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1.1对本课做了以下要求:“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设计而成的。
二、教材分析
1.《百舸争流的思想》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2课时。
2.本课包括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框题。
第一框主要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主要学习唯物主义的含义及其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两种形态等基础知识。
承接前一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知识,主要介绍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来指导日常生活实践。
三、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经过对前面哲学入门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哲学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是,相对初学者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概念、知识仍然较为抽象、深奥。
为此,在处理教材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情景,化抽象为具体。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2)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掌握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2.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初步掌握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感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六、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为主,同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交流学习成果。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师: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哲学思想的产生,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对于我们人生具有的重要意义,尤其专门研究了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即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更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很大,问题很多,也很复杂,我们总要找到一条路径,才能登堂入室。
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咱们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每个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你可能会想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但是绝对不会想到这样的问题——是红旗自己在飘吗,还是风在飘,或者是你的心在飘?现在,关于“什么在动”这个问题,可以有三个答案,大家来选择一下,你接受哪一个答案?
生:众说纷纭。
师:到底是我的心在动,还是外部的物在动,这个问题关系到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主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讲授新课】
第一课时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心情好的时候,花儿也在对我笑;天气恶劣的时候,心情也会很差。
”我们学习语文的时候知道,“情”与“景”是一对非常重要的关系,我的心情的变化,使得我所看到的外部景色也会与人不同;反过来,外部景物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心情的变化,“以情寓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在古典诗歌中我们很容易读到这些诗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些,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主要的就是一个“心”与“物”的关系。
(幻灯片展示材料:南北朝时,齐国宰相肖子良大宴宾客,席上名流云集。
他们大都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
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则精神消失。
后写成《神灭论》一书。
后来肖子良发动王公、权贵、僧侣60多人,发表了70多篇文章来围攻范缜,都被范缜一一驳倒了。
)这里的“形”“神”各指什么?形神之辩揭示了什么哲学问题?
生:……
师:我们换一种讲法,在学习世界观的时候,我们抓住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当然还可以用这样的概念来表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或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用教材上的概念来说,就是思维与存在,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这个问题,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
思维:人脑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
[注意: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师:再回到范缜《神灭论》,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谁决定谁?生:
师:范缜和王宫贵族的辩论,涉及到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或者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回答的是: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这两种现象,到底谁产生谁,哪一个出现在先,哪一个出现在后。
对
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我们可以把哲学史上的各种流派、体系分为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因此,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比如: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冲: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②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比如:王守仁“心外无物”;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恩格斯称之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人能否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可知论,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②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这种观点是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显然是错误的。
比如:庄子和惠施在河堰上游玩,看到水中的游鱼上上下下,自由自在。
庄子指着水中的游鱼对惠施说:“水里的鱼优哉游哉地游着,这些鱼一定很快乐呀!”惠施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快乐;但你不是鱼,也不会知道鱼的快乐。
”
过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具体可以涉及到许多方面,很多问题。
但是在所有的问题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开启整个哲学大厦的“钥匙”,
这样的问题我们就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师: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都知道了,那我们来探究一下: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大家思考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生:
师: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师:那么大家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生:
师:很明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好了,上到现在,有些同学也许就会问,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
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问题,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
“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
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
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人,会经常保持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而那些不相信世界可知的人,往往消极等待,最终碌碌无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①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举例: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首先要解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第一性就是要强调自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不可回避),进而才会探讨如何尊重自然、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敬畏自然--图腾崇拜的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掠夺自然--人的崇拜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论的理论焦点。
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这一
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
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
师: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批判唯心主义;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坚信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在学习中,哪怕是失败了,也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有努力就会有回报。
相信通过我们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学习,我们每一个人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收获人生中颇多的启发。
[巩固练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
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A.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
C.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4.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多选)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第二课时
【课前导入】
师:(幻灯片展示材料: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
你追求什么?”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 师:你同意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生:……不同意。
师:是的,学者是根据自己的理想、立场来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不能简简单单地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马克思、毛泽东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的精神追求也是很高尚的;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是需要吃饭睡觉的,赚钱养家的。
师:学者的观念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曲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下面我们正式进入本节课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学习。
【讲授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本原问题上到底谁才是正确的?这里我只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1、是先有人类呢,还是先有物质世界呢?2、是先有人类意识还是先有物质呢?物质世界是在人类诞生之前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先有了物质,经过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人类诞生以后,才有了人类的意识。
所以我们说物质才是本原,物质决定着意识,在本原问题上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呢?
师: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老师也碰到过类似的例子:有一天,我看到小侄儿小杰在给小树苗浇水,心血来湖就问他:“你觉得这世界由什么组成的?”小侄儿头都不抬的回答:“水。
你看,我每天只是给这颗小树苗浇一点点水,它就从一个种子长这么大了。
”后来又碰到一个正在菜园里刨土玩的小朋友小嘉,他说他觉得是土,因为我们每天吃、玩的东西都是从土里面长出来的。
师:历史上,除了水、土外,还有认为是火、气等的。
像这种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具体物质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之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
的本原问题。
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
而在中国,则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了以“物”为本。
但是这却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
他们对世界观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
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产发展,人们发现了原子,于是又产生了一种以原子为世界本原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之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
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
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得出: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
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后来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历史上这两种唯物主义在其合理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局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发展中的科学中渐渐产生。
它们秉承了唯物主义对于世界本原的方向的同时,系统地总结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进攻,全面地阐述了哲学的物质观,确立了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除了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外,它们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
它们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那么,
这三种唯物主义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幻灯片展示三种唯物主义的表格。
)师:幻灯片展示材料:中国科协曾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人相信算命。
此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69岁成年人。
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指出: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
“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如今招徕了一些笃信者。
师:在座的同学中会不会也有有这样的现象?那么,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计算机算命”“星座算命”,认为由神或者某种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属于什么观点呢?生:唯心主义
师: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分别扮演两个角色朗读)
王守仁问弟子:什么是天地的心?
弟子说:人是天地之心。
王守仁问:什么是人的心?
弟子说:只是一个灵明。
王守仁解释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的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吉凶灾祥?
弟子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王守仁说: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问题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生:学生分组讨论
师:(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
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先后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王守仁的这种观点是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精神。
师:幻灯片展示材料“疑邻偷斧”: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
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后来,他的斧子找到了,再看那邻居家的孩子,怎么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了。
问题探究: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
生:讨论回答。
师: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幻灯片展示代表性观点:王守仁的“心外无物”(人的心灵,感觉之外就没有其他东西了,即认为世界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