多学者所放弃了。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问题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问题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b549b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5.png)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问题研究论文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理论界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识上的偏差。
对此本文不想一一加以评判,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对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模糊的认识进行一定意义的探讨,笔者认为是有必要的,因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原创精神的基础上的。
故本文拟在若干问题上与同仁们共同商榷,以求澄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之内涵。
一、正确认识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与适用条件的区别问题商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价值,所以分析商品实质上就是分析价值。
无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还是发达商品经济社会,商品都是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经济现象,只有从此入手,才能了解价值的内涵,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比较复杂、比较具体的范畴。
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
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会的发展,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总和中的、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
”(注: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2-713页。
)“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2页。
)然而有的学者却以此为依据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是:原始的纯粹的实物交换,没有货币居间,更没有资本的余地,除劳动外的要素都是无偿的;劳动是简单劳动而不是复杂劳动。
在超越了这些条件后,劳动价值论的有效性至少是值得怀疑的。
”显然他是把研究劳动价值理论所遵循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认定为劳动价值理论的适用条件,从而混淆了价值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与价值研究方法这样两个命题。
国外学者对恩格斯劳动思想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恩格斯劳动思想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620941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f.png)
国外学者对恩格斯劳动思想的研究南晓宇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一环,恩格斯的劳动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外国学者对恩格斯的劳动思想研究有限,但一些学者的独到见解影响着学界的研究,对我们理解掌握恩格斯的劳动思想也有着巨大帮助。
关键词:恩格斯劳动思想;外国学者研究情况;劳动基本问题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1-02就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受意识形态影响外国学者对恩格斯的劳动思想研究有限,对劳动理论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一些学者对劳动问题的研究室深入且独到的,这些研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国内外学者对于恩格斯劳动思想的研究。
一、对劳动问题基本的研究对劳动概念的研究。
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劳动分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和哲学意义上的劳动,只有与本体论相结合,我们才能探究到劳动概念的真正含义。
他在《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中对此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了经济学中的劳动概念与哲学中的劳动的不同之处。
在经济学领域劳动是针对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而在哲学中劳动是人的实践,决定着人的存在与否,因此将人等同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不正确的。
马尔库塞还指出,对于劳动的研究,如果局限于经济领域和财物世界,将劳动等同于人们为了满足物质需求的行为,将劳动定义为物质世界的生产与在生产,就不能正确的认识劳动的内涵。
人们进行劳动并不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被迫进行,恰恰相反人们选择劳动是因为人的存在超越了现实世界,正是这种人存在的超越性构成了劳动的本质。
法兰克福学派的外围支持者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在其创作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一书中,对于劳动的相关概念也多有论述。
索恩-雷特尔认为社会化的交换行为逻辑塑造了思维的抽象逻辑,进而催生出交换与劳动的分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理性体系对劳动者阶层的剥削。
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123
![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123](https://img.taocdn.com/s3/m/d7093dfbf90f76c661371ae1.png)
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脑力劳动者论文摘要: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起源和形成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和作用,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当前的历史条件阐明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的认识,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就是要尊重客观实际,摒弃传统观念和传统理论,确立起脑力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起源和形成劳动价值论发轫丁•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但这一理论内在所具有的革命性因素,使得它还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就已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迫不及待地以生产要素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等价值、价格理论替代了。
这样,这一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杰出人物所栽下的绿树,便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浇灌成长了。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大优点和特点,是以商品理论为基础,通过揭示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运动,揭示出价值的本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劳动价值论的作用劳动价值论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济运行规律的一把尺子。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阐述,使马克思能够创立起剩余价值理论。
而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恩格斯评价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
剩余价值理论的一大革命性作用,就是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科学论证,为人们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证明了作为一个阶级整体而存在的资产阶级的不合理性及历史过渡性,并由此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在其基础上所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在20世纪催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既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
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的社会性质。
从内容上:一是分析商品二因素,揭示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二是分析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继续研究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三是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
四是价值的社会性质。
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思想的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744a0c5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2.png)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和物化--评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
思想的批评
王晓升
【期刊名称】《求是学刊》
【年(卷),期】2004(031)005
【摘要】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是通过对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划分来批判资本主义的,按照他的分析,抽象劳动包含了物化.他还试图通过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之间的转换来揭示这里所存在的物化关系.这既反映了他对马克思的误解,又表现了他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新角度.他对于马克思的三个弱点的分析进一步展示了他和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方面的不同的视角和目标.
【总页数】8页(P33-40)
【作者】王晓升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59
【相关文献】
1.为“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正名从一场关于“商品二因素提法问题”的学术论争说起 [J], 王学荣
2.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的隐含假设探微 [J], 丁金山;丁桂珍
3.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J], 戚本杰
4.具体劳动是不可计量的,抽象劳动不是具体劳动的抽象——与董继斌同志商榷 [J], 郭云飞
5.按劳分配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分配的统一吗?——与李砚林、牛养育同志商榷[J], 耿锡润;金喜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意蕴--兼回应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评
![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意蕴--兼回应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964750d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9.png)
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意蕴--兼回应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评庞立生;聂阳【摘要】Labor , for Marx and Arendt , was the common topic .The concept of labor , however , was defined by them differ-ently.Arendt criticized sharply the labor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 but this criticism did not get the real essence of it . People need to respond to and rethink the criticism raised by Arendt so as to reveal the deeper meaning of Labor Theory in the aspect of modernity criticism .%劳动论题是马克思和阿伦特的共同话题。
但劳动概念在阿伦特和马克思那里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但这种批评却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批判性劳动理论的真实内涵。
我们需要回应和反思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批评,以便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现代性批判意蕴。
【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246-250)【关键词】劳动理论;现代性批判;政治哲学【作者】庞立生;聂阳【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7将劳动作为人的本质而加以肯定和赞美,对异化劳动或雇佣劳动进行拒斥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特色,该理论提出后,反响巨大。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霍耐特以及后现代主义者鲍德里亚,都曾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颇有微词。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窥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摘要: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劳动观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对马克思劳动观各执一词,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劳动观理论的批判,分析其理论根源,并对其在批判中的谬误对比马克思劳动观的真实意义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劳动观;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52-02一、国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一)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生产之镜》这本著作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产、劳动、以及唯物史观等观点都进行了批判。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产生的条件,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鲍德里亚的观点中,他认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不存在的,劳动力的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体现出来的。
在他看来,人同时具有需求和劳动力的两个方面,而它们都是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由交换价值体系衍生出来的概念。
但是马克思却用科学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技术的观点来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即用一种理性的观念对资本进行批判,把经济学的理性方式当做一种普遍的模式运用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鲍德里亚还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明确的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两个重大的缺陷:1、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仅仅是对异化的劳动关系进行的批判,而不是对客观的劳动进行批判。
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仅仅反对异化了的生产关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劳动等意识形态方面对资产阶级进行批判;2、鲍德里亚反对马克思的非劳动和游戏思想。
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仅仅是劳动观的异化关系进行了批判,而没有对劳动进行批判,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把劳动神圣化了。
通过上面的论述,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批判的终目的就是要否定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的,阐述他的象征交换理论。
鲍德里亚对于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主要是把马克思劳动概念当做一种意识形态来进行批判。
(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其理论基础来源于黑格尔的劳动观和马克思的劳动概念。
他的劳动理论直接源于黑格尔,哈贝马斯认为,主体发展必须借助于劳动规则,而劳动规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劳动规则本身存在于社会劳动中,所以仍随着劳动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因此不能把劳动规则绝对化。
另外,哈贝马斯还认为,人们在劳动中认识劳动规则的活动,还并不完全是劳动规则,还含有交往规则,他称为“来自上面的合理化力量。
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具有缺陷,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缺陷是其重建唯物史观的立足点。
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仅仅局限于主客体之间,而没有主体之间的彼此的认同。
马克思所描述的劳动过程,仅仅人与自然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仅仅涉及生产模式的、缺乏主体之间相互沟通的、独白式的生产过程。
在这种片面的劳动观下,劳动仅仅片面的去关心效率的提高,生产组织的有效性,知识和技能的更完全的利用,却忽视了劳动之中所不能代替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家庭、社会、道德等社会关系。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进步仅仅通过劳动的进步来体现是错误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仅仅在人类产生的早期适用。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了批判,指出其缺乏反思性,他对马克思的认识论提出了异议。
他认为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根源,是不正确的,人类,马克思忽视了交往的作用。
他同时指出,劳动只能在理解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时起到主导作用,在认识论中如果忽略了个体的社会性,只从生产力去考虑社会的进化,便不能实现认识论上的自我反思。
哈贝马斯认为人应当加强自我反思的力量,坚决抵制技术对人的支配和控制,打破工具主义的枷锁。
同时,哈贝马斯对马克思把价值引入劳动的范畴进行了批判,强烈反仅仅从经济学角度对劳动的分析而忽略了人类意义的角度。
二、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劳动观批判的反思(一)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误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鲍德里亚对使用价值问题的误读鲍德里亚错误的认为马克思没有揭示出“使用价值是被交换价值生产出来的”,因而把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使用价值扩展到任何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甚至把整个自然界都看做使用价值。
实际上,马克思明确的把使用价值分为“商品使用价值”和“非商品使用价值”,只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了交换价值生产,并通过交换价值来实现的。
这就是被鲍德里亚认为的“被交换价值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仅仅对于其消费者是使用价值,而对于其生产者并不是使用价值。
马克思同时对自然界的使用价值进行了区分,把它区分为使用价值和自然属性。
马克思明确的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下,整个自然界才被看做“使用价值体系”。
2、鲍德里亚对劳动概念的误读在劳动问题上,鲍德里亚错误的认为马克思把“劳动”看做社会财富的主体源泉。
实际上就是把劳动力看做是具体的社会财富的来源。
(1)鲍德里亚混淆了马克思历史观中人的一般劳动和经济学中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劳动的概念;(2)他错误的简单商品生产者在经济学范畴中的劳动同雇佣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混为一谈;(3)鲍德里亚错误的把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相混淆。
马克思的观点里,人不能同单纯的劳动力划等号,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也不等同于作为人的活动(劳动);商品生产者不等于单纯的劳动力所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也不仅仅创造具体的使用价值,它还形成抽象的交换价值。
资本的真理在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它不仅不在于创造具体的使用价值,甚至不在于形成抽象的交换价值,而在于这一商品能够产生比自身的交换价值更大的交换。
3、鲍德里亚对解放问题误读鲍德里亚错误的认为从把使用价值从交换价值体系的中解放出来,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从劳动力的额交换体系中解放出来,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终目的。
这里的误读实际上是鲍德里亚混淆了一般使用价值和被交换价值生产出来的价值,混淆了一般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解放使用价值和劳动不是马克思解放的真正目的,使用价值和劳动力的解放为人的解放的提供了物质基础,是人的解放的初始形式。
马克思解放的真正目的是使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自然从使用价值中解放出来。
(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误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哈贝马斯错误的把实践等同于生产劳动,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实践的唯一形式实际上,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马克思的观点里,劳动和实践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他们之间互相交叉又有着差别。
在马克思的实践观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础、最主要的实践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科学实验、认识实践、阶级斗争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这些实践的基础,马克思所指的实践并不仅仅是劳动。
2、哈贝马斯错误的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观仅仅是改造外部世界的手段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混淆了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建立人和自然的绝对同一,也不能揭示人和自我的同一。
实际上,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劳动的基础都是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人们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观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包括生产和交换两个部分,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交换劳动产品时则产生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人和自然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的有机的统一。
(三)哈贝马斯错误的认为马克思把实在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对立,没有对二者进行本质的区分哈贝马斯对实在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理解是片面的,他仅仅在雇佣劳动的视界里定义抽象劳动和现实劳动,在生活世界中对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进行考察。
实际上,马克思对于劳动的考察不再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而是劳动的解放和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
马克思没有通过对异化劳动对二者进行探讨,寻求他们的对立,而是在经济系统中寻找消除他们的途径。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劳动观批判的价值国外马克思主义主义者对马克思劳动观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批判。
但是他们的批判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也有对马克思理论的深入探讨。
(一)鲍德里亚批判的价值鲍德里亚深刻的批判了马克思的生产模式,促使我们从新的领域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进行分析。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许多理论都来源于鲍德里亚的理论。
鲍德里亚对劳动观的批判为我们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是我们对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出发点。
(二)哈贝马斯批判的价值哈贝马斯的批判为我们分析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虽然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有些观点是偏颇的,是对马克思观点的曲解,但是哈贝马斯提出了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框架,并对资本主义晚期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我们在分析主体的活动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哈贝马斯的批判丰富了马克思理论体系。
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中,区分了劳动和相互认同,重点突出符号交往的作用,通过语言学研究,推动了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哈贝马斯的批判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不仅在视角上还是方法论和目的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反思性的重建,批判了马克思主义实证化,发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法)鲍德里亚著,仰海峰译.生产之镜\[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1.\[2\](美)汉娜·阿伦特著,竺乾威译.人的条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德)哈贝马斯著,郭官义,李黎译.认识与兴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4\](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曹亚雄.马克思的劳动观的历史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