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周 娟

摘要 目的 探讨婴幼儿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19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家属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患儿全身及眼部准备,术中护理,全麻复苏护理,眼部护理等以及对患儿家属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19例患儿均安全渡过手术期,无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加强患儿围手术期护理及家属健康教育,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婴幼儿 视网膜母细胞瘤 围手术期 护理

视网膜母细胞瘤(r etinoblasto 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18000至1!21000[1]。约89%的患儿在3岁前发病[2]。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患眼眼球摘除术。我科从2006年9月~2009年9月共收治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19例,均行患眼眼球摘除,通过围手术期细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个月到3岁,平均年龄13个月,单眼18例,双眼1例。临床表现早期不易发现,半数出现白瞳症后被家长发现,其次有伴视力下降、斜视、轻度眼红痛、角膜混浊等。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入院时详细向家属介绍医院环境、规章制度、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并主动接近患儿,消除患儿的恐惧感,陪伴患儿玩玩具、做游戏等,多亲近患儿。根据患

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医院三病室(长沙)

邮 编 410005 收稿日期 2009-10-22儿家属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状态、接受能力等确定健康宣教的内容和目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有关本病的知识。询问患儿家属肿瘤家族史,如为阳性,请其相关家属做散瞳等检查。讲解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严重性,及眼球摘除的必要,并详细说明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的配合、护理等。开导患儿家属,鼓励其用正面乐观的态度感染患儿,避免负面影响。耐心倾听、合理解释患儿家属的提问,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术前一天手术室巡回护士入病房看望患儿,了解患儿基本情况,亲近患儿,消除患儿陌生感。

2.1.2 术前全身准备 术前对患儿进行详细的全身检查,包括抽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常规等,心电图,胸部X片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嘱家属术前一天做好患儿全身清洁卫生工作,注意患儿的保暖,谨防感冒。

2.1.3 术前眼部准备 术前行眼部B超,头颅、眼眶CT,及M R I检查,患儿不合作时,按年龄体重给予适当镇静剂,待患儿熟睡后再行检查。裂隙灯下眼底检查,眼部检查等,多鼓励表扬患儿,少训斥,还可拿患儿平时喜欢的玩具逗乐,尽量争取患儿的配合。手术前三天术眼滴诺氟沙星眼液每天4次预防感染。手术晨术眼用0.9%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冲洗完

表1显示干预后第4天,两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8、12、16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 0.05)。观察组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5]。产后抑郁症病因是比较复杂的,一般认为是多方面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产后抑郁症的研究也由单纯的生物学观点转向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对产后抑郁症的消极心理,可导致躯体功能明显下降,患病率、复发率升高,死亡率上升,导致家庭不和增加,积极的心理因素可缓解心理应激源的冲击,消除产妇的抑郁情绪,唤起产妇积极的适应对机制[6]。

3.1 做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心理疏导及治疗。对于可疑或有孕期抑郁情绪者,不良个性特征者,有围生期抑郁史再次怀孕者等,应做好孕期的心理咨询和护理,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和不良情绪,并作为预防发生产后抑郁症的重点护理对象。

3.2 相互信任的关系是心理干预成功的关键,通过与产妇交谈,鼓励产妇诉说内心的感受,让产妇有机会将内心压抑的感受发泄出来,同时让产妇身心尽量放松,耐心倾听产妇主诉,设身处地帮助产妇解决实际问题,并给予理解、同情、安慰,让产妇认识到抑郁对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选择最佳的生活方式。

3.3 家庭的支持可缓解产妇的抑郁情绪,家庭的支持可稳定产后病人情绪,增加产妇被爱的感觉,增强治疗信心。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指导其在感情上从而给产妇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帮助,并逐步在社会中形成∀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思想,为产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作用。使产妇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从而缓解其抑郁情绪。3.4 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对缓解抑郁有积极作用,加强孕期的健康检查和宣教。医务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应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用友善、亲切、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关心,产后做好母乳喂养宣教,使其掌握母乳喂养技巧,学会新生儿的护理,使孕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安全渡过分娩、产褥期,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潘琢如.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及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

杂志,1999,15(1):7

[2] 钱敏才,任列,亢万虎.围生期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

学妇幼保健分册,1998,9(2):94-96

[3] 蒋立春.产科抑郁与儿童发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1995,6(1):1-3

[4]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联合出版社,1998:119

[5] 郝晓莉,吕秀芹.滕州市部分孕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现状及影响发

病的多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5,11(2):166-167 [6] 陈紫瀛.护理心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49

314

∃Journal of Qiqihar M edical College,2010,Vol.31,N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