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研究法:第一章 植物营养的田间研究方法
植物营养研究
![植物营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6d2c7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4.png)
植物营养研究植物营养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营养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围绕植物的基本营养需求、植物营养研究方法以及植物营养管理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植物的基本营养需求植物生长需要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等多种元素,其中氮、磷、钾被视为植物生长发育的三大营养元素。
氮元素是构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的基础,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至关重要。
磷元素参与植物的能量转化和物质运输,为植物提供充足的能量。
钾元素则调节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参与植物内外物质交换。
二、植物营养研究方法1. 土壤分析法:通过对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评估土壤的肥力水平和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供应情况。
常用的土壤分析指标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和交换性钾等。
2. 植物组织分析法:通过对植物不同部位(如叶片、茎、根系等)的组织进行化学分析,了解植物体内各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状况。
植物组织分析可以指导植物的施肥和养分管理。
3. 水培和营养液栽培法:将植物生长于含有各种营养元素的水溶液中,控制不同养分供应的条件,观察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情况。
水培和营养液栽培法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
三、植物营养管理植物营养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施肥和养分管理措施,提高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作物高产、高质量的栽培目标。
合理的植物营养管理应考虑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生长期需求及不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特点。
1. 施肥技术:合理的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的损失。
常用的施肥技术包括底肥、追肥、叶面施肥等。
2. 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的应用: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的使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3. 轮作和间作: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环境,避免连作障碍,减轻植物对特定元素的单一需求。
结语植物营养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生产力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营养学1-12章
![植物营养学1-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cb208edb05087632311212a8.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一、植物营养学1. 含义: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理论指导→合理施肥→良好的营养环境→高产优质3. 主要任务:阐明植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具体过程,以及体内营养物质运输、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或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的手段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从而达到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
简单来说,就是以植物营养原理为理论基础,以施肥或改良植物营养遗传特性为手段,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
二、肥料(fertilizer)1. 含义: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2.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农作物产量;(2)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包括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含量和比例、土壤反应、土壤生化特性等)(3)改善农产品品质:氮——提高谷类籽粒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磷——改善糖料作物、淀粉作物、油料作物等的品质钾——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钾充足,不但能使作物产量增加,而且可以改善作物品质,通常被称为“品质元素”如:①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增加;②纤维作物的纤维长度和强度改善;③淀粉作物的淀粉含量增加;④糖料作物的含糖量增加;⑤果树的含糖量、维C和糖酸比提高,果实风味增加;⑥橡胶单株干胶产量增加,乳胶早凝率降低;3. 肥料的来源、分类和种类来源: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资源;生活和生产的废弃物。
分类和种类:按组分分:有机肥和无机肥(矿质肥)按来源分:农家肥和商品肥按主要作用分:直接肥和间接肥按肥效快慢分:速效肥和迟效肥4. 肥料施用与环境和人的关系例子:氮素在环境中的行为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一、植物营养研究的早期探索1. 尼古拉斯(Nicholas)——15世纪,首位从事植物营养研究的人2. 海尔蒙特(Van Helmont)——1640年,柳条试验,“水的营养学说”3. 渥特沃(John Woodward)——土和盐都有营养作用4. 格鲁伯(J. R. Glauber)——硝有营养作用5. 泰伊尔(Von Thaer)——19世纪初期,“腐殖质营养学说”二、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一)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1840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植物营养研究法:绪论
![植物营养研究法: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45a846fab069dc502201e2.png)
参参考考书书
1、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化学研 究法》 农业出版社 1984 2、陶勤南主编《肥料试验与统计分析》中国农业出 版社 1994 3、盖钧益主编《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中国农业 出版社 2000(面向21世纪教材) 4、方萍编著《实用农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指南》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生物模拟试验法
运用特殊装置, 给予特殊条件便于调 控水、肥、气、热和 光照等因素,有利于 开展单因子的研究, 多用于田间条件下难
以进行的探索性试验。
三叶草固氮 三叶草不固氮
所得结果往往带有一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在 田间试验中验证,然后再应用于生产。
化学分析法
研究植物、土壤和肥料体系内营养 物质含量、形态、分布与动态变化的必 要手段,是进行植物营养诊断所不可少 的方法。
植物营养研究法
绪论 第一章 田间研究方法 (6学时) 第二章 模拟研究方法(4学时) 第三章 根和根际的研究方法(4学时) 第四章 生物-数学和生物统计研究法(10学时)
绪论
一、近代植物营养研究法与植物营养科学进展
近代植物营养科学的发展与植物营 养研究方法的进展密切相关:
1、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西,他应 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提出矿质营 养学说
在大多数情况下,此法应与其它方 法结合运用,但手续繁多,工作量大。 近十几年来,有各种自动化测试仪器相 继问பைடு நூலகம்,从而克服了这一缺点。
土壤硝态氮速测 箱N-kit (右图)
植物氮素快速测试仪 (左图)
数理统计法
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 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作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可进行大量数据处理, 可进行数学模拟,建 立数学模型等。
植物营养田间研究法(1)
![植物营养田间研究法(1)](https://img.taocdn.com/s3/m/0b62b69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1.png)
2.考虑边际效应:小区并非越狭长越好,过于狭长,边际效应影响较大。 3.大小:一般2-5:1 1)面积较大时,3-5:1,面积较小时,2-3:1 2)宽行作物小区:宽些;密行作物小区,窄些。 3)机械工作时,小区宽应是施肥机、收割机的倍数。
三.重复
1.增加重复,可降低试验误差 重复,实际上是把每个处理所占有的面积,分散在试验地段的不同位置。 总面积一定时,增加重复数比增大小区面积更能降低试验误差。 2.重复次数增加降低误差的效率,随重复次数增加而降低,过多,不利于降低误差,江且浪费人力物力。
(一)随机区组法:是田间试验应用最广的方法 把试验地分成若干个区组,要求 1)每个区组内保持条件比较一致,使区组内各小区的处理可以相互比较。 区组内各处理采用随机排列,符合误差理论随机性的要求,可以无偏地估计误差。 随机排列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实现:抽签、查随机数字表 2)区组间条件容许较大差异:体现局部控制原则。
三.种类
1.根据试验规模分: 个体试验:只在一两个点上进行的试验 群体试验:在统一组织下,按照统一的题目、统一的设计、统一的方法,在许多地点同时进行的试验。如全国化肥试验网 2.根据试验期限: 一季试验: 多年试验:凡在固定地段上,连续几茬作物或若干个轮作周期,进行系统研究的试验。称多年定位试验或定位试验。
一.试验小区的面积设计:
小区是构成试验的基本单位,适当扩大小区面积能概括土壤复杂性,减少土壤差异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提高试验精确度。但不适当扩大,反而降低精确度。 一般的说,试验小区面积在0.0035-0.014ha(1/20-1/5亩)范围内
在田间试验中安排一个处理的小块地段称之为试验小区,简称小区(plot)。 小区面积的大小对于减少土壤差异的影响和提高试验的精确度有很密切的关系。
植物营养的其它研究方法(PPT课件)
![植物营养的其它研究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d3e412af45b307e87197ea.png)
优点:比速测法精确可靠;测定范围几乎包括植物必需 的全部元素;果树上应用比农作物更广泛成功
3.土壤分析诊断:
分为:速测、实验室常规测定 一般测定其速效养分,而含量一般与作物产量无相关性 ,测定结果与事先拟定好的标准比较判断其丰缺。
三.土壤酶的研究方法
1.土样采集:代表性,根际内外酶活性不同
2.土样贮藏:一般认为:新鲜土样酶活性大于风干 样;土样一经风干,再延长存放时间,酶活性失活较 小;恒温贮藏(4度)或冻藏(-5度——-40度)酶活 性失活较小,冷冻最好;田间湿度条件下贮藏样品, 酶活性更能反映实际。
3.土样称量:一般1-5克,酶活低的10克。酶反应速 度随土样称量呈现线性增加,过少测定不准确。
3.无土对照:消除基质自身分解的影响。
(五)酶活性表示方法
通常:单位时间单位土重,一定 温度下酶促反应产物数量。
第二节 植物营养诊断方法
一.养分供应量与产量关系 二.植物营养诊断的主要方法 (一)形态诊断:缺素时,形态上:失绿、 色斑、坏死、畸形等。 老叶、新叶、顶叶 叶缘、叶肉、叶脉 株高、叶片大小、根系大小
(三)施肥诊断
以施肥方式提供拟试元素肥料进行检验
1.叶片喷、涂、叶脉注射试验 用于已生产症状时的应急诊断。 优点:见效快(直接处理叶片) 不与土壤接触,避免养分被土壤固定而无效 用料少,经济省事。 浓度范围一般0.1-0.5%.
2.对比试验:设施与不施两个处理,也可结合进行肥 料用量和形态试验,用于事前预测或应急诊断。
(二)土壤样品微生物的纯化
使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活性区分开来。 理想方法是:有效抑制微生物增殖生长和生理过程,不破坏微 生物的细胞,防止酶渗出,也不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常用以下 两种途径: 1.化学灭菌剂:常用适当浓度的甲苯,其作用为抑制微生物增 殖,导致某些微生物质壁分离或胞溶,也可能引起某些酶活性 升高或降低。
植物营养研究法
![植物营养研究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52e6235901020207409c96.png)
一、名词解释:1、处理:为了研究某个因素的效应或几个因素的关系及其综合效应,人为的使试验因素处于不同水平或试验因素间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试验不同处理。
2、单一差异原则:方案中除了欲比较研究的因素外,其他因素应相对一致,处于良好状态,以排除非试验因素的干扰。
3、误差:观察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4、完全方案:每个试验因素的每个水平的相互组合,所有因素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不漏信息。
5、水平:一个试验因素不同质的或量的存在状态,就叫试验因素的不同水平。
6、因素:要揭露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必须研究作用于与事物的的诸因素的效应,被研究的因素称试验因素。
二、判断:1、不完全方案是完全方案的部分实施(对)2、田间试验的处理数不能太多,一般应控制在3-4个为宜(对)3、在田试验中,长方形小区有利于降低由于土壤肥力不均衡带来的局部误差,因此,在设置小区时,小区的长宽比应越大越好(错)4、在溶液培养试验中,绝大多数作物的适宜营养液浓度应控制在0.5-3.0uS/cm范围。
(错)三、问答题1、田间试验中,试验误差来源有哪些土壤肥力的不均匀性试验材料的不一致性田间操作的差异病虫害、鸟兽害等环境条件差异2、营养液培养试验中,营养液的配置原则是什么?营养液中必须含有植物所需的全部营养元素营养液中各种化合物必须是植物根部可以吸收的形态;营养液中各种化合物的数量及比例应符合植物正常生长要求;营养液中无机盐类构成的总盐分浓度及酸碱反应是符合植物生长要求的组成营养液的各种化合物,在栽培过程中应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其有效性营养液中化合物的总体,在被吸收过程中造成的生理酸碱反应是较平稳的四、设计题氮肥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肥源之一,氮肥利用率的测定方法有示踪法和差减法两种。
现有尿酸,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五种氮肥,现采用差减法测定氮肥利用率植物营养研究法笔记整理l 植物营养研究基本方法:生物方法控制生长条件部分控制:温室全控制:人工气候箱、生长箱不控制:自然条件:大田试验培养试验:在人工控制光、温、水、热等生长条件下,用特定的容器给予特定原营养条件而进行的生物试验。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第二章 植物营养的田间研究方法(第一次课) (2)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第二章 植物营养的田间研究方法(第一次课) (2)](https://img.taocdn.com/s3/m/d9ac294e312b3169a451a48e.png)
(二)复因素试验方案的设计
1. 基本概念:
试验效应(effect):试验因素对试验指标所起的增加或减少
的作用。
(1)因素的简单效应:其它因素水平相同条件下,另一因 素不同水平间试验指标的差异。 (2)因素的主效应:一个因素内各简单效应的平均数,也 称主效应。
(3)因素的交互作用:
多级连应:在影响试验结果的诸因素中,有些因素不仅单独 对响应起作用,而且还与其它一个或多个因素联合起来影响 响应值。这种联合作用就称为“交互作用”。如果两个因素 联合则称为双因子交互作用;如果三个因素联合则称为叁因 子交互作用;如果多个因素联合则称为多因子交互作用,或
• (3)表头设计 所谓表头设计,就是把试验因素和要考察的交互作用分 别安排到正交表的各列中去的过程。 在不考察交互作用时,各因素可随机安排在各列上;若 考察交互作用,就应按所选正交表的交互作用列表安排各因 素与交互作用,以防止设计“混杂” (4)编制试验方案,按方案进行试验
• (四)回归设计: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
• 4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流程:试验目的与要求、试验指标、选因素定水平、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选择合适的正交表、表头设计、列试验方案 (1)选因素、定水平,列因素水平表 根据专业知识、以往的研究结论和经验,从影响试验指标的诸多因素中, 通过因果分析筛选出需要考察的试验因素。一般确定试验因素时,应以对 试验指标影响大的因素、尚未考察过的因素、尚未完全掌握其规律的因素 为先。试验因素选定后,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和相关知识,确定每个因
称为高级交互作用;一般情况下,高级交互作用通常可以忽
略。因素内简单效应之间差异的平均。
水平 效应 P0 P1
N0
N1
简单效应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ce0fdd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d.png)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是通过各种实验和分析手段来了解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吸收和利用过程,以及养分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以下是常用的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1. 养分溶液培养:在无土或含少量土壤的条件下,将植物直接培养在含有不同养分浓度和组成的溶液中,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吸收利用效率。
2. 养分吸收速率测定: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标记养分并跟踪其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利用过程,通过测定同位素的吸收速率来揭示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机制。
3. 养分含量和分布测定:通过对植物各部位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其中养分的含量,了解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4. 养分生物利用率测定:通过分析植物对不同形态和来源的养分的利用效率,揭示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规律和各种因素对养分利用的影响。
5. 养分高效利用品种选育:通过人工选择、杂交等遗传学手段,选育出对养分利用效率高的植物品种,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果。
6. 养分缺乏或过量处理试验:设立不同养分水平的养分缺乏或过量处理组,并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形态、生理指标和产量,以评估养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
响。
7. 养分循环与转化研究:通过分析土壤、水体中的养分含量和形态,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对养分的吸收、释放、转运等过程,研究养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转化规律。
8.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如基因克隆、转基因等技术,研究养分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分子机制,揭示养分对植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和信号传递途径。
以上方法可以互相结合使用,以全面了解植物的营养状态和养分利用规律,从而为优化植物养分供应、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知识点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810a04eff9aef8941e06bd.png)
绪论作物研究方法概述★试验研究:用人工的办法使欲研究的现象发生在便于研究的条件和环境中,以检验假设能否成立。
﹡生物试验法: 以生物体本身(以作物为主,也包括昆虫、病菌、土壤微生物、杂草等)为研究对象和材料,从生物体本身生育过程的反应作试验指标,研究有关生长发育的规律、某些因素的作用、某些技术的效果等。
●田间试验法●培养试验法(模拟培养试验)﹡理化分析法: 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的方法控制试验条件(如示踪技术)及鉴别土壤、植物、气候和农业技术系统内的有关物理、化学、生理和生化现象。
★统计分析: 用数学逻辑研究总体变量的方法。
★调查研究: 就已有的事实进行观察与分析。
★模型研究: 计算机模拟程序(模拟植物)。
第一章试验研究概述第一节试验研究的种类及一般程序一、试验研究的种类★根据试验因素:试验因素:通过科学试验研究作用于事物的诸因素的效应时,必须在固定大多数因素的条件下才能研究一个或几个因素的作用,被固定的因子在全试验中保持一致,组成了相对一致的试验条件;被变动的一个或几个、有待于比较和研究其作用的因素,称为试验因素。
单因素试验复因素试验综合试验★根据对试验条件的控制程度: 培养试验田间试验★根据试验的规模:个体试验:只在一两个点上进行的试验叫个体试验。
群体试验:在统一组织下,按照统一的题目、统一的设计、统一的方法,在许多地点同时进行的试验。
★根据试验期限:(短期、中长期、长期定位)一季试验:在一个地段进行的试验,其期限仅为一季者为一季试验。
(须重复几年;但每年都需在新的地段上设置。
)多年试验:在固定的地段上,连续几茬作物或若干个轮作周期,进行系统研究的试验称为多年定位试验或定位试验。
★根据试验小区的面积:大型小区试验:凡试验小区的大小可以采用大田农业技术措施和管理方式的试验。
(0.5亩以上300;处理、重复少;示范)小区试验:小区的大小不可能完全采用大田管理方式的试验。
(0.1亩左右60—100;处理、重复较多)微型小区试验:小区面积一般为4平方米左右的试验。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90b401a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2.png)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方差分析:将总变异剖分为各个变异来源的相应部分,从而发现各变异因子在总变异中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2.统计数:描述样本特征数,是总体特征数的近似值或估计值; 3.交互作用: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因素的交互作用; 4.灭菌培养:又称无菌培养,在没有微生物的情况下设置的试验; 5.回归分析:处理相关关系中变量与变量间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6.总体特征数:描述总体特征的数值如平均数等称为总体总征数;也称参数;7.统计假设检验:对试验效应能否确立所做的一种数学判断方法,也称假设检验或统计检验;8.协方差分析: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将协变量的影响大小估计出来,并把它们从试验误差和试验处理效果中分离出去,使试验结果得到正确的估计,这种方法叫协方法分析;9.隔离培养:又叫分根培养,是将植物培养在被隔离的不同营养环境中进行栽培试验的方法;10.根际:是指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生物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土区;一般是指距根表数毫米的土区;11处理:为了研究某个因素的效应或几个因素的关系及其综合效应,人为的使试验因素处于不同水平或试验因素间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试验不同处理;二、填空题1.误差的种类包括偶然误差、系统误差 ;2.变量的种类包括连续性变量、非连连续性变量 ;3.抽样的方法有随机抽样、顺序抽样、典型抽样 ;4.据试验研究的因素可将试验分为单因素试验、复因素试验、综合试验几种;5.植物营养的模拟研究方法包括土培、砂培、水培、隔离培养、灭菌培养等;6.隔离培养的种类包括固体—固体、液体—固体、液体—液体 ;7.误差的表示方法有极差、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 ;8.抽样的方法有随机抽样、顺序抽样及典型抽样 ;9.平均值的意义是在无系统误差时是近似真值,反映变异事物的集中性 ;10.据试验因素来分,试验研究的种类包括单因素试验、复因素试验及综合试验11.土壤开氏定氮消化过程中,一般用加速剂加快消化,在加速剂中,增温剂为K2SO4,氧化剂为CUSO4,催化剂为SE;12.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时,应进行以下主要参数选择最适的浓度范围灵敏度检测限波长空气-乙炔火焰条件;1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以多种形态存在,一般可分为4种化学形态,为别为水溶态交换态螯合态矿物态;14.石灰性土壤含游离碳酸钙、镁,是盐基饱和的土壤,一般只作交换量的测定;15.硫氰酸钾测钼的原理是再KSCN存在下,用SnCL2还原钼成5价;1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分四个部分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三、简答题1.简述裂区设计的主要内容及与复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有何不同;裂区设计实质是多层随机区组设计的组合,相当于复因素随机区组的试验;但复因素试验中的各个因素没有主副之分,其变异的精度是相同的,但裂区设计则的主区与副区,主区与副区因素变异的精度不同; 2.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有何区别与联系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都是用来配置多元回归方程式的方法,多元回归首先将全部的自变量都包含进方程中,然后再通过统计检验,逐个把检验不显着的自变量从方程中剔除出去,当自变量多时,该方法工作繁重;逐步回归则是从全部自变量中先挑选一个自变量组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然后逐个增加直到多元,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就作一次检验; 3.植物营养的模拟试验与大田试验有何区别和联系大田试验是指在田间条件下,以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对直接或间接影响生长发育的诸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其试验结果可以直接指导生产,能反映当地农业生产真实情况,不需要特殊设备,适于开展群众性科学研究;但试验结果受地区性因素影响,且田间的许多因素难以控制和分开,就需要利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模拟试验可以根据试验的目的与农作物的要求,创造对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来研究各种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它必须与田间研究相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4.协方差分析的概念及意义;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将协变量的影响大小估计出来,并把它们从试验误差和试验处理效果中分离出去,使试验结果得到正确的估计,这种方法叫协方法分析;其意义:1能降低试验误差,控制试验条件的均匀性2能对不同变异来源的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3能估计缺失的数据;5.在进行方差分析时,缺区估计与没有缺区有何区别与联系缺区估计在进行方差分析时,1其误差自由度比没有缺区时少1,总自由度也比没有缺区时少1;这样有缺区时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出来的误差方差就变大了;2有缺区时进行多重比较时所用的标准误差也有变化,即比没有缺区时增大了;6.如何选择多重比较的方法当试验因素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的存在,就可选用最小显着差数法LSD法,但当试验因素间有交互作用的存在时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时容易产生a错误,这里就得用新复极差法又叫邓肯法,SSR 法;7.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有何区别与联系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都是用来配置多元回归方程式的方法,多元回归首先将全部的自变量都包含进方程中,然后再通过统计检验,逐个把检验不显着的自变量从方程中剔除出去,当自变量多时,该方法工作繁重;逐步回归则是从全部自变量中先挑选一个自变量组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然后逐个增加直到多元,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就作一次检验; 8.如何对非连续性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非连续性的数据要进行方差分析应该先对数据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连续性数据后再与一般的连续性数据一样进行方差分析;非连续性数据包括三种,1成数或百分数进行反正弦的转化;2计数资料进行平方根的转换;3对数资料进行对数转换;9.偏回归系数与偏相关系数有何区别与联系偏相关系数与偏回归系数的意义相似,偏回归系数是在其他m-1个自变量都保持一定时,指定的某一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效应,偏相关系数则表示在其它m-2个变量都保持一定时,指定的两个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其都有正负;五、论述题:1、以过磷酸钙为例,说明磷在土壤中的固定机制;当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水分不断从周围向施肥点汇集,过磷酸钙发生水解和解离,形成一水磷酸一钙饱和溶液;使局部土壤溶液中磷酸离子的浓度比原来土壤溶液中的高出数百倍以上,与周围溶液构成浓度梯度,使磷酸根不断向周围扩散,磷酸根解离出的H+引起周围土壤PH下降,把土壤中的铁、铝、钙溶解出来;磷酸根想周围扩散过程中,在石灰性土壤上,发生磷酸钙固定,在酸性土壤上发生磷酸铁和磷酸铝固定;在酸性土壤上水溶性磷酸还可以发生专性吸附和非专性吸附2、论述种植绿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并能更新土壤有机质2,绿肥作物根系发达,可利用难溶性养分,从如让深层吸收,富集和转化土壤养分3,能提供嘉多的新鲜有机物与钙素等养分,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4,有利于水土保持,绿肥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覆盖度大,可减少径流,保持水土5,促进农牧结合,绿肥大多是优质牧草,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饲料,牲畜粪肥可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3、论述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1主要损失途径是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2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是: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氮肥,根据土壤的供氮能力,在含氮量高的土壤少施用氮肥,质地粗的土壤要少量多次施用,减少氮的损失;根据作物营养特性和肥料性质合理分配氮肥,需氮量大得多分配,铵态氮在碱性土壤上要深施覆土,增加土壤对铵的吸附,减少氨的挥发和硝化作用,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硝态氮不是宜在水田施用,淹水条件易引起反硝化脱氮;氮肥与有机肥及磷钾肥配合施用,养分供应均衡,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缓效氮肥,使氮缓慢释放,在土壤中保持较长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4.试比较钙和磷在根部吸收的部位、横向运输、纵向运输、再利用程度和缺素症出现的部位等方面的特点;吸收部位: 钙主要在根尖; 磷主要在根毛区横向运输: 钙为质外体; 磷为共质体纵向运输: 钙只在木质部运输; 磷既能在木质部也能在韧皮部运输再利用程度: 钙不能再利用; 磷再利用程度高缺素症部位: 钙首先在蒸腾作用小的部位出现; 磷则在老叶首先出现5.列出土壤中养分向根表迁移的几种方式,并说明氮磷钙各以那种方式为主它们在根际的分布各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①迁移方式: 截获、质流、扩散②氮以质流为主: 土壤吸附弱,移动性强磷以扩散为主: 土壤固定强,土壤溶液中浓度低,移动性弱③氮的根际亏缺区比磷大的多;6.试述石灰性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机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关键与途径;①固定机制: 二钙→八钙→十钙②关键:A 减小与土壤的接触B 增大与根系的接触③途径 A 制成颗粒肥料B 集中施用: 沟施、穴施、分层施用C 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D 与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E 根外施肥7.分别说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时,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应措施是哪些①途径: 挥发、淋失、反硝化②措施 A 分配硝态氮肥B 铵态氮肥深施覆土C 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8、简述NO3-N吸收与同化过程,影响因素10分1 以NO3-形式主动吸收2 经过硝酸还原作用分两步还原为NH4+,然后同化为氨基酸,再进一步同化;3 影响因素:1硝酸盐供应水平当硝酸盐数量少时,主要在根中还原;2、植物种类木本植物还原能力>一年生草本 ;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其还原强度顺序为:油菜>大麦>>>苍耳3、温度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还原NO3--N 的比例; 4、植物的苗龄在根中还原的比例随苗龄的增加而提高; 5、陪伴离子 K+能促进NO3-向地上部转移,所以钾充足时,在根中还原的比例下降;而Ca2+和Na+为陪伴离子时则相反; 6、光照在绿色叶片中,光合强度与NO3-还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9、在/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中,磷肥应如何分配为什么10分1 小麦/玉米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玉米、小麦生长期温度的,对磷的需要量高;2 小麦/水稻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水稻、小麦在旱地,磷的有效性低于水稻季;10、举6种元素,说明养分再利用程度与缺素症发生部位的关系10分氮磷钾镁,再利用能力强,缺素先发生在老叶; 铁锰锌,再利用能力低,缺素先发生在新叶硼和钙,再利用能力很低,缺素先发生在生长点11、什么是酸性土壤,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什么10分1 酸性土壤是低pH土壤的总称,包括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和部分灰壤等;2 主要障碍因子包括:氢离子毒害、铝的毒害、锰的毒害、缺乏有效养分12、双子叶植物及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机理是什么20分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在缺铁时,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活性提高,增加对Fe3+的还原能力,质子和酚类化合物的分泌量加大,同时增加根毛生长和根转移细胞的形成,其适应机理称作机理Ⅰ;1 Fe3+的还原作用机理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缺铁时植物根系表面三价铁的还原能力显着提高;2 质子分泌:机理Ⅰ类植物根细胞原生质膜上受ATP酶控制的质子泵受缺铁诱导得以激活,向膜外泵出的质子数量显着增加,使得根际pH值明显下降酸化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增加根际土壤和自由空间中铁的溶解度,提高其有效性;二是创造并维持根原生质膜上铁还原系统高效运转所需要的酸性环境;3 协调系统:对机理Ⅰ植物而言,缺铁不仅诱导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的形成与激活,而且诱导质子泵的激活,这两个过程之间不论是在发生的时间,还是在发生的部位上,都是密切配合、协同起作用的;这一协同系统保证了植物在缺铁时,特别是在高pH环境中,也能有效地还原Fe3+ ;13、氮肥的损失途径有哪些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20分1 途径: 挥发、淋失、反硝化2 措施1 硝态氮肥防止淋失2 铵态氮肥深施覆土3 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4缓控释肥料5合理施肥量1.植物营养田间研究: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植物营养及其行为规律、供应状况和调控方法;特点: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总体:总体指的是同质事物的全体;3.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这部分个体的总和叫做样本或抽样总体;4.试验因素:指在试验中必须加以考察的因;;5.水平:试验因素在试验中的不同数量水平或质量水平;6.处理:因素的每一个水平或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处理;7.重复: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8.区组:将整个试验空间分成若干个各自相对均匀的局部,每一个局部叫做区组;9.误差:观察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10.随机误差:由试验单元、管理方法、测试仪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可识别的、大小方向不同的微小差异所造成的观察值和真值间的差异,具有随机性,所以称为随机误差;11.系统误差:指由于管理方法、测试仪器等方面有可辨别的差异,从而使观察值与真值间发生一定方向的系统偏离称为系统误差; 12.错误误差:试验中由于试验人员粗心大意所发生的差错,如记录、测量错误等;真值:在一条件下,事物所具有的真实数值;由于偶然因素不可避免的存在和影响,真值是无法测得;13.平均值:用无数个数据平均后求得得近于真值的平均;;14.方差:观察值与平均值之间的离均差平方的平均数;15.均方:总体方差一般不易求得,通常用样本进行估计;样本方差称为均方;16.标准差:方差的正平方根;17.科学试验的主要步骤:试验设计阶段:包括选题、设计试验方案、准备试验材料和环境;试验实施阶段:正确进行试验操作,保证试验的一致性,观察试验结果,收集数据;试验分析阶段:检查核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解释试验结果,作出科学结论、总结试验为今后的研究及生产提供;18.科学试验的实施内容:据试验目的和任务、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作好试验场所、器材、工具的准备工作;认真布置试验;作好试验的管理工作;完成计划观察记载项目和各项目测定工作;19.试验研究的基本要求:代表性、准确性、重现性;20.试验方案设计的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有严密的可比性:要遵循单一差异原则设底肥,对照;要提高试验效率;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统一性;21.肥料试验方案制定的要点:试验题目力求探索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试验因素力求精练、水平设置合理;试验处理力求简明可比;试验方案中设置对照;22.因素的简单效应:指在复因素试验中,一个试验因素在另一个试验因素的某一水平上的试验效应,称为这个因素的简单效应 ;23.因素的主效应;指同一因素各简单效应的平均值称为该因素的主效应或平均效应;24.因素的交互效应: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这些因素的交互效应;就是指不同因素综合效应与各因素单独效应的差值;这种交互作用涉及多个因素;25.完全实施方案:将各因素不同水平一切可能的组合均作为试验处理,这种设计方案称为完全实施方案;优点:每个因素和水平都有机会相互搭配,方案具有均衡可比性和正交性;因素间不产生效应混杂,提供的试验信息较多;缺点:完全实施方案的处理数随着试验因素和因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处理数过多会给试验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完全实施方案只适于因素和水平不太多的试验;26.不完全实施方案:用完全实施方案的一部分处理构成试验方案就得到不完全实施方案;不完全实施方案可以是均衡方案,也可以是不均衡方案;27.正交表的性质:每一列不同数字出现次数相同;任何2列构成的有序数出现次数相同;28.正交表的特点:整齐排列、规律可比;均衡散布均匀分散;简单易行;29.正交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指标;挑选因素,确定水平;选正交表先看水平再看因素;表头设计把因素安排到正交表列位上;设计实施方案对号入座;认真进行试验,观察收集数据;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验证;30.植物营养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设计的设计原则:设置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31.重复:指同一处理在试验中出现的次数;设置重复的目的:为了减少试验误差;估计随机误差,进而对试验效应,试验条件系统误差,模型误差作出统计检验;扩大试验范围;32.随机排列的目的:任何处理都有同等机会分配给任何一个田间小区;方法:抽签法抓阄法;随机数字法;33.局部控制的目的:减少试验误差;方法: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区组内安排各处理的一个重复小区,不同处理在同一区组内随机排列,由于同一区组内各处理的试验条件比较一致,从而降低误差因为区组之间的误差可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得出,从而把实际的误差项减少,这种用区组来控制试验条件差异,减少试验误差的方法叫做局部控制; 34.植物营养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设计的设计内容:小区形状;小区面积;重复;对照区设置;保护行的设置;重复区和小区的排列35.小区:指安排一个处理的一小块地段;36.对照区设置的目的:便于在田间对各种处理进行观察时作为衡量处理优劣的标准;用以统计和矫正试验地的差异;37.保护行的设置目的:保护试验材料不受外来因素的损害;防止靠近试验田周围的小区受到空旷地特殊环境的影响即边际效应使处理间有正确的比较;38.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方法:顺序排列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裂区设计;正交设计;39.随机区组设计:将试验地划分成若干区组,使不同处理小区在区组内随机排列;如果同一区组包括了全部处理,则一个区组就是一个重复,这种区组设计称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0.随机区组设计的步骤:确定区组方位原则:按由土壤肥力变异大的方向确定区组;用抽签法或查随机表的方法实现区组、区组内不同处理小区排列的随机化;随机数字法确定区组和区组内小区排列的方法;41.拉丁方设计的步骤:选择拉丁标准方首行首列均为顺序排列;按一定随机数字对标准方行列两个方向进行字母的随机变换;得到码值方案,对其中码值赋予具体处理内容,可得到拉丁方实施方案;42.裂区设计:把试验小区进一步划分为裂区的设计方法;被分裂的原小区叫主区,分裂后的新小区叫副区;43.正交设计的目的:是解决复因素试验中由于处理数过多而产生的试验因素与区组效应的混杂问题;44.并列正交设计的基本方法:先列出正交表;列出交互作用表;完成列的合并,改造正交表;把相应因素水平安排到改造好的正交表中;45.植物营养田间研究的实施步骤:试验地的选择与准备;试验布置拟订种植计划书、试验地的区划、施肥与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考种;分析样本的采取与样品制备46.试验地的条件:除了面积和形状代表性;地势平坦;广泛的一致性;不受特殊条件影响;47.田间管理的目的:要保证肥料一定要发挥肥效如注意灌溉排水;要控制非试验因素的影响,若不一致则试验结果之间就没有可比性;田间条件下根系研究方法:挖掘法,整段标本法,土钻法,剖面网格观察法;48.模拟培养试验又叫培养试验,它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用特制的容器如盆钵、玻璃缸、塑料桶、水泥池等…栽培农作物,并进行各种科学试验的方法;49.培养试验的特点: 1、土壤一般取自土壤的耕作层,作物只能从耕作层的土壤中吸收养分; 2、由于人为控制了盆钵中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所以土壤中养分的释放过程和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情况,均与田间条件有所不同;3、培养试验所用的土壤结构与自然土壤结构不同;4、培养试验的施肥量大于田间一倍至数倍;5、人为供水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与田间不同 6、培养试验几乎没有氮肥的淋失.50.模拟研究的种类:盆钵模拟研究;植物短期培养模拟试验研究;控制模拟条件的其它研究方法;51.土壤培养的模拟研究方法的任务:研究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吸收利用问题;不同土壤中肥料效果的初步评价;环境条件特别是土壤水分对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影响;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各种新型化肥往往要先在土培试验中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再扩大到田间研究;52.溶液培养试验:植物生长介质为含有营养成分的水溶液的盆栽试验有水培和砂培;53.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特点:植物生长的环境是液相,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靠人工供给,营养液中养分的形态,种类、浓度,供应时间均由人工控制;盆钵中养分分布是均匀的;液相环境缺乏空气,必须定期向溶液中补充空气,需要有通气装置;营养液的浓度会发生改变营养液中有些可溶性盐的浓度随溶液pH而改变,其中某些盐类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在盆底;营养液缓冲性能小,由于植物对溶液中养分不平衡的吸收,溶液pH会发生剧烈变化,因此,须每天测定并调整溶液的pH;水培需要固定架固定植株;54.溶液培养模拟研究的任务:研究植物的矿质营养问题,离子间的相助与拮抗,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农作物的产量生理学等,植物的抗逆生理;55.所有营养液必须满足以下4个基本要求:1含有植株生长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2营养物质应是有效养分,养分的数量和比例能保证植物生长的需要;3在植物生长发育期内能维持适宜植物生长的pH;4营养液是生理平衡溶液;56.配制营养液的原则与依据:选用3种或几种可溶性盐类,在一定的全盐浓度下,改变各种盐类浓度比例,从而组成生理平衡溶液;以农作物收获组成物中的营养成分为依据,从而确定营养液组成;模拟植物根际土壤溶液浓度而配制不同种类营养液;57. 配制营养液的注意事项:1、确定各种营养液时,应以植物的需要。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b1cb16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0.png)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我折腾了好久植物营养研究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植物营养研究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最初想到的方法就是直接看植物的外观。
你想啊,人要是营养不好,脸色就差,植物嘛,应该也差不多。
比如说,叶子发黄可能就是缺什么营养了。
我种了好些盆花来做实验,有些花叶子慢慢发黄,我当时就觉得肯定是缺氮肥了。
我赶紧给花施氮肥,可是过了段时间,有些花不但没变好,反而更糟糕了。
后来我才知道,叶子发黄可不一定就是缺氮肥,还有可能是浇水太多根烂了,或者光照太强叶子被灼伤之类的。
这就是我第一个失败的教训,光看植物外观不行,太不靠谱了。
后来啊,我又去查资料,发现土壤检测是个很重要的入门方法。
这就好比给土壤做个体检一样。
我从商店买来了土壤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在花盆里取了土样,然后各种试剂滴进去看颜色变化。
这个过程要特别仔细,就像医生看药剂用量一样,少一点多一点结果可能都不准确。
我把检测结果和标准值一对比,就大概能知道土壤里缺乏哪些营养元素。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试剂盒有时候也不是特别精确,只能给个大概范围。
再后来,我又尝试了植物组织分析法。
我专门跑到学校的实验室借了些仪器,采集植物的叶片、茎啊之类的部位,把它们研磨成液体然后分析里面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
这个过程可麻烦了,就像小心翼翼地拆个复杂的小机器,稍微一步错了,可能结果就全错了。
比如说,研磨的时候如果不彻底,或者在提取液体的过程中受到污染,数据肯定不准。
但是这个方法呢,能很准确地知道植物到底吸收了多少营养,缺啥补啥基本上就靠这个确定了。
我还试过在同一种植物上不同阶段用不同的营养配比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就像给孩子不同阶段喂不同的辅食一样。
我在播种的时候用一种营养土,等发芽了换一种配比,开花的时候又调整。
这样就能知道在植物生长的每个阶段到底最需要哪些营养。
但是这个需要的时间太长了,而且需要非常仔细地记录各种变量,一不留神就乱套了。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还有很多,我知道的肯定也不完全。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绪论ppt课件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bc2c26aa00b52acec7ca50.png)
整理版课件
25
3. 化学分析法
研究植物、土壤和肥料体系内营养物质 含量、形态、分布与动态变化的必要手段, 是进行植物营养诊断所不可少的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此法 应与其它方法结合运用,但 手续繁多,工作量大。近十 几年来,有各种自动化测试 仪器相继问世,从而克服了 这一缺点。
整理版课件
26
4. 数理统计法
2. 鲁茨(Lawes)--1843年创立英国洛桑试验站
3. 萨克斯(Sachs)和克诺普(Knop)--1860年和1861年,水 培试验研究的先躯
4. 普良尼施尼柯夫--20世纪初,主张把植物-土壤-肥 料联系起来研究,提出“肥肥土,土肥苗”的观点,形成 了“生理学路线的农业化学派”
5. 罗宗洛--20世纪20~30年代,在氮素营养及微量元素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形态、含量、 吸附固定等转化和迁移的规律;有效养分的形态、 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各种养分的生物有效性以及 土壤肥力水平与植物营养的关系;
土壤肥力学:研究在农业耕作条件下,施肥对土壤 肥力演变的影响;阐明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 措施与影响条件。
整理版课件
20
6. 肥料学与现代施肥技术
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 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作出 正确的科学结论。
计算机技术的应 用,可进行大量数据 处理,可进行数学模 拟,建立数学模型等。
整理版课件
27
5. 核素技术法(同位素示踪技术法)
利用放射性和稳定性同位素的示踪特性,揭 示养分运动的规律;
缩短试验进程,解决其它试验方法难以深入 的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在施用肥 料促进植物生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对植物营养科学理论的探索,最早是从 西欧开始的。当时,科学家研究植物营养 主要是围绕着植物生长发育究竟需要什么 物质,所需的物质是矿物质养分还是有机 物质养分等间题进行的 。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https://img.taocdn.com/s3/m/97005ec6bb4cf7ec4afed033.png)
植物营养学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第一个从事植物营养学的人:尼古拉斯3.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植物营养的创始人:法国的农业化学家布森高4.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创始人:鲁茨5.植物营养学的奠基人及其三大学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三大学说:矿质营养学说,最小养分律、养分归还学说6.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范畴:①植物营养生理学:营养生理学、产量生理学、逆境生理学;②植物根际营养;③植物营养遗传学;④植物营养生态学;⑤植物的土壤营养:土壤养分行为学、土壤肥力学;⑥肥料学及现代施肥技术研究方法:①生物田间试验法;②生物模拟法;③化学分析法;④数理统计法;⑤核素技术法;⑥酶学诊断法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必要性,专一性,直接性2、17种必须元素,哪些是大量、中量、微量,有益元素的概念及其对应的主要受益植物(1)必须营养元素分类:大量元素(0.1%以上)C、H、O 、N、P、K中量元素Ca、Mg、S微量元素(0.1%以下)Fe、Mn、Zn、Cu、B、Mo、Cl、(Ni)(2)“有益元素”,也称“农学必需元素”: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的。
(3)Si 水稻、小麦、大麦Na 甜菜Co 豆科固氮植物Al 茶树3、根际的概念及其范围根际: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根际的范围:1~5mm4、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及向根系迁移的方式(1)根系对养分吸收的过程包括:a.养分向根表面的迁移b. 养分进入质外体:指植物体内共质体以外的所有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空腔。
C. 养分进入共质体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2)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a.截获(Interception)是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https://img.taocdn.com/s3/m/a24f9584b9d528ea81c77901.png)
植物营养学第一章绪论1、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植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①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间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②阐明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分配和转化规律;③通过施肥手段,为植物创造良好的营养环境;④通过改良植物营养性状,提高植物的营养效率和对营养胁迫的适应性;⑤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
目的: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减轻环境污染。
3、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①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增产;②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改善品质。
N:果实大小、色泽,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
P:促进果实和种子的成熟和含磷物质含量。
K:品质元素, 提高蔗糖、淀粉、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改善果蔬色泽、风味,贮藏和加工性能。
③植物营养与生态环境安全:增加土壤养分、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生物和生化活性、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4、李比希的三大学说:①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是地球上有了植物之后才形成的。
植物最初的营养物质必然是矿质元素,腐殖质只有通过改良土壤、分解产生矿质元素和CO2来实现其营养作用。
因此,矿质元素才是植物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②养分归还学说:由于作物的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物质,土壤养分将越来越少,如果不把这些矿质养分归还土壤,土壤将变得十分贫瘠。
因此必须把作物带走的养分全部归还给土壤。
③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因子所控制,产量高低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如果这个因子得不到满足,即使增加其他的养分因子,作物产量也不可能提高。
5、李比希的功绩:①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标志着植物营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真正建立,是植物营养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并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兴起;②提出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对合理施肥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③把化学应用于农业,使化学融合于农业科学之中。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cdbc50702020740bf1e9b05.png)
玉米茎秆糖含量的遗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14-19文章编号:1007—4333(2012)01-0014-06作者:卞云龙杜凯顾啸方案:田间设计:2009-07-13和2010-07-07,分别将7个亲本及21个F1组合播种于扬州我校玉米试验田中,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组每次重复种植2行,每行15株,行距0.6m,株距0.25m,试验田前茬为空茬,土质为沙壤土,地力中等,施纯氮241.5Kg/hm2,苗期防治地老虎,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一般试验田。
PEG胁迫下靡子苗期抗旱指标鉴选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53-59文章编号:1007-4433(2012)01-0053-07作者:张盼盼冯佰利王鹏科试验设计:在Hoaglang营养液中加入聚乙二醇6000配成不同质量浓度的处理液,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
实验共设对照(CK,Hoagland营养液)和重度水分胁迫(Hoaglad营养液+0.25g/ml PEG)2个处理。
试验于2009年9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
选择饱满,无病虫害的糜子种子,用蒸馏水反复冲洗,25℃恒温光照培养箱中用清水培养24小时露白后,取萌动一致的糜子种子放入规格为15cm*9cm*3cm白瓷盘转为沙培即每盆加入高温灭菌的细沙,每盘5行,每行7粒种子,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每个处理重复5次,其中3次重复用于形态,生理指标测定,2次重复用于存活率测定。
出苗后用Hoagland营养液浇灌。
待幼苗生长至35天(三叶一心)时,每盘留生长一致,株数相同的幼苗,技能型水分处理,分别持续浇Hoagland营养液和水势为-0.8Mpa质量浓度0.25g/ml的PEG营养液4天,当干旱处理叶片严重卷曲时,测定各糜子品种相关指标。
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水分分配及硝态氮运移的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93-97文章编号:1007-4333(2012)01-0093-07作者:孙丽萍温永刚王树忠试验设计:根据栽培季节和黄瓜的生育阶段设定动态的灌水量,以农民经验灌水量(W1,每次50~100mm)为基本值,下浮25%(W2)和下浮50%(W3)作为另外2个灌水处理,每个小区有5个栽培畦,面积33.8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第二版课程设计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第二版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9d0b43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1.png)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是植物营养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主要介绍各种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旨在让学生了解植物营养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掌握植物营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熟练掌握植物营养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3.能够设计和完成植物营养研究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4.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基本理论
1.植物营养的概念和分类;
2.植物营养成分的摄取、吸收和转运;
3.植物营养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第二章实验室方法技术
1.植物样品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2.植物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3.植物营养素转化速率和利用效率的测定。
第三章田间试验设计
1.植物营养实验方案设计;
2.试验材料选择和统计分析方法;
1。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d38f80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4b.png)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植物营养学》复习题第⼀章绪论⼀、名词解释植物营养肥料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养分律⼆、填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肥料具有提⾼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改良⼟壤,提⾼⼟壤肥⼒等作⽤。
3、肥料按组分分为有机肥和⽆机肥;按来源分为农家肥和商品肥;按主要作⽤分为直接肥和间接肥;按肥效快慢分为速效肥和迟效肥。
4、海尔蒙特于1640年,在布鲁塞尔进⾏了著名的柳条试验。
5、李⽐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科学的奠基⼈。
6、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是由鲁茨在1843年创⽴的。
7、李⽐希创⽴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营养;在实践上,促进了化肥⼯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根据李⽐希的养分归还学说,归还⼟壤养分的⽅式应该是有机肥料与⽆机肥料配合施⽤。
9、最⼩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有针对性,应合理施⽤。
10、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法有⽣物⽥间试验法、⽣物模拟法、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技术法和酶学诊断法。
三、简述题:我国肥料资源有何特点?肥料利⽤存在什么问题?第⼆章⼤量营养元素1、名词解释(1)植物⽣长必需的营养元素(2)营养元素间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3)营养元素间的相互相似作⽤(4)活性氧2、填空题(1)⼀般新鲜植物含有70%-95%的⽔分,5%-30%的⼲物质。
⼲物质中绝⼤部分是有机质,约占⼲物质重的90%-95%;矿物质只有5%-10%左右,也称为灰分。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根据质量分数的⾼低,将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分为⼤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氮、磷和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
(3)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
(4) 作物缺氮时,叶⾊转淡,⽣长缓慢,植株矮⼩,症状⾸先出现在下部叶⼦,⽽后逐渐向上蔓延。
植物营养学
![植物营养学](https://img.taocdn.com/s3/m/6c5be3dc83d049649b6658a6.png)
1.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即称为营养。
2.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称为营养元素。
3.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4.必需营养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
5.氧自由基(活性氧):由氧转化而来的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的含氧物质,由于它们都含氧,且具有比氧还要活泼的化学特性,所以统称为活性氧。
固氮酶:是豆科作物固氮所必需的,它由两个对氧敏感的非血红蛋白所组成。
一个是含铁和钼的蛋白,也称钼铁蛋白;另一个是铁氧蛋白。
6.有益元素:在16种必需的营养元素之外还有一些营养元素,它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所必需,人们称之为“有益元素" (目前主要包括硅、钠、钴、硒、镍、铝等6种。
)7.生物有效养分: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
8.化学有效养分: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化学有效养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养分以及某些气态养分。
)9.截获: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0.质流: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异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称为质流。
11.养分的扩散作用:当根系通过截获和质流作用所获得养分不能满足植物需求时,随着根系不断地吸收,根际有效养分的浓度明显降低,并在根表垂直的方向上出现养分浓度的梯度差,从而引起土体养分顺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这种养分的迁移方式叫养分的扩散作用。
12.根际: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土体的那部分微域土区。
13.根分泌物:指植物生长过程中,根向生长基质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试验方案设计
一、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 设计要点: 1、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范围
2、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间距
1、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范围 指试验因素水平的上下限区间。大小取决于研究 目的:
如果事先对某种试验因素的效果一无所知,此时可 以把因素的水平范围适当放宽。
认真布置试验
作好试验的管理工作
完成计划观察记载项目和 各项目测定工作。
(四)总结(一般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进行)
总结试验目的、设计及过程 总结试验结果 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合
理建议
三、试验研究的基本要求
要有代表性 准确性 重现性
四、试验方案设计的原则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有严密的可比性:要遵循单
➢ 错误误差:试验中由于试验人员粗心大意所发生的差错, 如记录、测量错误等。
➢真值:在一条件下,事物所具有的 真实数值。由于偶然因素不可避免 的存在和影响,真值是无法测得。
➢平均值:用无数个数据平均后求得 得近于真值的平均值
➢方差:观察值与平均值之间的离均差 平方的平均数
➢均方:总体方差一般不易求得,通常用 样本进行估计。样本方差称为均方。
表 1 不同重复次数,不同变异系数的 两个处理平均数间最低置信度差值(95%置信度)
重复
最低置信差值(%)
次数 CV=3%
2
18.1
3
13.7
4
11.6
5
10.3
6
9.3
7
8.6
8
8.0
CV=10%
22.6 17.2 14.5 12.9 11.6 10.7 10.0
CV =12%
27.1 20.6 17.4 15.4 14.0 12.9 12.0
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这 部分个体的总和叫做样本或抽样总体
➢ 试验因素:指在试验中必须加以考察的因素
➢ 水平:试验因素在试验中的不同数量水平或 质量水平
➢ 处理 :因素的每一个水平或各因素不同水平 的组合称为处理(p48)
➢重复:试验中同一处理的试验单元数
➢区组:将整个试验空间分成若干个各自相 对均匀的局部,每一个局部叫做区组。
第一章 植物营养的田间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田间研究试验设计基础知识,田间试 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田间试 验的实施,田间试验资料的整理、收 集和总结的书写
教学要求: 掌握田间试验方法设计和熟悉田间试 验实施的全过程。
重点:田间试验方案设计,田间小区 排列方法及田间试验的实施,以提 高试验精度、估计误差的目的。
➢标准差:方差的正平方根
二、科学试验的主要步骤
试验设计阶段:包括选题、设计试验方案、 准备试验材料和环境
试验实施阶段:正确进行试验操作,保证试 验的一致性,观察试验结果,收集数据
试验分析阶段:检查核对试验数据、进行统 计分析、解释试验结果,作出科学结论、总 结试验为今后的研究及生产提供参考科学依 据
二、复因素试验方案设计
(一)基本概念:
1、因素的简单效应:指在复因素试验中,一个试验因素 在另一个试验因素的某一水平上的试验效应,称为这个 因素的简单效应 。
2、因素的主效应。指同一因素各简单效应的平均值称为该因素的 主效应或平均效应。
3、因素的交互效应: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这些因 素的交互效应。就是指不同因素综合效应与各因素单独效应的差 值。这种交互作用涉及多个因素。
如果事先对试验因素效应大小有了一定的了解, 水平范围可小些。一般下限为不施肥处理,上限 为最高产量施肥量。
需肥量大,肥力低的土壤水平间距大些,反之。
2、确定试验因素的水平间距:指试验因素不 同水平的间隔大小。如果水平间距过大没 什么实际意义,过小易于被试验误差掩盖。
具体水平间距有两种确定方法,一种是根 据试验土壤肥力变异,重复次数和统计检 验的置信度见表1;另外一种是按照经验和 最适用量等距离收缩或延伸。
难点:正交设计
植物营养田间研究的概念
概念:就是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植物营养及 其行为规律、供应状况和调控方法
特点:试验条件最接近农业生产要求,能 较客观地反映生产实际,所得结果对生 产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P
+P
第一节 试验设计基本知识
一、试验的基本概念
总体:总体指的是同质事物的全体; (P95)
凡二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称为一级联应,三个因素间之间的交互 作用称为二级联应,余此类推。交互作用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 负值或零。
(二)、复因素试验方案设计
1、完全实施方案 将各因素不同水平一切可能的组合均作为 试验处理,这种设计方案称为完全实施方 案,例如课本上的例子(P54)
➢ 误差:观察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 随机误差:由试验单元、管理方法、测试仪 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可识别的、大小方 向不同的微小差异所造成的观察值和真值
间的差异,具有随机性,所以称为随机误差。
➢ 系统误差:指由于管理方法、测试仪器等方面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辨别的差异,从而使观察值与真值间发生一定 方向的系统偏离称为系统误差
(一) 选题:提出问题
问题:是人们认识活动中“已知”与“未知”之 间的连接点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 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 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 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题目来源:
CV=14%
31.7 24.0 20.3 18.0 16.3 15.0 14.0
表1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在土壤变异系数 为10%,试验重复4次的条件下,处理差异 只有大于平均数的14.5%,才能达到95%
的置信度要求,据此,如果水稻产量为 6000/hm2, 处理差异至少为6000×14.5% =870kg/hm2, 设每kgN增产稻谷10kg,则 氮肥水平间距应在87kg/hm2N以上。
当前生产实践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 生产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推广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科学发展上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二)作好试验计划
设计和确定完成试验任务的方法步骤。 具体内容为: 设计试验方案 确定试验方法 制定管理措施 确定观察测定项目及其方法与标准
(三)试验的实施:
内容: 据试验目的和任务、试 验方案和试验方法作好 试验场所、器材、工具 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